古代诗歌四首【唯美文案129句】

2023-11-27 09:56:29 0 59

一、古代诗歌四首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2、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3、考查诗句的赏析和诗歌的情感。

4、参考答案: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这样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也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被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5、(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6、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现存诗不多,最著名的是这首《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7、借景抒情。诗人借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8、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9、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面的题目。

10、试结合诗句分析(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2、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13、诗眼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由。

1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时已是夜深,四下里寂静无声,只有远处传来的山寺的钟声。“夜半钟声”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正是因为诗人的因愁而无眠,所以才会听到山寺的钟声。这两句诗虽未直接点明思乡之愁,却通过听到“夜半钟声”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羁旅情思。

1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16、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17、“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18、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19、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20、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都表现了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生思乡之情呢?()

二、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

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2、示例: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3、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4、《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5、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6、▲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7、(20江苏七年级月考)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8、③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9、一要激发学生有所感、有所悟,珍视学生的初读体验。例如读《观沧海》《天净沙·秋思》,实行体验式教学,学生的答案可能各有不同,都应加以鼓励;如果发现有的答案“离谱”,也应鼓励,同时温和地纠正。不要采用灌输式的教法,强令学生接受教学参考书的标准理解。

10、七年级上册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朗读、译文、欣赏

11、温馨提示:有想查看电子课本的家长和同学请按下方步骤领取!查看后记得收藏哟!这样可以随时看。

12、(1)写景抒情诗其指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诗人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及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⑷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将士们或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其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1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和画面的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曹操站在大海边看到的景象,这幅画选择了萧瑟秋风和波涛涌起的大海这两个意象,画面苍凉,境界十分开阔,能够体现曹操的胸怀和抱负。描述画面时要从听觉角度写秋风,从视觉角度写大海波涛汹涌,可以加上诗人站在海边的海面,表现其心潮起伏,壮志在胸。

14、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15、明确: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16、请对本诗后两句做简要赏析。

17、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18、当残夜还未消退的时候,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未逝去,江面上已经显露出春意。这两句中,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真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取代。这两句诗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19、《观沧海》:小学能达到第二任务“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而对第一任务“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则回避。可以看出:小学读诗重在感受和体验,初中读诗既感受体验,又理解辨析。

20、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三、唐代古诗词大全300首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描写秋景:《天净沙•秋思》拓展:初一语文书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3、寄:寄托,托付。与:给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5、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6、这首小令前三句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7、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非常有名的乡愁诗。

8、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9、⑵自读: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充分感受作者情感。

10、翻译: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11、(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12、——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13、本课涉及哪些古代诗歌体裁?

14、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15、(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1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7、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18、⑴第1句:写,“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19、初一|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知识点详解

20、两诗画线句都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75首古诗大全

1、(解析:反衬游子有家难回的悲苦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画面的描述。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运用联想和想象,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画面进行描绘。此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由九个意象组合而成,在描述时要根据诗歌的主旨展开想象,进行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意思是:天色黄昏,一群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华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描述时,要忠于原诗,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3、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题。

4、(2)关键词语传达出景中情。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提到“杨花”“子规”,点明了“龙标”“五溪”“夜郎”等,也写了“明月”,这些都是客体意象,那么情呢?“愁心”一词最关键,给这些客体意象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再如《天净沙·秋思》中景物描写所带的修饰词“枯”“老”“昏”“古”“瘦”等,本身就传达一种衰落、颓败情境的特点,再加上“断肠人”,痛苦、低落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情与景融洽无隙。

5、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示例: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鲜美,长得非常茂盛。

8、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9、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10、(20河北九年级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

11、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12、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13、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14、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15、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16、(乙)诗中抒发诗人情怀,表明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17、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18、对某些重要的诗句,要提供一点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基础。例如,读《观沧海》中“日月之行”四句,就要告诉学生: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荡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

19、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0、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有《李太白文集》。

五、初一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2、《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异同?

3、★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

4、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5、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6、“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7、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8、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9、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10、背诵《观沧海》,完成下题。

11、——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2、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13、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14、翻译: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15、②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1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17、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18、七年级上册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9、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20、⑷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六、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2、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

3、(观沧海四言乐府)(次北固山下五言律诗)(钱塘湖春行七言律诗)(天净沙散曲)(愿你给个好评哟~~)

4、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译文: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让它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你的身边。

6、(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7、答案示例:《天净沙·秋思》中画线句借“夕阳”这一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断肠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枫桥夜泊》中“夜半钟声”以声写静,暗示诗人因愁绪满怀而难以入眠,含蓄表达出诗人的羁旅之思。

8、⑶首联中的、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9、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观沧海》描写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句,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10、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11、A.诗歌作者曹操,是东晋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12、示例:写“已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13、——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5、注释:①竟:终结,这里指死去。②螣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蛇。③骥:鞍马。④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⑤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

16、(20江苏七年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17、(解析:“天净沙”是曲牌名。)

18、“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9、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20、(2)潮平两岸阔(开阔)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开头。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3)在你的建议下,班级决定举行“诗歌朗诵会”,请简要介绍一下朗诵会的程序。

5、参考答案:示例:夕阳西下,诗人骑着消瘦的老马走在曲折的山路上,西风嗖嗖地迎面吹来。走过小桥,几户人家,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停留着三两只乌鸦,一副凄凉的画面便映入眼帘了,在夕阳映照下的古树、昏鸦、人家、瘦马让人觉得格外的忧伤。由此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在外流浪已有多年了,尝尽了一个“断肠人”在外羁旅生活的凄苦。又未曾回过久违的故乡看一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此使我想到了自己有家的幸福。

6、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

7、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8、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9、D.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