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如梦令【唯美文案135句】

2023-11-13 09:11:25 0 59

一、李清照词如梦令

1、Iwasscaringashoalofgullsandegretsaway.

2、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3、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4、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5、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6、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7、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别有天地。

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到日暮时分,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我争着渡河去,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如梦令昨晚狂风大作,雨却稀疏,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突然想起昨夜风雨,来不及起身更衣便询问起卷帘的侍女窗外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无心去看,只是敷衍着随口回道:“海棠花依旧盛开。”听后嗔叹道:“真的吗,不应是绿叶盛繁,红花凋零吗?”。

9、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10、(7)回舟:乘船而回。

11、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写沉醉兴奋之情:荷花、陶醉。

12、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争渡.C

13、日暮、喝醉2:有两种意思藕花深处:太阳落山,这首诗不饰雕琢。

14、Ioftrecallthewatersidearboratdusktheotherday

1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全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16、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开头这两句,是写昨夜宿醉,今日清晨起来醉意还未消。表面上看来只是交代了这么一件事情,很直白,但其中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因何而醉?这个疑问在后面会有解答。

17、“红瘦”,说明了春天就要过去,“绿肥”则象征着夏天即将来临,这样生动的语言,层层转折的剧情,以景衬情,把自己惜花伤春的情感表达得生动多姿。

18、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19、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

20、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二、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2、暂不表更喜欢哪一首。首先让我们来赏析一下一代箸名女词人所写的几首《如梦令》:

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4、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象,写藕花,也没有描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处处有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她不愧是抒情词的杰出的作家。

5、如梦令赏析,应当是可信的。寥寥数语,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花美。于是有争渡之举,似乎是随意而出,又“误入”荷塘深处,却又惜墨如金,“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6、“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7、李清照三首如梦令如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8、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9、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10、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11、(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12、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13、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4、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15、“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16、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17、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18、知否。最后一句。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

19、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20、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三、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2、翻译: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3、李清照《如梦令》并没有三首,只有两首,具体如下:

4、Tr.QinDachuan

5、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6、说到诗词背后的情感与情绪,还是让音乐来登场,一言不合又唱歌,我们来听听这首词的吟诵中表达的那种情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不是也有“莫道不销魂”之感呢?

7、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8、"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

9、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10、投稿邮箱:1379009471@qq.com

11、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

12、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②雨疏风骤(zhòu):雨点稀疏,风声急骤。③浓睡:沉睡。④残酒:残余得酒意。⑤卷帘人:这里指侍女。⑥绿肥红瘦:绿叶多而红花少。(译文)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1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14、溪亭:临水的亭台。

15、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常常,词戛然而止,这样的美景?

16、♪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17、既然说好了,要一一细述李清照和赵明诚千古唯美的爱情,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读和推敲一下李清照易安居士那些传颂千古的唯美情诗。今天要来品读的是易安居士那首广为传颂的《如梦令》,词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8、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19、"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20、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四、李清照如梦令

1、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扩展资料: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2、白话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3、这三首《如梦令》词皆是李清照的作品,读来忍不住为其叫好,让人沉醉其中,每首各有其独有意蕴藏于其中。让人不襟好奇于这位女词人当时的所感而发!如何的心境能成就其这样的作品呢?让我们先去了解下李清照其人:

4、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5、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6、是绿肥红瘦,不说叶肥花瘦,用绿代替叶,用红代替花,这正是李清照的精绝之处。绿色的叶子经过雨水的滋润生长的茂盛肥大,红色的花却因为风吹雨打而零落,平常不过的四个字,经过李清照的妙手组合,鲜明的色彩对比一下就让整首词显得无比生动。

7、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8、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如梦令》,一直以来被称为不朽名篇,不是说谁想诋毁就能随意诋毁的,一首小令,仅仅33个字,有人物、有地点、有对白,描写了宿醉酒醒后问花的事,实际上是表达借花伤春之情,这样的语言功力,不知道“不知所云的大家”是否敢来一战?

9、李清照词《如梦令》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11、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12、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13、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

14、《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15、“常记”两句起笔平淡、《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群。

16、译文: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17、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错误,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18、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19、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0、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夜宿醉后,醒来第一件事却是关心园中海棠,于是就试着问了问正在卷帘的侍女,这个“试”字用得妙,李清照知道海棠花经历了昨夜的风雨摧残,今日定时落红遍地,但她又不远亲见、不远相信这个事实,一个“试”字,把李清照的矛盾心理表达得细致入微。这是词人惜花心理的写照。

五、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书法

1、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3、鸥鹭,《古今词话》,清新别致,

4、我国古代的词是没有标点的,加上标点以后,这些词都可以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一共用了六种标点符号,句号用来点断,逗号的停顿,破折号的转折,问号的急切询问,叹号的强烈语气,都使得词人的惜花、爱花,以及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的情感跃然纸上。

5、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6、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7、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8、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9、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10、Pullthrough,pullthrough!

11、吴小如先生的这段评论,果然有独到的眼光,他认为这个卷帘人根本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丫鬟,而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为根据李清照的作品年表,这首《如梦令》一般被排定在1101年,也就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正是在这一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赵明诚。所以吴小如先生有理由相信,这个卷帘人未必是丫鬟,而应该是她心爱的赵明诚。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首《如梦令》应该作于前一年,也就是被李清照十七岁的时候,嫁给赵明诚之前,那这样的话,其实这个卷帘人就肯定是丫鬟了。其实我觉得吴小如先生有些绝对,这个卷帘人到底是赵明诚还是丫鬟都无所谓,关键是即使是十七岁的李清照,这时候也已经是怎么样?

12、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13、溪亭:溪边的亭子,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沉醉不归。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14、哪知道侍女的回答却是,海棠花依旧安好。惊喜之余,李清照不免又产生了疑惑,在“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么会“依旧”呢?

15、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

16、应该就是“沉醉”,正是因为沉醉所以才会不知归路,正是因为沉醉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也正是因为沉醉才会所以才会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谢谢谢谢希望采纳最佳答案啊!

17、三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三首没有前两首有名: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这首是在家国离乱,她的丈夫赵明诚去世后做的。

18、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19、滩,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20、“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六、李清照词如梦令

1、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2、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3、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4、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的韵脚:暮,路。处,渡,鹭。都是押u韵。

5、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6、出自《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7、如梦令(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8、我们再回到第一句的疑问,李清照因何而醉?正是因为她知道,这风雨之后,海棠花即将凋零,春天即将逝去,从而引发了自己惜花伤春的伤感啊!

9、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0、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11、出自《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

12、翻译: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

1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4、了解了到这里,我又该做何选择喜欢那首呢?其实不管哪一首都是其名篇佳作,都让人难以释怀,只能说我们所在的当下,哪一首最能应时应景而己。我此时在读第三首。而你呢?此时在读哪一首呢?

15、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16、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17、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18、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19、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扩展资料: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20、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

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

2、白话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3、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4、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5、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6、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7、提示:请点上方↑硬笔书法作品免费订阅关注

8、⑵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

9、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10、(注释)常记:长久记忆。沉醉:大醉。藕花:荷花。争渡: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有注“怎渡”者,不宜从。

11、作者:李清照朗诵:姚锡娟王雪纯妍婷姝

12、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13、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14、想来在赵家提亲之前,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虽无史料记载,但也应该有过情投意合的接触。你看李清照的《点绛唇》说:“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尤其是最后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多么天真自然的小儿女情态啊,要走却不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而且还含羞,来的人如果是父亲李格非的客人,李清照会这样吗?若是哥哥那位帅气的同学赵明诚,大概就能说得通吧?当然有人可能会疑问,既然天作之合,如此美好的姻缘,那为什么在新婚燕尔、两情缱绻之际,不是幸福而开心的生活描写,却是“雨疏风骤”中,“绿肥红瘦”的感慨呢?

15、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院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