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1、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例如:
2、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3、B.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4、(2)对文中第(12)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5、“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6、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7、从下面望这些山峰,都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峰顶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像神龛一般的岩石,也都属于这一类情况,成因是相同的。今天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层往往可达百尺,高高耸立着,可算是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相似形,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
8、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9、“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10、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11、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12、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
13、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例如:
14、北宋熙宁六年(1073)六月,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沈括(1031—1095)奉命访两浙,次年四月到雁荡山作科学考察,写了《雁荡山》一文(见《山海风》第9页,选自《梦溪笔谈》):
15、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
16、C.氛围(fèn)鞭挞(tà)繁冗拖沓(rǒng)功亏一篑(kùi)
17、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18、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解释虹及龙卷风、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
19、C.引用列数字列数字引用
20、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
二、亦雁荡具体而微者的微
1、——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2、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
3、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A.北京的隆冬干燥寒冷,沙粒和雪珠刮在脸上,等于火星迸上一样,灼辣辣地痛。
5、用“被”表示被动。例如:
6、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7、对下面的几段文字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8、(“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
9、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10、B.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11、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2、用“于”表示被动。例如:
13、沈括对事物的观察,并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是通过分析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他非常仔细地观察了雁荡山的特殊地貌。
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15、C.(1)‖(2)(3)‖(4)|(5)
16、D.伟人不会是骄傲的俘虏。
17、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18、C.激于义而死于焉者也。
19、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20、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亦雁荡具体而微者的句式
1、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3、“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4、(2)“海中城”的“明媚”。写了威尼斯明媚绮旖、醉心迷人的自然风光。
5、1用心:用,因为;心,心思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例如:
7、“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中五之小九之一”与此同。
8、扫除:打扫台阶今以亏形为扫除之隶(到现在身体残废而成为打扫污秽的奴隶)
9、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10、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即文言特殊句式。这种句式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11、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12、⑤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13、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14、“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15、(4)《赤壁之战》的作者是。
16、A.哺育(pǔ)惬意(qiè)卓有成效(zhuō)迥然不同(jiǒng)
17、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18、(6)A军:名—动,驻军B目:名—动,递眼色(7)B(8)A
19、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20、亦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也(可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