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洵作品
1、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2、曾巩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3、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4、▲苏轼《尊丈帖》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5、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6、苏洵与苏辙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7、▲苏辙致定国承议使君尺牍《宴居帖》
8、秦以9攻取之外,小10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11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15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17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20矣。至于21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4此言得之
9、▲苏洵《陈元实夜来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3x2cm
11、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12、三苏父子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传唱古今。三苏在文学上的造诣,既同出一源又各有千秋,人们常说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三苏父子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为官清廉,同情民间疾苦,为贫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今天的眉山人以三苏为荣,人人交口称赞。并在眉山建有三苏祠。三苏祠位于眉山城西南隅纱毅行,始建于元代延祜三年(1316年)以前。明代洪武年间增修扩建,嘉靖九年(1530年),眉州太守莫钝对其大维修,并臵祀田,明末毁于兵火。由于受他们人格魅力的影响,在今天的眉山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气,民风淳朴。
13、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14、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15、(百家讲坛)之一《国史通鉴·春秋战国篇》合集(共18集)(百家讲坛)之二《春秋五霸》合集(共29集)(百家讲坛)之三《战国七雄》合集(共24集)(百家讲坛)之四《春秋吴国风云录》合集(共6集)(百家讲坛)之五《名相管仲》合集(共6集)(百家讲坛)之六《名相晏婴》合集(共7集)(百家讲坛)之七《端午时节话屈原》合集(共4集)
16、有功而赏,有罪而罚。
17、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18、▲苏轼《屏事帖》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19、苏洵《陈元实夜来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0、“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事,侍奉。
二、苏洵作品主张
1、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贾谊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文帝时期的政治家贾谊。全文紧扣贾谊失意而终展开,对贾谊的人格特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虚实结合、正反对比,用逐层推进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
3、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4、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状,去来之不可常。
5、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6、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7、▲苏轼《宝月帖》,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8、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9、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10、意思是:我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才成为您的座上客,最为不才。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宴上的闪闪金罍相映衬。韩丞相好贤可自己官卑位低不配这种礼遇,多年来清闲无事陪伴诸位儒生老于太常寺。从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
11、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12、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13、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14、▲苏轼《致南圭使君帖》书于1096年(绍圣三年)行书
15、六国破灭,非兵1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4也。或曰5:六国互丧,率6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7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6、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17、这是北宋苏辙所著的诗文别集。《栾城集》早在宋代就早多种版本,有《应诏集》并多书章疏三十七篇的本子,现今见到最早的是宋刻《苏文定公文集》,分《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共九十六卷。现存四十六卷。
18、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十八岁时嫁时年十九岁的苏洵。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苏轼一生思想深受母亲影响。
1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20、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宗师,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代表作品有《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朋党论》《秋声赋》等等,有《欧阳文忠公集》
三、苏洵作品以什么为主
1、(百家讲坛)之四十一康震教授《唐诗的故事》合集(共17集)
2、在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的苏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今存的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嘉祐集》《15卷、《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3、利之所在,天下趋之。
4、《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是《赤壁赋》的姊妹篇。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篇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也无谈玄说理的内容。
5、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宋史》称: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
6、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7、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8、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9、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和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世称“三苏”。嘉祐年间,他和苏拭、苏辙同入京都,他所作《几策》、《权书》、《衡论》等22篇文章受到欧阳修的推誉,由此文名大著,学者争相仿学。苏询的著作以史论和政论为主,如《六国论》、《审敌》、《广土》、《田制》等文,或借古喻今,批评北宋王朝对契丹、西夏屈节供奉的不当,主张抵抗契丹的攻掠;或反对大地主大贵族的土地兼并和政治特权。语言平实明畅,笔力雄健。有《嘉祐集》。
10、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11、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12、本期介绍:苏洵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因为散文出众而位列“唐宋八大家”,而且还培养了苏轼、苏辙两个杰出的儿子。苏洵的成名之路与众不同,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那他为什么那么晚才开始读书,他又是如何培养苏轼和苏辙兄弟的呢。
13、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1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