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谚语(100句)

2023-02-09 09:20:51 0 59

一、中国古代法律谚语

1、(出处)古索福克勒斯写作的悲剧《安提戈涅》

2、一生有幸不见官,见官三分灾;

3、公孙无知进入宫中,在床上杀死孟阳,说:“不是国君,样子不像。”公孙无知一眼看到齐襄公的脚露出在门下边,于是将齐襄公杀害,而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

4、人与人是不相同的,人们不能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视同仁、人人相等。——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繁荣的国度》

5、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6、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的立志部分

7、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于同年登上皇位,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初,金几次南下侵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岳飞班师以后,宋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P54“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8、法律格言正如《春秋》,字字珠玑。有人就有法,有社会就有法,法律存自远古。古代法早已散佚在历史的长河中,法律格言却在古罗马和中世纪英国著名法学家的笔下获得了长存。这种“古拉丁文的格言独具一格,精辟而简练”,却也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了困难。

9、(释义)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随心所欲或反复无常的人治之间的大部分差异。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赖以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证。

10、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

11、杀身成仁: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来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12、中国的民本思想滥觞于夏商,至西周奠定其基本形态。《尚书•五子之歌》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是大禹的训诫,是中国民本思想发展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可谓民本思想之源。殷人重神,而周人转而重人。《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曰:“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在西周,民意在实际政治中的地位殊为重要,《诗经》就源自采风,与收集民意有关。故而《国语•周语》才会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13、上面这副衙署楹联的作者胆子够大的,直接揭露制度的弊端,让人看不到希望。都知道制度很黑暗,但潜规则就是不能揭露。而这位大喊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官员一定是个“小孩”,正规教育不够“完善”,才会说出大实话。

14、要求:问题简洁明了,指向性强。(4分)

15、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16、所以立志须躬行,抓住三个点

17、(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18、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19、子产治国特别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顾大贵族的利益,团结依靠多数;一方面对个别贪暴过度的贵族断然给以惩处,以维护政府威信。他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吸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却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对于晋、楚两霸,他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其无理苛求。

20、(道德=精神,物=物质)

二、法律的谚语或名言警句

1、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周恩来

2、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

3、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空明西路11号

4、(5)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5、夙夜在公:从早到晚,勤于公务

6、“踊贵屦贱”的典故来自春秋时期晏子的故事。晏子当了齐国的相国,齐景公想给晏子换个明亮清爽的住处,晏子不仅推辞了,还说,我住处靠近集市,买东西多方便(实际是晏子趁机给齐景公下套)。齐景公笑着说,你也知道集市里东西的贵贱?晏子说,是呀!景公说,最近什么东西卖得贵,什么东西卖得贱?晏子说:“假肢(踊)卖得贵,鞋(屦)卖得便宜。”齐景公很吃惊,后来便免去了刖刑(砍去脚的刑罚)。“踊贵屦贱”原意讽刺统治者滥施刑罚,后用以比喻世态失常,社会现象不合理。

7、传真:(020)34680698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9、P118表现: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0、P8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唐太宗画像”。

11、江城入画,听郭外潮声澎湃,疑民间尚有不平。

12、春秋初年,郑国的武公和庄公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特别是郑庄公打败北方的山戎,成为中原各诸侯国的主心骨,被后人称为“春秋初霸”。庄公治理郑国43年,使郑国达到极盛,疆域南到栎邑(今禹州市),东建启封(今开封),北跨黄河与卫、晋交错,西控虎牢关。但庄公死后,郑国很快陷入内乱,先是权臣祭仲赶走太子忽,立公子突为国君,是为郑厉公。

13、只有战胜者才有权判定什么是战争犯罪。——加里.维尔

14、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如果自己道德高尚,就不会被外界不正的东西所迷惑。

15、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16、不徇人情,不拂人情,但愿求吾心之安。

1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8、母牛的主人B说:“是公牛强奸了母牛,应由公牛的主人A赔偿。”

19、忽必烈即汉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0、中国广州知识产权仲裁院(网络事业部)

三、中国古代的法谚

1、这哪里是什么道德说教,而纯粹是一种基于利害作出的警醒和恐吓,希望乡民知难而退,把诉讼的念头遏制下去,甚至认为“气死不告状”真是苦口良药。168有的官僚更说:“世界上最不好的事体是打官司,一打了官司便有十样害。”具体是指:坏心术、败风俗、伤和气、误正事、失品行、受刑辱、结冤家、遭祸患、破家财、丧性命。169由此可见,诉讼与否全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尽管与道德也有些许关联,根本就是一种利害上的计算。

2、福建福安县衙有一副楹联:

3、在展开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层层深入,紧紧围绕着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清晰地展现了标题格言的基本含义、内在根据、具体内容以及适用中的问题。辑录刑法格言而加以解释,非博古通今者不可为,非博览众家之长者不可为,非学术造诣深厚者不可为。故此项工作唯有杰出的法学家方可胜任。

4、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5、二审改判为:母牛的主人B赔偿三分之公牛的主人A赔三分之一。理由是:交配时母牛四脚着地,而公牛两脚着地,比母牛损坏庄稼少一半。

6、清代无锡知县王乔林给县衙写过一副楹联:

7、P111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8、(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9、清正廉洁是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基本要求。《管子•牧民》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宋代真德秀在《西山政训》中指出:“士之不廉,犹女之不洁。不洁之女,虽功容绝人,不足自赎。不廉之士,纵有他美,何足道哉?”清代王永吉指出:“且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历朝历代,都强调官员要廉洁奉公,把廉洁视为立政之本。正因为这样,衙署楹联中有关廉政的内容非常多。

10、下联是安徽贵池县衙楹联:

11、过了一会儿,公孙无知等人恐其有变,于是率众进去。费与宫中侍卫、齐襄公宠臣攻击公孙无知等人,但没有取胜,费等人全部被杀。

12、B.理解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3、自己的身份是官,偏要说是百姓。吃穿靠百姓,就要给百姓撑腰,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没有忘本。得官失官寻常事,但千万不要说当官没用,地方上一点离不开。有上联的铺垫,完全可以料想到,地方上的大小事情全靠我“本县大老爷”,为民办事理所应当。

14、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共同作用是

15、儿童玩具中最精彩的是陶瓷玩具,这与唐宋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密切相关。陶瓷类的古代儿童玩具有造型生动的人物动物模型,更有可以直接玩耍的铃、哨、球等,不仅造型精巧,青绿、黄褐、透明等釉料使得这些玩具更加形象优美。古代儿童的苦与乐古代儿童亦有纯真稚拙的本色,亦充满奇幻的想象力,诗歌中常能见到他们娇憨纯真的欢乐形态。《稚子弄冰》中,孩子用丝绳把铜盆里的坚冰穿起来当锣敲,"敲成玉磐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充满了玩冰游戏时的纵情欢乐;妙想。

16、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17、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18、在中国古代,鬼神报应观念中的鬼神世界,同人们关系最密切的是灶王爷、土地爷和城隍爷。灶王爷呆在每家每户,如实记录每个人的言行,到了腊月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土地爷是街坊、村落中的守护神,既管本地的鬼魂,也管活着的人。城隍爷是所居城市的守护神,既管本城内的鬼魂,也管活着的人。家、村庄、街坊和城市,分别由灶王爷、土地爷和城隍爷分管,日日夜夜在阴间窥视着人间,对作恶之人处置。

19、有一百条法律,却有一百零一个问题。

20、清代官员薛时雨在杭州任知府,在府署题写了一副楹联:

四、关于法律的谚语和解释

1、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强森

2、上面这副楹联是雍正皇帝题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上。清朝的皇帝普遍勤快,不像明朝许多皇帝上殿办理公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爱来不来。雍正的勤快可与秦始皇媲美,用“宵衣旰食”形容一点不过分。“乐民之乐”来自《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一段话:“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雍正皇帝也要风雅一下,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乐民之乐”是皇帝要达到的修养,这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立法者、司法者、执政者听从亚圣的号召,努力奋斗的目标。比较起来,“宵衣旰食”易达,“乐民之乐”难现。

3、最好的法律从习惯产生。——儒贝尔

4、五声虽听,岂能案尽得情?但早决几宗,省却眼前拖累;

5、隋朝末年,家住余杭的一位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他选择的出行方式应是

6、是良民且去种田,试看村农野叟,住茅屋饭一饱,何等梦稳神安。

7、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

8、他对内政的改革从整顿田制入手,首先“作封洫”重新划分土地界限,确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权,以制止贵族对土地的肆意侵占和争夺;又把农户按五家为伍的方式编制起来,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子产执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广泛斥责,但他不为所动,坚决推行。其后改革成效显著,人们又普遍歌颂他的政绩,甚至担心后继乏人。

9、自天子以至千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之本:从天子至庶民百姓,人人都应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10、借用文中英国领事霍普金斯一句话,来评论和总结一下:当在中国的外国居民把一个人作为汉学家来谈论的时候,他们通常是把他的看做傻瓜。深以为然!这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文章题目是不是一种讽刺?

11、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结伴成队,他们总有新奇的游戏方式,似乎无论何处他们都能展露笑颜。然而,古代儿童的喜乐悲欢总是不可避免的受到成年人世界的影响。李白受召入京时"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父母的愉悦亦牵绊着古代儿童的喜悦。李商隐诗作中描述古代儿童专心学习时的场景,"曲躬牵窗网,略唾拭琴漆。有时看临书,挺立不动膝。"其中不减玩耍时的恣意欢快,更多的是面对师傅和学习时的端正谨守。

12、诗词故事|被汪伦骗到“桃花潭”的李白

13、服从法律:无论是我或任何人都不能摆脱法律的光荣的束缚。—卢梭

14、其实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不外乎就是宽容和坦诚,这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从不相识的年轻男女,到住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最重要的就是在感情上的沟通,能够一致的为这个家而奋斗,这样才能和睦相处,享受天伦之乐。

15、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16、很明显,林达所举的那个日本留学生被误杀案例,也可以纳入上述西方法律传统关于黑夜犯罪的范畴;也就是说,林达对这一案例的解读,仅仅强调了“私宅不受侵犯”的一面,而忽略了“对黑夜犯罪的正当防卫”的另一面。这个解读至少是不够全面的。更重要的是,如果说,日本人被误杀一案体现了美国“私宅不受侵犯”的观念和法律,那么,这种“私宅不受侵犯”的观念和法律,也就不是美国的专利,在欧洲中世纪,乃至古罗马时代——现代人权观念尚未确定的旧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17、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法律保护积极主张权利的人,对于那些对自己权利漠不关心,怠于主张权利的人,法律是不保护的。

18、“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

19、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20、这副楹联也是从“府内”“衙中”寻找怨和冤形成的原因。

五、中国古代法律名言警句

1、百姓无冤莫近吏,近吏一重天。

2、任何人在被证明有罪前,皆应被视为无辜。

3、(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4、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醒,莫将私意入公门。

5、⑶该朝统治者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请任举两例当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6、视民为伤,冀地苍生皆吾子;

7、曾国藩在刑部任职时就发现老百姓告状的案子,官府基本都判原告犯诬告罪。上京城告状的案子,接案官员本是督抚、钦差大臣,可是这些官员从不过问,都交给首府提审,首府办案官员根本不提问案由,而靠刑讯逼迫告状者承认自己是诬告,使老百姓冤上加冤,雪上加霜。

8、译文:子产:“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就很多死(在其中)的。

9、(2)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0、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11、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Justicemustnotonlybedone,butmustbeseentobedone.)。

12、参考答案:(1)科举制度;隋朝。(2分)

13、原审既然认定合同条款无效,却又判决致辉公司给付承包款,违反了任何人不得从其违法行为中获利的原则。此外,合同无效后,腾星公司应向致辉公司返还承包费并赔偿损失,致辉公司的反诉请求理应得到支持。

14、历史学家除了要有史学、史才、史识,更要有史德,才能写出优秀的史学著述。“因为历史的学术价值,首先植根史学家诚实、方正、无惧等高洁的品德上,诚实才能据事直书,方正才能无所苟阿,无惧才能不受外界影响。不然,就流于武断、附会与诈伪了。”史学家是如此,学史者也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这种诚实、方正、无惧等道德品质。作为学史、读史之人,不耻于自己无知,但务须戒妄言,不要信口开河。

15、林则徐不仅是禁烟英雄,而且诗也写得不错,尤其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足以流传千古。他心胸开阔,放眼世界,撰写的对联境界高人一等。前面那首对联就是例证。他还写过一副题堂联,每逢外出,都题写在前导仪仗的高脚牌上:

16、家法,是指调整家族或者家庭内部成员人身以及财产关系的一种规范。但从规范层次即道德、宗教、法律、风俗、艺术等的综合体意义上讲,家法作为一种家族自治的规范,其产生与法律是同源的。

17、有二种和平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18、“禁网疏阔”出自《汉纪·哀帝纪上》:“及汉兴,禁网疏阔,未之匡正。”禁网:即禁罔,谓张布如网的禁令法律。疏阔:粗略,不周密。指法律过于宽容。“禁网疏阔”与上面提到的“网漏吞舟”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

19、这些年来,笔者对传统中国乡民的诉讼心态一直抱有非常浓厚的研究兴趣,也曾尝试运用文学资料来探讨这一问题。1尽管这一研究视角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传统中国乡民的诉讼心态颇具价值,但就文学资料而言,其中绝大多数作品已经文人墨客润饰和改写,故而难免掺杂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乃至相关的教化意图,至少,其所表达出来的诉讼心态也是文人阶层与乡民群体的混合物。在本文中,笔者想集中利用流播广泛的,也为乡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谚语来考掘和解读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鉴于谚语来自民间,有着更为浓厚也更为深刻的乡土色彩,所以也就更能反映乡民的法律意识和诉讼心态。

20、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达雷尔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