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林寺桃花的节奏
1、杨千嬅传唱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受到在场观众和荧幕前观众的喜爱,还要从这首《大林寺桃花》的文化底蕴来看。这首歌在022年4月16日发行,收录于专辑《经典咏流传第五季第2期》中,将古诗词中的美丽意境融入大经典的港乐中,做到了将现代音乐和古诗词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舞台,真的是会受到大家的喜欢的。
2、“长恨春归无觅处”中的“恨”代表()
3、诗人还是士子一枚,刚刚上完香、礼完佛,本以为能装一下虔诚,谁知道一见到美好的“桃花”,便暴露了。
4、唐朝:(骆宾王)《咏鹅》:与“大鹅”初相识
5、赏析五:诗歌结构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6、诗人一下子便从虔诚的信仰状态中跳了出来:原来你在这里啊!
7、初夏四月,白居易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于是白居易写下《大林寺桃花》,写出了他触目所见的感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突出地展示了发现春光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8、需要解释的词汇不多,“芳菲”,形容花朵盛开的样子,女孩子起名常常会用,这芳、那菲,其实都是父母美好的愿望,希望孩子像花朵一样美丽。
9、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10、来唤醒你那最真挚的情缘
11、读诗人若是刚开始读诗,或者对大多数小朋友而言,白居易的诗是最好的启蒙选择,既简单,又美好,还等什么呢?
12、关键词:长恨常常惋惜。
13、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的缘故.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用了对比修辞方法,人间四月,江南大地的春花已经落尽,但诗人却意外地在高山古寺之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对春天的热爱、留恋.这里,诗人把春光拟人化,它不仅形象美丽,而且顽皮好动,仿佛会和人捉迷藏似的,写得活灵活现.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14、三四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写拟人化的春景。在诗人笔下,春成了可以隐匿、追寻的孩子,当诗人在满世界寻找她的时候,她没有一走了之,而是藏在了这里。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诗人的春是活的,是调皮的,是年轻的,而那个我们忽视了的寻春的诗人,他们有孩子的眼光和心态,他们更是活的,调皮的,年轻的。
15、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16、解释:关键词: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17、(2)为何只有山寺里的桃花还会开着?
18、前面讲了,诗人的时代上山看风景有,但进寺庙则不可能是看风景,人家进寺庙是上香礼佛,是信仰。
19、诗人在诗中做了怎样的想象?答: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设想春天已经接近尾声,她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藏到了这山中了。(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试分析“诗”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答:全诗通过诗人发现四月山上桃花正艳,表达了诗人对于重温春日美景的欣喜。
20、赏析四:语言赏析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二、大林寺桃花的节奏
1、想想公历五月份,花朵是不是如同诗人所言“芳菲尽”?一定是的。
2、次句“山寺桃花始盛开”,写特殊景象。山中无长物,惟有风与林。山林之中桃花开得正艳,本来山中气温低,花开得晚是正常现象,于诗人而言有一份独特的欣喜,而且桃花有吉祥美好的寓意,更多了一层文化的慰藉。《山海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手杖化为桃林;《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明艳;陶渊明《桃花源记》则有世外桃源般的美好;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桃花被寄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所以,诗人面对桃花,从身体到心灵都感觉舒泰。
3、南宋:(杨万里)《小池》:一代大儒的童话世界
4、唐朝:(贾岛)《寻隐者不遇》:尘缘未了的遗憾
5、本系列我们将带大家通过古代的诗词歌赋,穿越回古代,去看看古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将看到古人们吟诗作赋、游山玩水、曲水流觞、斗茶焚香、琴棋书画、听歌观曲等有趣场景。
6、花开与光照有关.山间光照时间少,而外界光照时间长,所以大林寺桃花开得迟啦!这反映了光照对植物的影响,这一物侯现象!
7、关键词:尽指花凋谢了。
8、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9、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唐诗宋词朗读者
10、转 (zhuǎn):反。
11、唐朝:(李白)《静夜思》:恍惚间想家了
12、清朝:(袁枚)《所见》:老夫子撒“谎”,妙!妙!妙!
13、大dà林lín寺sì桃花táohuā
14、人间四月芳菲尽这首诗是三年级语文课 《大林寺桃花》学的。 作者: 白居易,全诗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5、北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名片,豁达的人生态度
16、庆幸有诗,让诗人能够调解心境;庆幸有诗,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同游看似消逝湖底实则永恒的古寺,同看那永远明艳,开在心底的桃花。
17、(不知转入此中来。):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转移到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18、桃花热烈艳美,象微醉少女,又似佳丽俏人,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拿它作诗入画。因其开于早春二月,先叶而发,所以在江南被视为春色的代名词。苏东坡有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江南一带,气候温和,春之女神来得快,桃花便也发得早。纵使是我国的黄河流域,桃花也是三月开放。
19、北宋:(王安石)《梅花》:小院的美,需要一颗不平凡的心!
20、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三、大林寺桃花的停顿
1、唐朝:(白居易)《池上》:一段奇妙的侦探剧
2、赏析三:艺术特色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将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且不只是有脚而已,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3、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4、白居易的诗文在扫清那些因为时代变化而造成的小“问题”之后,读起来就是,至于能欣赏多少,能理解多深,不重要。
5、关键词:春归春天回去了。
6、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我曾上庐山,只看见余留的花径,附会栽种的矮小桃树,和一座白居易草堂。走进草堂,却是商家在卖纪念品。白居易笔下的大林寺安在?据说1961年为兴修水利开挖如琴湖,大林寺也因此被淹没在湖中。真可谓:大林寺成水晶宫,烟波浩渺空悠悠。
7、在登临之前,诗人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却不知春光已经转到这里来,令人欣喜。
8、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9、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写普遍现象。诗人笔下的四月,是阴历四月,阳历已是五月。芳菲如果指桃花,或许可以说“尽”,如果是指所有植物,说“尽”就有点不尽不实了。因为笔者所处的城市正值“人间四月”,到处可见英树繁花。诗人明显在先抑后扬,因为他用了“人间”这个词语,与人间相对的当是仙境。为了凸显大林寺桃花之奇之美,先把读者的期望值调到最低。
10、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11、rén jiān sì yuè fāng fēi jìn , shān sì táo huā shǐ shèng kāi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2、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13、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4、杨千嬅传唱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是在经典咏流传第五季呈现出来,这样的曲目特别适合这一个节目想要表达的内涵,果然是经典可以永远流传。在我国优秀的古诗词中,加上现代的音乐,可以迸发出活力,从而让大家去了解我们渊博的文化,可以让我们的经典永远流传。特别是这首《大林寺桃花》的最后两句“四时的约定、草木动情、浩瀚天地、有心。”很能表达这首歌的精神,就是要让这样精彩的文化,成为“四时的约定”,大家有心不会忘记。这首歌特别点了这个节目“经典咏流传”的主题。
15、袅袅青烟,声声木鱼,诗人突然发现一树桃花开。
16、清朝:(高鼎)《村居》:踏春去!踏春去!
17、读诗不可能有定规,绝对要避免标准答案、标准分析。
18、至于“四月”本来也无需解释,但因为现在用的是公历,也叫阳历,所以“四月”还要强调一下,古人所言的几月、几月一定是阴历,古代没有阳历这一说,阴历四月相当于阳历的五月左右。
1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0、题目中所说的“大林寺”一般情况下专家都会有一番解释,个人以为完全不必,只要知道一点:大林寺是一个寺庙,而寺庙一般都建在高山之上。
四、大林寺桃花划分节奏
1、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写出山上山下的气候差异.所以桃花四月才开
4、唐朝:(李绅)《悯农》:言行不一的宰相
5、唐朝:(李峤)《风》:神奇的“大主角”
6、唐朝:(柳宗元)《江雪》:孤绝天地间,桃花源
7、人间rénjiān四月sìyuè芳菲fāngfēi尽jìn
8、唐朝:(王之涣)《登鹳雀楼》:心楼,爬上去!爬上去!
9、不知bùzhī转入zhuǎnrù此cǐ中zhōng来lái
10、可是,白居易笔下的庐山大林寺桃花却为什么偏要等到红消香断芳菲尽的四月才盛开呢?自居易写这首诗的日子是唐朝元和12年农历4月初即公元817年4月28日。按现在的气候情况看,阳历3月上旬,在庐山脚下的九江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而山上大林寺的桃花4月才开,大约晚一个月左右。
11、另一个需要说几句的是登山拜佛,在古代登山拜佛是很虔诚的一件事,尤其在唐代佛教盛行,即使是像白居易这样的儒家士子,他可能不信佛,但只要走进寺庙,他肯定是虔诚的,尊敬的。
12、读诗人可以想象一下,分析一下,至于答案则没有。
13、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14、此诗作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15、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16、他看完了这棵,又端详那棵:山下的桃花早已开败,没想到这里的桃花正在盛开!白居易随口吟成一首绝句《大林寺桃花》
17、这些都是诗人所处时代的基本常识,对于后世读诗人而言,这样的背景最好能了解一些,也不费劲。
18、恨字把春光拟人化,不仅把诗人觅到四月盛开的桃花时由惊奇、欣喜到无限感慨的情绪变化写得很有层次,而且以桃花比拟抽象的春光,使其既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又具有活泼顽皮的性格。体现了诗人诗人对春的留恋、热爱的情感。
19、今天这首诗来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文最大的特点是无需太多文字解释,简直就和今天的大白话没有差别,另外一个特点是白居易的诗文读起来节奏感十足,越读越顺,越读越有味道。
20、清朝:(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偶遇梦一场,无巧不成书!
五、大林寺桃花的节奏线怎么画
1、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2、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名字:白居易年代:唐代描述: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4、“大林寺”这个名字在这首诗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寺庙常常建在高山之上,这是古人的常识,但对今天的人而言则是需要解释的陌生存在。
5、唐朝:(孟浩然)《春晓》:诗人问谁呢?自己?别人?
6、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译
7、“恨”字有点意思,诗人恨得是谁?是桃花?是春天?还是诗人自己?
8、唐朝:(李白)《夜宿山寺》:神秘的高楼,奇绝的幻象,住下吧!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0、莫不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对比?其实现在觉得好好的一首诗,享受其美就好,何必强求去分析什么的,诗人也是随兴而至的,对高中的语文教育深悟痛觉,同情楼主…
1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2、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13、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14、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15、唐朝:(李白)《赠汪伦》:致敬雪中送炭的朋友
16、关键词:不知岂料,想不到。
17、创作背景:元和十一年(817)的四月,白居易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等16位友人相约,一起前往庐山,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东西两片大林,抵达化城,在山顶憩息片刻,攀登香炉峰,而后前往更高的大林寺。
18、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19、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20、回到诗作,“大林寺桃花”题目很普通,就像现在所说“颐和园桃花”一样,这样的题目能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啥就能流传千年呢?
六、大林寺桃花的节奏
1、大林寺桃花这首诗写的是初夏四月的景色《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3、大林寺是九江市的一座寺院,和西林寺,东林寺是庐山“三大名寺”之一。大林寺为四世纪僧昙诜所创建,位于大林峰上。
4、白居易因直谏冒犯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等十七人同游庐山,就借宿在大林寺。正值初夏,诗人看见这里桃花方开,涧草尤短,感叹这里是“匡庐间第一境”,于是口占这首绝句。这首诗看似浅近,却饱含智慧和雅趣,深得绝句三味。
5、关键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6、山shān寺sì桃花táohuā始shǐ盛开shèngkāi
7、现在的寺庙大多数时候更像景点,有的甚至本来就是景点,之所以叫寺庙只不过为了吸引人而已,比如云南大理有个什么天龙寺,好家伙那不就是金庸小说的理想转入现实吗?难不成还真有六脉神剑,段王爷估计都要笑了。
8、táng bái jū yì 唐 白居易
9、大意:登山时已届孟夏,正是百花凋零落尽的时候。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10、诗人所言没有错,错的只是时代变了,外来的阳历纪年成为主流,自家的阴历纪年反而很少提及。
11、赏析二:思想内容《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12、唐朝:(李白)《望庐山瀑布》:神迹?想象?还是庐山传?
13、唐朝:(贺知章)《咏柳》:权贵笔下,华美动人的世界
14、在江州的白居易,曾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但此时的他,能与十多个朋友同游匡庐盛景,能畅游仙境,能感受桃花的美丽与热烈,能把春写得如此活泼,他的内心一定是丰富、柔软、热情、开阔的。
15、若是不解释四月,则很可能造成一种疑惑,比如现在已经四月,但是大多数花朵才刚刚开放,根本不像诗人所言“芳菲尽”。
16、细细品味文字间的那一份感触
17、。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18、cháng hèn chūn guī wú mì chǔ , bù zhī zhuǎn rù cǐ zhōng lái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9、在古代则不一样,寺庙就是寺庙,寺庙里有真和尚,敲木鱼,念佛经,现在真和尚在哪里?讲老实话,真的没有遇到过几个。
20、诗人也同现代人一样,认为人间的“芳菲”已尽,所以当在大林寺意外见到桃花时才那样的惊喜,那样的陶醉。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2、题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