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形容琴声悠扬的诗词(100句)

2023-01-29 09:12:07 0 59

一、古人形容琴声悠扬的诗词

1、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2、说起比喻,大家并不陌生,就是俗话说的打比方,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它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这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在《诗经》中就有相当广泛的运用。人们写人状物、述事描景、表达感情、说明道理皆离不开比喻,它既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使具体的形象的变得优美动人,也可以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并使诗中的人生哲理含蕴更为丰厚、更为深沉,堪为辞格之首。

3、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4、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5、音乐特点:悲凉、惆怅。

6、阅读王创造性提出“爱阅读、深阅读、强理解、善表达、能力强”的教育理念。

7、#视频号:阅读王作家学堂

8、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9、音乐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我们陶醉,愉悦,共鸣,遐思

10、余音袅袅:意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

11、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12、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3、(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14、《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15、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16、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7、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18、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19、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0、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

二、赞美琴声的古诗词

1、(1)不用喻词,喻体本体构成偏正关系的暗喻:如《诗经·卫风·硕人》中“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其中的“螓首蛾眉”意思是额头像螓一样方正宽广,眉毛像蚕蛾的触须一样长而弯曲。“螓”“娥”是喻体,是定语;“首”“眉”是本体,是中心语:二者构成偏正关系。再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的“冰心”即像冰一般纯洁剔透的心。“冰”是喻体,是定语;“心”是本体,是中心语:二者构成偏正关系。

2、以景作结:神来之笔;结尾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运用想象写湘灵的哀怨之情,结尾写曲终人散,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已堆成了峥嵘的数峰青山,言有尽而意无穷

3、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听懂他传达的情谊。这就是音乐遇到知音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组古代描写音乐的诗歌,这些伟大的诗人都是当时演奏者的知音。

4、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唐代:李颀《琴歌》

5、(翻译)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6、 王维《竹里馆》

7、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8、《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9、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10、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11、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12、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13、翻译: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14、作为一种修辞格,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我国第一部修辞学著作的作者宋代的陈骙,在《文则》中把比喻方式分为如下十种:明喻、隐喻、类喻、话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后世的学者则列举了更多的名目。我们只是选择在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做了简单的说明,期望能为同学们的阅读提供些许的帮助。请各同仁多多批评。

15、峭壁悬崖压人来寸步都攀援难上,黑壑深渊崩石下千丈犹轰隆传响。

16、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17、《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18、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19、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20、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三、比喻琴声优美的诗句

1、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2、炉火暖融融华烛添光辉。艺人先弹《渌水》后奏《楚妃》。

3、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有的干脆整首诗通篇都用借喻。如明代于谦《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石灰吟》:“千鎚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咏煤炭》用煤炭作比,表达为了苍生的饱暖而不辞辛劳的精神;《石灰吟》更是以石灰作比,表白自己为了清白操守而不惜粉身碎骨的品格。

5、(通感:听觉到视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正面描写“轻拢慢捻抹复挑”)

6、白居易《听弹古渌水》: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清。白居易《船夜援琴》: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白居易《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7、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8、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9、这些比喻句。因其形式与一般散文中的比喻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几乎不会构成什么障碍。

10、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1、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12、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3、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14、懊恼隔帘幽梦,半床花月纵横。

15、白居易《弹秋思》: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白居易《听幽兰》: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白居易《琴酒》:耳根得听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若使启期兼解醉,应言四乐不言三。白居易《对琴待月》: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白居易《清夜琴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16、“微雨洒园林,新晴好一寻。低风洗池面,斜日拆花心。暝助岚阴重,春添水色深。不如陶省事,犹抱有弦琴。”《江上琴兴》

17、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8、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19、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20、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四、古代关于琴的诗词

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

2、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造句:一曲“春江花月夜”之后,余音绕梁。

4、想象、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5、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6、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代:杜甫《赠花卿》

7、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

8、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9、 古琴曲《 流 水》

10、博喻是用多个喻体反复设喻来说明同一个本体。博喻又分为两类:

11、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2、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13、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能得几回闻?

14、写作手法:想象、通感(听觉到视觉:音乐随风荡漾在江上,又飘入蓝天白云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增添了情趣)、直抒胸臆、双关

15、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16、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17、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18、《听弹琴》诗中描写“琴声”的诗句是“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19、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20、是法律的代名词。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五、琴声悠扬的词语

1、(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借喻又称曲喻,直接借助喻体来描写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借喻不说出本体事物,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如李白《行路难》“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风浪”“云帆”“沧海”,白居易《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中的“凝脂”,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中的“桃李”“风雨”“春”“荠菜花”,苏轼《蝶恋花·代人赋》“天涯何处无芳草”中的“芳草”,等全都直接出现在诗句中,既不见喻词,更不见本体。

3、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4、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5、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

6、《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7、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8、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9、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10、(比喻:筝曲之美好像黄莺儿在花丛中叮咛细语,又仿佛失群大雁在云中悲凉啼叫;如同骤雨滴落台阶之声,又极似清彻莹洁的冰块被敲碎的声响)

11、视频号·阅读王作家学堂

12、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13、(翻译)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14、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15、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6、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17、“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相思怨》

18、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白话释义: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19、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20、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