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
1、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2、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
3、今天推荐苏轼的16首最经典的诗作,每一首都值得我们背下来。
4、颠沛流离的苦涩人生不仅没有让苏轼意志消沉,相反让他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5、没过多久,一泓碧水重现,六桥一堤的美景也跟着在美丽的西湖上出现了。后人为了纪念苏轼,便把苏轼当时修建的长堤成为“苏公堤”。
6、“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吃着洁白晶莹的米饭,尝着各色各样刚刚出水的河鲜海味,并在酒足饭饱、午醉初醒的时刻,品一盅清茶,就能让我充满陶然自得的满足感。
7、苏轼的一生,足迹遍及各地,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陲到岭南海滨。长期的贬谪生活,为他提供了品尝各地名泉好茶的机会。他一生写过近百首咏茶诗词,可以说苏轼的一生都是浸泡在诗意的芳香传奇……
8、流落到海南,苏轼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抛下诗意,也没有忘记美食。他发现了原来大海里可吃的东西比陆地上还要丰富。从前那些竹笋啊、鲈鱼啊、跟一种美食比起来,简直弱爆了。这种美食就是生蚝。尝过了生蚝的美味,苏轼当即给儿子修书一封:
9、我觉得,还应该有苏轼家后山上的松树。这几千棵松树的根是向下蔓延的思念,这几千棵松树的叶是永远青翠的时光。
10、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在诗词书画方面都有极大的成就,其中诗的成就极为突出。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他喜爱登临游览,写景自然灵动。
11、然举凡世上之人事,多崎岖少坦途。
12、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13、市中心的运河的河位比茅山运河低四尺,苏东坡又在余杭那里开了一条新运河,让他与西湖的水相通,这样就永久性的保证了运河的水位。
14、倦居他乡之人听到归乡之路遥远正怀着愁绪独自行走,突然发现眼前有一座高阁俯视着跨水长桥。我的视线正迷恋地随着一队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而移动,不知不觉中晚潮悄然而退,只剩一片青葱的树林渐入暮色之中。
15、译文: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16、再比如,这一时期,苏轼曾把自己定义为“闲人”。可不是嘛,他的确是个闲人。他此时所任的这个“团练副使”是个什么官呢?简单地说,就是民兵排长,还是个副的。大概这世上再没有比这小的官了,想不闲也难。
17、他在在陈慥和道潜陪同下,苏东坡启程顺江而下。
18、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19、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20、苏轼抚了抚心绪,笑着对朋友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二、苏轼一生三次贬谪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3、除了画,还有诗。在这次赴任之前,苏轼已经两次到过湖州,所以上任的路上他一想到湖州的风光就难抑欢欣地吟咏道“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苏轼是山水通吃的。他赞美湖州的道场山“我从山水窟中来,犹爱此山看不足。”这两句诗,是湖州“爱山台”名称的由来。
4、我们都熟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词前也有个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难看出,苏轼过中秋时也落单了,于是醉酒作诗,寄给弟弟看。
5、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6、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7、苏东坡在58岁的时候,再次被皇帝贬官,贬到了沿海城市,也就是如今的广东惠州,据说当年苏东坡被贬到惠州的时候,那里的集市上每天只屠杀一头羊供人们购买,而猪肉在那里也是不多见,这对于喜欢吃肉的苏东坡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而苏东坡还是贬官的身份,也不好意思去购买羊肉吃,所以为了解馋,苏东坡就把当时人们不喜欢的羊脊骨给买回来,苏东坡用自己的一双巧手,把羊脊骨烤着吃,这道美食也就是现在非常出名的烤羊蝎子。
8、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海绡说词》)
9、可是很快,他便从老庄哲学中受到启发,在忧愁中走了出来。
10、朋友说:“来到这赤壁,我就想起了曹操。你看曹操当年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如今呢?
11、“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用在宋朝的文人身上是再合适不过,宋朝时期的文人、读书人、诗人们的身上都有一种非常高雅的气质,并且不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这种气质终其一生,都是非常的高雅。苏东坡不光是一位名流千古的大诗人、大文豪,同时苏东坡也是一位官场中人,也是一位美食家,但是苏东坡的仕途并不顺畅,在苏东坡为官期间也是屡次被皇帝贬压,在苏东坡43岁的时候,苏东坡就被皇帝贬到了当时的黄州。
12、“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吟哦烹噍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那些精致的茶具如今早已废弃,那些优雅的情趣如今早已忘记,友人破费万钱、千里相赠的茶中极品竟好似明珠投暗。诗中的“沙溪”,溪名。沙溪源发黄栀峰下冷水寺,经今建瓯市小桥镇的下历、上屯,出东溪南岸的今东峰镇的东溪口,汇入东溪。这条河流至今仍称为“沙溪”。
1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4、躲避的只是世人的机心,而不是要逃避世上的事情,即使困顿,也不忘有益于世。
15、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16、古代的诗人们将茶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法之在喧嚣的尘世中,求得一时片刻的安宁。中国茶特有的清新淡雅,温暖了无数中国文人的诗情,造就出无数人情之美的传世诗篇。中国茶诗千年不衰,中国茶绵延千年。
17、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1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9、守孝期满,兄弟返京,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任谁都看得出来,这只是到基层过度一下而已,以苏轼的才学,早晚是要入朝的。
2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三、苏轼四次贬谪
1、果然,四年后苏轼如愿还朝,但伴随着这个喜讯而来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以二十六岁的年龄病逝了。苏轼与王弗伉俪情深。苏轼少年读诗时,妻子红袖添香;进京赶考时,妻子照料家园;
2、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3、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4、而更为叫人难以适应的,则是饮食的粗陋和单调。荒瘠寒冷的大地,物产本来就不够丰富,再加上连年蝗旱,庄稼、菜蔬无不歉收,因而食物奇缺。早已习惯了鲜食美味的苏轼,如今却不得不学着像本地人一样吃粟米饭,饮酸酱,有时也把肉块埋在饭下蒸煮,做成所谓“饭瓮”,这大概可算是密州的一道“美食”吧。
5、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6、苏轼在去世前两个月时写下此诗。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7、苏轼与欧阳修之间的缘分就在于:主管大宋文化教育工作欧阳修正要在“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来寻找一个豪迈的、进取的、有见地的、有才情的年轻人,喏,苏轼就出现了。
8、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9、不仅如此,苏轼虽然不是当科状元,因天赋异禀获得文坛大咖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赏识,欧阳修当着众多同僚的面极力称赞苏轼,并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10、元丰七年(1084)年十二月,苏东坡途径安徽泗州,在泗州,苏东坡一家人是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一家人都在船上待着,因为没有钱上岸。
11、苏轼是个有傲气的,不等人家贬他便自请离京,至此,他二十岁时眼中的“平和世界”便宣告结束了。
12、不能致君尧舜,仍不忘“流惠下民”。
13、刘克庄评价他的诗: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
14、第二句是“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读到苏轼的来信,我竟然出汗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多巴胺又活跃了。我想,我应当退居二线,给这个年轻人让位了。
15、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6、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17、难得的是苏轼做到了得意时心怀天下、积极有为,不如意时也能旷达乐观、心系百姓,无论境遇如何都能随缘自适、穷达如一。
18、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
19、苏东坡被贬杭州,主要发生了如下事情:清理运河的淤泥、新建新水库、清理西湖、建苏堤、兴建三潭印月、赈济灾民、建医院等。
20、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四、苏轼贬谪的诗作
1、再说“蜀”字的证据,这当然更加显而易见,因为苏轼虽然祖籍河北栾城,但从小出生成长于是四川眉州眉山,算得上是地道的蜀人了。
2、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3、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4、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6、众所周知,中国最好的毛笔产自湖州,这对于苏轼这样一个书画大家来说,不是如鱼得水了吗?另外,如果杭州是一个大家闺秀,那么湖州的山光水色便是一个小家碧玉。这样的风景,这样的条件,苏轼大概可以忘了之前的种种苦难了吧。是的,没过多久,“湖州画派”便声名远播。
7、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8、王安石开始变法的两年后,三十四岁的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而那时的王安石早已在神宗皇帝的庇佑下成了高高在上的宰相。苏轼的奏折刚一交上去,他的弟弟苏辙,就被调离了京城。这一招,好像叫杀鸡儆猴。
9、创作背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诗。
10、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11、杀与不杀,朝臣们因为苏轼争辩了103天。但这一回,苏轼的老对手,此时已经退休在金陵的王安石却上书为苏轼分辨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正直的人,只会较量,但不会陷害。也许是王安石的声援起了作用?103天后,苏轼走出京城的大牢,打点行囊,准备去那个穷乡僻壤的黄州出任团练副使这个空职。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12、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13、经历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历经一贬再贬。
14、就是在写《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年的七月,苏轼与几个朋友再次泛舟于赤壁之下。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清正坦荡的风骨。
16、他在密州救灾,在徐州抗洪,在杭州筑堤,在儋州教书,他留给世人的,都是美好。而他自己所承受的,是丧妻,是失子,是报国无门的遗憾,是无人理解的孤独。
17、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18、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19、在古代文人多是感情变化而抒发的写作方式,故常常是不平则鸣。而“穷而后工”也是不平的一方面。贬谪文人的诗作大概也可以做例子,比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刘禹锡等。
20、用西施之美来形容西湖之美,独具匠心,“遂成西湖定评”。
五、苏轼三次被贬写的诗
1、因为朝廷有小人作祟,苏轼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苏轼又一次成了被打击的对象,这一次,苏轼被贬谪到了惠州,后来,又因为苏轼字字瞻,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儋州。
2、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3、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4、这试卷上有一句关于尧帝和皋陶对话的引用——“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尧曰宥之三”,阐述了为君者宽仁笃厚的一面。
5、黄庭坚:“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6、几经辗转,在距上一次任职杭州的十六年后,苏轼又来到了这片土地上。命运就是喜欢开他的玩笑,苏轼在密州、徐州时,都曾有过抗洪的经历,算是宋朝的“大禹”了。可当他再次来到这个江南水乡时,面临的却不是发水,而是干涸。
7、你若喜欢本文,敬请分享并点个在看
8、这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9、他又在哪里?所以像我们这样的沧海一粟,又能留下来什么呢?”
10、对于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才子来说,后半生的贬谪流放让他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抱负无法实现,或许是他人生一大憾事。
11、译: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12、茶道文化的发展,将茶提到了独一无二的哲学高度,并输出海外,影响了日韩、东南亚等诸多国家,至今影响深远,拥趸者众多。苏轼、苏辙兄弟俩,也是重度茶道爱好者,常常与友人相约斗茶,并留下了许多诗词。
13、到了宋朝,咏茶诗词中的意境和艺术追求减弱了,更加突出了叙事性。但经历千年,茶诗中早已固化、流传的意蕴仍旧在发挥着作用,茶诗词仍然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气息。
14、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5、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16、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17、乐观旷达、随缘自适让他看起来更为洒脱、飘逸。
18、那些大臣怎么可能来这儿呢?不过是苏轼跟自己,也跟天下开个玩笑罢了。
19、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
20、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