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的故事
1、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2、孔子非常喜好音乐,曾经学琴于鲁国乐官师襄子。
3、孔子平素教导学生,要“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了之后,要不断的去温习,因为温故可知新,这样学问就能一天比一天充实,这是最令人愉快的事了。
4、在很久之前,孔子路过一个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走过去呢,就有人掉进了河里面。孔子的徒弟会水,下去就把人给救了上来,而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
5、孔子不等子贡回答,接着说:“就像大地一样,大地不比什么都低吗?但大地挖深了就涌出泉水来,播了种就长出五谷来,草木生长,鸟兽繁衍,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所有的死亡都回归大地,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养育万物而从没听过它说什么。”子贡听了连连点头。
6、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7、《论语》中记了一些孔子讲究礼节的故事,如以下两则:
8、孔子回到鲁国后,讲学不倦,慕名而来的好学之士,日益增多。
9、孔丘说:“都记住了。”
10、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11、“老师,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可是您亲自教的呀,如今怎么又变成三个季节了......请问老师,一年到底有几个季节啊?”
12、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13、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4、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经》。隔了一段时间,孔鲤从院子经过时又被孔子叫住了,孔子问他学习《礼记》了没有?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学礼,无以立”)。 于是,孔鲤又开始学礼。
15、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6、有一年,鲁桓公后代季平子,设宴款待鲁国文人雅士,孔子亦被请往参加。不料季氏家臣阳虎,见孔子贫而年少,故意说话轻慢,孔子见状,就退席而出。
17、天有好生之德,孔门教导弟子,亦是心存仁厚,要“义不射宿。”有仁德的君子出去行猎,不可射杀栖息在窝里的鸟。
18、然而,他面上却没有多大的变化,依旧微笑着回答道:
19、原谅就是解脱,解脱凡尘者,曰:悟道;解脱俗事者,曰:明心,解脱身心者,曰:愉悦。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孔子的故事作者简介
1、作为中国人,孔子的思想已经渗透、融入到我们的骨髓里。但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大多只能从《论语》的名言警句里认识他。该书深入浅出地讲叙了孔子上下求索的坎坷一生,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平事迹绘声绘色地呈现出来,同时注重史料的选择和提炼,可谓既轻松有趣又严谨扎实。作者李长之先生“主要是想让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的,以及当时的人(各式各样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
2、难道老天就非得让这个勇士遗憾终身吗?
3、孔子(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4、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5、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6、孔子是有志气的。据他的自述,在十五岁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
7、另一个故事,在《三字经》中有论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类似的故事版本很多,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有一次孔子又出门了,在路上看到许多小孩在路边嬉戏。孔子当时就有些犹豫,这次可千万别再被小孩子难住了。他就在一旁观望。其中有个叫项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孔子让自己的弟子先去打探一下,顺便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让他一边玩去。
8、“哦!那你为什么不这样呢?”文侯笑着问。
9、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10、“先生您说这一年究竟是四季还是三季?”
11、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13、不辨就是智慧,智慧在脑,不在嘴,此所谓:大智若愚也!
14、子路见老师 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
15、“我就说只有三季吗......还是孔老夫子学问大啊!”
16、习其曲,只是将琴曲练熟了;得其数,是在熟练的基础上对琴曲的音乐内涵有了一定的感知;得其志,是在前两者基础上领悟到了某种音乐的实质;最后得其为人,才从琴曲中感悟到了音乐的内涵,像看到了一个“黯然而黑,倾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的“人”
17、在李老师的这部书里,他用简短而又生动的篇幅记述了孔子的一生。
18、《论语》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9、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20、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赞赏颜回,是因为他不重复犯错误,不把怨气无谓地施于他人。对于我们尤其是领导者来讲,好些时候,错误的铸成,都是由不分青红皂白发泄自己的不满造成的。对待下属不可轻易动怒,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三、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1、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老师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听到这话,对冉求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停下来,现在是你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而不思进取,不想前进!”这是一个关于能力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能力固然重要,但态度在迈向成功中的非凡意义,一样不可小视。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儿”,很难有成果。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2、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3、故事一:孔子的小时候勤奋读书的故事
4、“听说孔老先生博学多才,通古晓今;其座下弟子也都是满腹经纶,见多识广;不知能否向您请教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
5、而冠、婚、丧、祭四种基本礼仪正是以家庭为单位,把“礼”作为个人修身、家庭和谐的工具,贯穿到家庭的教育之中,从而影响到人的一生。
6、鲁国大夫臧文仲曾在家养贵重的动物——玳瑁,孔子批评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孔子还曾把臧文仲说成“窃位者”,意思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居高位,却不知提拔有才德的人。孔子批评他:“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是孟子眼中的“圣之和者”,怀中搂着女子而没有产生非分的想法和举动,被誉为道德楷模。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对其提拔重用。一个明智和有度量的管理者,对于身边有才干的人,不应心存嫉妒,要大胆提拔任用,不应当压抑有才干之人。当身边下属都非常强大的时候,管理者本身的能力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7、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8、孔子的学生非常多,其中德行最好,最安贫好学的就是颜渊。孔子说他:“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来日收拾军器,但恨无马匹可乘。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
10、孔子见到子贡,便愀然叹息道:“赐啊!你为何来得这样迟呢?我因为有事要告诉你,已等候好一会了!赐啊!我近夜常梦到不祥的梦,大概是将要死了。”子贡赶紧宽言安慰。其他弟子陆续来到,大家对老师安慰有加,可是,孔子从此便一病不起,七天之后,一代圣哲便与世长辞。
11、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12、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其实她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象不存在呀。
13、待中年人走后,子贡甚是不服,连忙噘嘴问孔子:
14、孔子在周京考察制度时,当时有名的学问家“老子”正在周朝做“守藏室吏”(如现在之国立图书馆馆长)。因而知道很多理解,所以孔子曾问礼于老聃。
15、孔子勉励弟子,要做有德的君子,他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16、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17、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他在十九岁结了婚,二十岁得了一个儿子。2鲁国的国君昭公向他道喜,特地送了一条大鲤鱼来。孔子为了纪念这桩事,便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鲤,字伯鱼。伯是老大的意思,因为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儿子呵。——可是孔子也只有这一个儿子。
18、孔子长嘘了一口气,笑曰:
19、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0、仲孙何忌问孔子的弟子颜回:“如果说一个字,对仁德、智慧都有好处,你能不能说给我听听?”颜回说:“说一个字对智慧有好处,莫过于‘预’字;说一个字对仁德有好处,莫过于‘恕’字。这就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谓“预”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所谓“恕”就是包容与豁达,恕可以让家庭祥和,也可让社会和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尤其需要我们多多遵循恕道。
四、孔子的故事中记载了孔子及弟子周游列国
1、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一个人崇尚勇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符合道义。作为决策者,施展抱负、规划宏图,都必须要符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坚守道德底线。须知,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上最大的灾难。
2、孔子二十岁那年,儿子出世,孔母万分高兴,正好又蒙受鲁昭公赐以鲤鱼。因此就命名为鲤,字伯鱼。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勇士,却接连生了九个女儿,他没有儿子,在那个时代,没有儿子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勇士。
5、子夏摇摇头:“这要净心欲,绝智思才可以。我哪里能做得到?不过说说道理而已。”
6、“诶唷……诶唷……不行了,饿得肚子痛……”
7、二八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8、有一天,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看见神位前有一欹侧的木器。守庙的说:“这叫‘宥坐’之器。”原来宥坐器,又名欹器,内中无水便不正,半满则正,水太满又倾覆了。这是古时候,明君常常放在身边,当作劝戒之器。孔子叫弟子注水试试看,果然中而正;满而覆;虚则欹。孔子感慨说:“唉呀!世间那里有满而不倾覆的啊!”
9、孔子父亲叔粱纥,母亲颜徵在。孔母怀胎前,曾听闻尼山神颇为灵异。所以,与孔父至山神庙,拈香祷告,乞求早生贵子。
10、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11、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12、这让孔子遭受了很沉重的打击。
13、“这又是为何呢?”文侯不禁追问。
14、在《论语:述而篇》里,谈到儒者的修养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化弟子的目的,也是要求弟子,最终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相,得真智慧。唯有如此,弟子们,才可能真正拯救自己,从而也懂得,如何帮助别人,拯救自己。
15、孔子教导学生孝顺父母,要承欢亲心。孝,并不是只让父母温饱而已。像犬马也能提供劳务,但不知敬人,人子如果待亲不敬,跟犬马又有何区别呢?
16、子路去了佩剑,缓步登堂,全无武夫摸样。孔子教子路说:“喜欢自夸,就华而不实。自告奋勇,称道己功,聪明现在脸上而自己说能,这便是小人。君子知道就说知道,是出言不苟,这是智。不能的说不能,是立行无亏,这是仁。做人能够达到仁且智,还有什么不足呢?”
17、以后孔子出门,就谦逊很多了,之后还说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个人,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三个小孩。
18、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19、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但鄙视“学稼”、“学圃”。在美学上,主张“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扩展资料: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
20、不久,孔子诞生了,孔父发现婴儿的头盖骨与众不同,好像四周高中间低的样子,所以取名“丘”,字仲尼。自古以来读书人读到“丘”字都读成“某”,写成“丘”,以示尊敬。
五、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
1、看着有点急切的文侯,子夏笑着说:“老师是为了我们呀。想想看,如果老师也象那位仙者一样,一问三不知,那么,一旦我们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危难,要怎么办呢?”
2、一八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3、孔子有一个学生跳下水救了个小孩,小孩的父亲很感谢他,就送了他一头很贵的牛。人们说他贪心,孔子称赞他说:“你这样做能让更多的人去救人,救人得到的东西是理所应当的。”
4、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5、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6、“那您刚刚怎么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
7、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8、孔子的侄子孔蔑向孔子请教为人处世的方法。孔子说:“知而不做,不如不知;亲近而不信任,不如不亲近。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颓废。”孔蔑问:“我自己应该怎么做呢?”夫子说:“设法改掉自己的缺点,尽力弥补自己不具备的才能,不要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就去怀疑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每天说话不给自己留下后患之忧;每天一举一动,也不给自己留下隐患。那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做到。”如果不培养内在的德行,那就是自己的过错,培养了道德,名声自然就会树立起来,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9、关于如何达到“仁”,孔子也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习气,给予不同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10、他又会收获怎样的成功和荣耀呢?
11、一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12、叶公有一天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是一个为了发愤学习而忘记饮食,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时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疏忽了衰老到来的人呢?”孔子的人生修养永远都是年轻的,他的这种为学的精神,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如果真能做到孔子那样的发愤、乐学,又何愁学识不长、德业不广、事业不成呢?进步永不停息,境界需要超越。
13、孔子门下最穷的学生,要算颜回与原宪了。然而两人的气节最为高尚,修身不愿屈节。有一次,子贡穿着漂亮的衣服,骑着骏马去访问原宪。子贡看见原宪脸色惨白,便问:“你病啦?”原宪回答说:“所谓贫,那是说没有财产。所谓病,那是说纵然学习而不能实行。我现在贫而不病。”子贡听到后,觉得很惭愧,所以君子是忧道不忧贫的啊!
14、孔子让孩子做自己的老师。
15、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
16、《孔子的故事》中的孔子并不因为李长之在文献上的言必有据而显得古板无生气,恰恰相反,在他的笔下,两千五百余年前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经常活跃在字里行间。
17、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18、《论语》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19、孔子离开鲁国共十四载,返国后,已是六十九岁。鲁哀公见孔子回国,虽表热烈欢迎,可惜懦弱无能,不会重用孔子,孔子也不求仕途。这时周室衰微,礼乐废,诗书缺,孔子便天天在杏坛上为弟子讲学,并删定群经,为万世立教,从此不再离开鲁国。
20、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三季人”,他们目光短浅,思维狭隘,还只认死理,喜欢与人争论,并且一争论就是没完没了,直到对方认可他们的观念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