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100句)

2023-05-05 08:20:49 0 59

一、兰溪棹歌

1、《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兰溪师生为其谱曲,唱出了文化自信。

2、这个说法也在古籍中得到验证,附近的山都以高眉为参照物。《光绪兰溪县志》:天峰岭在高眉山东北高五百丈余;茶山一名云雾山,在高眉山左,山谷深窈、草木森蔚蓝而多茶,故名。

3、☞兰溪这个益智玩具又双叒叕获奖了!

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充分挖掘兰溪丰厚的历史底蕴,让兰溪师生耳熟能详,让“消失的味道、远去的背影、沉睡的古城”重回我们的口中、眼中、心中,让兰溪的古城古镇古村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为兰溪“一区一地一城”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6、桐江此去无多路,只愿无风缓缓行。

7、☞盘它!兰溪留存的这六座塔,你知道多少?

8、☞一段城墙、一段历史,唐代建县的兰溪,到底有多大?☞走上国际的兰溪儿子,一片初心从笔尖流淌!

9、高眉山西南有甘露源,《光绪兰溪县志》载:

10、banyeliyulaishangtan。

11、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12、忆昨仙人乘紫霞,寻真又到上清家,

13、《兰溪棹歌》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14、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15、关于盛姓搬迁髙眉的时间,有两记载:民国二年(1914)P民国二年(1913)P民国年号来由: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于武昌起义,推翻清朝帝制。各省代表推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1912年)元旦正式就职,通电各省,颁订国号为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正确应该是P14的记载。

16、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赏析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17、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兰溪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18、“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

19、同时我发现另一个有趣现象,有群山环绕的村落,多带“源”字,如白坑源、棠源、溪里源、缪源、盛源、鲍源、新塘源、灵洞源、甘露源……

20、无论是戴叔伦还是汪广洋,《兰溪棹歌》留给我们的,是一道永恒的风景。

二、兰溪棹歌翻译

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

2、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3、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4、译义: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5、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

6、兰溪市融媒体中心《大美兰溪》电视栏目给你讲述:《兰溪棹歌》中的诗与远方……

7、“回家好。”女人们回答。

8、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9、“凉月如眉挂柳湾”“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秀郎,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

10、大历元年,在盐铁史刘宴手下任职,后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在任期间政绩卓著。

11、附一:在翻阅《洞源村志》的时候发现几个勘误,欢迎各位留言商讨:

12、汪广洋在朱元璋时代洪武年间当过左右宰相,后来因为谋反被杀,他的文籍诗稿当时全部是封禁,不可能出版。是不是把他的诗混到戴叔伦的诗里面?从学术上来说我个人意见应该还是汪广洋写的可能性比较大。

13、全诗四句。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

14、饮水白虹千丈强,来来去去罢褰裳。

15、lanxisanritaohuayu,

16、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17、yuezhongshansejingzhongkan。

18、liáng yuè rú méi guà liǔ wān , yuè zhōng shān sè jìng zhōng kàn 。

19、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20、☞从兰溪出发的他,走向中国美术馆!传统的、更是世界的……

三、兰溪棹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2、暇投名山好,窈窈人深谷。

3、三百阑干浮碧空,笙歌缭绕暮云中。

4、棹郎歌到竹枝词,一寸心肠一寸丝。

5、慌塚有情添客泪,石泉无主锁寒烟。

6、闻说西门好风景,大家同上木兰舟。

7、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8、⑴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9、《列朝诗集》收录汪广洋的“兰溪棹歌”中的第一首几乎与《全唐诗》署名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完全相同,除去“半夜”与“夜半”之外。

10、其中提到我市境内的两个地点,高眉(山)和阁老亭(我猜是告天台)。告天台位于城区,关于它和赵阁老的故事已经被广大文史爱好者挖掘,而高眉山坐落在山林深处,地处偏僻,少有人知晓。

11、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文解释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诗文赏析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歌。清爽的凉月,雨后的山色,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跃然纸上。全诗空灵明快,情景交融,加之民歌的韵致,读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宛若一幅佳画,一支妙曲。结句最为生动传神,是画龙点睛的精彩之笔。。

12、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13、高眉村人为了感谢风水先生,就留他在村里住下,一直养着他,他每天要吃一只鸡,村里人也满足他。后来风水先生眼睛瞎了,村里有人把一只曾经掉在粪缸里的死鸡捞出来,洗干净给他吃了。但是事情被那天来这边玩的风水先生外甥知道了。

14、《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诗歌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景色和渔民捕鱼的心态。“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一个“凉”字,令人觉得春寒犹在,一个“镜”字,使人感到月夜的静寂。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上下两联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也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夜江边休闲式的捕鱼图。

15、乍宵西崦踏青罢,明到兰阴赛水神。

16、当然那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查阅《光绪兰溪县志》过程中,我发现以前走过的每一座山、每一个岭、每一个村都变得鲜活起来,茶山、脖罗山,红坑、樵坞、梅坞口、玲珑岩、鸟窠岩,这些地方都在高眉附近。

17、山塘棹歌清杨韫华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锦城竹枝词清杨燮春来东角较场前,赌放风筝众少年。马尾偏牵羊尾小,一群高放美人边。风筝清高鼎草长鸢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清·杨韫华《山塘棹歌:放断鹞》)。诗中所说的“鹞鞭”,指缚于风筝背上的竹片做的簧,迎风如鞭鸣响;“美人筝”,即美人形的风筝。以下部分绝对原创,请勿抄袭!我的理解是:清明节快到了人人都穿上了合体舒适的春衣,急促的风吹得鹞鞭到处作响,忽然听到孩子们一齐拍手呼叫,原来是一个美人形的风筝被松树的树枝刮住掉了下来。描写的是清明时节人们放风筝的场景,很轻松休闲的一首诗。

18、戴叔伦于公元780年公元780年(公元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大约是在这一期间所作。

19、⑶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20、关于它的人文典故,童老伯和他的亲戚戴良松先生一起回忆了“打汤瓶”的故事:高眉村的地形类似“燕窝”,童姓家族请了一个风水先生看这个地形,风水先生说这个地方风水极好。托风水先生的福,后来童姓兄弟九个,个个在外做大官。

四、兰溪棹歌古诗赏析

1、“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而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2、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3、编辑/武金萍编版/蒋宇欣陈婵

4、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

5、郑村渡口风浪多,鱼船来去疾如梭。

6、“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

7、于是在风水先生的建议下,村里另外沿着溪边修建了一条山路,比原来老路返家近很多,但也陡峭很多。盘旋迂回,弯弯曲曲,再加上山脊处的台阶,远远望去就像一条蛇盘在大山深处。

8、这两句是诗人的视觉感受。首句是仰望天空。次句写俯察,一俯一仰,景象清新。“凉月如眉”,“山色镜中”,都是比喻一明喻山色之形,一暗喻溪水明净。挂字比拟,看字更点明人在景色之中。闪光水色有了人的活动,则更显得灵动,跟显生机,使兰溪有胜似仙境之感。

9、等他吃完以后,他的外甥问他,鸡好吃吗?风水先生说,蛮好吃的。外甥有说,你知道吗,这只鸡是别人从粪缸里捞出来的死鸡。

10、这首署名“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出自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全唐诗》,由曹寅编纂。

11、《大美兰溪》系列节目精彩回顾:

12、高眉山最近的源则是灵洞源。

13、百首《兰溪櫂歌》,展现200多年前的兰溪!

14、体裁形式多样: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体近体,皆有佳作。题材内容也丰富:有反映战乱中社会现实的,有揭露昏暗丑恶世道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慨叹羁旅离愁的,也有描绘田园风光的。

15、打造蘭溪文史愛好者共同的家園

16、我认为戴叔伦曾经在金华东阳当过四年的县令,他肯定会从兰溪路过,在他诗集里面很多关于兰溪的诗歌。《兰溪棹歌》在《全唐诗》里面,是曹寅编的。曹寅是江南织造大臣,他编《全唐诗》的时候收到过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原版书,曹寅必定看到过戴叔伦的集子。

17、余花炫春暮,芳草萋涧绿。

18、兰溪三日桃花,半夜鲤鱼来上滩。

19、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20、说也奇怪,就从这条路修好之后,朝里的皇帝做了一个梦,名叫“九龙抄殿”,皇帝请国师一算,觉得形势不妙,有人要谋反,最后追查到童姓九兄弟身上。

五、兰溪棹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1、相邀女伴到梁下,一时同唱采菱歌。

2、中流不用棹,直渡浦江阳。

3、汪启淑住在南门塔岭背,帮助修兰溪县志。他去采访、考察,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写了100首诗,当时兰溪的风土人情、古迹风景土特产等,都写进去了。可以说这100首诗是当时兰溪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5、贞元五年,上表辞官归隐,客死返乡途中。他当时的诗名很大。他的诗,题材内容丰富,体裁形式多样。多写隐逸生活,表现出一种闲适情调。今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6、《兰溪棹歌》创作背景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兰溪在东阳附近,这首诗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7、棹(zhào)兰溪棹歌(作者)戴叔伦(朝代)唐代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8、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9、《兰溪棹歌》作者戴叔伦诗词风格

10、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11、夜久息群喧,理静适所欲。

12、唐朝的戴叔伦的集子,在宋元的时候已经遗失掉了;汪广洋的作品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也已经丢失了。只相差两个字的前后秩序,两个人要创作同一首诗几乎是不可能的。

13、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14、原注高眉山(地名)去县东北二十五里,一峰高耸,群岫回环,石蹬临空,松阴盖地,境最幽胜。阁老亭,即明·赵文懿公(赵志皋)遗迹,在南城中,颇供远眺。

15、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16、木落高眉见远青,重阳早菊弄聘婷。

17、附二:童老伯还讲了一个”灭天下“的老故事,髙眉原住民盛培新先生留言提到”打汤瓶“老故事,今天终于补充完整。

18、清献前身为时出,萧然琴鹤在蓬莱。

19、明月出林端,澹然悦幽独。

20、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