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智慧文案句子-137句优选

2023-01-21 09:35:50 0 59

1、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

2、佛家: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3、佛家:奉献文化。

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5、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

6、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7、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9、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10、儒家:仁义礼智信。

11、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

1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13、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14、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1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6、有大智慧的人不会去刻意表现出来,懂得隐藏的人才有大智慧。

17、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8、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1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0、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1、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22、三、“无为而已矣”:“无为”为道家最高理想,此“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的人,不足以当之。观下文“无江海而闲”句,此处当用“闲”字,句当为“为闲而已矣”。是误“闲”为“无”,又以“为无”不词,而倒置为“无为”。

23、函谷关老子像

24、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25、有生于无,实出于虚。

2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2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9、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0、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1、实则“无极”乃是“无为”。“淡然无为”,以“淡然”形容“无为”,于意至洽。且只有无为,才当得起“天地之道,圣人之德”。“极”为“为”之误。……

32、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3、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是指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逢人遇事要有所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统一中的对立面。我们要学会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考虑正反的转化。防止盛极而衰、乐极生悲。

3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3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6、道家:规律文化。

37、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3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9、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40、简译:上士听闻了大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称为大道。所以当初立言的人这样说:光明的道好似黑暗;前进的好似后退;平坦的好似崎岖;最上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是懒汉;质朴纯真好像是混沌未开。纯净的白好像是污黑的;最方正的好像没有棱角;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就较晚;最大的声响,听上去好像没有声音;最大的存在,又无形无状;道之所存,无形无名。只有道,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41、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42、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43、五、“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淡然”和“无极”,从词性看,都是形容之词,或者是“淡然”形容“无极”,或者是“无极”形容“淡然”,其意却都难协,其间必有舛误。

4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4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7、佛家: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48、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49、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50、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5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5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3、大道无所不在,能看到大道的人却寥寥无几,而能把握住大道,顺应道的法则行事,就能无往不利。从小处说可以明哲保身,大处看可以获得天下的归顺。接近大自然是获得道的重要途径,得到道后就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因为道是大自然的规律。

54、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55、大象无形是说掌握大道之人,就得到了天下。天下之人若归附于掌握大道的人,就不会互相残害了,天下会太平。但美食声色等诱惑总能轻而易举地让人偏离大道。这些传道之言虽平淡无奇丶索然无味,但当你真正理解而运用自如时,便让人受益匪浅。

56、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顺应天道,以“有为”入世,以“无为”修心,方有身处红尘的清静。

57、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四句话顺序是如下:

5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59、四、“此道引之士”:“道引”即导引,是一种摇筋骨、动肢节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6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61、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62、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63、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他们都各自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

6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5、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66、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6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68、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前蜀。杜光庭。

69、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西安楼观台

70、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顺其自然地处理各种人和事,不去破坏他们本来的天性,从而自然而然地发展。

71、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7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7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74、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75、道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76、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7、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7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79、建言有之一句,不逐句说了,有几句已经成了成语了,如大器晚成,大音希声,都是好词啊。这些对立的词语,并不难理解,道的两元属性,物极则必反,对现象的观察,要认识到现象后的本质,老子举的这些例子,都是一些极端的情况,而生活中,对这些现象的发现,往往是预料之外的,很容易被固有的思维欺骗,比如说每天的日升日落,月升月落,很容易让我们觉得我们就是宇宙的中心,被眼睛欺骗了吧。这里把关键的几个词拿出来说一下:明道,上德,建德。明道若昧,大有深意啊,为何说光明的道像是黑暗呢?其实黑暗也是道,越是光明的地方,影子就越重,而黑暗本身,也孕育了光明,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个玄黄就是黑色的意思,玄黄孕育了宇宙洪荒啊。而明道,亦可理解为通晓大道的意思,明道若昧,通晓大道却昏昏然,即与物混同,和而不伤。上德若谷,谷虽下,而为天下王,欲做诸佛龙象,先为众生马牛,唯其承重,方可载物。建德若偷,建者,立也,建德,为天地立德纲,何谓偷?因为德本来就存在,圣人循而用之,故若偷。

8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1、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

82、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

83、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

8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8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86、儒家:进取文化。

87、一、“为亢而已矣”:“亢”是高亢,带有桀骜不驯、玩世不恭的意味。但从所举情况看,这类人虽也愤世嫉俗,却非与之对抗,尤其不会由于不满而自我牺牲,只表示一种高洁而已。而下文有言“不刻意而高”,“高”正是其心态,可以推定“亢”乃“高”之误,因“高”字下部漫漶之所致。

88、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89、道家: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90、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清净自然之道往往比各种惩罚奖励都更有效。

91、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

9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9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95、文化主旨

96、庄子:顺应天道,以“有为”处世,以“无为”修心。庄子:顺应天道,以“有为”处世,以“无为”修心。很多人提及庄子的无为思想时,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无为是一种避世的智慧,因为背离了“有为”,过于淡薄红尘,是一种消极的进取思想。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庄子的“无为”也是建立在“有为”基础之上的超越,所谓无为并不是逃脱世俗的看破红尘,而是居于世俗之中,仍然有一种豁达与坦然。在《庄子》的“天道”这一篇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自然之道的运行是永不停滞的,所以圣人能够不断的生成;帝王之道的运行是不停顿的,所以天下都愿意归服;圣贤之道的运行是连续不断的,所以海内百姓都愿意顺服。庄子的思想认为,一个人能秉持自然天道,帝王之道以及圣贤之道的运行规律之后,才能有大的作为,更能有超脱世外,看破红尘的修心之境界。正所谓“明白自然之道,通晓圣贤之道,又能六合四方,无不通达帝王之德的人,都是任天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看似懵懵懂懂,不求虚境,但无不神安心静”。庄子的“无为”也是建立在“有为”的基础之上,正如同这一篇中所说:明晓此理者,进而有为而以安抚天下,会功劳巨大,名声显赫,而天下自然统一,总之,静时可以成为圣人,行动时也能成为帝王。这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智慧,将有为和无为都能发挥到淋漓尽致。身在红尘之中,能够称帝为王,入世统领天下,退居红尘时,能够得以清静为圣人之道,因为万事万物都无法干扰他的内心。从这一点引申到世俗之人修心的状态中,也同样适用。在世俗之中,很多人提起修心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就是逃脱红尘,隐居山林,才能够真正的得到内心的清静,其实答案并非如此。真正修行的智慧与境界,是应该能够凌驾于红尘之上,来摆脱红尘的烦恼。如果一个人只是从客观条件上去逃避红尘,即便是修得内心清净,对于人生来说也没有任何作用,因为他已经背离了红尘根本,就好像一个人掌握了一个“答案”,但是这个“答案”已经背离了问题本身,那么答案的作用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说,以庄子的这个角度切入,身居红尘之中,让自己能够凌驾于红尘繁琐之上,也有一份无为的清静心,这样的无为才算是真正有价值的无为。有一天,一个身在仕途的官员去听王阳明的讲座,听了之后十分开心,有种醍…………

97、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98、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0、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就是可以学习新知识;可以更加无成见地包容一切。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品行可以让我们更加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101、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102、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只有容人之量才能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都忘却,只看得到对方的闪光点。虚心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103、大天之内,复有小天。

104、《道德经》大象无形全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谈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大象无形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泄露的三条天机中的第二条。其一是顺应天时,其三是大器晚成。

10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6、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07、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108、主要影响

109、二、“此平世之士”:“平世”的意思,不如文中的“离世”、“非世”、“避世”明显,疑为“并世”之误字。“并世”与世相谐和、即与现今社会合作之意。

110、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111、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112、上士,中士,下士,这区分的也基本上到位了。对于懵懂的初学者来说,没有多少判断力,这个时候多少讲一些运气和缘份,有的人天生乐于接受新内容,新知识,有的人则自以为是,相信自己更多一些,比较排斥这些未知的知识,当然,怀疑的精神还是有其意义的,但是多数时候,对于大道(已被证实是正确的真理),还是虚心学习的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质疑真理的智慧和学识,所以做个上士,勤而行之,于人于己,好处会更多一些。

113、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114、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115、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11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17、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18、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19、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120、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

12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22、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12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24、第一句说的很有意思。看来老子对人的观察也足够仔细,而且这结论居然也很正确。

12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126、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27、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128、“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这里包含着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淋漓尽致地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告诫我们日常为人处事退一步海阔天空,逢人遇事保持一颗宽容的心。

129、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30、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131、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有较高研究价值。……

13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3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34、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35、做人标准

136、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

137、夫唯道,善贷且成。没错,只有道才能用之不尽不绝,故唯道可贷。成者,造化也,动而不屈,虚而愈出,此成,乃大造化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