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菱角的文言文
1、四周自有青菱荡,荡中出路有船行。
2、作为一名草根摄影爱好者,周末来到无锡锦园菱塘拍摄当地人采菱的情景。小小的菱角触发了我美好的童年记忆。想起童年每次品尝菱角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背诵起清浅的小古文《采菱歌》,会想起采菱的红船,想起一群小伙伴采菱的欢乐情境。
3、(1)这两句诗描写了初夏菱叶青青,风吹菱池的情景。想象一下,一阵微风吹过河面,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美景呢?
4、《笠翁对韵》(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5、今天我们要读的小古文中主人公的举动会让我们在笑声中不由自主地思考——我是不是也有过类似于他的举动而不自知?我遇到此类的情况该如何处理?
6、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菱角的壳儿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儿.”那人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说:“我并不是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掉壳儿),(我)连壳儿一起吃,是想要来祛热啊.”问的人说:“北方地区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自己不懂硬装懂啊.
7、雨埋钓舟小,风扬酒旗斜。
8、两家地占西南胜,可是前人例姓杨。
9、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
10、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1、走进江南,感知水乡菱文化。教师建构的采菱课程,把学生引入江南,让学生有机会认识菱,了解菱,亲近菱,知道采菱是江南人的一种生活情趣,知道文人雅士对菱的喜爱,懂得了传承江南菱文化的重要性。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正如听课老师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的周玲妹所说:“我想,对于今天上课的每个孩子而言,以后金秋时节江南水乡的鲜菱上市了,再次品尝到菱角时,一定会感到特别有滋味,看到菱塘,听到采菱谣,读到菱的文字时也一定感觉更有情趣。”在课程的渗透和孩子的认知中,江南的菱角已逐渐由一种美食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符号。
12、坐:因为,由于。
13、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4、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15、(3)第二句“锦”是指锦缎,绸缎。诗人用了哪两个比喻?成片的紫菱就像铺在水面的彩色绸缎,采菱女的船儿装饰得非常漂亮,就好像是穿梭在青青菱叶上的鸳鸯。多么美妙的比喻啊!
16、虽无中岛霓裳奏,独鹤随人意自长。
17、青菱小,红菱老,不问红与青,只觉菱儿好。好哥哥,去采菱,菱塘浅,坐小盆。哥哥采盈盆,弟弟妹妹共欢欣。
18、(3)再来细细品味,这一幅图的色彩也很美,你哪里可以看出来?同样美美地读一读。
19、菱角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葡萄糖、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钙、磷、铁等。
20、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二、菱角 古诗
1、课程文化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彰显儿童的文化意义,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立足儿童视野,基于学校文化理念,在时代文化元素中揉进乡村文化记忆,培养敏锐的课程意识,彰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那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天空定会更加明媚。
2、解释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道理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辨别,护其短处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死爱面子活受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3、(3)这两篇小古文写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文章的意思。齐读一遍。
4、这个故事的喜剧效果非常强,为什么呢?作者为“北人出丑”做足了铺垫啊,例如:生而不识菱却仕于南方;吃错了,强词一曰并壳而入为去热;漏出破绽后,继续掩饰“前山后山无地不有”,层层递进的冲突为故事带来了很多的趣味,这样的故事当然耐看了。
5、新衫一样殿头黄,银带排方獭尾长。总把玉鞭骑御马,绿鬃红额麝香香。
6、(1)或曰:食菱须去壳。
7、鱼藻宫中锁翠娥,先皇行处不曾过。如今池底休铺锦,菱角鸡头积渐多。
8、(1)这是小古文,大家第一次接触,你也许很想知道什么叫小古文。小古文就是那些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句段。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10、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11、北人不识菱者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出处《新世说》
12、(2)第一句点明是哪一个季节,怎样的天气?秋日光指的是秋天的阳光。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秋天一个晴朗的日子来到了白马湖。从一个“平”字可以想象出什么?阳光照耀下的湖面是水平如镜。
13、(1)《采菱行》是刘禹锡谪居朗州创作的一首有影响的民歌体诗歌。当时的白马湖盛产香菱,每逢秋天菱角成熟的时候,城里的人们都争先来此采摘。刘禹锡的这首诗写的就是当时白马湖热闹的采菱情景。读读这两句诗,我们一起来揣摩它的意思。
14、短: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15、夫(fú)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⑥强(qiǎng)不知以为知也⑦。
16、解释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保护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要用来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他)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7、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
18、小村旁,有菱塘。广约十亩,塘水澄清。夏秋之间,菱初熟,浮于水上,或青或红。村中女子,邀邻伴划小舟,同往采菱。
19、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0、(2)其人自护所短。短(短处、缺点)
三、北人食菱文言文
1、菱角别名水菱、水栗子,原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以色泽论,有青菱、红菱、紫菱等;从角数分,则有四角菱、三角菱、苏杭馄饨菱;以味道看,有清香脆嫩的嘉兴南湖无角菱、鲜美香甜的江苏吴县元宝菱,以及广州地区风味别致的大头菱等。人们喜欢吃菱角,还编出了吃菱角的绕口令:“吃菱角,剥菱壳,菱壳丢在北壁角。不吃菱角不剥壳,菱壳不丢北壁角。”
2、菱角又名水栗、菱实,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有青色、红色和紫色,它的外形有些犹如牛头,有无角的,一角的,二角的,三角的,品种不同外形也不同,其果肉可食,嫩茎可作菜蔬。菱角的售价一般在3元~10元每斤不等。
3、(4)此坐:这是因为。
4、绿蚁杯香嫩,红丝脍缕肥。
5、夫(fú):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提示下文。
6、《本草纲目》中说: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菱粉粥有益胃肠,可解内热,老年人常食有益
7、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8、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
9、(孟母)乃去,舍市旁。
10、西日韶光尽,南风暑气微。
11、出自:《北人食菱》明代·江盈科
12、仕(于):(在)官,做官。
13、三字经(全)音频+注音+注释+图文精美版
14、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保护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要用来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他)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并:一起。去:去除。欲:想要。坐:因为。或:有的人。而:却。曰:说。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啖:吃。北人:北方人。以:用来强:本文中指“硬是”
15、啖:吃。苏轼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6、鲜的现在已经没有了,那时夏季淡水湖或河流或池塘里生长出来的。目前我还没有见到棱角加工品。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8、小学学习中,关键点就是积累足够多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更高级的学习奠定基础。今天小学基础知识库就为大家分享中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基础篇20:《北人食菱》!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转发、分享、收藏哦~
19、(4)小结:在旧时江南,水多菱多,采菱是寻常百姓人家的一件趣事。
20、悔不长留穆天子,任将妻妾住瑶池。暂随凫伯纵闲游,饮鹿因过翠水头。宫殿寂寥人不见,碧花菱角满潭秋。新授金书八素章,玉皇教妾主扶桑。
四、菱角 文言文
1、不识菱角的人译文: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道:“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同一篇文章,有许多不同的题目,有的是“北人食菱”有的是“北人不识菱”有的是“自护其短”,你更喜欢哪一个题目?说说自己的理由。
3、(1)谁来读一读?齐读。
4、采得青菱到何里去卖?采得青菱到行里去卖。
5、(3)啖(dàn):吃。
6、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7、小学文言文引读∥北人食菱OR自护其短
8、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9、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10、八月桂花开来香喷喷,姐妹双双采青菱,
11、(作者单位: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
12、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的话)”,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
13、早梅迎夏结,残絮送春飞。
14、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
15、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fú)/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qiǎng)不知/以为知也。——《缘箩山人集》
16、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17、下面一段对话即是关于食物的古文。食:吃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8、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9、天晓岭根伤中倒,方知行过铁门关。
20、仕于:(仕途)在……做官。于,在。
五、吃菱角的文言文
1、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不要去掩盖自己的短处,应实事求是。
2、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3、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4、此坐:这是因为。
5、出自古文,《古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山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翻译: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不懂装懂。
6、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7、(3)“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哥哥采盈盆,弟弟妹妹共欢欣”中你体会到什么?(采菱人满载而归,满心欢喜的心情)
8、煮熟再剥皮,生的不好剥皮,再说,及时剥完了再煮也会煮散。可以从它尾部那个小圆孔处开口比较好剥。千万不要用牙咬,因为那样很不卫生。菱角泡在水中细菌较多,我建议你还是煮熟了再吃,煮熟后的菱角非常容易剥皮,可用刀从中间切开,一挤果肉就出来了。
9、④其人:那人。⑤护短:为缺点或过失辩护。⑥坐:因为。⑦强(qiǎng)不知以为知:自己不懂硬以为懂。强,勉强。
10、石作枕,醉为乡。藕花菱角满池塘。
11、(1)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
12、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除了要从“北人”自护其短的盲目自信与不自知里警示我们自己之外,我们还可以学习作者的讲故事技巧。
13、江盈科(1553—1605),字进之,号绿萝山人。湖南桃源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先后历任长洲县令、大理寺正、户部员外郎、卒于四川提学副使任上。是明朝晚期文坛“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诗文理论主张为文应抒发当时代个人的真性情,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极力赞成灵性说。
14、菱角是标准的水生植物,它的花开在水面上,白白的,花朵凋谢后,花梗往下弯曲,让子房在水面下结果。果实成熟前,果皮呈红褐色,如果这时候就采收,果肉由于含水量多,煮出来口感水水的,不好吃;等果皮转成黑灰色时,果肉含水量少,煮熟后自然就粉粉的,好吃多了。
15、(2)仕(于):(在)官,做官。
16、食菱须去壳。北京去上海千里。
17、坐:因为,由于。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8、走进童年,触摸心灵的故乡。童年应该是欢乐的,一如琦君的“摇花乐”。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品尝菱角,读散文、古诗、民谣、古文,轻唱儿歌,充分体验到菱之乐。因为菱,童年有了纯美的记忆;因为菱,让江南水乡这个概念变得更亲切,而形象。学生通过学习与菱相关的文字,体验到采菱的童年趣事,自然而然地唤起了对水乡淳朴生活的向往,获得了一次情感与精神的洗礼。
19、欣赏刘禹锡的《采菱行》: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
20、(2)古时候,人们读书有滋有味,喜欢摇头晃脑,咱们读小古文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有情有趣。跟老师一起来读一遍。自己再轻轻读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