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苏轼被贬豁达乐观的诗(100句)

2023-03-30 08:54:55 0 59

一、表现苏轼被贬豁达乐观的诗

1、译句: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2、除了抒发内心孤独之外,苏东坡居留黄州期间,思想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世事看穿,洒脱度日,因而也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样心意旷达的好词:

3、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4、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5、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6、这或许就是世人对苏轼念念不忘的原因

7、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9、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0、苏轼之诗,道述人生各滋味(其一)

11、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12、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13、译句:山更高了月亮看起来更小了,水退下去了,水里的石头就显现出来了。

14、然举凡世上之人事,多崎岖少坦途。难得的是苏轼做到了得意时心怀天下、积极有为,不如意时也能旷达乐观、心系百姓,无论境遇如何都能随缘自适、穷达如一。

15、李白也曾经经历过流放夜郎的危机,幸亏赶上大赦,否则我们的诗仙恐怕只能在夜郎国“羽化而登仙”了。苏轼在这首词化用李白诗意作为结束: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

17、在黄州,苏轼“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黄州时,他自号东坡居士,岭南时,他独觉自省,思想更为深邃。

18、苏轼这样一个面对官场的诸多挫折都能乐观面对的人怎么会劝人消极呢?这句词中的“空”和“梦”其实都在教我们看破和看淡,坦然面对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19、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20、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二、苏轼被贬时乐观的诗句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3、词前作者还附了则小序:“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春,是苏轼被贬为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三月七日,苏东坡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4、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5、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6、“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苏轼幼年时便已表现出非凡的见识,6岁的苏轼在阅读石介所写的《庆历圣德诗》时,曾向先生询问诗中范仲淹、欧阳修等名臣的事迹。

7、苏轼乐观,所以他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所以他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旷达,所以他在海边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豪放诗句,所以他豪放无比,高唱大江东去。典故有东坡笠屐,指苏东坡流放到海南...

8、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9、苏轼往事遗留的痕迹,曾在《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感慨:

10、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11、译句: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2、才华横溢如此的苏轼,仕途却并不顺利,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差点要了他的性命,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最终,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14、象园·温暖勇敢奋进不懈

1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译句: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16、苏轼再一次被贬至惠州,这里在宋代是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词,而苏轼却表现了旷古的乐观、豁达。

17、不能致君尧舜,仍不忘“流惠下民”。对于有政治抱负的人来说,贬谪流放无疑是痛苦的,尤其是被贬岭南,已经彻底终结了他的政治生命。

18、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

19、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20、这次事件几乎让苏轼死于朝延之上。最后是多亏王安石的求情,才免于一死,而只是经历了一次牢狱之灾。但是当年十二月,他还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苏轼被贬乐观的诗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3、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4、对于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才子来说,后半生的贬谪流放让他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抱负无法实现,或许是他人生一大憾事。

5、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苏东坡贬居黄州期间,除了咏诵赤壁,还写了不少寄景抒情之作。其中有抒发内心孤独的词作,最为经典的便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堪称是苏轼人生最孤独的一首词:

6、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7、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8、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9、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0、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1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12、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13、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14、心中惦念弟弟,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二人继续做一对好兄弟。

15、@原创文学作品、数字签约、摄影大赛、书画大赛、人人论坛、人人访谈、人人讲坛、中国诗歌春晚、中国网络文学节、人人文学网络年度奖。

16、赏评:这首词是苏轼为缅怀恩师欧阳修所作的,但并非全篇都是缅人。

17、老街前几年去镇江游玩时,专门去了长江边上的北固山,北固山并不高,但是山上有不少古迹,甘露寺和多景楼今天还在,置身其中闭目遐想,似乎还能感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音容笑貌。

18、此词的上阕是苏轼在平山堂看到恩师的词作手迹而心生感慨,其中“半生弹指声中”道尽了时光荏苒,岁月蹉跎。

19、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0、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四、苏轼被贬豁达的诗句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2、译句: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3、少年的苏轼过的还是比较顺畅的,他从小就受到父亲文化气息的熏陶,他的文学天赋异禀,在苏轼21岁的时候,他随父亲,弟弟进京赶考,兄弟二人一举获得进士的头衔,同时,苏轼还得到了大文豪欧阳修的器重。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5、春天的夜晚,即使一刻钟也价值千金。花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6、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7、《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8、古人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处于人生低谷的东坡居士,却焕发了创作激情,苏轼被贬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从而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9、第一次: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第二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次:又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贬杭州第四次: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而后新党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10、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

1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2、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

13、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1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15、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16、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17、1082年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正处人生灰暗的日子,却造就了他文学造诣最高的时光,在这一年,他写下千古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同年,天下三大行书《寒食帖》诞生,也在这一年苏东坡两游赤壁,写下“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赤壁怀古,在这三首诗词中,有诗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美;也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有对周瑜的感叹,也有对曹操的敬仰,写出了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叹息,也有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潇洒自如,苏东坡赤诚、豁达,乐观,生命每一天都是鲜活又尽兴。

18、苏轼在宋词中属于豪放派,境界开阔,宏大。这首词具有明显的豪放派的特质。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19、苏轼是中国古代文人中少有的全才:他的诗、词、散文成就非常高,而且能书会画。不过他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胸怀和人生境界——在逆境中的乐观与豁达。若言诗社整理了苏轼十首经典词,在此和大家一起领略这位北宋文学巨匠的旷达情怀。

20、他用力扣门,却只听见看门的小童打着震天响的鼾声,还是拄着拐杖,姑且听听江水奔涌的声音吧。

五、苏轼被贬乐观豁达的诗句

1、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

2、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3、苏轼在惠州的几年,思想上又一次升华,完全没有了迟疑、困惑,以通透的心情面对自然界的风起云涌。

4、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5、别人都疾行避雨,苏轼却一边长啸,一边悠然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一身轻装,胜似骑马。

6、在《雪堂记》中,苏轼写道:“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他躲避的只是世人的机心,而不是要逃避世上的事情,即使困顿,也不忘有益于世。

7、人生路上,苏轼边走边唱徐步缓行,一切都仿佛理所当然,而周边的困难也不会影响他旷达的胸怀与理想。正是这种豁达的心境才是使他成为文豪大家的基础吧。

8、苏轼精通儒释道传统文化,做得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处身于新党和旧党的官场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始终秉持内心的政治理想来生活,所以才能那么超然和豁达。我们无论求学或工作遇到挫折时,要像苏轼一样高瞻远瞩,保持心中的愿景和追求,才能保持进取的动力。

9、经历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历经一贬再贬。

10、苏轼年少成名,却在中年屡遭贬谪。他觉得事事不顺意,连身体也仿佛成了不听他使唤的空壳。

11、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12、经历了黄州时的彷徨,苏轼此时的心境更加平静,把心思转向广阔的乡间,与农夫一起下地,发明美味“烤羊蝎”。

13、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於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苏轼传》)”

14、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15、但是苏轼被降职做了黄州团练副使,虽然他是在做官,但是仍然在言论,行为上受到种种限制,后来,哲宗继位,司马光的变法又登上政治舞台。

16、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宋·苏轼《昭君怨·送别》

1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8、这首诗是苏轼大半生的写照:前半生,才华盖世,风光无限,踏上仕途后,却一路遭贬,流离各地,尝尽世间百态,所以起笔,他便说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19、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20、《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瞧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