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的第一段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由此看出来,这篇文章是中秋佳节时,作者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苏澈(字子由)而写的。
2、PS:再次拜读东坡先生的这篇名作,结合了赏析与创作背景等资料,与青涩时期的见地完全不一样、也与中学时期课本上所理解的更上一层,别有一番滋味,一直以来的疑惑也随之烟消云散,可谓酣畅淋漓。一个美字了得。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4、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5、阴晴圆缺悄无恨,豁达胸怀心中藏。
6、经典咏流传:刘禹锡《陋室铭》
7、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名篇《水调歌头》
8、“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9、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这种上来就问的写作手法类似于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10、经典咏流传: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2、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5、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16、这个时候的苏轼,父亲、母亲、姐姐都去世了,跟他有血缘关系的除了子女,就只有苏辙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这样的感觉,等我们长大了你们自然会明白,想念一个人会孤独、会愁苦、会揪心、会失眠、会大哭、会大笑……
1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苏轼的感情变化的三个词语是:不知,我欲,但愿。
18、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19、许浑学习谢庄,苏轼学习他们两个,“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也就是打通了人情感共鸣的任督二脉,遂成了千古名句。
20、这是全词的收官之句,“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相隔千山万水的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
1、经典咏流传:释绍昙《颂古五十五首·其一》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3、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欢迎大家来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文化课堂,我是康震。
4、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5、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强烈、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6、“婵娟”就是明月,最先写“千里共婵娟”的也不是他。南朝·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唐朝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都曾写过。
7、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8、经典咏流传: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9、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10、所以说苏轼是一个好学生,他极为聪明的汲取了先辈们的营养、善于用典。苏轼又是一个好老师,因为他还有自己的总结和创新,写出了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11、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12、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13、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14、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15、经典咏流传:张九龄《望月怀远》
16、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8、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19、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2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拼音版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3、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中秋。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6、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7、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8、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中秋词。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实。挥洒自如,不假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尘凡。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独步当时之概。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不知”两句,承上意,更作疑问,既不知月几时有,故亦不知至今天上为何年也。
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10、上阙:依依不舍,不愿分别。下阙: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11、显然,跟前人相比,他是有所创新发展的。李白的月光如水,是静态描写,是静态美;那你看苏轼的,兜兜转转,高高低低,是动态描写,是动态美。苏轼写出了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味道。
12、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3、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官网:westudying.com
15、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6、《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诗酒趁年华
17、这词写的都写到你和我的心里头去了。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只要到了中秋节,必然会吟诵这首词,这是千古第一的中秋词。虽然你已经很熟悉了,但我呢,还是止不住想讲一讲,为什么呢?因为特别喜欢。
18、苏轼一生,进可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真实演绎着超旷豁达的人生传奇。公元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这首中秋词,正是这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还是次要滴。
19、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20、这首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1、石姝丽,荆门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荆门市播音主持艺术协会副会长,荆门市朗诵协会专家顾问,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客座讲师。
2、经典咏流传:王维《山居秋暝》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在亲人呵护下的同学们,可以张扬着青春,高声的喊、放肆的笑,痛快的哭、自由的闹。假设当有一天保护我们的亲人突遇了变故,失去爱的依靠,我们是否还笑的出来,我们每天的零花钱还会那样的充裕,是否还会有人每天对我们喋喋不休般的嘘寒问暖,是否还会有人揣摩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开心?一切的一切都会远去,所以苏轼在这里含蓄地正告我们:当有一份真挚的爱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一定要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5、经典咏流传:李叔同《送别》
6、好的词汇当然代代相传,到苏轼这里更是信手拈来,写出自己的风格,抒发了他酒后随性不羁的情感:不知天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其实这又关他什么事呢?或许是因为喝醉了,苏轼此时显得有点萌萌哒,很可爱。时间已经很明确了,却又一问再问,这就表明此刻的苏轼酒入肝肠断,心意已生乱,澎湃之情即将叠出,蓄势待发,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很好的铺垫。
7、苏轼的这首词为什么可以流传千古。一个当然是其自身文笔风骚、纵横驰骋、收放有度、襟怀豁达。另一个就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何去学习、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8、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9、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10、庄子和李白终究没有冲出大气层,苏轼可就不一样了,奔着天宫就去了。李白只是只想着“出”,苏轼却杀了个来回。太冷,又回来了,这样写极富浪漫主义精神。
11、经典咏流传:王之涣《凉州词》
12、他不仅问了这一句,后面还接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上现在到底是哪一年?人间是熙宁九年,中秋节这一天,公元1076年,可天上是哪一年呢?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苏轼只是这么一问,这种问本身也带有情绪的,他后边自己做了个解答。
13、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14、李白有诗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在这首诗中光是歌舞,突出的是我,主观性强一些,格局要小一些;苏轼呢,一个“何似在人间”就到全世界了!所以说苏轼在这里是打破了李白的局限性,更多的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15、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16、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
17、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18、经典咏流传:一代大师,《梁祝》声中化蝶而去
1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经典咏流传: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2、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3、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4、人类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7、此词上片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8、通过苏轼写的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继承和创新来实现。怎么来实现呢?工具就是“用典”——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词句。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我们要在日常的说话、写作中要多学习名人故事、多备些经典诗词,该直接引用的绝不含糊,能借鉴的也不用丝毫客气。但是最好能改一改、变一变,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写出自己的味道。如此我也为文本做了首小诗来收束:
9、他其实主要是为抒情,他自己说是“兼怀子由”,即苏子由,也就是苏辙,他的亲生弟弟,也是个大文学家。
10、经典咏流传:刘桢《赠从弟》(其二)
11、经典咏流传:《声律启蒙》(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12、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13、“把酒问天”是不是苏轼最先写出来的?
14、丙辰中秋月凉凉,思念子由夜长长。
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6、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17、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扩展资料:水调歌头
1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19、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20、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