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的通感的诗句
1、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2、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犹如如同宛如宛若仿佛等。
3、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4、染,即渲染、烘托,铺展手法,以形象的笔墨进一步表现情感,揭示主旨。
5、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6、照片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7、(诗词学堂)绝句作法:重字法
8、大有同人,本名石海龙,出生于1985年,河北人氏,工程师。现为涿州太行诗词协会副主席、中华诗词论坛绝句专栏版主、诗品诗论首席版主兼论坛高级管理专员。
9、(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10、我以为散文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文体家,从事散文的单一文体而又能不断地拓展这种文体。我们还缺少生活吗?我们还缺少情感吗?我们还缺少思想吗?唯独欠缺的是如何准确深刻地表现它们,尤其是凭借散文的表现。我们一直都奔波忙碌在追寻汉语言本身博大精深的漫漫征途上,其内涵与外延的无限可能性愈来愈焕发出词语的美丽与魅力。先秦诸子百家,唐宋八大家,中国古代优秀散文是我们获取艺术能量的源头之一。半部《论语》知天下,一卷《史记》见中华,《古文观止》可谓字字珠玑,篇篇锦绣。而我们时常身在宝山不识宝。
11、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1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13、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14、9月9日,香奈儿中国与《艺术新闻/中文版》联合举办的“创意赋能女性”系列论坛的第三场讲座——“香之意象—诗歌与视觉艺术中的通感”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举行。
15、前提: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16、单篇作品意象组合多样
17、由此物联系到各种声响的听觉,将人的感受写进去,使客观事物更感人。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19、(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20、②特征代本体: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二、运用通感的诗句有哪些
1、(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①凯塞(W.Kayser)《欧洲的象征主义》,见《旅行讲学集》(DieVortragsreise)301页。
4、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5、如何才能稳妥?在通感句写出之前,你要按照当前事物的性状,去找具有类似性状的另一件事物;在通感句写出之后,你要考察两样事物的相通属性是否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即符合常理。
6、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7、槐怎么像我一样,一不小心就泄露了开服装店的梦想?它挂起这么多做工精良的乳白色纱质长裙,还故意将里面的鹅黄胸衣半遮半掩。那些小时候幻想自己是仙女的小家碧玉,在梦里,大抵穿起的都是槐花的衣衫。
8、近代西洋钢琴教科书就常说弹出“珠子般的音调”(lanoteperlée,perlendspielen),作家还创造了一个新词“珠子化”,来形容嗓子(unevoixquis’éperle)①,或者这样描摹鸟声:“一群云雀儿明快流利地咭咭呱呱,在天空里撒开了一颗颗珠子。”(Leallodolesgranavanonelcieloleperledellorolimpidogorgheggio.)②“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说珠玉相触那种清而软的声音,不是说“明珠走盘”那种圆转滑溜的“形状”,因为紧接着就说这些大大小小的声音并非全是利落“滑”顺,也有艰“难”涩滞的──“冰泉冷涩弦凝绝”。
9、最经典的就是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于对偶的判断,一个在于句式一个在于情感。句式要相似,情感要相同。
10、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11、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12、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13、“散文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直接的语言文字形式。散文形式与我们生命中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处于同构状态。”“失却精神,所谓散文,不过是一堆文字瓦砾,或者一个收拾干净的空房间而已。”(林贤治:《中国散文五十年》)老愚在《上升——当代中国大陆新生代散文选·序》指出:“散文是活的生命的语言形式,它是人类精神漫游的无限可能性的最个性化的显示,本真、本色、本性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生命在无限开放的形式里获得自己永恒的魅力。”而散文精神对散文的第一要求就是现实性。
14、优美的文字是多样化的,可以素洁如白菊,也可以绚丽如牡丹;可以是平铺直叙,直指人心,也可以是花团锦簇,扣人心弦;可以是婉约柔媚,醉人心脾,也可以是汹涌澎湃、磅礴奔放。好的诗歌,就是把优秀的文字放在合适的位置。
15、(诗词学堂)诗词创作中的句法
16、一是风光类物象。这类物象,既有太阳、月亮、天空、云彩、闪电、雷鸣、彩虹等天上的物象;又有山、海、风、雾、露、霜等地上的物象。
17、①约翰·唐恩(JohnDonne)《香味》(ThePerfume),《诗集》牛津版76页。
18、前三行构成的意象与后两行构成的意象是审美形态截然不同的意象,前者美而后者丑。诗中,将这两个意象极为自然地叠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新的意象,也即由于“我一眨眼”而红花变成了一片血腥的新的意象,从而表达了那个在错误的年代里产生的错误,正如诗人所言“在那错误的年代里,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19、(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20、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三、古诗中的通感的句子
1、●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2、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
3、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4、例如: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5、古语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6、古诗词积累,每天只要8分钟
7、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8、暗香浮动月黄昏(杜甫)红杏枝头春意闹。“闹”西园渐绿相思意春风又绿江南岸"绿"(王安石)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
9、难道……吗+不双面否定表肯定
10、也叫委婉,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种事件不直接了当的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暗示給读者的修辞方法。例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言在撷取红豆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词诚恳动人。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寄托情思,与浅情深。
11、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2、总之,通感艺术审美观照的艺术对象,从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再造形象之美,并让读者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通感要注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得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得给读者受到艺术“感悟”,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
13、讲完了格律诗的拗救,我们再回头看看赵忠祥老师的这首七律:
14、“小钢镚儿”借指硬币。
15、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16、对比的作用:更突出、更强调。
17、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18、围绕着“香之意象—诗歌与视觉艺术中的通过”主题,论坛邀请了三位参展的视觉艺术家高茜、倪有⻥、杨丹凤,并特邀知名的波德莱尔研究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法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刘波教授,从波德莱尔的诗歌到当代艺术家的实践等多个维度,讨论“通感”(synesthésies)在诗歌与视觉艺术中的运用与表达,其美学思想如何影响着当代与未来的文艺创作。
19、有诗人认为,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诗歌灵性来自于春风吹开的花瓣、蝴蝶翅膀扇起的风、蛙声里清凉的月光,以及飞成一团小雾似的带着花香的蜜蜂。在儿童的眼里,“萤火虫是一个不小心烧着了短尾巴的小马虎”“太阳是一个永远用不完的红线球”“云是会走动的鞋子”“风是树的梳子”“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
20、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四、使用通感的古诗
1、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2、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3、在多次回环的“点”、“染”中,不仅形象鲜明,气势贯注,形成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展示了深刻的主题,让读者看到了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4、“枪杆子”借指军事武装。
5、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6、小屋不大,有音有画,有诗不在远方
7、草木皆兵冰清玉洁明珠暗投人老珠黄犬马之劳
8、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9、④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如“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乌鹊横桥秋有影,银河垂地夜无波”等。
10、(诗词学堂)诗词技法36种
11、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一八《泗州院楠檀白衣观音赞》:“龙无耳闻以神,蛇亦无耳闻以眼,牛无耳故闻以鼻,蝼蚁无耳闻以身,六根互用乃如此!”尤侗《西堂外集·艮斋续说》卷一〇:“予有赞云:‘音从闻入,而作观观;耳目互治,以度众难。’”许善长《碧声吟馆谈塵》卷二:“‘音’亦可‘观’,方信聪明无二用。”和尚做诗,当然信手拈来本店祖传的货色。例如今释澹归《遍行堂集》卷一三《南韶杂诗》之二三:“两地发鼓钟,子夜挟一我。眼声才欲合,耳色忽已破。”又如释苍雪《南来堂诗集》卷四《杂树林百八首》之五八:“月下听寒钟,钟边望明月,是月和钟声,是钟和月色?”
12、因此,我们才用自信的口吻预言:如果说第一次文艺复兴解放的主体是人,始发地在欧洲;那么第二次文艺复兴已为期不远,重塑的主体一定是自然,高潮地或者就在中国。无数经验已经证明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而汉字本来就发端于自然物象,“回归”本身即是中华文化、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一个以“自然”为诉诸对象的创作新潮正在到来,最为自由的文体应该是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散文回家。鲍尔吉·原野的近年创作已有自己的发现和探索。沙爽,也该有自己的想法和招数,我们拭目以待。
13、又叫玩了一会儿春天,比喻而当梦与想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14、时而吐露出隐约不清的言辞;
15、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16、依据反问的最主要特质,对照“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中没的反向问的意思,所以不是反问。
17、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18、(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9、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20、欢乐的歌声从飞奔的列车里喷出,
五、用了通感的诗句
1、双关的类型:意义双关、谐音双关。
2、所谓象征,通俗地说,就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抽象的事理,以表达诗情与寓意。象征的本体意义与象征意义之间有的具有确定性,也有的不具有确定性。
3、(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第通感。什么是通感?
5、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下面具体说说。
6、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7、与艺术家工作室氛围类似,刘波教授分享了古今中外作家写作时的习惯。巴尔扎克写作时不停地喝咖啡,创意思想与这一种味觉刺激紧密相连。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
10、原创首发:现代诗5首;古韵10首合辑,20首专辑
11、门庭若市虚怀若谷轻如鸿毛震耳欲聋易如反掌
1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13、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4、你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1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16、例如:散文这枝花,现在自然也和“文学树”上各个枝丫的花一样,都必须盛开。
17、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18、☞王步高经典课程|诗词格律与写作(24集珍藏版)名家教你写诗词
19、相比前三种,这种手法估计不是很常见。
20、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