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唯美文案100句】

2023-11-25 09:02:06 0 59

一、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

1、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2、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3、但从留下来的文字看,李白的气质,和仙人也没什么关系。他自述的“心雄万夫……”也是指志向远大,气势夺人。(一米有着强大的气场和表达能力,写到这里,我倒是突然想到一个人来。)

4、出自唐·罗隐《自遣》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5、据古代的地理志记载,水车岭陡峻临渊,岭下江水奔流冲激,长似桔槹之声。李白看到的水车岭奇在哪里?它好像一块巨石即将从天上堕下,由于山岭呈倾倒状,那些寄生在岭树上的寄生草,便垂在水面顺流漂拂。

6、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7、我们无法想象秋浦的猿声,但那些白猿是什么样子?《秋浦歌》其五曰:

8、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而心中的忧愁好像这白发一样长。

9、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10、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11、1996年4月,青森县八户的一个俳句爱好者组织TAKANNA策划了一次日中汉徘交流之旅。冈山县出身的俳人难波政子参加了此次活动,人生中第一次来到北京,被机场和故宫上空飞舞的柳絮之美深深吸引。此后,为了观赏这一美景,她曾多次在春天到访北京。为了抒发这种感慨,她还将自己出版的俳句集命名为《柳絮》。其中有一首是“前門の空より柳絮湧くごとし(前门碧空中柳絮翩翩随风涌春意暖融融)”。这本俳句集中收录了300首俳句,其中,吟诵中国之旅的有36首,占了十分之一还多,从这当中,也能感受到难波女士对中国深深的感情。我曾拜读过《柳絮》,我认为,难波女士非常敏锐,富于表现力,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女性俳人。

12、yihaoxianshang@cctv.com

13、。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

15、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16、所以,“白面有须”才是古代美男子的标志。《寻秦记》的穿越故事要是真的发生,现在的古天乐再演的主角的话,一定不会像电视剧里那么受欢迎。

17、さて、問題の「白髪三千丈」だが、一丈が約3㍍だから、三千丈は実に9000㍍にもなり、確かに大げさと言えばとてつもなく大げさではある。

18、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诗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以下是《秋浦歌》全诗:秋浦歌作者:李白年代: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19、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20、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二、白发三千丈,下一句是什么

1、我在日本人所作的汉诗中看到了十分新奇的比喻。请先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2、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3、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4、「白髪三千丈」――言うまでもなく、李白の五言絶句『秋浦歌』の中の一句である。とりわけ日本人になじみ深いこの詩の冒頭の一句が「白髪三千丈」で、いつしか、この言葉は「大げさ」を意味するものとして独り歩きするようになった。

5、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6、というと、「いくら誇張にしてもほどがある」という声が聞こえてきそうだが、この三千丈は物理的な誇張だけを表しているのではない。

7、一听到这句话,我们心目中的李白,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8、多美的秋浦乡野风光图画。前四句的叠字立即营造出秋浦气象。茂密的石楠和女贞,经冬不凋,许许多多的白鹭和白猿。这样的秋浦令人神往,但李白告诫你不要去,因为猿声会让你心碎。

9、雪は紈素の如く煙は柄の如し

10、这是《秋浦歌》组诗中的第十五首诗,诗歌显然是李白晚年时游秋浦所作的,非常具有李白式的夸张艺术手法。想象力在李白身上是最不缺乏的,他总能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情感体验。

11、第十二首诗,写的是平天湖的夜景和诗人观赏夜景时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想象丰富,韵味无穷。

12、而且,封建时代的文人,无论是互相贬损还是吹捧,都是非常厉害的。

13、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14、我像晋朝的山简一样大醉骑马而归;我像春秋时的宁戚一样倚牛角而歌。

15、文/三书(古典文学博士)

16、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17、心碎因为你是“客”。李白当时漫游到秋浦,他不仅是客,而且是失路之客。当失意人听到山涧两侧白猿的哀鸣,内心的愁情更难以承受。即便不是失意之人,客行至此,那白猿哀鸣恐怕也会令人无端伤悲,正如《巴东渔人歌》所唱:“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18、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拓展资料译文

19、邮箱地址:chitangzhidi@1com

20、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三、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啥

1、(5)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列子·杨朱》)

2、(4)个:如此,这般。

3、读十七首《秋浦歌》,如同跟随李白回到唐代,去安徽池州那个叫“秋浦”的地方游历一番。秋浦的山水风物历历可睹,诗人的情感波澜细腻可触。

4、诗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

5、只是,李白对自己身高的不足并不避讳——“虽长不满七尺“,然后紧跟一句:”而心雄万夫……”

6、逻人石之高踱,上只有飞鸟才能飞过。江祖石上有渔人筑起了捕鱼的小堤坝。

7、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8、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9、好吧,身高不够,气质来凑嘛。

10、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11、在日本,自古以来歌咏富士山的诗歌数不胜数,但这首可谓是代表作品之一。上智大学的山田胜美教授曾对此诗高度评价,称这首诗虽然在个别表达上存在缺点,但从整体来看,将富士山的秀丽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结尾的“白扇倒悬东海天”,成为后人无法效仿的名句。中国的著名作家刘白羽也曾对“倒悬白扇”这一比喻赞不绝口。

12、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13、唐代的一尺,约合现在的30厘米,七尺约合两米一。只是人们所谓的“七尺男儿”,用的是唐以前的标准。春秋战国开始,人们便习惯于用尺来展现人物的身高,“邹忌修八尺有余”,从周到两晋,尺的长度变化不大,约在23厘米到24厘米之间。邹忌的身高,大约在一米九左右,是个标准的高富帅,所以妻妾成群,都还竞相夸他漂亮。而“七尺”约在一米六二到一米六八之间,是那个时代男子的普通身高,所以后来,人们开始流行用“七尺”借指男人(如陆机的“昔为七尺躯”)。这和“丈夫”一词的来历比较近似,商代“尺”的长度,远低于后来的春秋战国,一尺接近于现在的十七厘米,所谓的丈夫,也就是大约一米七身高的男子。

14、汉乐府里曾记载了一首民歌《陌上桑》,诗歌大意是说美女罗敷在城南采桑。路过的太守看到,觉得很漂亮,就上前问道:“宁可共载否?”

15、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16、(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17、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

18、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19、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楠树和女贞林。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

20、秋浦的另一奇景是山高水急。《秋浦歌》其十一曰:

四、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

1、愁的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是愁的自己已经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见得自己早已远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却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经全然无能为力,于国家的命运,于个人的抱负,都已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矣!原文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简析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2、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3、仙客来たり遊ぶ雲外の巓

4、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5、青溪虽非是陇水。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6、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7、「白髪三千丈」は李白が遠く故郷を離れて、安徽省池州の秋浦に仮住まいしていたときに、老いた自分を嘆いて歌ったものだ。口語訳にしてみた。

8、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9、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10、第八首和第九首,诗人描绘了秋浦的奇特景观:水车岭和江祖石。在艺术处理上,两首也很相似。

11、“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12、我试图照镜子,但是看不清,心里更加慌乱起来,开始盘算着如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怪不得周六扣球摔倒了,还有小年轻上来拉我,一定是看出我的真实年龄了。我得找个人证实一下,隔壁女同事都在,我不想让她们知道,虽然她们有可能早就知道。这也没啥奇怪,毕竟四五十的人了,落几根头发或者白几根毛都属正常,只是我一个人没有接受罢了。不过我想还是先证实一下吧,王教授是最适合的人选。他和我是好朋友,又是帅气年轻人。即使我有白头发,他也不会介意的。好看的人多半比较宽容。若是被大妈看到了,一定会大惊小怪地咋咋呼呼:你看看,你一个人不要这么辛苦,自己又不知道照顾自己,白头发都长出来这么多。真想把你拔了,又怕中间太亮,还是去染一下吧。跟着手就会上来拨弄我的白头发。

13、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14、第四首诗是李白的自画像。全诗描绘的诗人形象是满腹忧郁,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盛年不再的李白,是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秋浦的。

15、第六首诗开篇以“愁”字领起,展现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和即将爆发的战乱一筹莫展的苦闷心情和深广忧愤。”

16、(8)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胡诠《上高宗封事》)

17、看着镜子中的影子,不知道两鬓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染上这秋霜的。

18、这么擅长拍马的李白遇到已功成名就的大诗人贺知章,想必也没少送几顶高帽,投桃报李,贺知章回他一句:“此天上谪仙人也。”,当然也并不为过。

19、さて、文学的な表現、誇張、比喩の話が出たついでに、ある中国の故事を思い出した。

20、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五、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怎么读

1、第一首诗是这组诗中最长的一首。开头说“秋浦长似秋”:秋浦老是像秋天的样子。这是因地名而产生的诙谐,也是为引出下句“萧条使人愁”而设。

2、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作者:李白

4、书法:中国书协会员、文史馆员、博导

5、(7)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6、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7、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8、李白当时虽不在长安,但也十分忧国忧民。升平之时,纵然个人仕途失意,但还是有希望的。眼看天下大乱,年过知命的他更加感到此生已矣。

9、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0、(6)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11、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12、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站

13、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

14、(7)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理义不交于胸中,便觉面貌可憎,语言无味。(《世说新语·言语》)

15、看来即便在粉丝面前,李白也不能算帅,目光炯炯有神,嘴巴张开的时候很大(哆指张口貌),就跟饿虎一样。这好像离帅还有着遥远的距离。而古人所谓的“风流”,是指文采风流,蕴藉更是形容人宽和内秀,和相貌关系不大。

16、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17、无论如何,身高不高,五官比较特别的李白的长相和帅没有关系,单论气质也不算潇洒。但他的写诗的才华实在太惊艳,飘逸灵动,而且往往一气呵成,再加上出生时的传说,人们总喜欢将其与仙人联系到一起。

18、愁に縁って箇の似く長し

19、似乎仍有不少日本人因为“白发三千丈”这一句诗就武断地认为“中国人说话喜欢夸大其词”。为了解开这一误会,请再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摘录)吧。

20、白发长达三千丈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其十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