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洱【唯美文案119句】

2023-11-18 10:22:16 0 59

一、陈佳洱

1、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

2、校庆一结束,陈佳洱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利用这样的机遇,与清华联手建造世界一流大学。他找到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两人一拍即合,签订携手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协议——包括学分互认、教授互聘、资源共享、后勤共建等在内的八条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向中央上报在中国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的建议书,这就是后来“985工程”的雏形。

3、那时清华大学也想做新的加速器,就请北大把我从汉中叫回北京,跟清华几位老师一起讨论新的加速器研制方案。可惜新方案中加速器的规模不小,不适宜在汉中研制。为此我要求学校让我在北京多待几天,借机做些调查。那时候,北京化工学院有一个存放科学技术文献材料的资料室,我就到那里去查阅文献。结果,我看到法兰克福大学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加速器结构的概念,叫螺旋波导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尺寸很小、结构简单,我觉得可以在汉中试试研制。

4、陈佳洱,1934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教授。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55年来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任教,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

5、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6、王恩哥(2013年3月—至今)

7、为了把失去的十年补回来,陈佳洱把目光放到了射频超导加速器上。196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了第一台原型射频超导电子直线加速器。尽管早期它的加速电场强度低,运行稳定性差,但陈佳洱看到的,却是大幅降低微波功率、提高加速粒子束的平均流强与束流品质后的发展远景。

8、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

9、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16年第4期

10、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恢复管治时期:

11、刘廷琛(1907年12月—1910年9月)

12、1998年,校庆前几天,总书记来到北大,见到陈佳洱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来给北大暖寿来的!

13、钱稻孙(1940年3月—1945年10月)

14、后来写毕业论文时,我就选了朱光亚先生做导师。他给我出了一个题目:探测β射线的核子计数管。他对我要求非常严格,我每周都要把阅读文献的笔记交给他来批阅。理解得不深或错误的地方,他都要画出来,帮我纠正。在他的教导下,我成功做出了我们国家第一个测量β射线的核子计数管。

15、为此,胡济民先生带队到莫斯科去考察加速器。苏联教育部建议我们引进比较便宜的电子感应加速器,于是我们就从苏联引进了25MeV(兆电子伏)电子感应加速器。设备运到北京后,组织上调我去当加速器教研室的主任,让我负责安装、调试这台电子感应加速器。后来清华大学也进口了一台。我们比较努力,比清华早两个月调试出来。但是当我们真的用它来做实验研究时,才发现这台加速器原来不是用来做核反应研究的,而是做探伤用的。它的能量达不到光核反应巨共振的峰值,不能满足我们研究的要求。于是,我和一些年轻的老师、学生一起钻研,对照这个加速器,照猫画虎地自主研制出一台能量达到30MeV的电子感应加速器,以满足我们科研的要求。

16、经济学家兼教育家,教授。1932年生,江阴顾山人。3岁随母到常熟生活、读书,初中就读于常熟县立中学,高中就读于上海中学。1949年8月参加革命,被选送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分配至浙江桐乡县委工作。1952年被选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7、陈佳洱谈到他在英国几年学习的收获,不无感慨地说到,在英国,他不但学习到了关于加速器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学习经历使他掌握了一整套的学术思维方法,而这种方法是对他其后学术生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在人生角色的定位上,陈佳洱坦言,作为一个加速器专家,他最喜欢的其实是学问而不是当官,讲课的时候可以忘掉所有行政工作的烦恼。

18、英国科学家眼中的“谐波加速之王”

19、早年赴日留学,是第一个在日本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历任京师大学堂工科监督、工商部矿政司司长、北京大学校长。

20、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扩展资料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初十日)(2)严复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二、陈佳洱的名言

1、作为耄耋老人,除参加各种会议之外,他还在审阅一部页码不菲的稿件,“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丛书,我是物理卷的主编,好多书稿都得认真地看”。

2、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协会主席,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联合国

3、经过艰辛而细致的工作,陈佳洱终于使中心区束流传输效率提高了三倍以上,陈佳洱同时将这些方法用于当时正在发展的三次谐波加速上,让束流传输效率大为提高,卢瑟福研究所的同事们对这位中国来的科学家赞赏不已,陈佳洱也因此被冠以“谐波加速之王”的美称。

4、张承先(1966年6月1日—1966年7月26日)(北京大学文化大革命工作组组长)

5、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

6、那是1970年代,北大教授王选以一个科学家的远见卓识敏感地感受到一个机遇的来临,在先后四代照排机技术中,他果断地选择了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志在跨过西方40年走的路。经过他率领团队进行攻关,一举完成了1:500的高倍率汉字字形信息压缩方案,这是一项领先西方的技术。继而,他又一鼓作气,发明了汉字字形信息高速还原技术、不失真的文字变倍技术。从而获得了9项中国及欧洲的发明专利,成为国产电子出版系统的技术核心和基础。1979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研制取得初步成果。1985年,王选主持开发的II型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至此,这一成就成为中国印刷史上继活字印刷后一千多年来,又一个伟大的发明。

7、陈佳洱在石溪大学把他对束流脉冲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拓展应用到加速器的聚束器、高能后切割器、后聚束器及各个束流输运元件组成的系统中去,成功地将64MeV的碳离子压缩到100皮秒,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他还为加速器的用户编制了一套软件,可根据用户对加速离子的种类、能量等性能要求,通过计算机自动操控,运行方便、精确、可靠,这在当时是一种十分先进的加速器运行模式,石溪同事们高兴地称之为“陈氏模式”。

8、1978年3月,盛况空前的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标志着“科学的春天”到来。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他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还指出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也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我听了以后非常激动,忍不住流下热泪。我觉得我的政治生命恢复了,科学生涯又重启了!我切身感受到科学的春天带来的温暖。小平同志还强调: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9、严复(188—19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0、新中国成立不久,年仅16岁的陈佳洱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父亲的一些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出生入死的地下党朋友,充满激情地建议他考到东北老解放区的大学去,于是,陈佳洱进入了大连大学学习。有意思的是,当时陈佳洱报的并不是物理系,而是电机系,“那时候对电有兴趣,而且我觉得,解放了,国家要强大,需要发展工业”。

11、刘廷琛 (19012—1909)

12、尽管因为我研究做出了成绩,英国人对我很友好,但是我始终觉得他们往往是带着一种同情弱者的心态来对待我。有些好心的同事常常提一些让我哭笑不得的问题。例如,他们说:“你在这里工作做得很好,将来回国时,要不要把这里的磁铁和变压器带回中国,继续你的实验研究?”尽管我说这些东西中国已经能自己制造了,但是他们不相信。

13、原子能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反应堆、加速器等重大设施。要开展教学和研究,也离不开加速器。

14、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决定在我国建立并发展原子能工业。发展原子能事业需要人才,所以周总理专门批示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建立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为此,教育部让北京大学依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立了一个物理研究室,并从各地抽调一批著名核物理学家来参与筹建工作,其中就有朱光亚先生。朱先生到了物理研究室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他指导过我的毕业论文,知道我很努力,所以就把我也调到物理研究室工作。

15、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

16、李家驹 (19002—19007)

17、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18、2003年年底,陈佳洱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的任上退了下来,重返北大。他说,像我这样的人做科学家,最高兴的事就是与学生们在一起,学生们思想活跃,我喜欢与他们交流思想与价值观。

19、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

20、胡适(1946年9月—1948年12月)

三、陈佳洱

1、“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书是《伟人孙中山》。书里说,孙中山小时候问母亲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母亲的回答,人生就像梦一场,不小心就溜走了”。

2、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

3、什么是养老?养老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种类。原为一种古代的礼制,择取年老而贤能的人,按时供给酒食,并加以礼敬。第二个意思是年老在家休养,现在的养老政策多是这个意思。第三个意思是扶养年老而不能自给的人。

4、在学术和工作上,他一丝不苟,有着一位理工科科学家一贯的严谨作风;而在生活中,他儒雅谦和,将中国文士的传统美德充分演绎。

5、何燏时(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6、西湖大学,设立于2018年2月14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现设有生命科学,理学,工学三个学院,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到2026年,西湖大学预计将有300名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包括讲座教授),600名研究,教学,技术支持和行政人员以及900名博士后研究院。

7、陈伯吹深知科学太重要了。得知电影院里放映《发明大王爱迪生》,他赶忙放下手中的工作,带着陈佳洱去观看。还有一次,下着大雨,陈伯吹特意把陈佳洱从寄宿制的位育中学接出来,带他去看电影《居里夫人传》。电影散场,陈伯吹语重心长地说:“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因为科技落后而遭受欺凌,我们中国也一样。你要向居里夫人学习,献身科学,耐得住寂寞,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8、北大历任校长名字:孙家鼐、许景澄、张百熙、张亨嘉、李家驹、朱益藩、刘廷琛、柯劭愍、劳乃宣、严复、何燏时、胡仁源、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汤用彤、马寅初、陆平、周培源、张龙翔、丁石孙、吴树青、陈佳洱、许智宏、周其凤、王恩哥、林建华、郝平。

9、第杨振宁回国是为了让中国人民更好的养老。

10、如今,陈佳洱愈发感到时间宝贵,他不无感慨地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书是《伟人孙中山》。书里,儿时的孙中山问母亲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母亲回答,人生就像梦一场,不小心就溜走了。”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干,“身体状况明显不如以前,趁现在还有精力,就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1、我入职后第一项任务是招生。培养优秀人才,首先当然要招好学生。1955年夏,我奔赴各地招生,去了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到了有关学校,我直接拿出周总理给教育部的批示给他们看。那时全国一盘棋,他们一看也十分重视,把最好的学生拿出来让我挑。我挑了之后还不放心,又专门找他们的团总支书记把关,看这些同学是不是思想品质、学习成绩都是最好的。我们预计的目标是招100名学生,结果挑来挑去只有99名。

12、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

13、行政级别为“副部级”(所谓的副部级高校,仅仅为党政一把手享受副部级待遇,其学校行政编制仍旧为正局级编制)。

14、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15、陈佳洱如获至宝,立即将这一意外喜讯向中国驻英大使馆报告,并通过使馆向北京大学拍发了请示专电!学校收到来电后,立即回电责成陈佳洱代表北京大学,与牛津大学的副校长签了协议。很快,陈佳洱就将这台加速器运回来了。由于陈佳洱对这台加速器了如指掌,随后通过组织攻关、升级改造,这台加速器的性能比在英国时还要好。

16、当时的驻英代办是熊向晖,他被誉为我党地下情报系统“后三杰”之曾在胡宗南身边潜伏近13年,传递过很多重要情报。我们四个人在驻英代办处休息了两天,然后我被送到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

17、陈大齐(1929年1月—1929年8月)

18、1963年,是学界走向开放的一个重要节点。解放以来,国家派出的学者都是到苏联或东欧各国去留学,去资本主义国家留学还是第一次。当年,中国向英国派出第一批访问学者,共四人,中科院二人、高校二人,陈佳洱名列其中。

19、物理分会理事1994级刘伟校友获得了第三届“高度教育杯”物理课比赛的全国总冠军,他谈了自己听完报告后的心得体会。他首先向陈佳洱老师表达了敬意,他1998年进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博,因此佳洱老师也是他的校长。刘伟校友谈了自己做老师的体会,既有成就感又责任重大。表示要向佳洱老师学习,传承师德。

20、张百熙 (19001—19002)

四、陈佳洱北京大学磁控管公司

1、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2、1996年8月,陈佳洱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全面主持教学、科研与对外交流工作。从此,“985计划”、百年校庆、合并北医……这些上世纪90年代对于北大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注定要与一个名字紧紧相联——陈佳洱。

3、一切就绪后,就开始上课了。胡济民先生讲核理论,虞福春先生讲原子核实验方法,卢鹤绂先生讲加速器和反应堆,朱光亚先生讲核能谱。几位教授负责讲课,我则负责带刚毕业的几位助教把核物理实验排出来。可是这些实验我也没做过,不知道该怎么排。后来虞福春先生找来一本英文的《实验原子核物理》,我就参考这本书选了八个实验,跟朱老师商量,确定下来后开始排实验。

4、加速器是什么?陈佳洱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方。你的电视机里就有一个加速器。电视机屏幕上为什么有影像?那是电子枪把电子放出来后,经过电场加速,控制电子束的运动,由电子束描述出一个像。这个过程就是加速过程,不过能量比较低,只有几千伏或者几十千伏。我做的也是加速电子、质子等非常非常小的带电粒子。加速器就是要把粒子速度加快,比如加快到光速,粒子就有了很大能量,用这些能量干什么呢?去轰击原子核。把原子核打碎了,可以了解原子核的结构,或者使一种原子核变成另外一种更有用的原子核。所以加速器非常有用。

5、看第一个意思,按时供给酒食,并加以礼敬。杨振宁回国后,吃的是粗茶淡饭(据葛墨林院士说,杨振宁在南开开会,就吃5元的盒饭),而且是自掏腰包。国家并没有免费“供给酒食”。“加以礼敬”倒是有的,大学和政府部门对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非常尊重,经常请他去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做做学术演讲报告。“杨振宁是当世爱因斯坦,任何一个大学校长请到杨振宁,都会乐的疯掉了。”这句话是我一位在英国任教的学者朋友说的。中国有关大学请杨振宁到自己的大学工作,是中国的光荣,而不是杨振宁的光荣。中科院院士的身份,对杨振宁本身来说并不能增添什么光荣,而是杨振宁加入中科院带给中科院的光荣。你想想看,内地的大学或者中科院要是邀请到爱因斯坦,会怎么样?是不是乐疯了?

6、有趣的是,现在北大加速器楼大厅中的那台串列加速器,正是我在牛津调试的那台。1985年,我再去牛津访问时,见到了曾一起工作的海德教授。他指着当年我参与调试的加速器问我:“你想不想将这台加速器拿回中国去呀?如果你愿意,牛津可以将这台加速器送给北大,但是北大必须保证这台加速器能够继续运行。”我马上通过使馆请示学校,学校表示愿意接受。于是我代表北大与牛津签了一个协议,将这台加速器运回国内。回国后,经过我们的调试,这台加速器运行得比在牛津时还要好。我们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内第一台面向用户的超高灵敏度加速器质谱计,为后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牛津大学专门派人来考察,对这台加速器的运行情况表示很满意。

7、每天我要管计数管车间,又要排实验,工作量很大。为此,我把一张床搬到实验室,每天干到半夜三四点钟,实在困了,就到床上眯一会,醒了起来接着工作。做实验中,朱光亚先生对我的指导最多。记得有一次我设计了一个电路用以检测我做的计数管的“死时间”特性,用示波器把这个时间显示出来。我正在观看示波器上的波形时,忽然听到后面有人讲:“这个波形很漂亮嘛!”回头一看是朱老师在我后面。他的一句夸赞让我备受鼓舞,感觉浑身所有的疲劳都化解了。就这样,我花了十个月的时间把八个实验排了出来。虞福春、朱光亚等先生看了以后觉得很满意,认为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8、尽管是从零做起,但是应该说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招来的第一批99个学生里,后来出了6位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核科学人才。

9、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

10、看第三个意思,扶养年老而不能自给的人。如前文所述,杨振宁不靠你中国提供的工资过活,他也不是落魄的时候才想起中国的好而回来。杨振宁在90年代到清华之前,美国大学给杨振宁几十万美金高薪挽留,杨振宁拒绝了这笔巨款,坚持到清华做一个20多年不拿一分钱工资的教授。我问一句,你们有没有胆量说:我就不要这笔巨款?

11、聂元梓(1966年9月11日—?)(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

12、陈家有很多藏书,不仅有陈伯吹写的诸多童话书,还有古今中外文学书和各类报刊、画报等。在充溢着书香的家庭里,陈佳洱最早接触的是画报类的书,常常对类似连环画,线装、硬皮书等书籍爱不释手。

13、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官网北京大学历任校长的生平事例

14、张百熙(1847—1907) 字盖铮,湖南长沙人。清同治进士。1902年1月以工部尚书受命为管学大臣,恢复因八国联军入侵而暂时停办的京师大学堂。1904年2月离任。

15、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许多学者专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创造了大批重大科学成果,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16、其本节目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与中央传媒有限公司强力合作,较权威性,加之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黄金时间播出,收视率得以稳定。其节目所邀嘉宾范围更加广泛,阵容强大;其节目朗读所选用题材高级有影响力,而且所选用题材也更为多样化;其节目所传递出有关文化和生命的正能量弥足珍贵等,都是节目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接下来,详细为大家解读。

17、回顾过去的跌宕与辉煌,以奖掖后进、微笑待人著称的陈院士,一再强调自己最愿意做的是教书和研究。他说,“现在还在带博士生、研究生,有些是北大的学生,有些是中科院的学生。和学生在一起,是件很快乐的事。学生们思想活跃,我喜欢与他们交流思想与价值观。”

18、在科学与学术漫长的严冬中,陈佳洱随技术物理系迁往陕西汉中北大分校,它远离城市,紧依秦岭,交通极为不便。在这里,身体本来就瘦弱的陈佳洱不再搞科研、教书,而是要接受体力劳动的“再教育”,垒护坡、养猪和修铁路,甚至扛100多斤的水泥。离开北京之前,陈佳洱卖掉了所有关于加速器的书,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用那些书了。

19、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20、第我们应该欢迎杨振宁养老。

五、北大校长陈佳洱

1、王恩哥,男,出生于1957年1月,辽宁人,籍贯上海。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物理系,1985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91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并在法国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员,英国物理学会会员;兼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智利大学

2、我们做出来以后,学校非常重视。我们的工作成了高校力争上游、追赶前沿的重要成果。1958年11月,团中央召开了全国第二次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来自全国各个战线的5000名青年代表出席这次大会,北大大概有四五个人参加,我也被选为积极分子参加了大会,并获得了奖章。

3、许景澄(1845-1900) 字竹筠,浙江嘉兴人。清同治进士。1898年7月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1899年7月—1900年7月任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

4、物理分会郑红军副会长表示自己很受感动,一定要以陈先生为楷模,学习陈先生的精神品格。郑红军副会长表示自己一定要做好校友会工作,服务吉大校友、传播吉大精神。

5、陈伯吹年少为生计所迫,无法上大学学习数学,引以为憾。身为儿童文学家,他将自己对于科学的热爱,以生动的形式传递给陈佳洱,比如用跳舞的纸片小人告诉他摩擦生电的原理。就这样,科学的种子,在年幼的陈佳洱心中生根发芽,只为终有一天的盛大开放。

6、更进一步,陈佳洱促成了北大与北京医科大学的合并。这种合并是在着眼于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陈佳洱在任北大校长时,还做出了理科生上语文课、文科生上计算机课的决定,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使北大的学生具有更高的人文和科学文化素质,能为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更大的贡献。

7、朱光亚先生讲课讲得非常好,他对上课非常用心,讲一节课,备课可能要备一周。他不是简单地讲一下原理,而是详细介绍原理背后的故事,比如黑体辐射,为什么当时的理论跟实验事实不符?当时有几种假设?物理大师最后是怎么解决的?他像讲故事那样讲给我们听,所以我们都非常喜欢听他的课。加上他在朝鲜战场上立过功、得过军功章,在我们眼里他是英雄。

8、郝平,男,汉族,1959年9月生,山东青岛人,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9、在如今嘈杂的大环境下,网络力量充斥着一切,许多人成为手机奴,观看各大综艺节目成为众人嘻哈放松的途径之各档新鲜优秀的影视剧作更是数不胜数,人心难免浮躁不安,读书也成为少数人的喜好。《朗读者》这一档节目的播出,可以说是网络节目中的一股清流,通过平和真挚的朗读,描述人生之真谛,展现人的真情实感。

10、永勿屈服于悲愁,要一直抗拒,否则这习惯变会得寸进尺。——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得寸进尺名言不要屈服于忧愁,要坚定地抗拒它,否则忧愁这习惯就会得寸进尺。——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朋友之间,相求小事,顺水人情,理当成全。过分要求,得寸进尺,是存心丧失朋友最快得捷径。——台湾女作家,原名陈懋平三毛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陈佳洱

11、朱益藩 (19007—19012)

12、陈佳洱终于等到了科学界的春天。

13、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多年前,克林顿来访北大的时候,一个女生的精彩提问。当时克林顿引用胡适的话说明自由的价值,北大的女生是如何掷地有声地回应:“我也引用我们蔡元培校长讲的‘大道相行,而不相悖,万物相育,而不相害’,个人的自由和利益与国家的自由和利益是一致的,总统先生,我认为只有尊重别人自由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什么是自由,你认为对不对?”

14、傅斯年(1945年10月—1946年8月)

15、同时,教育部在当时的北京钢铁学院,专门找了几个房间把当时最前沿的一些科技成果包括我们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进行展示,请领导来参观。那天正好我值班,刘少奇和王光美来参观了。王光美同志是学物理的,对物理装置比较感兴趣,她就问我这台加速器的原理是什么、怎么运作。我讲述以后,她再转述、解释给刘少奇听,刘少奇也听得津津有味。

16、父亲是文学家,母亲是钢琴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陈佳洱充分享受着知识的乐趣。然而浓郁的书香,没能掩盖时代动荡的气息。

17、王大珩认为,要办好工科,培养高素质的工科人才,没有理科不行,就建议在工学院里建一个应用物理系,由他担任系主任。这一年,陈佳洱大二。正是普通物理实验课上的“五分”,将他送入物理系学习,从此,陈佳洱正式走上了物理研究之路。1952年,由于全国院系调整,陈佳洱和大连大学物理系的同学全部调到东北人民大学(后来的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

18、我问一句: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回国,是不是带给中国巨大的利益?是不是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为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的杨振宁,是不是为了让中国人民更好的养老。

19、座谈会上午9:30开始举行,由物理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伟主持。主持人简要介绍了与会人员,邵炳珠、闫书琴、赵绮秋、李景宏、郑红军、付姝阳、张光宇、李兆辉、刘伟、魏巍、王增斌、王轶民、苗元华、赵政鑫、肖丽等校友参加了本次活动。

20、许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六、陈佳洱

1、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

2、“我少年时,国家积贫积弱被人欺凌,我们那代人都希望祖国兴盛强大,我投身核物理研究也是响应国家的需要。现在国家强大了,希望人民能享受更好的生活,缩小贫富差距,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陈院士的这番话语仍在我的耳边回响。

3、回到汉中后,我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做研究。在秦岭的山沟里,我们几个人排除万难,花了一年的时间,把螺旋波导加速器做了出来。当时我还提出了束流脉冲化的二维理论。在加速器做好后,我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高压倍加器引出的束流,进行螺旋波导加速器的载束实验。当螺旋波导加速器运行在聚束器状态下,在不同的功率时得到的束流脉冲波形与我提出的二维理论完全一致,证明了这台加速器和束流脉冲化的二维理论都是成功的。后来,这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4、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校园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5、孙家鼐(1827—1909) 字燮臣,安徽寿州(今寿县)人。清咸丰状元。历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

6、陈佳洱,这位年近80的老先生,怀着子承父业的作家梦当了科学家;研究了一辈子的加速器,却始终散发着儒雅的文士气息。

7、高校行政级别是指在中国大陆根据各高等学校的不同而有相应的行政级别。下面所说的行政级别是指高校校长(党委书记或者院长)的行政级别,这是在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8、胡仁源字次珊,,号仲毅,浙江吴兴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此后留学英国学习造船,毕业于推尔蒙大学,回国后历任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京师大学堂教员、北京大学预科学长、工科学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教育部总长,唐山交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等职。

9、他虔诚地走进这片圣地,兢兢业业地接下了担子,也踏踏实实地挑起了责任。

10、张龙翔(1981年5月—1984年3月)

11、陈佳洱当校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北大无小事。他说自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走上北大校长这个岗位的,但是,当年在北大全校数百名教职工的校长推荐名单上,陈佳洱排名第一。

12、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国内基础研究逐步恢复。当时技术物理系虽以核科学为方向,但还没有可用的加速器。因为科学而获罪的陈佳洱,再次因科学而回归到加速器的研究事业,他建议研制螺旋波导直线加速器和5MV静电加速器。

13、年少时,他曾酷爱文学,但为了科学强国却走上了科学道路;在“两弹一星”的历史机遇中,他通过“得寸进尺地深入与韧性的战斗”,终于在加速器研究方面异军突起,被西方科学家赞誉为“谐波加速之王”;他曾作为北京大学的掌门人,为北大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一流大学的大门;他年近古稀,又重回实验室,耄耋之年,仍在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

14、“我说要对得起‘北京大学’这四个字。至少在我这一任上,能够朝着与北京大学地位相适应的方向有所发展。”陈佳洱一直以自己的方向,执着地带着北大前行。

15、1927年9月5日生,原名丁永安,江苏镇江人,生于上海。中国数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代数学。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民盟中央主席,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党员。

16、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17、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18、排实验的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发现,几乎每个实验都需要计数管。为此我专门成立了一个计数管车间,研制α计数管、β计数管和γ计数管。γ计数管最好做,带有薄膜的β计数管是我做的毕业论文,也没有问题。最难的就是α计数管,因为α射线射程很短,要非常薄的薄膜才能穿透。可是这样薄的膜一抽真空,就被大气压压碎了。我好不容易想了个办法,就是在β计数管的薄膜上,开一个小洞,把更薄的云母膜粘在上面,让α射线通过这个小洞进去,这样总算把国内第一个α计数管做出来了。

19、1966年,陈佳洱回国。国家科委基础局给他主持的北大等时性回旋加速器项目批了500万元的资助。就在这位踌躇满志的科学家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刻,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个玩笑——“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教学、科研停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