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唯美文案62句】

2023-11-17 09:23:31 0 59

一、春望

1、bái tóu sāo gèng duǎn,hún yù bú shèng zān。

2、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3、感时:感伤时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4、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6、《春望》 chūn wàng

7、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9、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10、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11、相同之处:都是写战乱不同之处:《春望》表达了诗人没有收复土地的悲伤之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是对收复了土地的激动之情。

12、小妈姐用目测吧!根据我的目测,应该是腰围一尺裤长三尺而且,春春爱穿盖住鞋子的裤子!

13、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14、《春望》(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1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6、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17、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18、guó pò shān hé zài ,chéng chūn cǎo mù shēn。

19、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20、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二、春望 唐 杜甫翻译

1、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3、生活在沦陷下的长安,真是度日如年啊。他为百姓担忧,为自己流落在他方的妻子儿女担忧,为远在延州以北的芦子关担忧。可是这三月是长安,却异常安详,春光明媚百花繁盛,鸟儿在枝头啼叫,跟这连绵的战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浑:简直。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7、杜甫春望古诗原文带拼音版,唐诗《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8、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9、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10、⑦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12、杜甫《春望》中恨别一词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13、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14、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15、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

16、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17、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19、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0、fēng huǒ lián sān yuè ,jiā shū dǐ wàn jīn。

三、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

1、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2、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意境图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5、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9、若您觉得有用,点个(在看)或分享(朋友圈)吧!

10、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11、一望无际,意思是指一眼过去,看不到发际线。出自宋·秦观《蝶恋花》:“舟泊浔阳城下住,杳霭昏鸦,点点云边树。九派江分从此去,烟浓一望空无际。”

12、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13、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5、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1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

17、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18、唐·杜甫 táng·dù fǔ

19、“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20、一袭素裳杏林色,万抹丹衿舞东风。

四、春望 唐 杜甫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