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论战
1、(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第关于巨婴控制。你还记得薄王事件吗?上级官员薄某,对没有领会其意图,不按其意念办事的下级官员王某,颐指气使,并耳光相向。这种作派,不出事才怪。”
3、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
4、(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5、*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6、(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7、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可以说,没有庄公的允许和支持,曹刿怎样有志有才,也得不到施展。
8、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10、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1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2、(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14、黄山地处皖南山区,百千峭峰,摩天戛日,老树古木,郁郁苍苍,虽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犹然凉爽如秋,所以说“长锁清秋”。
1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6、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17、(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8、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19、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2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二、出师表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2、左丘明著有《左传》、《国语》两部文学巨著。
3、我告诉他说,关于《曹刿论战》,我思考的是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如此吸引人们?二是它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5、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7、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9、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10、信是君子的一个道德标准,它不仅表现在个人品德上,还体现在国家之间,如果国家之间的结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即使结盟也没有任何意义。
11、(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12、*(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1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4、必以(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5、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16、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17、《曹刿论战》一文中,以表现曹刿这个形象为主,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
18、左丘明传解《春秋》,并非如他人寻章摘句般的注释、训解,而重在结合春秋时期史事的叙述,来发明孔子《春秋》之道。由此旨趣,左丘明《春秋左氏传》不仅是传解《春秋》的要籍,也是关于春秋时期历史文化的基本文献。
19、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20、对曰(duìyuē):“小信未孚(xiǎoxìnwèifú),神弗福也(shénfúfúyě)。”公曰(gōngyuē):“小大之狱(xiǎodàzhīyù),虽不能察(suībùnéngchá),必以情(bìyǐqíng)。”
三、曹刿论战原文
1、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2、译文: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5、译文就不发了,毕竟都学过。
6、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7、(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9、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10、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11、它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虽然以《春秋》为纲,然而其记事范围之广,叙述内容的具体、详赡,则大大超出了《春秋》。《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2、本文是《左传》中写得最好的一篇战略文章。内容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1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14、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15、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6、倒装句:何以战,以何战
17、(6)既克,公问其故。
18、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9、对于以上内容,我讲的是兴趣盎然,而那位网友听的则是睡然盎然。于是,我只好作罢,而记于笔端。
20、在这里,分析曹刿对庄公三次回答问题的点评。这些点评的话语内容,均有诡辩之嫌,全部经不起逻辑的推敲。首先,曹刿对庄公所述三件事中,前二件事的否定,根本是站不住脚的;同时,对第三件事的肯定,亦站不住脚。因为,这三件事情均与“何以为战”无直接关系。
四、鱼我所欲也
1、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2、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3、其中一三句又是句中对仗,谓之当句对。包容交错,如夜珠走盘,有往复回环之美。这四句的写景妙处,在于竞秀、争流的动态美。
4、(6)不耻下问,认真求实。不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
5、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6、”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7、*(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8、答: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9、楚国的子囊在国君死后还不忘给他增加好名声,在自己将要死的时候不忘保卫祖国,他认为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纳谏,自认犯了罪而砍断双脚,他认为这也是忠。
10、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1、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12、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谙熟国事,有远见卓识。
13、之: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②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14、曹刿论战的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曹刿论战的出处为《左传·庄公十年》。
15、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夸大)
16、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17、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18、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19、其实,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从通常的理解来看,此文讲述了一个十分经典的关于“肉食者鄙”和“高手在民间”老套故事,它能满足草根和民粹的阅读心理需求。
20、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形成一种上下谦让的良好社会风气,那么这个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另外,君子还要从善不从恶,知道善不可以丢、恶不可以长,做到从善如流。
五、曹刿论战出自哪本书
1、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2、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3、*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4、量力,即正确估价敌我力量的对比;亲亲,即努力团结自己的亲人,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征辞,即要有开战的充足理由;察有罪,即考察有罪过的征伐目标。
5、论:评论,论述《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公的愚昧形成对比.文中(曹刿论述了战役取胜的原因)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6、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7、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8、彼竭我盈,故克之。
9、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10、《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出自于《左传·庄公十年》。它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11、问题二:《曹刿论战》它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