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传【唯美文案121句】

2023-11-12 10:22:25 0 59

一、晁错传

1、班固对晁父自杀,甚感惋惜,认为不如赵括之母(事见山西15——长平之战纪念馆),提前打好伏笔,以全性命:

2、平阳侯臣窋、汝阴侯臣灶、颍阴侯臣何、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昆邪所选贤良太子家令臣错昧死再拜言:臣窃闻古之贤主莫不求贤以为辅翼,故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大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子而为五伯长。今陛下讲于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退托于不明,以求贤良,让之至也。臣窃观上世之传,若高皇帝之建功业,陛下之德厚而得贤佐,皆有司之所览,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今臣窋等乃以臣错充赋,甚不称明诏求贤之意。臣错草茅臣,亡识知,昧死上愚对,曰:

3、接下來,在有心人的指使下,沒過幾天,朝堂之上,在晁錯恰好不在的情況下,丞相、廷尉、中尉等幾位高官同時上本彈劾晁錯,說他大逆不道,擾亂國家,應當腰斬、滅族。

4、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年),文帝命大臣举荐贤良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汉文帝针对这些优等生,亲自出题进行策问考试,在一百多名考生中,晁错的对策最好,荣获第一名,被文帝提拔为中大夫。景帝即位以后,晁错备受景帝赏识,被提拔为御史大夫。

5、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6、之后景帝显然已经意识到不诛杀晁错势难平息众怒,所以也就发出了“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这样的感慨(《汉书.袁盎晁错传》),而后景帝为了重新赢得袁盎、窦婴、周亚夫等重臣的信任,毕竟朝廷要想平定叛乱就必须得依靠他们,如果他们不支持景帝,景帝必亡,同时也为了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的正当理由,景帝最终决定诛杀晁错。

7、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坐。及坐,郎署长布席,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起,起。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以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以同坐哉!且陛下幸之,则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也。独不见‘人豕’乎?”于是上乃说,入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8、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9、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言兵事疏》

10、贾谊、晁错削藩虽然没有彻底成功,但历史的趋势不会变,武帝(陕西28——汉武帝茂陵)时期,主父偃重拾文帝的政策,施行“推恩令”,把敌人从内部分化,终于解决了纷扰半个世纪的诸侯王问题,西汉得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北击匈奴,开疆拓土,奠定中原王朝的版图。

11、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12、在政敌袁盎的挑唆下,景帝不顾与晁错多年的情分,竟然下令直接杀死晁错全家,连走过场的审判都没有,晁错在上班路上直接被送往刑场,身上还穿着官服:

13、读精选时文思辨评论写文章串联当代文化

14、帝王之無情,竟至於斯。

15、汉景帝听后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打着“清君侧,诛杀贼臣晁错”的旗号发动叛乱。

16、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

17、此時的晁錯,絲毫不知自己已經被漢景帝當做替罪羊扔了出來,還在家中,一門心思的籌畫,如何輸送軍糧,怎麼保證大軍的供給等問題。突然朝廷的中尉登門,傳達皇帝的命令,讓晁錯隨自己上朝議事。

18、於是天子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史记*吴王濞列传》

19、楼主可以搜索,我简单介绍此二人,都为文帝智囊,七国之乱时,七路诸侯以此二人为借口清君侧造反,此二人死

20、最初,晁错曾向文帝提过"削藩",但因晁错的削藩太过激进,且根本无一套切实可行的削藩之策,只知"削藩"却不知该如何"削藩",所以文帝怕引起百官、诸侯王剧烈的反弹,就没有采纳。直到景帝时期,因景帝对晁错十分信任,视其为股肱之臣,再加上景帝本身就有"削藩"的意思,所以在晁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晁错传》)的建议下,景帝顺势也就同意"削藩"了。

二、汉书晁错传

1、起兵造反,总不能直接说造反吧?只好以诛晁错为幌子。

2、(1)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

3、应该说,晁错的这一主张,思路是清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方法与手段,则值得商榷,不无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的嫌疑。吴、楚等诸侯王一下子被逼到墙角,他们不甘心坐以待毙,与其束手就擒,不如鱼死网破。于是他们狗急跳墙,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公开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4、『孔子其實不姓孔│51』

5、(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6、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慰欧劾奏错曰:“吴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今御史大夫错议曰:‘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制曰:“可。”

7、『劉邦為什麼能戰勝項羽?│242』

8、秦汉之前统治者实行的是“封建制”,即封土建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废除封建制,由郡县制替代。

9、其實,也不怪袁盎背後下黑手,因為晁錯也一直沒打算放過袁盎。

10、后来吴王刘濞真的反了,晁错认为袁盎收了吴王的贿赂,故意替吴王掩盖叛乱的野心,所以他极力主张追究袁盎的责任,袁盎听闻后惶恐不安。

11、只是晁錯一時沒找到什麼確鑿的證據,只得將這個想法暫時壓下來。

12、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13、而他这般枉顾丞相的存在,枉顾三公九卿的存在,自然就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朝中重臣的极大不满,如袁盎就“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史记.袁盎传》),当时袁盎就因此事就与晁错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有晁错的地方,就一定没有袁盎。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晁错与满朝文武的矛盾自然就日益加剧。

14、從誅殺晁錯一事,也可以看出漢景帝之懦弱、無能、膽怯、昏聵與對敵人的心存幻想。他就不想想,開弓沒有回頭箭,叛軍既然已經叛亂,不分個你死我活,怎麼可能退兵回去,難道等著你將來慢慢分化瓦解,一個個慢慢收拾?

15、小题1:D小题1:C小题1:(1)认为……好;(2)恢复(3)穿(4)遗憾小题1:(1)这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2)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小题1:D中“以”是凭借;而其他的都为表目的的连词。小题1:吴楚七国之乱不是晁错削弱诸侯的原因。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关键词:“是”“数”“寇”“御”“猝”“内”“杜”“外”的理解)

16、人臣之议或曰皇太子亡以知事为也,臣之愚,诚以为不然……臣窃观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技艺过人绝远。——《汉书*晁错传》

17、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慰欧劾奏错曰:“吴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今御史大夫错议曰:‘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制曰:“可。”错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18、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濞必未反。迁延数岁之后,变故不徐因其变而为之备,所以制之者,固多术矣。——苏辙《历代论》

19、时,贾谊已死,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繇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20、第吴楚兴兵后,晁错未能提出有效的平叛方案,反而趁机攻击政敌。

三、晁错传文言文

1、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枝郡。奏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谁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疏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当这样。不这样,皇帝不被尊贵,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这个样子,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随即饮药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看着大祸临头。”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皇帝就命令将晁错穿着朝服斩于东市。

2、『大秦帝國的滅亡│225』

3、法家的实际开山人物,当首推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其《法经》的颁布、实施及其理论阐发,标志着法家作为学派的诞生。被称为“前期法家”的,除李悝外,主要还有商鞅、吴起、申不害、慎到等人。战国晚期,韩非子综合前期法家各流派之长,融会贯通,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4、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5、(书生意气的政治家)晁错为颖川(今河南禹县)人,本来是学习法家思想的,但阴差阳错,整理了儒家的典籍《尚书》

6、消息传到长安后,“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史记.晁错传》),就是晁错认为吴楚等国的造反跟自己的政敌袁盎有着很大的关系,是因为袁盎收了吴王的金银财宝,蒙蔽圣听,从而让景帝失去了平叛的最佳时机,所以他想向景帝上奏治袁盎的罪。

7、C.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8、晁错的军事见解高屋建瓴,深刻透彻,卓越绝伦,极富实用,因此为文、景两帝所高度赞赏,广泛采纳,并加以实施落实,这对强化西汉前期的国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为日后汉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其中他的屯垦戍边和以夷制夷思想,乃为历史上的首创,开历代屯田之先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后世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一直为后人所重视并予以借鉴。像西汉中叶的赵充国实行军屯,三国时期曹操实施屯田,都是晁错所倡的“徙民实边”政策的传承与发展。由此可见,晁错的军事见解的确非同寻常,其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9、D.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10、诏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当之。

11、當然,晁錯的死,也和他本身的性格有關。

12、后十余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无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资治通鉴》

13、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14、上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盎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言曰:“臣闻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聘六飞,驰不测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15、论者以为景帝杀晁错,主要目的是安抚那些正在观望的诸侯,这个说法站不住脚。试想,吴王起兵前,必定已经广泛联络诸侯,能被鼓惑的都参加了。而且,除了七国外,剩下像样的诸侯就是淮南三王(安徽5——淮南王刘安墓)、齐三王、燕,这几个要么被国相劫持,要么本无心造反,消息早该传到景帝耳中了。

16、而随着景帝“削藩”的成功推行,汉中央政权的权力开始被大大加强,反之诸侯王的实力也被大大削弱,自此诸侯国虽依旧存在着,但已是名不副实,相比汉初,此时诸侯国的实际地位基本已与汉郡相当,它已经不再具备同中央正面对抗的条件和实力,已经沦落为被中央政府任意宰割的对象。然而,在汉中央政府取得如此成就之时,力主“削藩”的最大功臣晁错,他得到的结局却并非是什么封侯拜相,名垂青史,而是身背无臣之礼、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17、贾谊的计策不可谓不高明,不管文帝与贾谊关系如何,但他确实是这么做了。齐国一分为淮南国分为赵国为二。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9、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怒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20、法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重功利,尚操作,极具现实针对性。缘是之故,晁错的军事见解也紧密结合西汉前期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卓荦识见,其核心宗旨是,积极主战,富国强兵,外御匈奴,内削诸侯,强化集权,巩固专制。

四、晁错传翻译

1、『齊國滅亡,秦統一六國│198』

2、本来一切缓步推行,吴王年高(起兵时62岁),不久就会离世,消灭同姓诸侯只是时间问题。

3、现如今,传统观点认为晁错会被腰斩是因为汉景帝为了让吴楚等七国没有反叛的借口,从而占据大义,以此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当时“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景帝曾问策于曾担任过吴国国相的袁盎该如何解决这件事,为此袁盎献策:“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汉书.袁盎晁错传》),袁盎认为吴楚等七国叛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诛杀晁错,恢复原本的封地,所以只要斩杀晁错,然后派使者前往七国宣布赦免各国诸侯王,同时恢复其被削夺的封地,这样就可兵不血刃的平定叛乱。

4、晁错富有热忱,全身心投入西汉王朝崛起的宏大事业之中。从汉文帝时代起,他就开始不断上书抒论军国大计,重要的篇什有《举贤良对策》《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等等。景帝登基后,晁错的政治生涯更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出任一些显赫的实权要职,最后当上了御史大夫,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5、听书《史记》合集(共130集)

6、面对藩国的日益壮大,文景两朝不少大臣提出削藩,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晁错,晁错在文帝朝担任中大夫,曾经上疏文帝请求削藩,特别是吴王刘濞,那么为什么要削减吴国呢?

7、主张削藩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8、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上亲策诏之,曰:

9、同,都从国家仓储不足的方面论证了积粮的重要性。都主张“重农抑商”,将百姓束缚在土地上,以便于国家控制。异,贾谊只论述了积粮的重要性,但没有指出如何增加粮食产量,其更注重节流。晁错指出了通过提高粮价来鼓励百姓从事粮食生产,其更重开源。

10、但苏轼也不否定晁错的赤胆忠心:

11、晁错墓,在许昌城中,是日游完河南23——汉魏许都故城,即前往一拜:

12、赞曰:爰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仁心为质,引义慷慨。遭孝文初立,资适逢世。时已变易,及吴壹说,果于用辩,身亦不遂。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13、晁錯也沒多想,穿上朝服就隨著中尉出了門。當車馬來到東市的時候,中尉拿出皇帝的詔書,大聲宣讀晁錯的罪狀及皇帝的處置。在晁錯目瞪口呆、不可置信中,早就準備好的武士們一擁而上,將忠心耿耿的晁錯就這樣腰斬於東市。

14、然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迁齐相,徒为吴相。辞行,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丝欲刻治,彼不上书告君,则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丝能日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

15、(答案)(小题1)D(小题1)C(小题1)(1)认为……好;(2)恢复(3)穿(4)遗憾(小题1)(1)这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2)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答案解析)(小题1)D中“以”是凭借;而其他的都为表目的的连词。(小题1)吴楚七国之乱不是晁错削弱诸侯的原因。(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关键词:“是”“数”“寇”“御”“猝”“内”“杜”“外”的理解)

16、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中国之长技五。

17、第晁错欲将景帝推向前线,自己则居守关中指挥文武百官,妄图跃居百官之上。

18、漢景帝即位,晁錯受信寵,被封為御史大夫後,晁錯就一直準備整死袁盎。

19、首先,晁错针对汉初国力疲乏的现实情况,主张重农抑商,将“劝农力本”提升到稳固国本,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错上《论贵粟疏》,认为:“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汉书·食货志》)为此,提倡“贵粟”“贵五谷而贱金玉”,通过重农抑商、入粟拜爵、输粟除罪等途径与方式,以“务农桑,薄赋敛,广畜积”,富国强兵,为从事战争行动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20、综上可知,汉景帝虽然贵为一代明君,在处斩晁错一事上显得格外虚伪,可以看出汉景帝并不是一位心思缜密的帝王,他缺乏谋略,做事比较冲动,盲目错杀晁错。杀了晁错对国家和景帝没有半点好处,反而让那些忠臣不敢直言相谏。

五、晁错传原文及翻译全篇

1、而后,随着削藩政策在全国的强制推行,吴楚等国也相继公开反叛,而此时那些反叛的诸侯王们造反的理由就是“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史记.吴王濞传》),就是晁错提出的"削藩"离间他们刘氏宗室的感情,更是违背祖宗之法,我们造反就是为了清君侧。

2、『屈原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嗎?│124』

3、(想起来没?被曹操害死的那位汉献帝伏皇后,就是伏生之后,事见河南21——伏皇后陵)

4、D.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5、结果杀了晁错并没有让七国退兵,景帝这才醒悟,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叛军的目标是他而不是晁错。

6、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汉书*晁错传》

7、点击“蓝字”关注新课标大语文

8、能看到所有推送過的文章及第一時間收到新文章。

9、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10、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11、(1)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以为陛下不该这样。(“内、外”名词作状语1分,“始”“窃”各1分,句意2分)

12、晁錯一直學習的是先秦法家的學說,強調嚴刑峻法。而晁錯本身性格也是嚴厲、剛直、苛刻、心狠,再加上銳意改革,因而得罪了大批的臣子。當時朝廷上的大臣,幾乎沒有幾個與他關係融洽的。即使大家都是一心為國,大部分人對晁錯也是敬而遠之,相當一部分人更是將晁錯當做生死之敵,欲除之而後快。

13、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14、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15、文帝知道太急不行,所以不同意。而景帝对“智囊”晁错言听计从,景帝继位不久,哥俩开始找茬削减诸侯封地,诸侯们不愿坐以待毙,于是联合起来以“诛贼臣”为名起兵:

16、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讙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17、如此,晁错在当时力推“削藩”,这无疑是违背祖制的做法。

18、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错复言:

19、歡迎轉發,長按二維碼訂閱本公號

20、A(认为……好,称许)

六、晁错传

1、晁错所处的文、景时期,西汉王朝所面临主要挑战有二个,一是匈奴的袭扰与内侵,二是地方同姓诸侯王的尾大不掉、威胁中央集权统治。前者,应付之是谓“攘外”,后者,应对之是谓“安内”,晁错按照“攘外必先安内”的逻辑,自然将“安内”,也就是回击诸侯王的挑战,列为首要的任务。他的策略很简洁也很致命,即鼓动汉景帝当机立断进行“削藩”,而且说得斩钉截铁,毫无圆融变通的任何余地:“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2、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吴王刘濞反叛后,其他诸侯王亦迅速响应:“胶西正月丙午诛汉使二千石以下,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东南少数民族也参与反叛的行列,一时形势十分危急。

4、兵学思想,是晁错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观点深刻独到,阐说细致透彻,内容丰富翔实,影响广泛深远,值得加以认真总结,充分借鉴。

5、晁错言外之意是指怎么样让皇帝学会驾驭大臣和百姓,文帝看后大为赞赏,拜其为太子家令,让他教太子学权术,后来晁错深得太子刘启的信任和崇拜,刘启还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智囊”。

6、评论认为景帝“亡以知事”,又善骑射,又曾因下棋殴杀吴王太子(事见陕西27——汉景帝阳陵),则景帝为人可知矣。

7、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8、袁盎建議漢景帝:“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複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袁盎的意思就是,只要殺掉晁錯,叛軍就沒有了繼續進攻的藉口,然後再派使者赦免了他們叛亂的罪行,恢復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麼他們自然就會退回各自的封地,這樣,這場叛亂,就可以兵不血刃的解決了。

9、北宋苏轼曾经发前人之未发,认为晁错被杀,是因为他建议景帝亲征,而自己留守,把危险留给领导:

10、跨媒介阅读文化经典全方位提升语言审美

11、文帝在位时,鼓励民众铸钱、煮盐,当时吴国管辖的地方有一座铜山,吴国开采铜矿铸钱致富。根据《史记》记载:“吴、邓氏钱布天下。”加之吴国靠海,煮盐又是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

12、晁错的削藩之策引发七国之乱,被指为“奸臣”“祸首”,叛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实,景帝杀之,意图平息事端。幼稚的幻想而已。

13、『秦始皇嬴政是誰的孩子?│161』

14、吴、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以盎为楚相。尝上书,不用。盎病免家居,与闾里浮湛,相随行斗鸡走狗。雒阳剧孟尝过盎,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谓盎曰:“吾闻剧孟博徒,将军何自通之?”盎曰:“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丧车千余乘,此亦有过人者。且缓急人所有。夫一旦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在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今公阳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遂骂富人,弗与通。诸公闻之,皆多盎。

15、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之后,派人查出袁盎受过吴王很多财物(袁盎先前是吴国的国相),加之袁盎又说吴王不会反叛,与晁错主张的削藩策产生冲突,为此袁盎被景帝贬为平民。

16、按《汉书》记载,晁错确实这么建议的,见于众臣弹劾晁错的上书:

17、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18、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19、及晁错已诛,盎以泰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军中。初,盎为吴相时,从史盗私盎侍儿。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人有告从史,“君知女与侍者通”,乃亡去。盎驱自追之,遂以侍者赐之,复为从史。及盎使吴见守,从史适在守盎校为司马,乃悉以其装赍买二石醇醪,会天寒,士卒饥渴,饮醉西南陬卒,卒皆卧。司马夜引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何为者?”司马曰:“臣故为君从史盗侍儿者也。”盎乃惊,谢曰:“公幸有亲,吾不足累公。”司马曰:“君疵去,臣亦且亡,辟吾亲,君何患!”乃以刀决帐,道从醉卒直出。司马与分背。盎解节旄怀之,屐步行七十里,明,见梁骑,驰去,遂归报。

20、『長平之戰,趙國為什麼不啟用李牧?│180』

1、对外晁错提出一系列政策防御匈奴,对内他提出削藩策巩固中央政权,可以说刘姓江山能够长治久安,晁错功不可没,然而深受汉景帝信任的晁错,却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景帝非杀自己的老师不可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