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濂传
1、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宋濂把实情详细地回答了他。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不久后,皇帝秘密地召见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
2、《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3、宋濂死了!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农历五月二十日,这位七十二岁的老臣死于流放途中的夔州府(今四川奉节县)。
4、“卿不朕欺”是宾语前置。可译为:实这样,你没有骗我。、“恶”读wū,通“无”。可译为:陛下(您)刚打开进行谏诤的途径,不可过重的怪罪(他)3“微”,无,没有。用法同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后面的停顿应为:几/误罪/言者全句译为:‘没有景濂,(我)几乎要错误地怪罪谏诤的人
5、且慢,这事儿没完。老朱环顾众侍卫:刚才你们干什么吃的?怎么不拉住太子?拖出去杀了!
6、这一段师生及家长的佳话眼看完满落幕。孰知胡惟庸案发,牵扯到了宋慎,连累了老宋濓。
7、宋濂勤奋好学,著作甚丰。系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等。后人将其诗文合辑成《宋学士全集》75卷。文章不仅风行国内,当时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亦广为流传。
8、元至正九年(1349),因受人推荐,40岁的宋濂被朝廷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但宋濂却称“亲老不敢远违”,以父亲年老为由极力推辞,没有接受这一任命。
9、宋濂生有二子二女,长子宋瓒,为有德之士,生子宋慎,为宋濂长孙;次子宋璲善诗,尤工书法,知名度较大。别看宋慎是孙辈,但他比叔叔宋璲年龄还大。宋慎生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而宋璲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
10、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此感到迷惑不解。
11、宋濂(1310年-1381年)
12、王冕?王冕是浦江邻县诸暨人,元末著名诗人、画家。不少人应该背过他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曾在至正七年北游大都、塞北,并接触了不少高官。至正八年王冕南归,南归途中,正遇黄河决堤。这次游历让王冕目睹了元朝统治的腐败、百姓生活的悲惨,回到诸暨后便预言“天下将乱”。王冕死后宋濂曾为他作《王冕传》。另外很早之前笔者曾看到过现代某作者(忘记谁了)写的《宋濂传》,里边提到宋濂跟王冕有来往。如果宋濂跟王冕在至正九年前有过交往,那么王冕对时局的判断有可能也对宋濂产生了影响。
13、宋濂、宋璲、宋慎祖孙三代同朝为官的局面,持续了半年多。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六十八岁的宋濂致仕,回到浙江金华故乡,朱元璋赏赐了很多财物,并让宋慎护送其回乡,安度晚年。此后,宋濂每年都来朝拜朱元璋,“自是每岁一朝,至则恩遇之,甚厚”(《明太祖实录》)。
14、明洪武十年(1377)前后,宋濂应休宁县令林温之请,为其父作《乐清男林府君墓志铭》云:“林邦福,字彦大,永嘉人。监常山务。沔阳绛巾贼起,江浙诸郡皆弗宁。时,浙省左丞高昌公出镇广信,专总戎事,署邦福常山尉,集义旅数千,淬砺戈予,使习坐作击刺之法,号令精明,部伍整饬。欲乘隙钞掠者,皆吐舌散去。以子温进士除休宁令,迎养解任。”
15、参考答案:A。根据名词“汉武”“学”“文景”“民力”“严刑”“人主”“礼义”“心”“邪说”,虚词“因”“之”“以”“则”,标志性词“曰”,再结合本句意思:宋濂讲完,接着说:“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民力已经疲惫,而后用严刑来催督。国君如果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句子可断为: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故选A项。
16、老朱喊打喊杀,还要连同宋濂一起杀。这下好学生朱标不肯了:父皇不可。
17、他是怎么死的?《明史·太祖纪二》说是“安置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于茂州,道卒”,《明史·宋濂传》说是“死于夔”,《明实录·太祖实录》说是“行至夔州卒”,虽说都含含糊糊,却看不出非正常死亡的迹象。考诸野史,一说是病死,一说是自杀,而自杀说比较可信。至于自杀的方法,一说是绝食,一说是自缢,莫衷一是,且搁置一边,让我们先粗粗浏览一下他的生平吧。
18、其实宋濂晚年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只是他的孙子宋慎牵连进了胡惟庸一案。
19、宋濂生前是否走进常山?因掌握史料有限,至今无以定论。但冥冥之中,宋濂与常山可谓颇有情缘,他“誓以文辞为佛事”,也为常山留下了诸多文学瑰宝。
20、宋濂还曾为常山《江氏宗谱》写过一篇《洪武十三年(1380)谱序》,赞扬江氏历史渊源流长曰:“江氏其始根于汉,蔓于唐,赫然盛于宋。”
二、宋濂传原文
1、在这些渠道当中,特别重要的有这么几个:
2、欢迎收藏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3、栏目主编:毕光荫/栏目副主编:周敏璐
4、宋濂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5、元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到诸暨勾无山中避难,因独自留下住在浦江很寂寞,便把平日积蓄的意见写成《诸子辩》。从跋上看,他著这书始于是年三月丙辰(十八日)之后,至六月壬午(十五日)脱稿,不满三个月即完成。由于家室屡次迁徙,没有书籍存留,单凭记忆,所以定得并不详细。《诸子辩·孙子》曰:《孙子》一卷,吴孙武撰,魏武帝注。自《始计》至《用间》,凡十三篇。……曰:“《兵势篇》不云乎:‘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九地篇》又不云乎:‘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斯固风后之遗说也。……”。
6、C.宋濂能七步成诗,并在诗句中表达劝谏之意。可见其文学才能与忠正耿直的性格。
7、正是依靠这些权威的渠道和其他的信息来源,使得宋濂能够比较及时全面地获取与当时政局有关的各种有用的信息,从而对当时的全国的形势作出了相对准确的判断,认定元朝的统治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古人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元朝统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倒塌,此时如果接受元朝的任命,不仅难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搞不好还得搭进自己的前途甚至性命。基于这样的判断,宋濂不接受元朝的任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8、宋濂(1310年一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明代史学家。他自幼好学,在元朝隐而不仕,潜心著书。朱元璋称帝后,他就任江南儒学提举,并为太子讲经。1369年,他奉命编修《元史》,充任总裁官。他的著作甚丰,其中著名的作品有《王冕传》、《李疑传》及《秦士录》。
9、元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之后有一天,三衢沈持正来到宋濂家中,交谈间介绍曰:“衢州因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三衢山在衢州属下常山县境内,因此衢州号称三衢大地。”此次交谈,沈持正盛赞了时任衢州路总管白景亮字明甫为人处事之贤明。宋濂于是联想起以前兰溪吴德基也盛称白侯之贤,于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当即写成《书白衢州》一文。
10、B.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2、D.明太祖很尊重宋濂,但也曾秘密派人监视宋濂并试探其真假,可见其心性诡诈。
13、D.追谥:古人为追念死去的文人,根据其生前行迹给予某种称号,带有褒扬与纪念的意义。如范仲淹被追谥为“文正”。
14、两年后(至正十一年),刘福通、韩山童在安徽颍州起兵反元,随后徐寿辉在湖北蕲州起兵,元末农民大起义暴发。再三年(至正十四年),元顺帝听信谗言,解除了在江苏高邮前线征战的脱脱丞相的职务。围困高邮的百万元军因此土崩瓦解,脱脱则在不久后遇害。元朝灭亡的命运基本确定。又两年(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占领南京。至正十八年攻占金华。
15、文言观止|集英咀华——《韩诗外传·伯牙鼓琴》
16、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
17、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18、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9、A.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20、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事,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补朕欺。”濂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三、宋濂传记
1、宋濂是元末明初的大儒,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其头衔很多,如他早年被称作“神童”,位列“浙东四先生”之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刘基并称散文“一代之宗”,被刘基颂为“一代名儒”和“当今文章第一”,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和“五经师”,被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一个个头衔,奠定了宋濂在政坛、文坛的地位。
2、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3、获取更多语文学习资料:
4、朱标不肯:他们也救起了儿臣!
5、康熙四年(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6、宋濂有两个儿子,长子宋瓒不幸早逝,次子宋璲“善诗,尤工书法”,也很有才华,因为父亲的缘故而被召为中书舍人。宋瓒的儿子、宋濂的长孙宋慎则被任命为仪礼序班。朱元璋多次考核宋璲与宋慎的才学,“并教诫之”,还笑着对宋濂说:“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宋濂因年老而致仕,朱元璋赐给他《御制文集》及绮帛,并问他多大年纪了。宋濂答道:“六十有八。”朱元璋道:“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宋濂顿首而谢。朱元璋又特地派宋慎侍奉、护送祖父回归家乡,并叮嘱说:“长江涨潮,不宜行船;由运河南下,才是万全之策。”真是关怀备至,君臣之间的鱼水之情,感人至深。
7、参考答案:D。“追谥:古人为追念死去的文人……带有褒扬与纪念的意义”说法错误,追谥意为“追加谥号”,追加者不一定是“文人”,谥号也不一定是褒扬性的,如商纣王,名受,“纣”是后人给他的恶谥。故选D项。
8、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子路的形象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震惊朝野的胡惟庸谋反案被揭发,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三万多人。经查,宋慎跟胡惟庸走得很近,关系密切,在被杀序列,宋璲也受到牵连,“慎坐罪,璲亦连坐,并死”(《明史·宋濂传》)。
10、文言观止|史海探珠——《三国志·典韦传》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2、宋濂(1310—1381年)明初散文家。字景谦,号潜溪,又号玄真子。浦江(今浙江金华)人,著作甚多,以散文闻名当世。其文典雅雍容,辞采丰富,从容简洁。所作传记善于塑造人物,《王冕传》、《秦士录》等为人称道。《送东阳马生序》传诵甚广。寓言体散文集《燕书》及《龙门子凝道记》风趣诙谐,启人深思。写景亦多佳作。
13、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4、宋廉看到好书就连夜抄书,而且,宋廉借过的书每本都是干干净净,不卷不折,每一本都很平整,每一本书都有借有还。所以,书主人都愿意把书借给宋廉,宋廉才得以博览群书,并能得到名师指导。一次,宋廉看到了好书,就一直抄到天亮。他母亲看到了,就叫宋廉别抄了,说早一天晚一天还书又没关系。而宋廉却坚持要抄好。可见,宋廉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正是因为宋濂的诚信,书的主人才愿意一次又一次把书借给他,宋濂的诚信,使他学到了许多知识,从而成为了一个出名的文豪。说明了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市场经济呼唤诚信,商家需要诚信,只有讲诚信才是商家的立身之本。拥有诚信品质的人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上。
15、什么意思呢?就是根据谋反大案夷九族的规定宋濂基本不可幸免。明史记载了是因为皇太子朱标营救,宋濂才改死刑变为流放。至于太子朱标为救老师跳河逼迫父亲朱元璋改主意等等都是杜撰,那么杜撰的情节以及原因又是怎样的呢?
16、宋濂传是描述宋濂一生的一篇文章,宋濂字景濂,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曾经被朱元璋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小的时候身体弱,家境贫寒,但是宋濂非常好学,号称“神童”。元朝末期的时候宋濂向朝廷辞命,修道著书。明初的时候受到朱元璋的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专门负责给太子将经。《宋濂传》从多个方面将宋濂的童年生活,官场生活和与辅佐太祖朱元璋的的一系列从政生涯做了介绍。
17、宋濂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自幼便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天,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一连几次拜访,老师都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不想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当时天很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很惨,甚至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最后一次,宋濂独自去拜访这位顽固的老师,结果掉入了雪坑中,幸好被人救起、而后他来到老师门前苦苦等候,几乎晕倒在老师的家门口。梦吉老师终于被他的诚心打动了,招他进门并耐心地解答了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更是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18、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于是把朝臣都招来斥责,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了进谏的人。”
19、明朝开国后,宋濂成了第一号的老师,除了做朱元璋的顾问,做太子朱标的老师,还经常给大臣们讲课。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正三品,成为翰林院的首领,在禁中职掌机密,相当于“内相”。
20、如前所述,宋濂在《四明佛陇禅寺兴修记》中云:“余也不敏,尽阅三藏,灼见佛言不虚,誓以文辞为佛事。”他又在《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大千禅师照公石坟碑文》中云:“某虽不敏,每以文辞为佛事。”(见《翰苑续集》卷之六)。宋濂对于来请其所序、跋、碑铭者,多不拒绝,能应所请。这绝不是居高位而自傲,而是他乐于做佛事,即是他屡言的以文辞为佛事。
四、宋濂传注释
1、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宋濂把实情详细地回答了他。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不久后,皇帝秘密地召见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
2、据传,宋濂在洪武十年告老还乡之后,曾应邀来到衢州府西安、常山两县交界处的乌石山寺(又名福慧禅寺),为撰《佛智弘辨禅师杰峰愚公石塔碑铭》,盛赞杰峰禅师的禅定精神云:“师澄居摄念,影不出山者一十六载。”
3、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在朝时,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都委托给宋濂负责。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
4、“中考”“名著”“班主任”
5、到了后来,随着对宋濂了解的加深,我才知道,我们小看当时的宋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