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唯美文案114句】

2023-11-11 09:16:20 0 59

一、虞允文

1、有的人犹如恒星一般,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掩藏不了他的光辉。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南宋抗金名相虞允文就有这样的魅力。他虽是一介书生,却能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率领军队抗击金兵,取得以少胜多的胜利;后来,他身居高位,拥有令人艳羡的权力,却甘愿为国家、为老百姓鞠躬尽瘁,恪守廉洁……虞允文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他的英勇睿智体现在很多事迹中,不少人称颂虞允文领导的采石之战,但少有人对虞允文进行全面的研究,甚至很多人都忽略了他的文官身份及杰出的文学才华。

2、清光绪十九年重修此墓时,计划建肃公祠一座,祠砖烧毕运至墓地,终未动工。解放初期,砖用于建小学。现收集有砖十余匹,青灰质,矩形,长二十六厘米,宽十七厘米,厚六十二厘米,侧面有竖一行文字:“虞忠肃公墓”,阳字楷书。

3、虞允文是文官的身份取得夺目的军功,这是宋朝的特色,宋朝还有范仲淹、文彦博、韩琦等人也有立军功的事例,但都不够炫。推荐南朝陈庆之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陈庆之身体文弱,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以数千之众北伐,击破敌军数十万,夺城百余。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

4、劳军书生临时充当指挥官

5、几年后,宋孝宗在阅兵时发现了虞允文生前训练出来的精兵强将,才恍然大悟到他的良苦用心,随后下诏追赠虞允文为太傅,赐谥号“忠肃”。

6、但“隆兴和议”对两国递交国书的礼仪等细节问题依然延续二十多年前的“绍兴和议”,即“凡金使者至,捧书升殿,北面立榻前跪进,帝降榻受书,以授内侍”,宋孝宗视这种不平等的甚至带有屈辱色彩的礼仪形式为奇耻大辱。

7、映水林峦影颠倒,济川舟楫势峥嵘。东行万里欲乘兴,更待一篙春水生。

8、1161年7月,完颜亮率32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东路由完颜亮亲自率领,由寿春攻淮南。中路由刘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南攻荆襄。西路由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散关。海路由苏保衡、完颜郑家率水军由海道直取临安,势在一举灭亡南宋。

9、虞允文,时任中书舍人,这是起草诏命的职位,但南宋时这个职位是虚职,多是对文人、书生官场地位的肯定。因此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更出乎人们意料:这个文弱的人,居然到前线就把一众武将降服。

10、已经没有时间等待李显忠了,虞允文没有多想,便以朝廷特使的名义,接管了宋军。

11、与此同时,停在江中的海鳅船已把敌船冲得七零八落,其他四队战船纷纷杀出,敌船损失过半。但直到傍晚,金军仍不肯退走。第二天,金军再次出击,却遭到强弓远射,非死即伤,虞允文又派人到杨林渡口上游投放引火物,烧毁金兵船只等,最终完颜亮兵败撤退。虞允文立刻下令乘胜追击,射杀敌人,此役歼敌四千余人,生俘五百多,落水溺死者更多。逃回江北金军也多被完颜亮杀死。

12、金兵果然如期渡江,数百艘船浩浩荡荡驶过来。尽管宋军水师在江面阻击,仍有七十余艘敌船冲过江登陆。金兵登陆后,发动猛攻,宋军防线招架不住。虞允文见势不妙,驰入阵中,勉励宋军统制时俊说:“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耳。”时俊听罢,当即挥舞双刀,身先士卒,奋勇前驱,遏制住金兵的攻势。

13、采石之战,虞允文横空出世,客串三军主帅,证明不仅能文还能武,无论是战役还是战略,都是一流的。为什么一介书生能打败久经沙场的完颜亮?

14、乾道元年,虞允文被召回临安,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罢黜主和派汤思退及其党羽。

15、十月,虞允文奉命出使金国,见到金国一派繁忙,运粮、造舟者众多,感觉金国有进攻南宋的迹象,完颜亮更是用骄狂的神态说:“我将观花洛阳。”金人欺负虞允文是一名书生,故意提出来要和他比赛射箭,没想到他丝毫不畏惧,张弓一箭射中靶心,金人佩服,才以礼相待。回朝后,虞允文将金国运粮、造船策划南侵的情形一一奏明,再次提醒高宗赶快在淮河及沿海作应战准备,而高宗及部分主和派官员却宁愿相信曾经的一纸合约。

16、1149年完颜亮发动政变自立为帝后,被南宋的繁华所吸引,便决心要一举拿下南宋。

17、其次,完颜亮因为对南宋风光垂涎已久。

18、虞允文逝世后第四年,宋孝宗下诏,指派宋氏家族负责守墓。从那时起,宋家世世代代为虞允文守墓,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宋克成是虞丞墓第十三代守墓人,他从17岁开始为丞相守墓,差不多守了近70年,86岁的他非常欣慰,因为在今年3月,宋克成将守墓用的长刀正式传给了儿子宋建彬,让这份忠义继续传承下去。

19、打不过虞允文,完颜亮的办法是:走还不行吗?我去瓜洲,那里没有虞允文。只是他没想到虞允文早料到完颜亮的计划,马不停蹄赶赴瓜洲,一番布置后,就等着他到来。

20、虞允文从小就天赋异禀,七岁便能成文。

二、虞允文和岳飞

1、马军行司当时移屯的有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共六个军,三万兵马。龙卫、云骑、武骑三个指挥,千余人马留在临安不动。

2、而在历史上,能够一战彻底扭转战局,解除本国社稷危亡的,恐怕也仅有虞允文一人而已。

3、采石之战,是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战。

4、1961年11月6日,当毛泽东同志读到《二十四史·宋史》中记虞允文史实时,欣然提笔旁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5、而被杀死的梁汉臣本在北宋为官,后投降金兵,这次渡江作战计划就是他提出来的。不过,为金军造船的两名工匠死得有点儿冤,你打不过人家,赖我造的船不好?

6、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颜亮来了。这次宋军的准备比采石充分,战船来回巡航,调头飞快,气势十足。一看宋军这个架式,金兵已猜出那个书生主帅又跑这里来了,惊恐异常,毕竟人都怕死,何况是刚从采石下来的败兵。

7、孝宗和虞允文制定了一个北伐大计,第一步就是将马军移屯健康,为将来出兵做准备,第二步,虞允文前往四川,整顿兵事,第三步,虞允文领军从四川出击,吸引金军主力,同时,孝宗则御驾亲征,统领移屯到建康府的马军和其他部队北上,然后,两军会师于中原,将金军逐出故土。

8、虞允文,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初年名臣,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后。他最大成就是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以参谋军事犒师于采石,指挥三军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颜亮,使“宋事转危为安”。虞允文姿貌雄伟,慷慨磊落。早年以文章致身台阁,后遭逢危局,挺身而出,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史称其“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

9、破夜袭、识反间计,一封信计杀叛将

10、当然,如果换作另一个人劳军,也许确实是多余之举。但历史把一位叫虞允文的人推到前台,慰军劳师就成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举动。

11、虞允文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形势很险恶,给朝廷禀报已经来不及,于是他决定越权行事,先由慰问军队变为整顿军队,组织地方民兵支援,然后亲自来到采石江边,察看地形部署兵力。随从担心地给他说:如果打了败仗,那会罪上加罪哟。虞允文大义凛然地说:现在国家如此危险,我不能当逃兵。

12、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脱脱、阿鲁图等《宋史》)

13、半斤八两,二人其实能力不相上下。只是岳飞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

14、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虞允文被召回,升任枢密使。农历8月,又升为右相兼枢密使,举用胡铨、周必大、赵汝愚、晁公武、李焘、吕祖谦、辛弃疾等名士。

15、宋军一路溃败,望风而逃。仅仅一个月后,完颜亮就已经逼近长江采石矶。

16、移师建康府,伺机北伐

17、虞允文从未打过仗,却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整顿没有主将的败军,大大振奋了军心,运用高超的智谋,竟以8万兵力与百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不在少数,但敌我对比这样悬殊的极少。1961年11月6日,当毛泽东同志读到《二十四史·宋史》中记虞允文史实时,欣然提笔旁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18、海陵王完颜亮是金朝的第四代君主,他对汉文化学习较多并且野心很大,一心的想要一统中原,称霸天下。海陵王完颜亮一上位,大力发展军事,铸造兵器,招募士兵。海陵王,虽然他的野心很大,但是他的政策却使得本来已经慢慢的金朝经济遭到了破坏,他不顾民生经济,将百姓强行招募入伍。所以他再挥师南下的时候,军中很多人就已经“消极怠工”,半路逃回,士气上要远低于宋军。

19、采石之战后,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他与防守川陕边境的名将吴璘共谋经略中原之计,乘金国政局不稳出奇兵,收复了陕西三路十三州之地。可是政敌们却污蔑他是“轻薄巧言之士”,“其实无能,用著辄败,只志在脱赚富贵而已”,将他的北伐理想说成贪图功名的小人行径。保守派宰相史浩等大臣,以“弃鸡肋之无多”为由,要求退出新收复的陕西之地。虞允文前后上疏15道,反对弃地之说,认为坚持抗金、收复失地才是“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可叹的是不仅新收复的失地丧失,老将吴璘率军仓促撤退,被金军袭击,死伤惨重。

20、孝宗和虞允文的这次移屯兵马,正是为了日后的北伐大计。当时有内侍从建康回临安,称:官家爱惜士卒,它日调发,止过一水,便可接战,免得临时道塗之劳。

三、虞允文简介

1、就这样,虞允文在危难之中,冒险担责,对将士们晓以利害,将涣散的军心重新凝聚起来,他还给将士们吃下了定心丸,说朝廷已将前任主帅撤职,另派李显忠将军来主持军务。李显忠是一员勇将,在军中有威信,听说他来领导抗战,将士们信心倍增。接着,虞允文表示,军情紧急,在李显忠将军没有到达之前,愿意暂时主持军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2、在这次战役中,海陵王完颜亮要渡江作战,这对于不熟悉水战的金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虞允文抓住金兵这一点,并且采用了当时的新式武器火药,再加上作战当天水面降起大雾。宋军在心理上完胜金军,再加上当时金军基本没见过火药,吓得“求神拜佛”。一万宋军击垮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兵力。

3、一方面,是因为完颜亮之后继任的金世宗完颜雍治国英明,南宋无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宋确实国力不足。另外,孝宗虽对虞允文十分倚重,却也运用平衡之术,对他处处掣肘,让他大志难申(任左相半年又被排挤出朝廷)。再加上将星凋零殆尽,南宋永远失去了北伐的时机和资本。

4、不管怎样,具体情况是,秦桧在世,虞允文一直没能出头,直到秦桧去世,虞允文才崭露头角。随后,虞允文被调到京城临安,授秘书丞,后任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中书舍人,虽然是朝官近臣,但算不上大吏,也难得到皇帝青睐。然而,他就是在这样一个低位上,创造了南宋抗金的惊天大捷。

5、虞允文,字彬父,出生于隆州仁寿县,南宋初年名臣。他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后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世称“虞雍公”,历任左丞相、四川宣抚使等。淳熙元年,虞允文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肃”。他的作品有《辨鸟赋》《诛蚊赋》,传世墨迹有《适造帖》等。

6、下面了解一下虞允文。宋徽宗大观四年,虞允文生于隆州仁寿县。其先祖为唐初名臣虞世南。虞世南的七世孙虞殷,任仁寿郡守(即隆州),虞氏遂定居于此。

7、看完,记得给我点在看或转发至朋友圈,谢谢!

8、岳飞(1103—1142)虞允文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也就是岳飞死时虞允文只有15岁,虞允文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所以,虞允文当官时岳飞死了

9、可惜的是,虞允文的大名少有人知,采石之战从诞生之日就被忽视,岁月似乎把这段历史遗忘了。

10、金国皇帝完颜亮遣使增修汴梁,有大举侵宋之意。但宋廷所派的使者王纶却称金国方面“恭顺和好”,丞相汤思退也一意主和,“置边备不问”。之后,完颜亮的企图逐渐暴露,虞允文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正月上疏建议:“金人必将败盟,五路出兵,希望诏命重臣商议备御之策。”

11、十月,完颜亮自涡口渡淮河,淮东淮西的宋军后撤,南宋朝野上下一片混乱。宋高宗令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督江淮军事,虞允文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负责协助叶义问抗敌。

12、完颜亮率军大举南侵

13、十一月初完颜亮发动第一次进攻,虞允文亲临江边前线指挥。南宋水军早已作好准备,水军分成五支,分别隐藏在礁滩处伺机突击。待一部分敌军上岸后,南宋的五支水军一齐出动,击沉金兵船只多艘,射死四千多人,溺死者不计其数。部将时俊挥舞着双刀,率领步兵冲向上岸的敌军。

14、就拿现今对明星的偶像崇拜一样,为什么有稳定的“人设”(当然,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并没有人设),就是因为他们最需要一种持续的、长久的吸引力,来一次次稳固“粉丝”群体对他们的喜爱。

15、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宋军全占取胜理所当然。

16、墓封山坐东向西偏北十度,呈椭圆形,高三米长十九米宽十一米。封土前五米处有青砂石质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脚两侧有丁字形抱鼓支撑,鼓面饰万字文,外饰浅浮雕花卉,碑高两米三宽一米一厚十九厘米,碑文为“宋丞相虞忠肃公墓”。阴刻隶书,碑文左侧为上款“光绪十九年癸巳孟冬”。碑文右侧下款题为“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

17、中书舍人虞允文,被任命为参赞军事,到芜湖前线慰问宋军。他去的时候,被免职的王权已被召回临安,新任命的统军将领李显忠尚未到达。由于没有主将,宋军士气低落,人心惶惶,茫然不知所措。而长江西岸的金军,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渡江作战准备。

18、当然,虞允文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从古至今,总有人自发前往墓地祀祭。如今,每逢清明,仁寿县都隆重举行祭奠虞允文活动,在缅怀抗金英雄虞允文的丰功伟绩的同时,学习虞允文的爱国情怀,无论何时都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乐于举贤的高尚情操,提拔贤良之士;学习虞允文一生清廉爱民,争做群众的贴心人。

19、文末补白:虞允文的抗金策略是积极备战,充实财力和兵力,以待良机出兵。虞允文此后两次受命治蜀,准备北伐之事,都是以治兵和理财为主。宋孝宗沉不住气,对虞允文治蜀多年,却不提出兵之事颇为不满,曾以密诏催促虞允文发兵。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积劳成疾辞世,宋孝宗怨恨虞允文迟迟不肯出兵,不愿给他赠谥号。

20、而且他所做的准备主要就是调兵、准备粮草、建设战船这些。作为长期在草原上活动的北方游牧民族,完颜亮并没有对水战和战船进深入的研究,也没有针对水战和战船做出相应的准备。

四、虞允文怎么读

1、虞允文(1110—1174)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人,字彬父,一作彬甫。绍兴进士。绍兴三十年(1160)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次年,以参谋军事犒师采石(今安徽当涂境内),适主将罢职,三军无主,而金完颜亮正拟渡江,遂毅然督战,大破金军。三十二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吴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五年(1169),为相,任用胡铨、王十朋。八年,再任四川宣抚使,在蜀年余病死。

2、岳飞那个时代诞生的诸多名将,此时已几乎凋零殆尽。剩下的刘琦,即老且病,虽勉力任两淮浙西制置使,扼守两淮之地,但毕竟独力难支。岳飞的部将李宝,倒是在前一个月取得了唐岛之战的胜利,成功阻住了金朝海军一路。但陆军方面宋军却遭遇了大败,特别是淮西主将王权的溃逃,让金军得以长驱直入,饮马长江。

3、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登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以参谋军事犒师于采石,指挥三军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颜亮,使“宋事转危为安”。次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大将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元年(1165年),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乾道三年(1167年),出任四川宣抚使、知枢密院事。乾道五年(1169年)拜相,任用胡铨、王十朋等。乾道八年(1172年),加授左丞相兼枢密使、特进,旋即再镇四川,封爵雍国公,世称“虞雍公”。

4、这个情形下,虞允文挺身而出。他把所有将士召集起来,共有一万八千人,马数百匹。他在诸将士面前慷慨陈辞,勉以忠义,指着带来的犒军物品道:“金帛、告命皆在此,以待有功。”这些将士多是爱国志士,见这位参谋军事挑起重担,纷纷表示道:“今既有主,请死战。”

5、古今水战,采石比赤壁尤奇且难。周瑜主将,而允文书生也;瑜握重兵,而允文空拳也;瑜有孔明为犄角,而允文只手也。(明人丘濬评)

6、虞允文,字彬甫,出生于1110年。四川省仁寿县人,家里是书香门第,父亲虞祺是进士。虞允文小的时候很聪明,6岁诵《九经》,7岁能写文章。成年后,个字高大,并且胸怀大志。在其母亲去时候,伤心至极,一直孝顺的陪在父亲身边。此时虞允文已经在父亲的帮助下,在朝廷做官。

7、虞允文当然不是“轻薄巧言之士”,相反面对别人的诋毁,他总是以德报怨。有一次虞允文调任临安,同行中有人盗取他所著《新唐书》献给当时宰相,还来个恶人先告状,处处说虞允文的坏话。后来虞允文拜访夔州知府沈该。闲聊中沈该提起这偷书小人,虞允文却对此人赞不绝口。沈该不解,虞允文说:他什么都好,只是喜欢骂人而已。沈该嗟叹再佩服虞允文高风亮节。

8、此时,南宋已经是名将凋零,宋高宗任命重病在身的老将刘琦再次披挂上阵,可这个时候淮西主将王权却未战先跑了!

9、乾道七年,孝宗采纳虞允文的建议,将三衙之一的马军行司(即北宋时期的侍卫亲军马军司),从临安移屯到建康府。

10、通过与士兵们的交谈,虞允文得知将士们并不是不愿意抵抗,而是没有人组织他们杀敌。所谓军机刻不容缓,再等新帅必败无疑。此番局面让虞允文再也坐不住了,他虽然是一介书生,却有一腔报国情怀,誓死杀敌的决心,他主动站出来劝说士兵们振作起来抗击金军。

11、局势危在旦夕,宋廷急忙调遣此前从金国投降过来的李显忠前往采石矶督军抗金。同时,又派出文官赶赴前线任督师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四品官),这个人就是虞允文。

12、第三个就是金军内部的矛盾重重。虽然金军来势汹汹,但是,他们内部也是有矛盾的。完颜亮与手下是有矛盾的,他本来想着利用釜底抽薪的办法,但是命令却是三天渡河完成,不成功的话,全部杀。这个就让手下人觉得太苛刻了。与其大家一起死,不如你一个。牺牲你一个,幸福千万家!很快完颜亮就被杀掉了,当虞允文知道消息后,就赶紧加强防御,直到金国使者到来。

13、南宋时期,宋朝在临安建都,苟活于江南,一代代皇帝们都没有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是低三下四地和金国议和。当年的金主野心很大,雄心勃勃的想灭掉南宋统一国家。

14、在1161年9月,完颜亮果然率60万大兵入侵南宋,欲一举将南宋消灭,但是在采石这个地方,完颜亮所率大军被虞允文所率的宋军打败,完颜亮也在这里丢失了性命。

15、虞允文是一个文官,他却能在危急关头敢于负责,勇挑重担,不是元帅而承担了元帅责任,运用高超的智谋,竟以8万兵力与百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不在少数,但敌我对比这样悬殊的极少。1961年11月6日,当毛泽东同志读到《二十四史·宋史》中记虞允文史实时,欣然提笔旁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16、时间像一把刻刀,永无休止地雕琢着世间万物,无论世间万物怎样的奋力绽放,终究逃不出被时光淹没的命运。这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的,或许他曾经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但经过时间的洗礼,终究暗淡了下来,只有那些富有鲜活生命特性的人们才能依旧熠熠生辉。而虞允文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位生活在乱世之中的英雄,他原本是一名文官,却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成为民族的脊梁,演绎了一段传奇。

17、关于宋人以及后世史家对采石一役的评价,颇有过夸之处: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古今水战,采石比赤壁尤奇且难。周瑜主将,而允文书生也;瑜握重兵,而允文空拳也;瑜有孔明为犄角,而允文只手也。(明人丘濬评)虞雍公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与张魏公相上下。(杨慎《太史升庵文集》)当然,还有一位伟大元勋的评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采石之战被过分夸大,甚至与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相提及(当然,到底合不合适相提并论可以另做讨论),虞允文也被越级拔擢,成为南宋一个时期的抗争代表,这与韩世忠大仪镇之战被拔高也有一定相似之处。

18、在采石大战成名之前,他只是一个中书舍人,是给皇帝起草诏命的虚职,就相当于秘书。他在前往前线慰问士兵的时候,宋军无将无帅群龙无首,前线也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决然的亲自督军决战金军。这一场战争的胜利彻底让他出名,因为他厉害,在之前从未接触过战争,这是他第一次指挥作战,而且就一战而胜,为南宋续命百年,堪称书生救国第一人。

19、金国方面得知此事后,责问宋朝使者,双方打起“嘴炮”,最后,此事不了了之。

20、其虞允文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除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外,其武艺也不差。虽然史书上没详细作过介绍,但从其经历上可见端倪。他曾出使金国,金国的官员轻视南宋,更瞧不起文职官员,来个“那壶不开提那壶”,说要与他比武射箭,实则是想给他一个难堪。虞允文沉着比武,拿起弓来“唰唰唰”射了三箭,箭箭命中靶心。金国官员大惊!叹道:弓马本是游牧民族的强项,看来汉人也不错。

五、虞允文 南宋

1、杨万里评虞允文:“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

2、当时,南宋守卫淮河一带边界的主将王权,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敌我还没接触就弃军不战而逃。金军很快就占领了淮河以南的土地,到达了长江边。完颜亮夸下海口:多则百日,少则一月,灭掉宋国。一贯主张求和的宋高宗赵构不是召集文武百官来商议如何抵抗,而是打算将众官员遣散,自己乘船到大海去躲避金军。主战派的大臣们极力谏阻,才迫使赵构改变主意,同意抗金。

3、当年九月,金人渡过淮河,大兵压境,气氛非常紧张。消息传来,朝野震惊,宋高宗甚至想到海上出逃。在宰相陈康伯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宋高宗不仅没有逃跑,反而答应亲征。之后,以枢密院事叶义问为督军,以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谋军事,到江淮前线督查各军,积极备战。

4、只剩半壁江山的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了。这个时候,一个书生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南宋督视江淮军马府参军,前往长江沿岸的往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犒师。

5、稳定军心后,虞允文率领诸将到江边察看敌我双方态势,发现两军的兵力十分悬殊,采石宋军仅一万八千余人,然而,金军已在江北云集部队60万大军,虞允文与将士们商议决定,依靠长江天险,通过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阻止敌人渡江,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6、可以说,虞允文在任时所做之事,无论是淘汰冗滥的名籍,解决了兵士冗滥、财物匮乏等都非常有远见,是皇上忧虑却没有做的事,虞允文去世后,皇上驾临白石检阅部队,看到战士都年轻力壮,便对辅佐大臣说:“这是虞允文进行淘汰的功效。”正因为如此,虞允文倍受敬重,朝廷赐给他谥号“忠肃”,追任他为太傅。

7、虞允文姿貌雄伟,慷慨磊落。早年以文章置身台阁,后遭逢危局,挺身而出,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史称其“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其书法“词语详雅,气象雍容”,传世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有《虞雍公奏议》等传世,今多已亡佚。《宋诗纪要》及《宋代蜀文辑存》辑录其作品

8、因而刚刚登基就火急火燎地想要发动侵宋战争,所以他准备的很仓促。从完颜亮开始准备到最后发动战争,一共就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9、半斤八两,二人其实能力不相上下。只是岳飞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后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

10、屈大均评虞允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11、难能可贵的是,虞允文不仅文采风流,诗文出色,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笔致含蓄,于奇崛处见俨雅;在不经意处显功夫,在宋代书坛是比较有个性的,他传世的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有评论家认为,虞允文受颜真卿书法影响甚为明显,结字朴茂自然,稍有篆籀之气。明代书法家吴宽评论说:“观其手帖,词语详雅,气象雍容,乃真一书生耳。”可以说,虞允文是一位在政绩上颇有建树,而又有良好的学术素养与文学修养的名卿大臣,他虽不以书法名世,传世书迹也并不多见,却是后人“书如其人”的典范。

12、虞允文“说理”总是一句到心,先给时俊一个加持,你有能力有本事打胜仗,万一败了呢?那麻烦了,背后是你要保护的兄弟姐妹、儿女,失去你的保护,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金兵可不是来度假的,是来杀人的。

13、而当时的虞允文已经44岁,但是他凭借自己的才华,一考便中进士及第,开始入朝为官。

14、在关键的时刻,一位书生竟然挺身而出。金国皇帝完原料准备掉级全部的军队,大概有60万的士兵,这些士兵分成四个部分,准备像南宋发起进攻这个消息传来之后,朝廷上都为之震惊。如此打仗一定会失败的。面对金军的宋高宗想解散百官,但是,经过此时想乘胜追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书生挺身而出了。就是虞允文,将金军击退,保住了南宋王朝。

15、因为早在1141年宋高宗就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取与金国的和平相处。因此完颜亮为一己私欲置两国百姓安危于不顾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

16、虞允文墓由世袭护墓人宋氏历代守护。虞允文死后第四年(公元1178年),宋孝宗下诏,指派宋氏家族开始负责守墓。从那时起,宋家世世代代为虞允文守墓。在宋家的传人叫宋克成,是已逾古稀的老人,他的爱人叫李正南,他们的儿子叫宋健彬,他们守墓已有六十多年了。皇帝下诏制定的,所以虞允文后代不姓宋。

17、虞雍公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与张魏公相上下。(杨慎《太史升庵文集》)

18、这个人就是虞允文。在当时如此危急的局势之下,他勇于承担责任带领南宋军队力挽狂澜。当时南宋军队在他的带领之下团结起来共同抵抗金国军队的入侵,最终以2万将士大胜敌国的15万将士。可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19、本期探秘发现,就让我们再次走近他,探寻作为一介书生的虞允文以及他留给世人的巨大影响。

20、虞允文主动挑起指挥重任

六、虞允文

1、然而,采石之战后,在虞允文的有生之年,宋朝却再也没有兴兵北伐。

2、当虞允文到了采石时,发现形势比想象的要严重一万倍。金人已经把采石作为渡江登陆点,金帝完颜亮亲自押阵,在对岸已集结四十万大军,随时可能渡江。而采石的守军群龙无首,全无斗志,毫无军纪章法。

3、采石大捷之后,虞允文的才能得到朝野的认可和推崇。在十余年间几度出任地方大员和朝廷要职。但他长期面临着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就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乃至不同派系的主战派之间,一旦发生了争斗,常常将虞允文裹挟其中,让他心力交瘁。

4、辞行前进言:“金完颜亮既然被诛,新主刚刚即位,彼国内外紊乱,天象变化显示,是我朝该恢复国土了

5、完颜亮为鼓励士气,笑着对吓破胆的金兵说:“你们看到的,不过是纸船罢了。”但是士气没鼓起来,直接鼓跪了,一名金将跪着求告:“陛下,看这样子宋军早做好充分准备了,咱们还是退回扬州吧,攻打宋军要从长计议。”

6、史书没有记载,可以叫做虞夫人。

7、虞允文算是书生救国第一人,他在采石大战中用8万宋军大败完颜亮40万金军一战成名。这场战争能够顺利他是有很大的功劳的,在这个危急时刻,他召集诸将整顿败兵,积极备战,每个士兵都是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去的,其次虞允文深知金兵并不擅长水战,所以想出了在水中击败金兵的方法,后面又把他们的退路给堵死才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8、如果只按人数的多少决定胜负,那么最后胜利者无疑是金兵。但战场往往不按常理出牌。面对不断涌来的金兵,虞允文也一筹莫展。但是历史再次证明:主角开了挂,老天也要来帮忙。

9、书生布阵海战,有攻有守

10、金军正在赶造战船,准备从和州渡长江。十一月初,虞允文以参谋军事身份到金军对岸的采石矶督军。由于前线主将王权被罢职,接替的李显忠未到,江防处于无人指挥的状态。恰恰在这时,金军渡江,倘若长江一溃,必然国破家亡,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虞允文临时起意,挺身而出,组织部队抵御金军进攻。

11、虞允文生活在北宋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孝宗四朝。他在政局动荡,风云变幻之际,辅佐君主,主持朝纲,经营四川,备战北伐,在南宋政坛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虞允文所处的时代,正是金灭北宋,宋朝军民浴血奋战维护南宋政权的时代,他走过的道路,正是爱国的士大夫典型的生活道路。上期,本栏目介绍了虞允文领导“采石之战”的功绩,本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虞允文,一起去探知他更多的故事。

12、就在完颜亮遣使去汴梁之时,其实侵略南宋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可是南宋的使者王纶却谎称金国并无恶意,丞相汤思退也不想与金发生战争。

13、公元1161年,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号称百万,一路南下侵宋。

14、文臣虞允文客串前敌总指挥,率先取得了采石之战的胜利,逆转了长期被动的南宋抗金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