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的故事
1、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春秋战国,《论语·子罕》
3、这时,颜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见鸡冠花下,一只大红公鸡正在仰脖高吟,于是灵机一动,对道:鸡冠花下鸡观花。其实,孔子说出上联后,也没想到可对的下联,没料到颜回对的如此工整,贴切,巧妙,不由打心眼里佩服。
4、我们每一个做老师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偶像,那就是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
5、爱上晚八点,爱上深阅读。
6、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7、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8、孔子三岁时,父亲忽然得了重病。孔母颜氏日夜衣不解带的照顾,那知百药无效。因此孔子三岁时,就成了无父的孩童了。
9、孔子冲颜回点点头,不露声色的说:“刚才你是对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联,你试试?”于是说道:“荷叶莲花藕”。孔子话音刚落,这时候,一只讨厌的蚊子飞到颜回的鼻梁上,颜回急忙举手来打,这一句举手颜回立即想出了下联:“拳头巴掌手”。
10、一次,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正事。孔子对他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欲速则不达”,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说明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欲成就一番大事业,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高远的目的;也不可贪求小利,否则也不可能做成大事。一个最终走向成功的人,必定是张弛有度、拿捏有准、冷静理智而目光犀利的人。
11、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他在十九岁结了婚,二十岁得了一个儿子。2鲁国的国君昭公向他道喜,特地送了一条大鲤鱼来。孔子为了纪念这桩事,便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鲤,字伯鱼。伯是老大的意思,因为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儿子呵。——可是孔子也只有这一个儿子。
12、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3、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4、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15、不过,要说最著名的故事,倒是不在《论语》之中,比如说被选入教材的《两小儿辩日》,就出自《列子汤问》。故事的内容,基本上上过小学的都知道,说孔子一天出门,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作为吃瓜群众,孔子当然也是好奇,就过去问个究竟。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的意见恰恰相反,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16、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17、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
18、“噫!”襄子有点诧异,“适才,您出来的地方就是石,您进入的地方就是火呀!”
19、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回。玄德请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诉说欲讨贼安民之意。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
20、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二、孔子的故事
1、用学者的精神写通俗读物——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于天池李书
2、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3、孔母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4、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5、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
6、这就是今天老师和你分享的内容。明天同一时间,让我们再见吧!
7、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8、“那您刚刚怎么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
9、外祖父过世后,孔子伴母亲守孝百日,就随母还家,这时孔子已是位博古通今的少年了。
10、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11、两个小孩各自给出了判断依据:
12、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13、“三季,三季,三季!”
14、孔子一生说过许多名言,“名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告诉我们要诚实;“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复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虚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一个字,是“仁”,并且对中国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15、颜回一去就是好久,也不知道走了多远的路,才遇到一户人家。幸运的是,这家人还算富足,一听是鼎鼎有名的孔子遭了难,连忙拿出干干净净的白米来给了颜回。
16、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17、“大家”包括两方面:书的作者是大家;书是给大家看的,专门写给青少年的一部通俗读物。
18、《论语》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19、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20、有一回,孔子独自站在庭中问儿子说:“你学诗了吗?”伯鱼言道:“尚未学诗。”孔子说:“不学诗,不知与人言语应对”。又有一次,孔子问他:“你学礼了吗?”伯鱼答道:“尚未学礼。”孔子说:“不学礼,不知立身处事之道。”伯鱼谨遵庭训,退而学诗、礼。礼是恭俭庄敬立身之本,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若不学礼则无以立身。学诗、学礼是孔庭教子之义方,值得后人学习。
三、孔子的故事阅读题及答案
1、孔子小时候连玩游戏都跟常人不同,他经常把祭祀用的礼器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
2、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3、作为中国人,孔子的思想已经渗透、融入到我们的骨髓里。但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大多只能从《论语》的名言警句里认识他。该书深入浅出地讲叙了孔子上下求索的坎坷一生,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平事迹绘声绘色地呈现出来,同时注重史料的选择和提炼,可谓既轻松有趣又严谨扎实。作者李长之先生“主要是想让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的,以及当时的人(各式各样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
4、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5、但又重视人为,在生活和学习上取积极态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承认“生而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
6、在《论语:述而篇》里,谈到儒者的修养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化弟子的目的,也是要求弟子,最终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相,得真智慧。唯有如此,弟子们,才可能真正拯救自己,从而也懂得,如何帮助别人,拯救自己。
7、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中年人端详了会子贡,似乎有些失望,然略一沉吟后,还是试探着问道:
9、“御”,指各种驾驶、操作技能。
10、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11、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12、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
13、孔子在路上听到有人哭,上前打探,那人说:“我叫丘吾子,我有三个过失,晚年而自觉,追悔莫及:我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回到家里,父母都去世了,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而失去人心,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遂投水而死。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引以为戒啊!”听了孔夫子的教导,学生们告辞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有十三个之多。《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丘吾子的遗憾警示我们:行孝不能等!
14、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
15、不辨就是智慧,智慧在脑,不在嘴,此所谓:大智若愚也!
16、朋友死了,没有人收殓,孔子便说:“由我来负责丧事。”朋友送礼物,即使是车马,如果不是祭肉,不行拜礼。朋友有通财之义,故虽车马之重不拜,祭肉则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亲也。
17、所以,今天狄老师要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叫做《孔子的故事》。
18、孔子的弟子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但是他的表现却比不上他的容貌;宰我谈吐文雅,但他的智力却不能给他的辩才以更大的帮助。孔子说:“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考察马的能力要看它拉车的情况,考察一个人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这是不可废止的。如果以貌取人,那么在子羽身上就会犯错误;若凭一个人的话语来选择人才,那就会在宰予身上出现错误。”
19、“在下是老师的弟子端木子贡,老师出去了,请问先生找老师有什么事吗?”
20、那么,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孔子又会遇到哪些挑战和困难?
四、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
1、孔子又带弟子参观太庙的北堂。在瞻仰中,发现北面的户扇,都是断的。弟子很是疑惑,孔子说:“建筑太庙,都是官选的名工匠,工作竭尽巧妙,绝无朽断之理。此乃昭示后人,不要间断修葺的意思。”
2、孔子在周京时,除了问礼于老聃外,并访乐于苌弘,得以进一步了解武乐和韶乐的区别。
3、“我们的老师啊,他是属能做得到,不去做的人。”子夏欣悦地答道。
4、作者李长之,师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冯友兰,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著有《李白》《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陶渊明传论》等。
5、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 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6、子路去了佩剑,缓步登堂,全无武夫摸样。孔子教子路说:“喜欢自夸,就华而不实。自告奋勇,称道己功,聪明现在脸上而自己说能,这便是小人。君子知道就说知道,是出言不苟,这是智。不能的说不能,是立行无亏,这是仁。做人能够达到仁且智,还有什么不足呢?”
7、孔子闻言后,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细细观察了一会中年人后,方才郑重地说道:
8、《论语》原文: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9、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10、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
11、孔子成婚后,因母亲有媳妇在旁侍奉,所以常与鲁国贤士大夫结伴出游,访求名师,尤其南宫敬叔,敬孔子以师礼,常陪孔子出游。
12、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13、“当然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啊!”
14、这时一位老太太——一个名叫曼父的人的母亲——便走来指点给孔子说:“你父亲葬的地方我知道哇,那地方叫防。”防是指防山,在现在山东曲阜东面。孔子因此才知道了父亲的坟地,便把母亲也葬在一起。
15、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
16、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17、短短三十八个字,孔子如此叙述了自己的一生。
18、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是怎么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生”,那你也就无法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死”。而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19、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0、尽管儒家修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彻悟大道。但在具体修习时,孔子谈论得比较多的,还是“仁”的理念。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五、孔子的故事简短
1、孔子家的马厩发生了火灾,孔子退朝回来后问的是“伤人乎”,而没有先问马怎么样,这就是有名的“不问马”典故。历来人们认为,孔子“不问马”的行为说明了孔子“重人、爱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代表了“以人为本”的儒学精神。
2、孔子小时侯,常常与伯尼到宗庙看祭祀,可以说每逢祭祀必到,六岁时,就将祭礼看得非常熟透。
3、子贡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导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交往讲究的是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开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否则就有可能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一种艺术,同时又是对别人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4、孔子在教书时疏忽了一点,没将重点讲清楚,许多学生没听懂,却没有敢问的同学,其中有一位同学去问了孔子,孔子哈哈大笑,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呀。并大大奖赏了这位同学。
5、七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6、这一则讲对朋友的礼节。
7、孔子十分淡泊名利,常说:“不患人之不知己,而患不知人。”他不会因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学问与品德好,而抑郁寡欢。反而认为应该担心的是不认识别人的长处。
8、一三孔子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9、孔子非常喜好音乐,曾经学琴于鲁国乐官师襄子。
10、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11、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12、有一回,鲁国一个简朴吝啬的人,用陶器煮食物并自认为很好,就把它送给了孔子。孔子高兴得像接收太牢祭品一样。子路不以为然。孔子说:“好吟诗歌的人能想到国君,吃到美食的人能想到亲人。我不是注重器物本身啊!”俗语言:雪中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对待不同的人,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富人帮助你一百元与穷人帮助你一元,尽管数额不同,其爱心是相同的,不可区别高下。这个道理,高高在上者,更应当清楚。
13、这时,忽见一人从石壁中走出,并随着烟火,徐徐上下。众人见了,都以为遇到鬼物。火蔓延到别处,见他又从火中慢慢走出,所经过的地方,好象对他没有任何阻碍。
14、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15、仲弓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一定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被人戳到痛处,那么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对他人毫无顾及。在职场交际中,要避免踏入言语的雷区,避免触碰到别人的隐私和伤痛。否则,不但交友不成,还可能带来祸患。
16、读了孔子的故事,我感觉我自己也非常的长知识,因为孔子是中国的圣人,他的思想一直刻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17、待中年人走后,子贡甚是不服,连忙噘嘴问孔子:
18、难道老天就非得让这个勇士遗憾终身吗?
19、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孔子的父亲。
20、一八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六、孔子的故事
1、孔子教导学生孝顺父母,要承欢亲心。孝,并不是只让父母温饱而已。像犬马也能提供劳务,但不知敬人,人子如果待亲不敬,跟犬马又有何区别呢?
2、先进篇: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3、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4、孔子勉励弟子,要做有德的君子,他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5、因为穷困生活的磨炼,因为父亲原是体格很好的,所以孔子身子也很健壮,这是他日后所以能经受得起各种困难,而精力始终充沛的缘故之一。
6、在中国古代的书香人家,往往都会在家门上写着“诗礼传家”四个字。这四个字,来源一个孔子教子学礼的故事。
7、有一天子贡退朝之后,直接来看孔子,一进大门,只听得孔子叹息而歌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洁人其萎乎?”子贡一听,心中深知不祥,便赶紧急赴入内。
8、颜氏就解下腰间的绣纹,向麒麟角上缚住。麒麟霍地张口狂鸣,吓得颜氏从梦中惊醒过来。颜氏将梦境告诉孔父,孔父说:“相传文王出生时,他母亲也梦麒麟送子,谅来是吉祥之兆。”
9、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10、有一天,子路陪在孔子的身旁说:“以前由侍奉双亲时,常吃些藜藿恶草具,饭米要到百里外去背负回家。双亲过世后,由南游楚国,随后的车子有百乘,积储的米粟有一万锺,铺设锦垫而坐,排列鼎俎而食。然而想再吃藜藿,愿为双亲负米,已不可得啊!”孔子说,你事养双亲,可称得上“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11、子贡闻言后,懵了,挠着后脑勺不解地问道:
12、据《左传》记载,在他五十五岁那年,晋国率领诸侯联军围攻傅阳,他的爸爸随着鲁国的军队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