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唯美文案93句】

2023-11-10 09:21:32 0 59

一、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1、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2)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3、端午节起源于民间习俗,其中有不少活动都是健康向上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端午节渐渐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有较强的生命力。端午节对研究民间习俗的发展有重大价值,由于它是多民族共享的节日且包含跨国习俗,因此对研究民族文化往来、国际间文化交流、传统体育竞技、饮食文化等均有重要价值。

4、自古至今,端午节都是中国民间一个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早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

5、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6、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7、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8、中/国/传/统/节/日

9、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出国大夫屈原为楚王所厌恶,后楚国被灭后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纪念屈原在端午节那一天纪念他,遂成端午节。

10、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11、我们过端午节,不仅仅吃粽子,还有麻花麻叶,糖糕和菜角等食品。家家门前要挂艾叶,可以辟邪驱虫。小孩子们手上系着五彩线,脖子上挂的香包,寓意着吉祥平安和幸福。

12、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草是药用植物,既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草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13、在我国春秋事情就已经出现粽子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比如有腊肉香肠粽、松仁莲子粽、蛋黄火腿粽等等口味。

14、煮粽子在水开了之后要用小火慢熬,等到真正熟透之后方可食用。这是因为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糯米没蒸熟的话不仅味道口感不佳,而且会对肠胃产生严重负担,容易造成肠胃炎。所以煮粽子要耐心等待,熟透了的粽子才会香醇软糯。

15、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中所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16、纪念屈原屈原在史记的记载中是楚怀王身边的一名大臣,他是一位推崇选贤举能,力主联齐抗秦的贵族子弟,后来由于遭到了小人的算计而遭楚怀王淑媛还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在流放的途中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而且风格独具,使得他在民众的心目中影响深远。在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破,屈原得知自己的祖国被敌国侵占之后,他写下了绝笔,抱石投进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乐章,据说在屈原过世之后,楚国的百姓纷纷都到汨罗江边去怀念屈原,后来人们害怕江中的鱼儿损坏了屈原的肉身,就将手头的饭团、包子等等丢进了江里,人们见此纷纷效仿,后来还有人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自此之后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17、端午节的习俗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驱灾,也就是祛毒除恶、辟邪驱鬼;另一类就是祭祀,由龙图腾的祭祀,转而为具体历史人物的祭祀。

18、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的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

19、纪念曹娥关于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则是为了纪念东汉的一名非常孝顺的女子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由于她的父亲在一次外出时在江中溺水,曹娥听此便到江边寻找,怎奈数日都不见父亲,,她在江边不停的嚎哭,过了十几天之后仍然没有任何消息。当时只有14岁的曹娥便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了江,将她的父亲从江中抱了出来才断了气,由此便传成了一段神话。

20、在市场上挑选粽子时要谨慎,像一些呈现翠绿色的粽子,很可能是“返青粽”。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外观色泽鲜绿,在浸泡粽叶时加入了某些化学制剂,让已经失去原色的粽叶返青。

二、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20字

1、(采摘艾草)属端午采药活动,艾草等中草药在端午前后成熟,为采摘最佳时期。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中记载:采艾悬于门上以辟邪气。《荆楚岁时记》也有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了端午的由来及与端午相关的历史人物和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我们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浓郁文化底蕴。通过包粽子活动,使我们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2、《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3、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4、端午节传说故事有屈原投江、伍子胥被陷害含冤而亡等故事。

5、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人们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船寻找打捞他的真身。为防止鱼龙吞噬屈原的身体,人们往江里投放食物,喂饱鱼龙。

6、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7、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为报杀父兄之仇,助吴伐楚,五战五胜攻下楚都。其后,越国也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伯嚭受越国贿赂进谗言诬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谗言,赐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8、五月端午的由来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9、五月端午的由来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10、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11、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12、农历五月为午月,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是阳盛之日,阳气刚盛则阴邪衰弱,这一天利于借助刚阳正气驱邪消晦,端午是刚阳正气汇集的吉祥日子。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驱邪”及“祛病防疫"的内涵,如挂艾草与菖蒲、拴五色线、沐兰汤、薰苍术、饮蒲酒等等习俗。

13、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14、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15、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16、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

17、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18、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传此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

19、有学者考证,端午的起源、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有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援引随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20、对项目周边配套设施的介绍旨在提供相关信息,不意味着本公司对此作出承诺。

三、端午节由来的故事

1、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2、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3、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源远流长啊,古人的智慧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下面一起来看看端午节的由来吧,仲夏五月人倍忙。五月是传统中国农事劳动最繁重的月份之可就是在达忙的时间里,却有一个重大的节日。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实际上,这种安排是能反映乡土社会生产、生活的运行特点。五月虽忙,但可以忙里偷闲,这闲为的是忙。一段忙碌之后,来一个大或小的节日,既是休息,又可以激发劳动热情,这样,“节日和劳动交替着。在劳动中村民们盼望着下一个节日,节日过后他们又精力充活地投人劳动,他们的生活就是劳动和娱乐的循环过程,然而是十分充实的。

4、俗谚说:「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意思是粽子一出现,岁序便转入夏季,不仅只是点缀节景。

5、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6、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

7、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屈原,详细如下。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佩香囊等等。

8、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9、这一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因此,人们会在五月五号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以此举来纪念屈原。

10、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11、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12、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13、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14、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等,俗称五月节,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源自楚国诗人屈原的投河自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遭奸臣陷害,被流放到汨罗江一带。后来,屈原听说楚国首都郢被秦军攻破,悲痛万分,投汨罗江而死。江边的人民爱戴屈原,为防止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就向江中投米,并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后来,慢慢地便演化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活动。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端午节的习俗还有佩香囊,悬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等。

15、端午节传说故事有屈原投江、伍子胥被陷害含冤而亡等故事。

16、端午节的来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

17、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18、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19、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五月,是农忙夏收完毕,准备秋收的过渡时期,人们便在这个时间安排一个稍事休整和娱乐的“端午节”。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这个月的初五呢?这是为了便于习惯能记忆,类似三月七月九月九。这样就使农事繁忙的这段较长的时间,均匀地安排在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四个节日休整,也算是“有劳有逸”了。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难忍亡国之痛,怀石投身汨罗江,这一天也刚好是端午节。从此,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称端午节为诗人节。

20、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眉歘悬挂一串艾叶,表示驱除瘟疫和瘴气。艾叶有一股清香,能够驱赶蚊虫,具有净化空气、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们会在门眉处插上艾叶以防止疾病传播。

四、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文字

1、据说当时的县府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就为曹娥立了一块碑作为榜样,让后代的人学习颂扬她。曹娥的墓立在浙江绍兴地区,相传曹娥的碑文是晋王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顺,在曹娥投江之处为她兴建了一座庙,而所居住的村子如今也改成了曹娥镇。

2、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3、五月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蒲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4、端午节吃粽子也有禁忌?小心点!

5、纪念屈原。传说屈原因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加上祖国被侵略,从而投河自尽。当时的人们知道屈原死了之后,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罗江悼念屈原。

6、古时候少数民族的祭祀活动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屈原投了江之后才有的端午节,但实际上屈原当时自己也过端午节,从近代出土的文物以及大量的考古研究都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时就有一个部族,人们称之为百越族,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自称是龙的传人,而他们日常就喜欢用叶子包裹着食物来吃东西,而且根据专家的推断这是一个非常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

7、老大,内事不知问百度。引自百度:“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盖端字之转音也。”

8、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9、“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10、《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在端午的期间,日照时间长,白昼时间长,所以睡觉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

1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12、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彩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丝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丝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带五彩丝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13、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14、于是伸手拔了路边的两棵艾苗,并对她说:「有艾不杀﹗大嫂,你快快回城,暗暗传话,让穷人家门上都插上艾,有这个记号,保管不会有伤害。」妇人急忙回城传话,很快传遍全城,当天晚上穷人家的门上都插上艾,第二天正是五月端午,义军攻下邓州,杀了县官,开仓分粮,万民欢呼,从此端午节插艾的风俗便传了下来。黄巢起义晚于「荆楚岁时记」作者宗懔几百年,上面这一则传说显然是后人附会的。

15、端午的由来就介绍到这里,最后,预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16、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英文名:DragonBoatFestival)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7、在我国大部份地区端午节要饮雄黄酒的习惯,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质也是常用的中药,对各种皮肤真菌和金色葡萄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所以端午家人团聚喝雄黄酒有驱走百病,涂在小孩的鼻子、耳朵、并在额上画一个「王」字,有健身驱邪作用的意思。谚曰:「五月一日至五日……涂耳鼻以雄黄,曰『避虫毒』。」人们在仲夏的端午节喝上几口雄黄酒,寄寓能驱走百病的愿望,所以,俗谚曰:「饮雄黄酒,百病多远走。」

18、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贤人屈原的节日。在两千多年前,他为了力谏君主不得而自溺于汨罗江。传说乡民怕屈原的遗体被鱼啄食,就在水上不断敲锣击鼓吓走鱼群,并且把粽子投进江中,引开鱼虾。自此以后,赛龙舟和吃粽子就成为了端午节的习俗。帮忙采纳一下

19、五月端午的由来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20、端午节中的划龙舟、吃粽子很好地保留下来,并获得健康发展。有鉴于此,端午节的其他文化表现形式应加以科学的引导,使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活动更为丰富。

五、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1、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2、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3、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四种形式:

4、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下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5、农历五月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介绍以下四种:

6、端午节的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革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7、五月端午的由来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8、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9、端午节是中国一个非常传统并且有着渊源历史的节日,最开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端午节的习俗,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10、在民间传诵最广的就是用来纪念屈原,除此之外还有有传说是用于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及起源于古代某个民族的图腾祭祀四个主要传说。

11、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龙的节日,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虽然中国的端午节常视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与吴国忠臣伍子胥的节日,但不少习俗在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学者如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

12、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13、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他的真身。如今,端午节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赛龙舟”。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