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董永故里
1、民间俗语一夜夫妻百日恩,就是因此传开的,据郭宪周撰写的《长葛史志》记载:董永卖身葬父,要去财主家做工还债。
2、渔舟归晚何须唱,自有鸥鹄婉转啼。
3、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西溪巡检司刘文奎又为之修亭作记。
4、天女庙,在镇东北凤凰池后,昔董永遇天仙女此,后凤凰来浴于池,天仙乘凰而去,时人见其孝感,遂建此庙,久废无迹。
5、在我看来,不论是改朝换代,还是沧海桑田,董永都没死,已经活了两千多年。那时候应该是没有"董永精神"的,董永也就一介布衣。刘启那个时代还是继续了其父汉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书上说景帝也是个舍不得花钱的主,勤俭治国、于民休息,军队操练军队的,农民耕种农民的,市井百业按部就班,天下太平!于是,"文景之治"赫赫然载入史书。再往下,就到了刘彻,堂堂"汉武大帝",开"察举制"、颁"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强武强军,派兵横扫了周边一圈,打得到现在一提起有人欺负咱就要喊: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可见文韬武略,那是杠杠的,老毛都钦佩地只是说他"略输文采"。没有汉景帝的扎实过渡,就没有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董永就生活在那个年代。
6、这里流传着一段感天动地的孝德传奇
7、天仙配就是神话故事,至于董永故里孝感那是后人人牵强附会杜撰出来的!就和全国各地有很多槐树庄、高老庄一样!姑妄听之而已!
8、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更多消息
9、《天仙配》的歌曲动情地演唱着,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不断传颂着着,有关德孝的故事不断演绎着……
10、一座坟茔,孤零零地散落在沟边崖畔。
11、沙石无言,历史有知。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下,田仙姑娘以身相许,成就一段传奇姻缘,故事后来广为流传,化作“天仙配”的民间和神话传说,他自己虽未能官举孝廉,但也上了“二十四孝”。他的陵墓里可能也没有为他的子孙留下珍奇的宝藏,那“孝亲敬老”的德孝文化却在历史的风花雪月中凝练成一笔显赫的精神财富。
12、村委会董主任必须一提,他是我早些年就熟悉的一个人,我称他武娃叔,儿子称他老虎爷爷。因与我爸关系好,是我家的常客,我虽与他没说过几句话,但对他印象颇深,那彪形大汉,声如洪钟,人未到声先闻,儿子听到就赶紧藏,小时候那可是哄儿子的大神器,儿子不乖的时候,一说老虎爷爷来了,不管他再怎么撒泼耍赖,立马乖乖听话。那样一个粗人,当了村委会主任,承担一村的发展大任,想起来总觉得怪怪的。近几年,我在县里工作,孩子在县里读书,我们很少见面了,回家时偶尔听爸妈说武娃当村长怎么怎么的。
13、中国梦,民族魂,一个村子,也要有他的好风尚引领,才会呈现出一派正能量面貌。我们看到的小淮村,主流就是尊老敬老,勤俭和谐。村领导一班人从自己做起,尊敬自家老人,爱护全村老人,还制定了新二十四孝,并年年举行评选好媳妇活动,将董永孝行无限地发扬光大,真正把尊老敬老做到了极致。
14、传说董永本为千乘人(今山东博兴),但早在汉代即迁移至孝感安家落户,这不仅有史籍记载,且与孝感这一地名的由来紧密相关,还有孝感地区至今遗留的许多遗迹、地名和民俗可资佐证。
15、近年来,博兴县委、县政府在弘扬董永传统文化、繁荣现代群众文化上,构建实施了十项文化工程:一是邀请安佐璋、朱绍侯、高敏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到博兴,举办汉孝子董永故里论证会,确认董永为山东博兴人。
16、看过董永故里的遗址,参观了小淮村的风貌,见证了村委会一班人的努力,感觉到他们和谐奋进的作风,不难想象,小淮村的明天,定会是一个更加美好的美丽乡村!
17、邮箱:sxsxwh1401@1com
18、宋《广事类赋》:“天女缫丝纷络绎。”注云:
19、董永少失母,养父。家贫佣力,至农月以小车推父置田头树荫下,而营耕作。父死后,自主人贷钱一万,自卖身为奴,遂得钱葬父。还于路忽见一妇人,姿容端正,求为永妻,永乃与俱诣主人。主人令永妻织绢六百匹,“放汝夫妻。”乃当机织,一月毕,主人深怪其速疾,遂放之。相随至旧相见之处,而辞永曰:“我天之织女,缘君至孝,天帝令助君偿债。”言讫,凌空而去。今泰州有汉董永所居,天女缫丝井存焉。(出自“汉书”)
20、巧姐昼夜不停,终于按期完成,财主只好把他们放了回去,又过了5年,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孟述,次子名仲述。
二、董永故里仁孝博兴
1、据元《至顺镇江志》和清光绪《丹阳县志》记载,丹阳延陵是董永的故里,但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发生地则在董永的卖身地——丹徒南乡的槐荫村。这个传说始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汉刘向的《孝子图传赞》。
2、主编:王言责编:赵晓晓
3、近些年该村投入大量资金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成功恢复了“七仙桥”、“老槐树”、“土地庙”、“织锦楼”等传说中的古迹,并修建了七仙女广场、七仙女与董永雕塑、相门、槐荫庙等乡村景点。
4、◆来源:西祠胡同(作者:程可石)
5、在众人所钦佩董永本人时,或许有人希望能够去往董永的故乡感受一下当地的氛围,也能够丰富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今天所要介绍的便是湖北一个知名城市自称的“董永故里”,其与山东一个县市只相差近千里,接下来便带领大家进入传闻当中的“董永故里”。
6、走在小淮村,感慨良久。近几年,乡村变化巨大,不只是家家户户拔地而起的小楼,而是乡村的整体风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了以往的脏乱差,没有了尘土飞扬。在小淮村,走一段距离就可见一个小广场,有配套的健身器材,是村民们休闲小憩的好场所。村边的居民家门外,家家户户用篱笆围起门口的一块地,绿油油一片,既有时令的绿色蔬菜,又有好看的五颜六色的无名小花,静谧悠然,好一派田园风光。
7、在1947年5月29日、1948年9月两次攻打武陟县城的战斗中,共有100多名烈士英勇牺牲,他们埋葬在小董村东北角的“烈士坟”里,其中60多位烈士的名字已无法知晓,但是他们的英魂常在、精神永存。
8、左边一人左向,右手执物,回首顾视老人,其前置一筐,榜题“董永千乘人也”。上缀一羽人和一熊。此组画像当为董永佣耕侍父的故事,这也是汉制其德为孝的重要体现。
9、在西溪镇广福院,汉董永所居,即曹长者故宅内井也,永养父至孝,家贫常佣力,父亡,贷主人万钱以葬,约自鬻其身。后感天女为偶,一月织缣三百六十疋以偿,乃凌空去。井即其汲以缫丝者,水最深广,旱汲不绝,每蚕熟时,井有白草根长丈余如丝然。
10、与最早描述董永孝行故事的版本相较,县志中的记载显然已十分详尽,不仅补充了人物及故事细节,还在后面提到其故居之地。此前的诸多版本都提到董永是千乘(在今山东省)人却并未提及他与父亲迁徙孝感一事。而所谓董永流寓孝感,最早有记可循的却是形成于明朝的说法。《大明一统志》中记载:“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流寓孝感……”但同样是在此书中还保留了董永丹阳籍的说法。甚至在清代嘉庆的《博兴县志》、《青州县志》中又称董墓在博兴。《大清一统志》中更是提出河间、通州、蒲州、青州等地皆有董永墓。于是董永的故居便也成了一桩说不清的悬案。而县志中所认为的“南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之说便也颇值得商榷了。
11、从此段中,值得注意的是,引文中没有前汉二字,这说明了《孝子图》不是后人伪托。孝子图的记载是真实的,董永当是西汉人。
12、来自国内外的500多位佳宾参加了首发式和开幕式。当江苏省邮政局副局长顾汶和中共东台市委书记储金泉为《董永与七仙女》邮票首发式揭牌时,5000多名与会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整个广场欢声雷动。
13、驻足前小淮,放眼乡邻村,不远处有董永七仙女相会的石门桥,有见证他们大爱婚约的土地庙和老槐树,还有埋葬董永的那座荒冢珍藏着陈酿了两千年的古老传说。七仙女是天上的神,天仙配是文艺加工了的传奇,但这不妨碍平凡村庄里发生平凡的故事。孝是华夏第一美德,爱上孝感天地的男人,冲破门第之见的偏见,守着自己的选择,分享着同甘共苦的幸福。这男人便是董永,前小淮之董氏第一百七十一世,和你我一般朴素生活的人。艺术高于生活的美,正源于生活中朴实的至善至美。感动于艺术,可以更好地珍惜平凡中的幸福。
14、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董村的《董永传说》名列其中。2013年,小董村被列入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每年农历二月初三(董永的生日)、七月初十一月初十(董永皇封日),小董村都会举办活动,弘扬中华孝道文化。
15、小董村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兵大队部、八路军夜校、八路军指挥部、武陟县政府所在地等房屋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吉亚南摄
16、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第五大爱情传奇、第五大民间传说。2000多年来,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武陟县小董乡有个小董村,是董永的故里。
17、那一副副生动逼真的董永壁画
18、他朴实厚道,感恩图报,卖身为奴,孝敬父亲
19、历时两千年悠悠岁月,多少沧海变桑田,田家窑村现在是没有了,但附近还有地名叫田家窑、傅家院(董永卖身的财主家),附近还有村子叫南窑、李家窑、核桃院、槐树院(指槐为媒的大槐树)、下窑村(董永墓地所在村)等。
20、让我以最高的最虔诚的信仰,向前小淮,向千古大孝子董永,致以最崇高的敬仰。
三、董永故里澴水河畔
1、因为董永卖身葬父就发生在孝感,孝感市就是因为董永这件事而命名的。董永,汉朝时期的人物,古代流传行孝历史模范。其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与父相依为命。父去世后,又契身葬父,是《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的主角。民间广泛流传因其孝心感动天地,玉皇大帝之七仙女感动人间亲情,与其结为夫妻。湖北省孝感市也因此得名。又传董永是千乘人,今属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陈户镇。曹植著《灵芝篇》是第一部描写董永的诗。
2、立起的是二十四孝的传唱
3、明末清初,郑板桥好友、兴化人顾繁(于观)作的《缫丝井亭记》中引录过邱容咏“缫丝井”诗:“天女缫丝中,仙君始得名。谁知千载后,不断辘轳声。”
4、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62引刘向《孝子传》云:
5、武梁祠后壁第二层画像石上就刻有“董永卖身侍父”的故事,且榜题为“董永,千乘人也”。因该石刻为现存最早的记录董永籍贯的历史实物资料,故在新的史料发现之前,是最有说服力的。
6、事实上,孝感的县名来自“孝昌”,而孝昌则是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所置的县名。当时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孝武帝大力提倡孝道,孝建元年(公元454年)以当时孝子频出的安陆地区作为典范,将其东部析置为孝昌县。孝昌建县后历经四百多年,因避后唐皇帝李存勖祖父国昌之名讳,故改为“孝感”。
7、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约公元324年在世)编集的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书中也记载了董永卖身葬父之事,但故事情节与前略有不同:
8、孝亲敬老成了董永人竞先追随践行的孝风孝训
9、在两千多年前成就了美名
10、晴空万里,艳阳高照,我和同事们相约董永故里小淮村,近距离仰望两千多年前的董永尊容,学习德孝文化的真谛。
11、就要离开了,在董氏祠堂前,我们和董俊业老先生合了张影,合影时,有同事说:“你姓董,你站中间。”此时,作为董永的后人,我感到骄傲。同时,我暗下决心:我要向董永学习,向我身边的孝亲模范学习,向像董俊业老先生一样致力于宣传发扬“孝”文化的传承人学习,身体力行,让“孝”的精神在我们中间,在我们的子孙后代中间开花长叶,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12、我们来到一个曾经叫做尚孝村的古老村庄——小淮村
13、小董村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国防科工委顾问彭施鲁(1916年~2009年)的故乡。彭施鲁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至1945年,他历任东北抗联第四军军部秘书、团政委、后方留守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支队教导大队政委,苏联红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参谋,苏军驻佳木斯卫戍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共佳木斯地区委员会党委书记等职,参加了反“扫荡”、开辟松花江下游新游击区、杨木林子等战役。
14、2018年农历正月初董永故里人头攒动,锣鼓喧天,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乡亲们用自己的方式隆重纪念大孝子董永诞辰2206周年。瞧她们——前小淮村的舞蹈队,身穿红艳艳的舞服,手拿粉红色的绸扇,妖娆的舞姿,尽情展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孝子董永的礼赞。
15、 董永在汉代确有其人,其故里就在今博兴县陈户镇董家庄,现存董公祠,又称仙孝祠。东汉时代的武氏墓群石刻中,董永故事画面就点出“董永,千乘人也”。
16、小董村党支部书记孙兴卫指着一座老房子告诉记者,修陟县抗日民主政府就是在这里成立的。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龙卿摄
17、坐在车上,回望董永故里,孝碑上的“孝无大小,孝无先后,孝不等待,孝不图报”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独有的光芒,它告诫我们:让我们都从自我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总感叹“时间都去哪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让老人感受到我们浓浓的爱。
18、德孝广场上舞动着您的榜样
19、董永故里在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董永的故里董山里村位于现在的苏皖交界处,马鞍山市博望区的丹阳镇,根据考证,这里是大型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发源地,和董永的故里。在1953年的时候,剧作家来到董永的故里进行采风以后,根据民年传说边写出来了《天仙配》,并且这里的村民大多都姓董,而且一直以董永作为他们的榜样。在董山里村里面,不仅有着埋葬董永的坟墓,而且还有保存完好的《董氏族谱》,在每年的三月初这里的人们就会挂出描绘着董永和七仙女路遇的《董氏宗图》,除了这些之外,董山里村还留着很多和七仙女还有董永有关的遗存。
20、汪兴剑,笔名阿剑,紫阳县瓦房店人,紫阳县作家协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经历曲折,入伍参军,国企下岗,后解除劳动合同,漂泊海内打工谋生。不成功的经商试验者,喜酒爱好文学,闲时码字,对家乡深深爱恋,文字主要记述故乡过往趣事及生活经历,在《西部散文选刊》和《安康日报》《汉江文艺》《安康文学》等刊物及网络发表数十万的文字。随笔《铁兵故事》、《情系大米溪》两篇入选紫阳县档志局编辑的《襄渝往事》。
四、董永故里之争
1、市文化馆党支部副书记连巍向“市民观察团”成员介绍,在小董村举办七夕节文化下乡活动,目的是让大家了解董永孝行传说、董永和七仙女的美丽传说,进一步培育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挖掘传承乡村优秀文化,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2、从董氏祠堂出来,我们顺路来到小淮老年公寓,一进大门,满院的花草正你追我赶,开得好不热闹,蝴蝶飞舞,喜鹊欢叫。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自家门口,家长里短,笑语不断。厨房的大师傅们正热火朝天地给老人们做着香喷喷的饭菜。
3、当做村魂直根于人民百姓的精神沃土,发扬广大
4、董永,汉朝时期的人物,古代流传行孝历史模范。其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与父相依为命。父去世后,又契身葬父,是《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的主角。民间广泛流传因其孝心感动天地,西王母的女儿七仙女感动人间亲情,与其结为夫妻。河南省焦作市、湖北省孝感市、山东省博兴县、江苏省东台市对董永出生地有争议,但各种史书中记载出生于千乘。曹植著《灵芝篇》是第一部描写董永的诗。
5、德孝舞台上弘扬着您的能量
6、孝感”因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动天上的仙女下凡,与之婚配和出孝子多,民风醇厚而得名的传说。正所谓“纯孝感天地,至情传古今”。董永故里,孝感动天。
7、董永说:哑巴树怎能开口,七仙女说:大树不开口,各自两分手,大树若开口,姻缘天配就。接着,他们双双跪拜,槐荫古树因感动而开口说话。
8、淳朴勤劳的小淮乡民战天斗地,果园忙碌的不懈身影
9、我们生活在这个和谐平安的盛世,物质生活日益充盈,人们就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于是,各地都在寻找自己故乡历史中可挖掘的故事,发扬名人的文化效应,传承优良的作风和品质。
10、我第一次邂逅董永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学求学时,从影片《天仙配》中见到他的。当时有同学开玩笑,硬说影片中的男主角董永是我的祖先,因为皆姓董。为此,我还真郁闷了好一阵,认为把我和一个神话传说中的情种扯在一起,南辕北辙很不光彩。但二十多年后,我老家的村口居然挂上了“董永故里”的匾额,村里发现了董永祠堂遗址,村周发现了董永的墓,董永的碑。原来我的确是董永的后辈。
11、年轻人谈婚论嫁时,择偶的首要条件是要求对方孝顺,尤其是找媳妇,绝对要了解女孩的母亲是否孝顺公婆,这几乎到了一孝遮百丑的地步。对此,老辈们有解释,孝顺孝顺,一孝百顺;取个孝媳妇,妻贤夫祸少,家和万事兴。我体会,这里包含着极强的因果关系。对不孝的人,老辈也有告诫:这娃就没生成人,迟早要被天上的龙给抓走的。
12、二是编写《董永的故事》一书,让人们更多、更广泛地认识和了解董永事迹。
13、武陟县董永文化服务中心理事长孙兴卫向“市民观察团”成员介绍,董永出生于西汉末期,自幼丧母,家境贫穷。董永非常孝敬父亲,夏天为父亲扇扇子,冬天为父亲暖被窝。父亲亡故后,无钱安葬,董永卖身葬父。去付员外家当长工顶债途经大樊村时,在村东大槐树下歇息,恰逢来自下封村落仙台的姑娘张七姐,二人互相爱慕,遂以大槐树为媒,自成姻缘。夫妻二人去付村当长工还债,期满后返回小董村,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后来,人们为了美化董永的这段爱情经历,演绎出了《天仙配》《织皇绫》和《麒麟送子》等神话故事,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
14、8月25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焦作日报》邀请30多名文化界人士组成“市民观察团”,到武陟县探访董永文化。
15、武梁祠后壁画像石第二层就有韩伯俞受笞、邢渠哺父、董永卖身侍父、朱明、李善保幼主、金日磾见阏氏像等内容。
16、暮然回首,在我们村庄的田野里、土壤中,在村民的血脉里、言行中,在村风的传承里、民俗中,的的确确遗传着浓厚的孝道。“卖身葬父”的孝文化,已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在人们内心深处,至今深刻地影响甚至规范着这里的民风村俗。孝道弥漫在整个村庄和周边大大小小的村落。
17、便有了流传至今与石门桥、董永墓、田家窑、郭家岔、土地庙……相关的美丽故事
18、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第五大爱情传奇、第五大民间传说。两千多年来,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就是董永的故里。
19、彩云飞去凤笙残,月转梧桐玉甃寒。
20、通常,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往往与发生在当地的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紧密相关。如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割股食君,鄙弃利禄,隐于绵山,抱树而焚,给人们留下的“寒食节”;再如,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虽有心报国,却无回天之力,以死明志,投江殉国,给人们留下的“端午节”。但是,这些节日属纪念类,均可在一天或几天内完成,具有重复性,缺少连续性。而辘车载父、卖身葬父的董永则不同,他给后人留下的孝道,却需要人们日复一日,毕生践行,上行下效,代代传承。
五、博兴董永故里
1、本地新鲜事早知道,当地好福利抢先领
2、董永的故乡在西溪镇千乘郡(今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据考证是大型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故事的发源地和男主人公董永的故里(该剧中有"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1953年剧作家正是来此采风后编写出《天仙配》。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遗迹众多,村民绝大多数都姓董,且一直以先人董永为榜样,恪守传统孝道,追求美好生活,因此,享有"天上仙女下凡处,人间爱情第一村"的美誉。
3、驱着车,携着摄影机,带着一颗虔诚的心,静静地聆听着那个传颂数千年感动无数人的孝的经典。
4、临近傍晚,漫步在董氏宗祠前的广场上,抚摸着“董永传说”那几个红色大字,细细品味着广场周围墙壁上的二十四孝图,抬头看着华灯装点下的洋溢着现代气息的董氏祠堂,耳边不由又回响起董老先生的话语“我要尽自己所能,让世界知道董永就在我们小淮,我们是董永的传人!”是啊,我们是董永的传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德孝文化的传承鼓与呼!
5、我们都知道,英雄是生活中的平常人,进一步说,民间传说故事或者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一般也都有他的原型人物真实存在。这些有异于平常人的一些举动或故事,因触动了人们心里“人心向善”的那根弦而被广为流传,甚至奉上神坛顶礼膜拜。由此看来,大孝子董永和纯真圣洁的爱情表率田仙女两人的故事被神话就有了必然性,不足为奇了。
6、以齐景公有马千乘,常猎于此而得名”。在汉代为郡,县名。千乘郡与千乘县其治所均在今博兴县。
7、当日,“市民观察团”一行先来到位于武陟县三阳乡下封村落仙台(七仙女下凡的地方)、付村(董永卖身葬父给付员外当长工的地方)和大樊村槐荫寺(这里有为董永和七仙女说媒的大槐树),最后一站来到小董村,探访了董永墓、古槐街以及新建的董永生态园、董永文化园等。
8、又记“天女缫丝井”云:
9、董父墓在镇东北角“龙王庙”西侧。后人为他在墓旁建一亭,取名“永父正公亭”。至今董孝贤祠内仍有对联为证:“卖身葬父一贫如洗,忠心为奴孝思严亲。”
10、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市文化馆民族乐团带来的二胡演奏《红楼梦组曲》、市文化馆金色舞蹈队带来的舞蹈《康定情歌》《旗袍秀》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许志刚演唱的原创歌曲《中华孝道》让现场的观众感同身受。戏曲《槐荫奇缘》将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11、(后注云:此处《汉书》指汉世流传之书,非史书之《汉书》。)
12、东山文学为您推送精品阅读
13、老家还有一个看似平常实为奇崛的现象,值得一提。我有几个童年伙伴,不幸幼年丧父,可他们的母亲为了照料老小,无一改嫁,而是在公婆的帮助下,重新招亲成家。说来也怪,倒插门的女婿,个个入乡随俗。正如孔圣人在《大学》所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上门后不仅对老人孝敬有加,而且对孩子情同骨肉。乡亲们特讲究因果报应,他们当然收获的是养子对其的孝敬和养老送终。在农村,人到中年才以“倒插门”的方式结婚成家,一般来讲不是家景窘迫,便是本人个性特别。但董永故里的后辈们相当大度,更深懂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道理,对义父和生父一样敬重,从嘘寒问暖、照顾病痛,到最后养老送终,一环一步毫不含糊,外乡人极少能看出他们之间的血缘不同。
14、沿着先贤孝汉子董永的遗德
15、董永,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姓名、符号,他已成为孝的化身和象征,矗立在国人的心中。
16、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城市。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温衾”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谓“孝子之渊薮也”。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17、"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遮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早在少女时代,我便向往着这样平淡而又相濡以沫的爱情。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感染了我,也感动了天下不少的善男信女。但董永故事最美、最感人并最值得后人学习与传承的当是他感天动地的行孝之心。
18、走进小淮村,沿着悠长宽阔的巷道
19、祗凭博望知源邃,肯信麻姑见底乾。
20、近些年,国家的惠民政策已使董永故里得到实惠。上级先后拨款修路、通电、打井,给村里办了许多实事。几眼深水井,滋润了这块干涸的土地,给硬让客人吃口饭,舍不得让其喝口水的故事,划上了一个永久的句号。乡亲们引水浇田,其乐无穷,庄稼年丰时稔,五谷满仓。乡亲还引进了优良品种,栽培了不少果树、梨树、桃树、冬枣等,每逢清明节前后,桃花红雨梨花雪,吐芳争艳,姹紫嫣红,浓郁的田园乡土气息沁人心脾,一幅春深似海的秀春图,涌现在人们的眼前。我想,这也算是后人对董永在天之灵的一个慰藉。
六、董永故里
1、综上所记载,全国各地董永传说众多,唯独西溪一带如此高度集中,事实清楚历代不息,充分说明西溪董永故里的可靠性、真实性。
2、孙兴卫说,为了弘扬董永文化,小董村新建了董永文化园,内有证婚村、幸福门、荷花池、倾心碧、飞天台、聚仙亭、会仙桥、相思轩、德孝廊等董永故事景点。
3、走进传习所,我看到墙壁上那张大大的“百孝图”。上面是近些年来小淮村评选出的“好儿子”、“好儿媳”、“好婆婆”、“五好家庭”等。在这里,我欣喜地看到我的表姐田香丽和我的同事王国宏上了“好儿媳”的光荣榜,我还看到了我的堂姐董会枝被评为“好婆婆”,还有我认识的董花荣老师也被选为“好儿子”⋯⋯我熟知的这些人善良淳朴、尊老爱幼,他们都是普通人,原来孝就在我们身边,孝已经根植于小淮村的每一位村民心中。
4、《芳草》2000《今晚报》2012002
5、清明时节,村上的游子们都要返乡上坟祭祖,不论腰缠万贯,还是身居要位,都无一例外。现在交通四通八达,人们可坐地日行八万里。过去则不然,孝子们都靠双脚走天下,日夜兼程。既使在战争年代,孝子们归心似箭,也要穿枪林冒弹雨,赶到清明节这一天祭祖行孝,以尽还报之心、孝敬之情。我的家父早年革命,解放后长期担任地方的父母官。至今已经年逾八旬,仍年年坚持返乡祭祖。为对家乡故土的父老乡亲表示敬意,他总是进村前弃车而行。路上遇到年长者送上几句热情的祝福,碰上年少者则致以亲切的问候。“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受家父的风范影响,凡我回故乡,毫无疑问也是步行进村,碰到左邻右舍一律亲亲热热打招呼,而且还会给左邻右宿的老人们送上糕点,祝愿他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