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著名诗句
1、10城南天镜三百里,缭以重重翡翠屏。最好长桥明月夜,寄船策蹇上兰亭。(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陆游
2、莫道蓝桥路远,行云中隔幽坊。吴文英《风入松为友人放琴客赋》
3、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4、1937年7月7日深夜,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谎称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由此引发著名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拉开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地展开……
5、本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因为感情变化,所以每句诗换韵,不一韵到底;最后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性格。所谓建筑美,三句诗排在前面,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三句短一点,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美好。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三者的结合,达到了徐志摩追求的“整体当中求变,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诗的特点和个性: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6、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象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情景。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场面。
7、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
8、渐入新丰路,衰红映小桥。浑如七年病,初得一丸销。(归路)陆龟蒙
9、 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卢照邻《还京赠别》
10、折回村前小水泥路,一条排水沟从路下穿过,两边是田畴。老夏说,这里有一座小拱桥,也是单拱古石桥。我们下去查看,感觉不像。老夏脱鞋挽裤,进入桥底查看,没有发现碑刻记录。
11、, 僧人入城向尘俗走去,而这边桥上人在溪水里的倒影,则好像走在镜子里。
12、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13、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纳兰性德《山花子小立红桥柳半垂》
14、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15、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
16、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一一张先《题西溪无相院》
17、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朱翌《点绛唇·梅》
18、1936年末,“西安事变”前,爱国学生为了表达至死不渝的抗战决心,平躺在灞桥上,挡住张学良从华清池开往西安城的小汽车,要求他当众表明抗战心迹,否则宁可被汽车压死在灞桥上。
19、10披风听鸟长河路,临津织女遥相妒。判知秋夕带啼还,那及春朝携手度。(河阳桥代窦郎中佳人答杨中舍)王勃
2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1、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22、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纳兰性德《山花子小立红桥柳半垂》
23、战国末期,秦王政掌权,大将王翦东出伐荆,三军浩荡直指潼关,秦始皇亲自送行到灞桥,表现了一代雄主统一中国的伟志。
24、乍一看,这是现代都市人多么向往的原生态湿地景观:青苹、草叶、莲藕;鸳鸯,白鹭、鸬鹚……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河湖沼泽密布的地方,遇上大雨就很容易引发水灾。
25、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蓝桥驿见元九诗)白居易
26、妾年初二家住洛桥头。(相和歌辞·相逢行)崔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