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蜉蝣的诗句
1、“有生之薄,是曰蜉蝣。育微微之陋质,羌采采而自修。不识晦朔,无意春秋,取足一日,尚又何求?戏停淹而委余,何必江湖而是游。”
2、蜉蝣振动翅膀,如同鲜明的衣裳,有烦忧自我心头升起,这美丽又短命的生灵,让我思考,何处是我的归处。
3、蜉蝣拍打看薄翼,像是披看绚丽的衣服,让我怎能不烦恼,我不知道哪里是我的归息之处。
4、明代唐寅在《与文征明书》中说:“窃窥古人,墨翟拘囚,乃有《薄丧》。孙子失足,爰着《兵法》。马迁腐戮,《史记》百篇。贾生流放,文辞卓落。……仆素轶侠,不能及德,……若不托笔札以自见,将何成哉?譬若蜉蝣,衣裳楚楚,身虽不久,为人所怜。仆一日得完首领,就柏下见先君子,使后世亦知有唐生者。岁月不久,人命飞霜,何能自戮尘中,屈身低眉,以窃衣食,使朋友谓仆何?使后世谓唐生何?”中国古代有三不朽的思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唐寅同许多传统知识分子一样,虽然感慨人生如蜉蝣短暂,也要绽放出生命的美丽。文人墨客能做什么呢?“托笔札以自见”,希望在着书立言方面来成就自己。否则便成为“屈身低眉,以窃衣食”的无用之人了。(关于蜉蝣的诗句)。
5、禁里东风觉渐和,背阴残雪果无多。眼前楚楚蜉蝣羽,心上悠悠击壤歌。
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苏轼(关于蜉蝣的诗句)。
7、《蜉蝣》歌词(词:齐秦/黄大军曲:黄大军):
8、苏轼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9、《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楚楚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10、唐代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第十二首云:“烟霞隔玄圃,风波限瀛洲。我岂不欲往,大海路阻修。神仙但闻说,灵药不可求。长生无得者,举世如蜉蝣。逝者不重回,存者难久留。踟蹰未死间,何苦怀百忧。念此忽内热,坐看成白头。举杯还独饮,顾影自献酬。心与口相约,未醉勿言休。今朝不尽醉,知有明朝否?不见郭门外,累累坟与丘。明月愁杀人,黄蒿风飕飕。死者若有知,悔不秉烛游。”这首诗不再说蜉蝣的生命短暂,而是说人的生命的短暂,人们都想象仙家那样“长生久视”,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神仙但闻说,灵药不可求。长生无得者,举世如蜉蝣”。诗中表达了一种人生苦短、何不及时以行乐的情绪。
11、鉴赏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12、所幸,人类并非只是这个身体,身体是动物性的,有它的意志,生老病死,皆既定程序,我们有反思能力,可以观照自己,可以和身体适度分离。比如《蜉蝣》这首诗,人类才有此觉知,蜉蝣对于自己,不会觉得悲哀,它们的生死都是本能行为,没有自觉意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思,其实就是自觉意识。
13、再看苏东坡的《赤壁赋》,东坡与客人乘江船月下至赤壁之地,他借客人之口说:“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眇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感慨人生如蜉蝣之短暂,个人如沧海一粟之渺小,希望自己能修炼成长生不死的神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4、《毛诗序》说:“《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廹,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毛诗序》认为这首是讽刺奢华的。曹国本来很小,又受各大国的胁迫。曹昭公非但无治国之法以保全国家,反而好奢侈,好任用小人,国家危亡无日,而君臣整日讲究服饰,其行为就像蜉蝣一样。君子为此感到忧虑,故写此诗来讽刺他。
15、译文:人生在世就是蜉蝣活的长久,人在转眼之间就黑发变白发了。
16、白居易这首诗,明显影响了明代的李汛,他在《仲秋游鳬潭》一诗中开头便说:“秉烛何妨作夜游,百年光景类蜉蝣。”这两句相当概括地表述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与白居易如出一辙。
17、这两句诗客人哀叹人生只是短暂和渺小,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又羡慕明月相永存世间。
18、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
19、蜉蝣的翅膀又薄又亮,就像华美的衣服。我的内心很忧伤啊,何处才是我归息的地方啊!
20、《毛诗序》认为此诗是讽刺曹昭公的奢侈,曹国弱小,危在旦夕,国君如此,举国弥漫绝望情绪。这种说法于理亦合,但是泥于事相,终觉狭隘,不如回到诗的普世性,把诗从讽刺的立场释放出来,回到更根本的生命意识。尽管讽刺诗自有其意义,但我想诗的创作和流传,总该不是为了讽刺某个人,诗是为了慈悲和爱而存在。
21、我们不必传承负担,不用拘泥经传,只管就诗论诗,细细涵咏,自可心领诗旨。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已批毛序:“附会无理”。诗句原很明朗,并没有驯化后妃不要嫉妒的意思,只是单纯颂祝而已。
22、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23、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蔽汪州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4、拥琴遥可听,吹笙远讵闻。不觉蜉蝣子,生死何纷纷。
25、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26、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7、重耳感慨万分,即时写了此信,并退还“饭中玉”。所谓“蜉蝣”,经学界说了两千多年也没说清楚。
28、蜉蝣破穴穿洞出生时,真像洁白如雪的麻布衣。我的心很忧伤,哪里才是我止息的地方?
29、华,即今陕西华县一带,华封人即当地守疆的官吏,尧去那里巡视,封人祝福尧的话是人人都爱听的,都想要的,但尧却一个都不要。封人问他为什么,尧说儿子越多操心越多,越有钱越忙得不堪,活得越久越受辱,这三样都是扰乱人心的,不利于养德,所以他全部不要。
30、译文:茫茫尘世中疲劳愧对这污浊之物,强行把蜉蝣列为神仙。闲来指向紫霄峰小的路,却回到了白鹿洞中。
31、“蜉蝣”,又名渠略。一种会飞的昆虫。生命极其短暂,往往朝生而夕死,死而羽翅整饰。“楚楚”,鲜明貌。“采采”,华丽貌。“掘阅”,诸家解释不同,清人李光地谓:“‘掘阅’者,掘然而飞,仅阅朝暮,言其突现也。”今取其说。
32、诗经,写鸟抒情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先秦·佚名《国风·鄘风·君子偕老》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3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4、常恐岁月满,飘然归紫烟。莫忘蜉蝣内,进士有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