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描写华山险峻的诗句105句集锦

2023-10-18 09:20:07 0 59

描写华山险峻的诗句

1、译文:一边哭一边回忆,泪水就像漏刻里的水一样,从白天到晚上一直流个不停。(描写华山险峻的诗句)。

2、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3、何不种松树,使之摇清风。秦时已曾种,憔悴种不供。

4、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5、译文:两家要求将他们夫妻二人合葬,结果合葬在华山旁。

6、鬼斧神工, 高耸入云, 下无临地 ,山高路陡, 怪石嶙峋, 奇峰罗列

7、五更钟隔岳,万尺水悬空。苔藓嵌岩所,依稀有径通。

8、木叶微堕黄,石泉净停绿。危磴萝薜牵,迥步入幽谷。

9、咏华山的诗词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10、远洞时闻磬,群僧昼掩扉。他年洗尘骨,香火愿相依。

11、“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2、又曾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一带。严武再度任西川节度使时,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13、严格说来,隐逸避世思想与道教神仙信仰并不相同,但是二者又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因为受道教神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隐逸避世思想;而知识分子的隐逸避世思想也往往表现为道教神仙信仰。因为华山在唐代是道教徒修道求仙的福地,所以诗人也经常在其华山诗中表现隐逸避世思想。王昌龄《过华阴》(卷141)写途经华阴,见华山云山明灭、松雪晴明,风景极为幽美,诗人遂有逍遥物外之想;顾况《华山西冈游赠隐玄叟》(卷264)描写诗人游登华山西峰,见山中清景而生“心寄青霞”的遁世思想;李益《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卷282)记叙诗人在华山偶遇仙人并得仙人赠书的奇遇,抒发了“何必若蜉蝣,然后为跼促。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的隐逸避世情怀;张乔《华山》(卷639)写华山奇绝的仙境屡次激起来此游赏的诗人的隐逸之心,“每来寻洞穴,不拟返江湖。傥有芝田种,岩间老一夫”;郑谷《华山》(卷675)写华山令诗人“淡泊生真趣,逍遥息世机”,诗人因此发愿有朝一日要在此修道:“他年洗尘骨,香火愿相依”;即使是一生受道教影响甚微的杜甫,面对华山也有“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的愿望。

14、华山作为西岳,也一直受到历代王朝祭祀,有时帝王甚至会亲自参加;华山祭祀和华山崇拜总是与帝王的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所以晋傅玄《华岳铭序》称:“《易》称法象莫大乎天地,天以高明崇显,而岳配焉,地以广厚为基,而岳体焉。若夫太华之为镇也,五岳列位而存其首,三条分方而处其中,故能参两仪以比德,协和气之絪缊,故云行与雨施,兴雷风以动物,是以古先历代圣帝明王,莫不燔柴加牲,尊而祀焉,于《虞书》则‘西巡狩至于西岳,而亲祭焉’;于《礼》则‘大司马掌其分域,而大宗伯典其礼祀也’。”李唐王朝延续了以往历代对华山的重视,因此,唐代的华山诗往往表现帝王的尊严,如玄宗时期张说、苏颋、张九龄都作有《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诗,张说诗(卷88)云:

15、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16、夏云亘百里,合沓遥相连。雷雨飞半腹,太阳在其巅。

17、王维在诗歌艺术上造诣极高,是唐代杰出诗人,也是著名的画家,又擅长音乐与书法,他善于运用精炼准确的特征性语言,着墨无多,却具写意传神之妙,把山诗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有《王右丞集》。

18、《咏华山》宋代诗人寇准原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译文: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

19、明代王世贞论盛唐七绝,认为只有他可以李白争胜,列为神品。(见《艺苑戹言》卷四)。

20、天宝中,客长安近十年,郁郁不得意。安史乱起,流离兵燹中。

21、槐树夹道植,枝叶俱冥蒙。既无贞直干,复有罥挂虫。

22、而后句的“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更是通过在山顶的描写,云与山的比较来表达华山的高绝。站在山顶,仰望苍穹,红日仿佛就在近前,而低头看去喑哑的云雾却在低处,这样的华山高耸、巍峨已然在心中勾勒而出。

23、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山水一何丽,君子在其中.才与世会合,物随诚感通.德星降人福,时雨助岁功.化行人无讼,囹圄千日空.政顺气亦和,黍稷三年丰.客自帝城来,驱马出关东.爱此一郡人,如见太古风.方今天子心,忧人正忡忡.安得天下守,尽得如袁公.

24、风驱雷电临河震,鹤引神仙出月游。峰顶高眠灵药熟,自无霜雪上人头。

25、南山南面五千仞,瀑步飞来自山顶。真人言我昔曾登,争奈今生都不省。华山北面始披图,万壑千峰一一殊。长记真人言向我,曾登山顶看寰区。

26、诗名(宿华山)年代:(唐)作者:(许棠)体裁:(五律)异境良难测,非仙岂合游。星辰方满岳,风雨忽移舟。喷月泉垂壁,栖松鹤在楼。因知修养处,不必在嵩丘。

27、《别周云厓远游十首·其西华山》明朝·王渐逵   日月岩边莲欲丛,芙蓉峰顶露初浓。数声鸣鹤秋空静,惊起希夷一梦中。

28、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年代:(唐)作者:(韩愈)体裁:(七绝)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29、云对莲花落,泉横露掌飞。乳悬危磴滑,樵彻上方稀。

30、揆物知幽赞,铭勋表圣衷。会应陪玉检,来此告成功。

31、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清冷白石枕,疏凉黄葛衣。开衿向风坐,夏日如秋时。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

32、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他咏的这首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

33、华岳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

34、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35、此诗描写华山的高与险峻,华山作为五岳之其高绝自然是人尽皆知。自古写华山的诗词也是不胜枚举。但七岁的寇准却不落俗套,并不直接写华山之高而是用蓝天来衬托其高绝,正所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也。

36、信宿百余里,出关玩新月。何意作来心,遇物遂迁别。

37、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羁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绝。

38、遂使乐山者,慕名频登临。李白叹峥嵘,韩愈为惊魂。

39、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40、 &#华山一条路,环海尽天涯。茫茫千古事,不思量自难忘。&#——白居易《登华山》

41、坛松涓滴露,岳月泬寥天。鹤过君须看,上头应有仙。

42、1982年,华山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华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四十佳旅游胜地之一;1999年,华山被中央文明委、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4年,华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11年,华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6月29日,华山荣膺“2017中国最受欢迎旅游景区”殊荣。

43、幽深足暮蝉,惊觉石床眠。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坛松涓滴露,岳月泬寥天。鹤过君须看,上头应有仙。

44、《陈士淳主簿举似与严庆曾主簿邓伯允仙尉同到·阳华山水自双清》宋朝·李长庚  阳华山水自双清,况弄朱弦金石鸣。我是行人那敢听,恐翻别调作离声。

45、万树流光影,千潭写锦文。苍生欣有望,祥瑞在吾君。

46、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唐代贾岛 《送田卓入华山》

47、盖影随征马,衣香拂卧龙。只应函谷上,真气日溶溶。

48、谈到崔颢,大家就会想起他的名篇《黄鹤楼》,作者想象丰富、描写神奇,令人遐想无限,就连诗仙李白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这首诗依然如此,是作者路过华阴时顺便登山游玩,并留下了一首传世之作。 

49、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天地忽开坼,大河注东溟。

50、碧山长冻地长秋,日夕泉源聒华州。万户烟侵关令宅,四时云在使君楼。风驱雷电临河震,鹤引神仙出月游。峰顶高眠灵药熟,自无霜雪上人头。

51、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52、而在听闻此事后宋太宗对这个小伙子十分欣赏,就让他在地方一点一点地磨练,最终在宋真宗时期寇准坐上了宰辅的位子,但是寇准的脾气在成就他的同时却也还是将他自己害了。

53、常闻坑儒后,此地返秦璧。自古害忠良,神其辅宗祏。

54、《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行经华阴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峭不成。

55、华山黑影霄崔嵬,金天□□门未开.雨淋鬼火灭不灭,风送神香来不来.墙外素钱飘似雪,殿前阴柏吼如雷.知君暗宰人间事,休把苍生梦里裁.

56、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57、揆物知幽赞,铭勋表圣衷。会应陪玉检,来此告成功。

58、自知是凡骨,岂能免浮沉?只望觅净土,仰贤沐清芬。

59、五更钟隔岳,万尺水悬空。苔藓嵌岩所,依稀有径通。

60、幽深足暮蝉,惊觉石床眠。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

61、山水一何丽,君子在其中。才与世会合,物随诚感通。

62、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63、翻过了荆山前面就是华山了,太阳从潼关升起四面八方一片辽阔的样子。

64、秀色横千里,归云积几重。欲依毛女岫,初卷少姨峰。盖影随征马,衣香拂卧龙。只应函谷上,真气日溶溶。

65、《楼枢蜜过华山浩然有念古慕希夷之心谨用韵作·四皓已闲犹管事》宋朝·郑刚中  四皓已闲犹管事,留侯事了始求仙。仙人石上出一手,寓意后人非偶然。

66、《和曹宪金华山韵上李雁湖·椅梧未成琴》宋朝·吴泳  椅梧未成琴,修干埋积雪。{左山下解}竹断成律,其窍春自发。所遇时使然,谁与指标月。仙翁急抽关,乞我云母屑。

67、寇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北宋王朝的历任宰相其实都十分有个性,但若是排个名次寇准的个性绝对能够排进前三。他虽然十分有能力,但是皇帝、同事、敌人都对他又爱又恨。

68、越接近华山的山顶,山风越凛冽,觉得山上的风,是山韵味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的风,才能配的上华山的豪放气魄。

69、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70、端的神仙境,真源费猜寻。徒羡陈希夷,云台隐终身。

71、政顺气亦和,黍稷三年丰。客自帝城来,驱马出关东。

72、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73、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74、客路瞻太华,三峰高际天.夏云亘百里,合沓遥相连.雷雨飞半腹,太阳在其巅.翠微关上近,瀑布林梢悬.爱此众容秀,能令西望偏.徘徊忘暝色,泱漭成阴烟.曾是朝百灵,亦闻会群仙.

75、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关门望华山年代:(唐)作者:(刘长卿)体裁:(五古)客路瞻太华,三峰高际天。

76、盖影随征马,衣香拂卧龙。只应函谷上,真气日溶溶。

77、寇准自幼便聪慧过人,而自识字之后更是极为好学,对知识可谓是如痴如醉,家中的老师也一直对他青睐有加。而他的父亲,眼看儿子饱受赞誉,也想试一试自己儿子到底是不是真的才高与人,于是就在寇准七岁那年带他去爬华山,希冀能借此一试。

78、综上所述,唐代的华山诗有两个极为重要的表现主题:一为帝王和帝国的威严,一为道教神仙信仰与隐逸避世的逍遥思想。这两个大的主题倾向基本上可以涵盖唐代华山诗的全部作品。在这两个表现主题中,前者关注的是世俗的权力和荣耀,体现了唐代诗人精神入世的一面;后者关注的是超俗的思想情怀,体现了唐代诗人精神出世的一面。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表现主题在唐代华山诗中的同时存在,并不是矛盾的现象,而是唐代社会文化丰富繁荣的体现,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精神追求多元化的反映。这是我们对唐代华山诗作整体观照时得到的宏观结论。

79、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阴涤晓风。九十莲华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

80、赋得归云送李山人归华山年代:(唐)作者:(钱起)体裁:(五律)秀色横千里,归云积几重。欲依毛女岫,初卷少姨峰。

81、《望华山》宋朝-刘攽  荆山连太华,青翠望难分。岭首明新旭,山腰暝白云。玉攒光自照,波荡势成文。应接宁知倦,清辉远送君。

82、长安收复后,以陷贼官论罪,降官太子中允,终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晚年居辋川(今陕西兰田县),过着官亦亦隐的优游生活。

83、中国的五岳崇拜源于原始时期的神山崇拜;原始时期的神山崇拜起源于名山大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韩诗外传》曰:“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导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邦所瞻。乐山之谓也。”可见,高山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来源地;并且能“出云导风”,是各种气象的发源地,这与《春秋说题辞》的说法是一致的:“山之为言宣也,含泽布气,调五神也。”简言之,古人认为高山有化生万物、形成气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原本属“天”所有;并且,高山以其高与天相接,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有形的高山视为无形的“天”的具体显现,神山崇拜也因此成为天神崇拜的具体化,五岳崇拜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又因为古代帝王号称“天子”以代天行政,以此标示其统治的合法性,所以历代王朝均崇奉天神并尊祀五岳。如果帝王有治世之功更要登东岳封禅,以向天神报告。因此,五岳崇拜与对五岳的祭祀在古代历代王朝中都与国家政治有密切关系。

84、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唐代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85、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关门望华山年代:(唐)作者:(刘长卿)体裁:(五古)客路瞻太华,三峰高际天。

86、另一种说法则是这首诗乃为寇准宴饮时所作。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寇湘更是考中进士甲科,累获功勋被封为国公;而且寇湘也是一个好交朋友的人,因此家中时常有好友拜访小聚。

87、屈为大厦栋,庇荫侯与公。不肯作行伍,俱在尘土中。

88、何不种松树,使之摇清风。秦时已曾种,憔悴种不供。

89、安得天下守,尽得如袁公。华山歌年代:(唐)作者:(刘禹锡)体裁:(五古)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

90、咏华山的诗句古风其三十一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五古)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91、泰华三峰秀可知,官桥驻马已多时。削成平地五千仞,壮观西州第一奇。雪压天池龙卧稳,云深仙掌鹤归迟。先天旧学无从问,几度踌躇剧望思。

92、金庸武侠巨著《射雕英雄传》之中第一次华山论剑,黄药师(东邪)、欧阳锋(西毒)、段智兴(南帝)、洪七公(北丐)、王重阳(中神通)五人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争夺《九阴真经》。最终王重阳击败四人获胜。

93、风驱雷电临河震,鹤引神仙出月游。峰顶高眠灵药熟,自无霜雪上人头。

94、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唐韩愈

95、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96、译文: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

97、坛松涓滴露,岳月泬寥天。鹤过君须看,上头应有仙。

98、 从诗歌艺术上看,唐代华山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初盛唐的华山诗以叙述为主,对华山风景的交代比较笼统,而中晚唐的华山诗以描写为主,对华山风景的描绘比较细致;初盛唐的华山诗是对华山的宏观打量,而中晚唐的华山诗则用更多的笔墨对华山作细部的描摹。如王维的《华岳》,开篇从整体上描写华山的高、远、大,接着用神话传说交代华山的由来,最后把华山的雄伟神奇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通篇没有一笔及于华山具体的景致。又如杜甫《望岳》,顾名思义,也是远望而不及近赏,所以也不得不用神话传说来间接描写华山的神奇挺秀。李白的《西岳轮台歌送丹丘子》,也是以多个神话传说的典故来连缀通篇作品,其开篇的描写与其说是实写,还不如说是“提神太虚”的想象。至于王昌龄的《过华阴》,虽然起首对山景有所描绘,但也是远望,并且很快就转到对“欣然忘疲”的心境的描写上来了。可见,宏观性、叙述性、概括性是唐代前期华山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般特点。然而,中晚唐的华山诗与此不同,即如刘长卿的《关门望华山》虽然也是因望而作,但是他却望得具体、望得细致,全诗对华山山峰、云雾、瀑布等景象都有比较具体的描写。刘长卿生活的年代与杜甫相前后,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诗人,还不算典型的中唐诗人,然而他这首华山诗已经显现出中晚唐华山诗局部性、描写性、具体性的一般特征了。这些艺术特点到了顾况、李益、张乔、郑谷、皮日休等人的华山诗里,体现地就更为明显了。

99、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100、华山的险峻,虽比不上泰山的挺拔、千佛山的俊美,但它却有自己独特的风韵朴实无华。

101、仰望西岳华山,顿生无限遐思,险峻峭拔、伟岸豪迈的华山根植于渭南大地、吮吸着渭河的乳汁,有丰厚的关中文化底蕴润泽。

102、五更钟隔岳,万尺水悬空。苔藓嵌岩所,依稀有径通。

103、因为华山有许多神仙传说,所以在讲求服食长生的道教兴起以后,很多道教徒便依华山立道观,在此修炼求仙;又因道教在唐代被视为国教,所以在华山修道的道教徒与前代相比尤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李白的朋友元丹丘。元丹丘为北魏孝文帝后裔,一生求仙好道;年少时即与李白为好友;开元末曾因道高名重受诏入京,受封为道门威仪,后随玉真公主出行,朝谒名山,参与公主的受道大典,为公主建碑《玉真公主朝谒真源宫受道王屋山仙人台灵坛祥应记》。后来元丹丘入华山修道,李白作《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卷166)以赠之。诗歌开篇从自然景观的角度、以矫健的笔力写出华山超拔峻峭的气势,“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黄河如丝”、“黄河万里”似乎暗示诗人是站在华山绝顶来观赏山河美景;黄河象细丝一样,弯曲迂回地从天边蜿蜒而来,而后,它奔腾万里,汹涌激射,山震谷荡地挺进,漩涡飞转,犹如滚滚车轮;水声轰响,犹如秦地焦雷。接着,诗人用巨灵、白帝等事刻画元丹丘的修道环境,“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最后,“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麻姑,《神仙传》载其为十八九岁的少年美女,但是自言曾三次见到沧海变为桑田。又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二龙”事出《列仙传》:“子先者,汉中关下卜师,老寿百余岁。临去,呼酒家妪:‘急装,当与妪共应中陵王。’夜有仙人持二茅狗来至,呼子先。子先持一与酒家妪,得而骑之,乃龙也。上华阴山,常于山上大呼,言‘子先、酒家母在此’云。”诗人以此设想元丹丘的求仙生活,并且恳请友人得道成仙之时能够惠赐琼浆玉液而与好友一同乘龙飞升。此诗不但是对元丹丘华山求仙事迹的反映,也是李白神仙道教思想的表现。此外,还有许多诗人的华山诗都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如钱起《寻华山云台观道士》(卷236)写云台观道士在华山修炼的情况;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诗《华山李炼师所居》(卷613),描写一个女道教徒在华山炼丹求仙的情景。不过,在唐代华山的道教徒中也有很多并非是虔心修道,而是借着道教神仙的名号,招摇撞骗,蛊惑人心以获取世俗的利益,针对这种现象韩愈作有《华山女》(卷341)一诗(诗长不录),以讽刺、漫画的笔法刻画了当时道教徒荒淫无耻的生活,揭露和批判了上自皇帝、下至市井小民崇佛佞道的社会风气。

104、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