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的诗句
1、《乙酉岁舍弟扶侍归兴义庄居后独止舍待替人》孟郊
2、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3、要知道,古代社会,无论中外,文学这个东西都是top1%(甚至更低)的人在玩,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庶民阶级接触文化的方式变得多样而便捷。最典型的,文字印刷品成本降低,普罗大众文化水平提升,这导致参与文化活动的门槛降低。庶民阶级登上文化舞台,并且因为人数众多逐渐成为文化活动最主流的力量。他们拥有了对文艺的话语权,包括创作与评价。这在互联网时代,世界扁平,去中心化的趋势下将更为显著。而在古代因为受限于生产力水平,这一群体处于沉默失声的状态,并未参与文艺,更未曾拥有对文艺的话语权。
4、 二是读作cuī,义为“按照一定的标准递减”。因为这种读法,“衰”甚至被改成了“摧”或“催”。灰韵中有“缞”,此字可以通“衰”。“衰(缞)”若读作cuī,或直接换成“摧”或“催”,与首句的“回(今音读作huí)”押韵。但问题在于,“缞”专指丧服,不能用来形容“鬓毛”,“摧”或“催”又难以解释得通。而且绝句的格律是第四句必须押韵,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而“cuī”这个音与“来(lái)”不押韵。再者,“回”的中古音读作huái,与“衰(cuī)”也不押韵。因此,两种观点都不能自圆其说,这也是争论无休无止的主要原因。
5、释义:红颜未老,恩宠已断,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6、因此,古典诗词衰落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正是生产力的提升带来的工业化进程与庶民的崛起。这是一个必然的,并且不可逆的过程。诗词不会复兴。有没有那场运动,都是同样的结果,只是如果没有的话,可能这个衰落的过程会平缓得多,而不是以如今彻底断层的方式呈现。古典的衰落一直都存在,不仅仅是白话兴起的那段时间,也不仅仅是中国。
7、 芭蕉滴落伴秋庭,几处虫鸣枯草生,又有谁怜瘦影横,雨荷惊,珠玉轻弹叶上声。
8、 自明代以来,争论持续了数百年,很多诗论大家和文字学家参与其中,但一直没有定论。笔者通过数据研究发现,“衰”的问题出在韵书上,“鬓毛衰”中的“衰”读作shuāi。
9、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10、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1、释义:人逐渐老去,照镜子的时候已找不到年轻时候的“朱颜”(指脸庞);花谢了,纷纷从树枝上掉落下来。
12、我们现在看唐宋,可能觉得唐宋人就是喜欢诗词。其实唐宋参与诗词创作和阅读的人,只是极少的一小撮人,绝大多数的人可能更喜欢其他文学形式,比如“小说”,但是这个群体还处在不认识字的状态。文艺的光域受限于生产力水平,还没有照耀到他们。随着文艺光域的扩大,文艺的主流人群不断下倾,文艺整体上逐渐走向通俗和下沉(某种角度看,互联网作为一个世界模型,也正在呈现出这个景象)。而具体到近代,出于某些历史原因,诗词的衰落进程,出现断崖式的剧烈质变,近乎终结。
1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14、 《全宋诗》27万首诗中约有405首“衰”字入韵的近体诗,也是约有七成应该读作sī,其余约三成诗中的“衰”字应该读作cuī或suī。此外,有14首灰韵诗中入韵的“衰”应该读作shuāi,比如,范成大《秋日》:“新秋病骨顿成衰,不度溪桥半月来。无事闭门非左计,饶渠屐齿上青苔。”赵蕃《留别邢大声昆仲》:“再岁春风把酒杯,今年更觉倍迟回。海棠消息知渠负,杨柳风流笑我衰。舟过重湖定安否,书来一纸勿悠哉。是身老矣腰仍折,宁待田园归未来。”
15、当译为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时,读音cui。
16、诗歌主张“以我心写我心,文字是内心呼吸的外在形式。”
17、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18、首先,我觉得有必要先界定一下“古典诗词”、“诗体”以及“古典诗词的体裁”这三个概念。(非专业定义,仅为个人理解)
19、活着的诗人你知道几个?他们的作品,你又能背出几句?
20、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陆游《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