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终南山禅诗
1、五言律诗四个基本句式
2、唐宪宗李纯不仅亲迎佛指舍利,还写了首礼赞舍利的《无题》诗:
3、——终南山里不老坟,不老坟中不老梦。终南有坟,名不老。客奇之,问何故,言乃淮南翁主媗冢。元光二年上巳,媗于渭水之滨遇振翊将军韩衿,悦之。明年,河水决濮阳,上发卒十万救决河,使衿督。媗送别,诉心意。衿以其年尚幼,婉拒之。后三年,衿戍定襄,媗托尺素,书:妾已及笄。复三年,媗随姊陵探长安,约结上左右。每逢衿,且喜且怯。又三年,媗疾,久不愈。衿随大将军青击匈奴,媗恐不复见,追大军十余里,终力竭。呛血白衣,形销骨立。元狩元年,淮南衡山事发,陵媗皆下狱。衿欲面之,叩未央宫,额血流地,上弗允。媗殒,衿亲葬于终南。后长安有歌曰:茔茔蔓草,岁岁不老;风雨如晦,死生为谁。终南有坟,名不老。
4、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5、④值:碰到。无还期:没有一定的时间。
6、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7、寒山鸣钟,声声苦乐皆随风,君莫要逐云追梦。
8、净业寺是中国佛教律宗祖庭,位于陕西省长安县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亦称“后岸山“)上,距西安市约35公里。净业寺始建於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发祥地。也是国务院确定的142座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凤凰山山形如凤、地脉龙绵、山势奇古高峻、林壑幽深。净业寺踞处山腰,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沣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峰,是净心清修的道场,现任方丈为本如师。
9、总之,此诗描述从人生境遇,到生命的感悟;表现出一种化机之妙的精神境界。从悟后起修,展现出对人生“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从容态度。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间的流水是因云雨而有的,有云起了就表示水就快来了。所以,人们常用此诗来自勉或勉励他人,遇到逆境绝境时,不要看不开,要把得失放得下,很快就会有另一番新的局面产生。
10、此次常明书院吴老师参访了终南山的几个千年古刹。
11、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12、“四十余年独隐居,不知尘世几荣枯。
13、唐代朝野热衷营造假山以及道教升格为国教,同神仙思想有关。道家推崇的是黄老之学,即黄帝和老子的学问。相传黄帝能管治百神,接受百神的朝拜并加以使用。《太平广记》罗列神仙传记,一共55卷。其中,排名第一的男神是隐居终南山的老子,然后有在终南山称王称帝的周穆王和汉武帝,还有唐朝画家韩滉;排名第一位的女仙是西王母,然后有骊山姥,别名骊山老母、黎山姥姥,或以为是女娲、西王母,此外还有华山的明星玉女。按《汉武帝内传》的记录,西王母驾祥云飞越终南山,向汉武帝传授《五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描绘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它们以图符的形态,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名山。
14、拾得落红,叶叶来去都从容,君何须觅僧踪?《寒山僧踪》是描写在长安终南山访禅时的心理感受!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王 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15、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16、净果熏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闲看。
17、白云深处有神仙,与常明书院一起深入中国最神秘、最美丽的终南山。寻佛问道,与隐士们一起品茗问道,与云鹤为伴,感悟终南山的厚重、博大、包容和神秘!终南山那一页页岩石就是一纸纸经书,等待有缘分的人阅读……
18、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19、祖咏(699—7467),洛阳人。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渔樵自终。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20、林崖直写终南秀,峰峦雄割太华脉。(清高士奇《范宽山水图诗跋》)
二、终南山净业寺诗词
1、老年恰喜精神爽,合得仙人相鹤经。
2、法演禅师最初参礼白云禅师的时候,也是不明白这如意珠到底藏哪儿了,所以就举出这段公案向他请益。哪里知道刚一举完这则公案,就遭到白云禅师的大声地呵叱。这一呵叱,当下法演禅师就开悟了,随即写下诗偈,呈送给白云禅师,内容如下:
3、“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全文如下:
4、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5、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6、净土宗香积寺,创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位于长安城西南神禾原,面对终南山。
7、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8、译文:中年我已有好道之心,晚年迁家到南山脚下。兴致一来我独自漫游,快意佳趣只有我自知。闲情漫步到水尽之外,坐下仰望白云的飘动。偶尔与林中老叟相遇,谈笑不停忘记了归期。
9、终南山别名太一山、太壹山、太乙山、地肺山,带有道家和道教文化的印记。公元前6世纪,道家鼻祖老子前往终南山楼观台隐居,途中所著《老子》,对中国水墨画、山水画、文人画影响至深。大象无形、计白当黑等观念,启迪了水墨山水画的造型与留白。西汉建国之初,一直到汉文帝,无不崇尚道家。汉武帝时的精神领袖是董仲舒,他的《春秋繁露》,字里行间洋溢着道家的用语。在终南山南坡的汉中盆地,是东汉末年道教兴盛的地方。终南山是道人称颂的洞天福地,道教北五祖中的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均在终南山修道布教,因而有“自古神仙出终南”的说法。
10、禅诗是中华文化奥库中的宝贵遗产,又是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畦奇葩。禅诗园选有充满禅理、禅趣的禅诗100首,将其刊刻于“古木”、“奇石”之上,以供品读。游人徜徉其间,读之唇齿留香,诵之心旷神怡,思之达观人生。
11、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12、继《空谷幽兰》之后,有大批国人及老外来终南山寻访隐士。没有门路,自然失望而归。真正的修行人有些你看起来就是山野村夫,有些隐居在极高极险人迹罕至的地方,当然还有一些你随时可以见得到的,但是你无法判断他们道行如何。终南山脉太大,艰险的地方平常人根本上不去。终南草堂对面山上有个高高的悬崖,这里的道长就说,曾在对面悬崖上看见一个修行人在打坐。
13、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14、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今存诗400多首。
15、①终南:终南山。别业:即别墅。
16、这两句还体现了禅宗的时空观。第一句用“处”字把行到水源的时间过程空间化了,第二句用“时”字把诗人与云之间的空间关系时间化了。这就是禅宗说的“所谓有时,时已是有,有皆是时也”(道元禅师语),即时间就是空间的存在(“有”),空间的存在都是时间。这样,瞬间变成了永恒。由于这首诗意味深长的禅趣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不离感性又超越感性,因而格外空灵蕴藉,令人涵泳不尽。
17、地去搜扬近,人谋隐遁难。
18、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19、⑦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20、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长开智慧花。
三、终南山禅茶
1、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2、任腾腾兀兀,天涯海角,
3、香积寺寺名取自《维摩诘经·香积佛品》,是说上方界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一切皆以香作楼阁,苑园皆香。寺名如此,当为佛教胜地。
4、有幸能够见到终南山,山高的快要逼近天空了。
5、“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6、已知最早的假山实体,出土于洛阳唐朝上阳宫遗址。上阳宫建于唐高宗上元年间,武则天晚年移居此宫。宫内假山叠垒在人造的水池岸边,呈高低错落之势。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曾指派人建造园林,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堆砌假山。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更加张扬,营造定昆池,假山水从长安城郊一直修到终南山。
7、中岁颇好(hào)道,
8、素壁淡描三世佛,瓦瓶香浸一枝梅。
9、终南山与山水画南北宗
10、隐居终南山的王维与范宽,尤其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
11、功成积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难。
12、太华峰前是故乡,路人遥指读书堂。(唐杨汝士《题画山水》)
13、生烟漠漠中有树,树外田家几家住。重峦复坞随不断,茅舍时时如菌附。两人并向渔梁涉,一鸟遥从翠微度。行云澹映荒水陂,似有斜阳带微昫。傍篠白沙明,青林滃成雾。乍明乍晦景万变,想当夏尽秋初处。石墙短缘隈,隈水浅萦回。宽平一亩敞层屋,板扉犬卧无人开。书堂树深昼寂寂,主人应是王摩诘。(明祝允明《王右丞山水真迹歌》)
14、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15、知是平泉是辋川,水光林影共悠然。此中真趣谁能辨,吏隐云间一散仙。(元丁鹤年《水光林影图》)
16、赏析: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因缘和合,相互相生的道理。琴自己不能发声音,指头之间也不能发出声音,只有二者合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17、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18、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19、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20、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四、终南山禅修
1、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
2、凝视莹莹润有光,不同凡质千年藏。
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4、流观终南山,周览天府国。(元虞集《题商德符华山图》)
5、(宋)王中立《杂诗四首》
6、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7、应知深处有神仙,花落花开度岁年。扁舟自是寻仙侣,为觅桃源一洞天。(元邓文原《李思训妙笔》)
8、人与山河,就好像是一棵树上的不同树叶,接受同样的空气、阳光、水分,虽然树叶的脉络不同,但却能彼此无碍地共存于同一棵树上。
9、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10、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的范畴,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11、夜炉助暖烧松叶,午钵充饥摘野蔬。
12、踏著神仙宅,敲开洞府扃。望中仙岛动,行处月轮馨。(唐李洞《终南山》)
13、《寻佛问道终南山》——寻佛篇之三:偶遇香山寺!
14、安乐公主造定昆池四十九里,直抵南山,拟昆明池。累石为山,以象华岳,引水为涧,以象天津。(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
15、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16、山水画家画真山水,贯穿中国画史,常常是为了卧游。所谓卧游,是指足不出户而观赏写真的山水画,用处是开心。有人携带王维《辋川图》让病中的秦观卧游,声称可以疗疾,结果没过几天病愈。
17、世间的事情,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它产生的道理,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后必然也有着它成功的原因,凡事皆是因缘和合,相互相生。
18、时光易逝催人老,不如远离贪欲,退隐还乡,对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做个凡人。
19、第八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偶然遇到林间的老人,笑谈到忘记回来的时间。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叟,是指尊贵的长者(指本来面目),因为六地菩萨是名叫现前地,本来面目在六地菩萨才能完全显现出来,而如不能把本来面目永住着,只能在偶然时才能显现尊贵的本来面目。见了志同道合的老人(本心)的兴奋心情,有如见了知己,谈笑间忘记了还期。
20、③兴:兴趣。胜事:快意之事。
五、诗 终南山
1、丹青王右辖,诗句妙九州。袖手南山雨,辋川桑柘秋。(北宋黄庭坚《摩诘画》)
2、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3、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4、taiyǐjìntiāndōu,liánshāndàohǎiyú。
5、骚咏禅谈意未央,欹湖烟月堕微茫。(元王恽《王右丞辋川图》)
6、自从半夜安心后,失却当年觉痛人。
7、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8、赏析:人生一世,忙忙碌碌,为功名,为财富。却没有一刻是为自己的身体,为自己的生命。苏轼说,因病得闲,不是什么坏事。起码让人们可以在日常的忙碌中抽出身来,有空来照看下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生命活得太忙碌、太焦虑了,只有“安心”才是最好的药方。
9、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10、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11、赏析:在禅者眼中,红尘中轰轰烈烈的事情,都不过是区区心事,是不入法眼,不住禅心的。这也是禅者与普通人的区别。对于生活与世界的看法,禅者如立山头,尘世人却身处哄闹的人间,禅者自若,而世人惶恐。再大的雷声,在禅者犹如婴儿之声;人间却把雷声当做神明。刘备还因此吓掉了筷子。
12、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13、báiyúnhuíwànɡhé,qīnɡǎirùkànwú。
14、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15、古老的寺庙没有悬挂着全国的地图,终南山的那个老翁哪儿来的呢?
16、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琴。
17、这段公案的大概意思是,终南山的云际师祖禅师问普院和尚:“如来藏是怎么收藏如意宝珠(即摩尼宝珠)的。”南泉和尚告诉他:“与他往来的、不往来的人和事,都是收藏如意珠的地方。”师祖禅师不明白呀,继续追问道:“那什么是如意宝珠?”南泉和尚说:“去去去,你都没会意到我的意思。”然后师祖禅师就入门了,哈哈哈。
18、《画刊》∣彭德:玉宝奇闻记
19、岳顶禅房枕石台,白云飞去又飞来。
20、前面讲修行成就,这说怎样下手修行之处。水穷处,是指水的源头,一切归于本源,是在暗喻,彻底穷尽世间尘劳,才能回到真实,回到心灵“觉性”的源头。在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绝境里。行到山穷水尽,水穷则无路,是在终结之处发现了生机。识得妄本无性,于是攀缘心当下就停了下来,如流水般的妄想之流,飒然而止,“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觉性光明当下爆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