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人施舍的东西我不要文言文
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2、《鱼我所欲也》文章是怎样展开论述的?(本文的论证思路)
3、B.纵百姓观之/稍纵即逝
4、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
5、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6、(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8、《鱼我所欲也》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9、(答案)得到胜于用脚踢
10、②放开;释放。《齐桓晋文之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11、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1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只要是
13、“中考”“名著”“班主任”
14、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15、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16、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17、(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8、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9、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见《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20、从文中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
二、不需要别人的施舍
1、③呼尔而与之(表修饰)
2、译文: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为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4、“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那饥饿的人之所以不吃黔敖的食物,是因为黔敖一副傲气,视穷人为猪狗,他的施舍带有侮辱性。中国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
5、④谦称自己的属,用在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前。如“舍亲”、“舍弟”等。
6、答:“所欲”应指的事情:“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民族的大义,国家的建设,抵御外侮,解救别人于危难等等。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8、为:为了。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èi”。
9、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10、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介词,把)
11、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出师表》
12、作者链接: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
1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5、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16、所恶(wù)蹴尔(cù)不屑穷乏者(xiè)
17、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18、(1)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2)颜回的志趣很好呀。
19、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
三、与其得到别人的施舍,下一句
1、第二部分(2)正面举例论证说明了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2、(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辟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5、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6、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7、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8、“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
9、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汇总(整理)
10、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11、是:这种做法。已:停止,放弃。
12、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13、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14、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5、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6、✦恶:厌恶。✦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17、出处:春秋·孟子《孟子》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18、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
19、点亮底部“在看”,坚持每日一读
20、第二部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接着孟子还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四、不要别人施舍的古文
1、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
6、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
7、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贤者能勿丧耳”)
8、文: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jiē)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翻译: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乐羊子有一回在路上走,拾得(别人)丢失的金子一块,回家后拿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喂,来吃’的食物(即不敬的施舍)。何况捡别人丢失的东西贪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行为呢!”乐羊子十分惭愧,于是把金子扔到野外,便到远方寻师求学。
9、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10、①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11、①蹴尔而与之蹴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
12、文中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进行论证。
13、编辑|文言文阅读内容团队
14、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15、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16、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17、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含名句、事例。
1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19、(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
20、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五、别人施舍的东西不要的说说
1、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狼得骨止(蒲松龄《狼》)
2、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3、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4、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5、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6、《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7、(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8、C.所恶有甚于死者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9、⑤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成语有“退避三舍”。
10、“传统文化”“诗词”“阅读”
11、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弄断老虎的爪牙,让百姓们来看。王戎也前往观看。老虎在笼子里爬在笼杆上吼叫,它的吼声使大地也在颤抖,观看的人没有不害怕躲避的,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动,脸上没有恐惧的样子
12、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13、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14、“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15、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
16、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17、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18、(1)通“向”,从前(2)停止,放弃(3)为什么.....地样子
19、今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2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六、别人施舍的东西我不要文言文
1、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3、(解析)A.“亦”都是“也”的意思;B.动词,舍弃/名词,住所、房间;C.介词,比/介词,在;D.动词,感激/动词,得到。
4、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
5、(2分)这就叫作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6、C.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吃喝着给他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8、②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9、文言文阅读,意在引导考生对日常的文言文的学习,不仅限于背诵默写,还要学会积累,重视理解和感悟,能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灵活运用到阅读中,真正理解和体会蕴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丰厚内涵和优美意境。
10、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11、(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12、②以伤先帝之明(连词,表结果,以致)
13、我肯定不会给予施舍的,现在太多人都是骗子,即使他们不想骗人,也往往是被别人利用来骗人的,真正的乞丐很少的,我们如果好心地给予施舍,往往是起到了助纣为虐的效果,更加助长了别有企图者的气焰,而我们往往并不具备鉴别是真是假的本事,所以就我而言,绝对不对给予施舍的.
1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15、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岳阳楼记》
16、思想链接:孟子的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