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最核心的一句话【唯美文案145句】

2023-07-07 08:54:58 0 59

一、道德经最核心的一句话

1、所以当我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我知道这事儿正在往好的方向去发展,我越是糟糕的时刻越内心平静,越是当别人认为我很好的时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为,好的事物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

2、但是请等一等,这笔账能这么算吗?

3、最早知道《道德经》这部经典,应该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时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名言。然后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到了大学,对儒释道三家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就更加入迷。下面就分享几句《道德经》中感悟最深的句子:

4、让你轻松掌握《道德经》中的人生大智慧

5、人变得不自然,国家不得不先以礼仪规矩百姓,进一步不得不法度刑律规矩百姓,甚至用巫鬼崇拜规矩百姓,使得百姓生出畏惧之心。

6、“无”,说的是开天辟地时最原始的东西;“有”是万事万物生成的开始。因为最初的那个“无”,才有了后来的“有”;没有“无”,就没有后来的“有”。没有“有”,也就谈不上原来的那个“无”。

7、黑格尔熟读《道德经》的证据请参看其著作《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东方哲学•甲三•道家》

8、道法自然。自,是自己。然,是模样。道,遵从的就是世间万物本来的模样。

9、这句话太重要了,它是涉及到一个国家或者个人向前走的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我们知道人性是自私的,但一味自私,结果会很糟糕,但是让人无私,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和人性又是相悖的。

10、在道德经中,道的内涵是多样的。好玩的国学认为,最起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1、在别人眼里,我主持节目的时候是有用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情,大家认为有用就是能挣着钱的、能出名的、能升官的,剩下其他的就是没用的。

12、各个诸侯王的土地死后不能只传给嫡长子,必须全部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③。

13、接下来,老子还举了几个例子,我翻译成白话文来说,比如说杯子,我们都说瓷杯子、玻璃杯子、紫砂杯子等等,我们都在强调杯子的性状是瓷、玻璃或者紫砂等等,但是老子说了,杯子真正有用的不是瓷、玻璃或者紫砂,而是围出来的空。

14、什么是德呢?德就是道运行的结果。德就是得,结果的意思。无德必定无得。德不配位,财不配心,得而复失,亡国破家的节奏!

15、“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16、《道德经》第二章里头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对我来说,在我的不同的生命阶段对它的理解发生了四次的变化。

17、所以,有用和无用之间怎么转化?现在的中国人放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时间太多了,由于我们没有很多时间花在无用的事情上,所以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当贫乏。这是对我的启示。

18、《道德经》的第十二章里谈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色彩一多了,人们就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了,声音混杂了,耳朵也就聋了,味道太复杂了,最后你的嘴就吃不出什么味道了。

19、孔子道,也广泛。兴周国,继绝世。举逸民,保平安。君治民,讲道义。忠孝仁,礼智信。德治国,利统治。入世学,他之理。世称谓,孔圣人。

20、为人要廉正,这是要求自己廉洁正直。可你不能因此而看不起他人,对别人就提出苛刻的要求。

二、道德经最精华的一句话

1、《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几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的意思是说,上等之人听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干了;中等之人听到好的道理,一边干一边怀疑它的真假;而下等之人听到好的道理,只会嘲讽大笑,这是最糟糕的。

2、24岁我开始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采访过无数大家。半年之后,我幸运地接触到了一套书叫《曾国藩》,一个多月的时间全看完了,一下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

3、老子认为,大自然是一种天地形成的自然万物的东西,它是有一定规律的。他们自己存在的时候都有一种独特的方式,当你太过于干涉的时候,不但不会起到好的结果,反而会出现坏的事情。

4、意思就是说要为人方正而不孤高,做事讲原则但尊重他人。

5、《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6、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次文化讲堂上,白岩松都分享了些什么让听众深受启发的文化、智慧~

7、不管是对于自己的妻子,还是对于自己的员工,强加干涉,便是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个也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

8、很多人问我:你闲暇的时间都在干什么啊?我说:我读书的闲暇时间是在做节目。看似逗乐子的一句话,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认为是真的。生命的真正事情是什么?有用和无用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9、虽然室友后来也多次决定奋发图强,但每次都不了了之。直到毕业,她的韩语水平仍停留在大一时候的水准。

10、2017年再度出版《杨鹏解读》,被著名历史学家吴思先生认为“解读出了不一样的老子”。

11、那么,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美,难道不是别人觉得美,因此我们觉得美吗?那这种局面到底是美还是丑?

12、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13、2003年出版的《老子详解:老子执政学研究》至今五次再版,被著名学者刘军宁赞誉“还原了《道德经》的价值中枢”;

14、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不是不为,老子反对的是人世间功利性有目的为。

15、也正因如此,欧洲几十个国家的历史才会陷入长达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而中国从秦朝的郡县制开始,其政治架构就已经完全超越了封建贵族制,具备了一个现代国家的核心要素和基本雏形,足足领先欧洲1800多年⑥。当然,黑格尔对此一无所知,所以才会对中国指手画脚,胡乱地发表一系列“坐井观天”的言论。

16、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你最要记住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什么意思呢?

17、澶渊之盟的本质,其实就是花钱买平安。北宋每年必须向辽国提供30万岁币(约30万两白银),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笔十分成功且合算的买卖。为什么?因为北宋当时每年的财政收入高达一亿贯钱,也就是一亿两白银⑤,上供给辽国的赔款只占全国总收入的0.3%,简直是九牛一毛。

18、可是人一旦强行定下一个美的标准,那自然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这等于人为造成了对立,本来没有美丑之分,现在有了。那谁愿意丑呢?没人愿意丑,大家都向美的标准看齐,都学美的样子,这其实就不美了,没准儿学个四不像,甚至把好好的身体搞坏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个典型。

19、知乎上有个问题: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

20、㊣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三、《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1、比如不丹,幸福指数是世界第小国寡民,该有的都有了,人家不需要地铁,地铁是为了解决长距离而无法到达才需要建设的交通工具,如果溜达着就能达到目的地,干嘛要建地铁呢?所以老子其实知道,一切不可更改,但是请允许他理想一下。

2、生活中那些性格直率之人,往往都非常容易伤害他人。他们常常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

3、老子强调的不是不作为,他是在强调一种怎么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安宁感或者说是安全感,他强调的是不断、缓慢地动,动中求静。其实,现代人应该追求的是动中静和忙中闲。

4、其它的基础内容,就不再啰嗦,都可在网上查询。

5、两种观点究竟孰是孰非,恐怕难以定论。因为牵扯到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

6、无为之道不可道,没有文字语言可说之道,另一个神为频律之道。

7、希望提升个人智慧,提高思想深度的你

8、而且你作为一个高位领导,是一个高位。员工是一个低位,你作为一个高位去横加指责自己的员工的时候。他一定在内心会对你有一个逆反心理,因为大多数低层的人对于高位的人都比较有排斥。

9、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你一聪明,人们就开始跟你斗心眼了,斗着斗着,这个时代就复杂了,淳朴的民风就消失了。

10、如果知道万事运行的规律,你就会变得包容,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包容,越容易包容的人,就越容易公正,越公正的人就越该当领导,越会当领导的人就会跟天结合,天就跟道、跟规律结合,一旦你照规律做事,就能做得久,就不会有其他的危险。

11、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老子专门讲了很多东西,比如他说天地之间有点像个大风箱,空的,但是你只要动,风箱的动力是无穷的,永远能够产出,这真有道理。

12、对此,现场听众赞叹道:“听了这堂讲座,恨不得马上买本《道德经》细读。”;“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比网上的鸡汤文更打动人。”......

1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4、关注视频号,听杨鹏老师如何讲《道德经》

15、从今日起,我们要加强练兵,广请有谋略的军师,提升硬能力,之后再战。

16、所以你要做到的是动中静,忙中闲,永葆安宁的方式就是徐徐地在动,不断有新的东西在生长。

17、为了维护尊严和权威,即使君主做了错误的决策也不应该去认错,去承担责任。

18、因此我们常常保持一颗“无”的心态,观察事物的本质,才能领悟到“道”的奥妙。“徼”是边际的意思,如果我们保持“有”的心态,从现象看本质,也能窥探到“道”的端倪,结果和从“无”那领悟到的奥妙其实是一样的。

1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0、看懂了老子的孤独,再看道德经

四、道德经核心句子

1、再比如说建筑,我们看到的是门、窗、墙、顶,但这些其实是没有用的,能用的还是围出来的空。没有中间的空,大家住哪儿?在举了那么多例子后,老子总结出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看不到的东西才是可以用的东西,“利用”就是这么来的。你一下子就理解了有用和无用之间的转化。

2、“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这句话是一句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非常基础的说法,但是也往往是因为它太过于基础,而最容易被人忽略!之所以这句话会令人终身难忘,是因为经过年少轻狂的时期后,终于认识到“我改变不了世界,我改变不了别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3、很多人认为,有道的社会,就是自由放任的社会,其实不然。

4、夏朝的时候,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伯启受命领兵御敌,没想到却以落败收场。

5、希望提升管理能力、领导力水平的你

6、时隔24年,去年春节前后,我重新看了一遍《曾国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部分的情节我都忘记了,但是我发现价值观已经是我的了。曾国藩是儒家入世,后来从儒家转到法家,一切从严,但是屡战屡败,一次又一次跳河又被人救起,屡屡攻不下太平天国的总部,心灰意冷,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7、脚底板长眼——没见过世面!

8、而是想让知识可以普罗大众

9、这句话最好理解,那就是“别显摆”。

10、是因为人变的不正常了,变的不自然了,失去了道德天真。

11、0动中静,忙中闲,乃永葆安宁之道。

12、前不久,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作客“乌镇文化讲堂”,以“《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为题,结合自己的心灵体悟,分享了《道德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诸多发人深思的人生智慧。

13、❤未来会有更多有趣有料的分享哦❤

14、道是什么?老子开篇就说了,“道可道,无常道。名可名,无常名。”意思是,这个“道”,是讲不出来的,讲出来的就不是道了。但是还是要说,为什么呢?怕你不明白。除了说,还要给他命名,为什么呢?怕你理解不了。

15、比如坚持减肥,刚有了这个念头,但当美食出现时,又放弃了。

16、当时北宋每年对辽国的贸易顺差是40万两以上⑥,这么一折算,还倒赚10万两,同时还能省去连年打仗的几千万的军费,甚至在《澶渊之盟》签订十六年之后(1021年),北宋的可耕地面积也达到了顶峰——524万倾,比开国之初(960年)扩大了六七成,不能不说“和平环境”起了重要辅助作用⑦。那么如此看来,岂不是三全其美?

17、这样一来,就不会再有人敢装神弄鬼,也不会再有人敢,认为自己就是天,认为自己可以操纵一切。《道德经》中的用兵思想中国的文化认为,内圣而后外王。

18、杨鹏老师研究《道德经》20年。在《道德经》领域出版有三部著作:

19、这一论题本身直接涉及到了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道”和另一个重要概念“自然”。现代人读《老子》,认为自然就是自然科学的自然,古文不是这样读,现在的自然科学是借用老子的观念。

20、我是怎么跟《道德经》结缘的呢?为什么说它是我的生命之书呢?

五、道德经最重要的一句话

1、正常人,自然的人,也不会畏惧死亡。

2、公元1005年,为了和平共处,北宋和大辽两国之间缔结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3、杀掉这些妖妄的意见领袖,没有人祸乱老百姓的大脑了,他们才能重新恢复成婴儿和天真。

4、你在看电视剧或电影时,一定看过“道可道非常道”,“形无形事无事味无味无形既有形……””反其道……”……等话,这就是道德经里的内容,最有名的是金庸在《射雕》里引用和改变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这是改编引用于《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还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说法也是出自《道德经》!……

5、如果说你拼命的想让他们用的方法和你自己想象的一样以及想要达到的目的,你都会横加指责,这样对于这些员工来说就是有一种逆反心理。

6、(美)罗伯特·杰伊·利夫顿《纳粹医生•第2章“安乐死”:直接医学屠杀》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7、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人这一辈子,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

8、所以,我们在《道德经》里面能看到易经的思想框架就不足为奇了。看下图,这是我梳理的中华文化圈脉络图,也很清晰表达出道德经和易经的关系。看图说话:

9、《道德经》的结束语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情都不跟别人争夺。

10、《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几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的意思是说,上等的人是听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干去了,中等的人听到好的道理,是一边干一边怀疑,最糟糕的人听到好的道理,开口就是骂。

11、水木然新书《价值规律》正式上市!

12、所以,当我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我就会问这是不是最烦的,我知道这事儿正在往好的方向去发展。我越是糟糕的时刻内心越平静,越是当别人认为我很好的时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为好的事物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

13、所以,我们还是用英国近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开篇打个圆场吧:

14、这里先不要往下看,闭上眼,给自己三秒钟,在内心做出答案。

15、圣人也不要有一种偏爱,所以圣人要效仿万物任由其发展而不加干涉。

16、老子的道德经并没有一章完全明确的指出和你说的那一段话相合不过却有很多的章句体现出了楼主上面的意思.老子的很多文章都有提到此类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有正反俩面,万物复阴而抱阳,当一件事物正在成长的时候就会有另一面走向衰弱.比如人的身体一直在成长但此时也是衰老的另一面,而衰老的同时也会由新的一代来取代.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7、可以说,道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18、好像并不完全符合你所说的白话,不过好像已经没有更符合的了.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大概的意思就是指‘道’,玄牝如万物之母.即道产生万物而它却是看不见的,想得到而摸不着.万物得道而以运作这是自然之理,也永远不会殆息.等等还有几章能与你的白话有所关联不过没有一章是完全符合你说的白话的.不知道你看的是哪个版本的道德经.

19、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扩展资料: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20、好,现在言归正题,为什么要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因为:

六、道德经最核心的一句话

1、从上图可以看出,道家思想主要来源于河图洛书和周易。而《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所以用易经作为哲学框架和理论依据来理解《道德经》是肯定没错的。也就是,我们要从《易经》去论证《道德经》的思想是正确的。关于这个问题,就不在这里深入讨论了。

2、两国之间——从此可以进行贸易往来。

3、《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提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呢?老子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江海比别人低啊,所以千江万河终归大海。仔细想一想,我们做人也是这个道理。

4、一部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却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大智慧。它是关于中国文化、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的百科全书。道德经中阐发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美学、心理学等。

5、一直以来,很多愚蠢的人以及别用用心的人,都在把道德经的思想,宣传渲染成懦弱无能的,藏污纳垢的,逆来顺受的,以德报怨的那种病态的弱者形象,并且对这种病态的弱者形象进行讴歌和美化,认为这就是道德。

6、“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道法自然”这一论题不是一个孤立性的论题,关涉到老子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道”与“万物”的关系,也关涉到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圣王”同“百姓”的关系。

7、道是什么?老子开篇就说了,“道可道,无常道。名可名,无常名。”意思是,这个“道”,是讲不出来的,讲出来的就不是道了。但是还是要说,为什么呢?怕你不明白。除了说,还要给他命名,为什么呢?怕你理解不了。

8、道家所说的归到本源,遵从世间万物的规律,无为而无不为,其实不是让大家什么都不干,而是遵从事物的规律,不瞎干,不蛮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顺势而为。

9、文献里面记载老子求学的经历,很有意思,也许对于我们了解《道德经》有非常大的帮助: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10、(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11、《道德经》通篇盘绕一个“道”来阐述,开篇就是:道可道,十分道。后半局部讲“德”,德其实就是要顺道而为。道:指的是天地、万物、人生运转的规律和原则;德:指的探求道的办法。所以,《道德经》的中心机想就是通知我们天地万物以及人生的规律和规律,然后用什么样的办法或者说如何去顺应或者遵照这些规律,如何去控制这些规律。

1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中国历史上最重文轻武的朝代就是大宋王朝,尤其是北宋,对文人士大夫的优待可谓空前绝后,开国皇帝赵匡胤甚至给子孙定下一条祖宗家法:

13、国家永远被贵族阶级牵着鼻子走,永远因循守旧,永远没有非贵族的文官系统,所以永远也不可能有合格的行政效率。

1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5、比如坚持早起,但第二天实在起不来,所以就放弃了。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道德经.第二章》

17、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不是不为,老子反对的是人世间功利性有目的的为。

18、0《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

19、第一期5月18日正式开营

20、中国的北宋王朝,被野蛮的金朝灭国;南宋王朝被野蛮的蒙古人灭国;文明古巴比伦,被野蛮的亚述人灭国;文明古国埃及,被野蛮的罗马人灭国;文明古国印度、波斯以及希腊,都是被野蛮民族数次入侵,最终走向衰落而毁灭。

1、世界的历史是由宗教和经济——这两大力量同时构建和形成的③。

2、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3、天地没有这种仁爱之心,无心于爱物,因此他以万物为刍狗。

4、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季节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会生老病死。但后面这句话“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疾风暴雨的变化,而是缓慢的运行方式。

5、这话怎么说呢?众所周知:

6、恰巧那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闭门不出,左宗棠骂他“你以你父亲去世放弃太平天国之责任”。但曾国藩就是在这次回家的过程中重读《道德经》,结果豁然开朗,他忽然发现,刚强无法胜柔弱。结果,他带着老庄的哲学出山,人际关系全部捋明白,一举攻下南京,奠定了他的事业直至顶峰。这是曾国藩的人生故事。

7、但你是不是忘了一个人?

8、《道德经》认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就是以战止战。

9、什么是道,老子都讲不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我们也讲不清楚。但大概意思是:道这个东西,“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也就是道是物的主宰。他贯穿于物的始终,生靠她,死也是他。活得好是他,活得不好也是他。

10、就是不想让知识变成奢侈品

11、最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提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什么意思?圣人不攒那么多东西,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道德经》的结束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2、《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13、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4、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15、但其实按照我的理解来说,就是你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行,又要谦卑低调。

16、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生命中最爱的三个人是谁?

17、经常有人说“我现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来,我就静下来。”其实,没有我们以为的“等我忙完这段就静下来”,等你真退下来,闲下来,你反而不适应了,会说“我去找点事情干吧”。

18、“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19、矛盾的双方是既对立又统同生并存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则有恶——矛盾是不可能单方面存在的.现在世人通常从为美好的就理所当然全是美好的,认识不到它必然存左的丑恶的对立面,于是就会不自觉的误将这丑恶的一面当成美好的的了,那么这美好的就不能美好的了.唯有这样理解,他接下来的文章才顺理成章;他继续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来阐述矛盾之相反相成的观点.在这一章的最后,作者进一步指出:真正美好的事物其实并不那显露.正如他在另一章所过的“善行无辄迹”.

20、庄子观,重自在。崇自我,逍遥活。莫奋争,各安生。自修身,独养性。佛思想,源于他。其思想,出世道。

1、第道起作用的方式就是无为,它不会去特意干涉什么,道是没有情感的,它只是按照自身应该具有的那种方式去行事。这叫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启示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也许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我们不要去干涉他,就让他按照自然而然的存在吧。这种哲学运用到生活上,就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有阳光灿烂的时候,也有暴风骤雨的时刻,有春风得意,也有失败消极,这些都是自然之事,我们应该做的,要像自然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淡然待之。这就叫做清静无为的生活。

2、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季节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会生老病死,但后面这句话“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疾风暴雨的变化,而是缓慢的运行方式。

3、所以同一件事情,态度不同,意义就完全两样。说到底,苟且偷安的态度可悲就可悲在,只看到了物质利益,却忽略了精神收益。只知道“实其腹”,却忽略了“虚其心”。而韬光养晦的态度就二者兼备,文武并重,因为一个国家只有不沉溺于眼前的闲适和欲望,才能获得更大的和平与安康。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

4、0《道德经》里的博大智慧

5、没错,即使是“智者”也无从偷奸取巧。我们举个例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