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批注【唯美文案125句】

2023-06-13 09:48:19 0 59

一、端午的鸭蛋批注

1、生(齐读):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2、师:“情怀”,说得真好。这是我们本篇散文的神。老师还给同学们找了一个和本句类似的句子,同样是肃然起敬的表情,你们来读读,看看说的话有何微妙的区别?

3、DragonBoatFestival

4、(说明:用简洁的教学语言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明确学习内容。)

5、汪曾祺,资深文化界名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6、明确:这一段引用袁子才食谱的文句,文言特色很明显,颇具古雅之气。据说,北宋词人秦观就曾拿高邮鸭蛋馈赠自己的老师苏东坡,鸭蛋很有文化味儿。,袁子才这个人,其实作者是不喜欢的,而正因为他的“腌蛋”一条却深得作者之心,觉得倍感亲切。作者恰到好处地连续使用两个否定词“不”,先抑后扬,可真是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味道了。

7、《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8、“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9、因为生命应该有所坚持,

10、向右滑动查看“小种子们”做的批注

11、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达到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者情感的目的。(重点、难点)

12、生1:本文写了对端午各种风俗的介绍,家乡的咸鸭蛋,端午节吃鸭蛋的风俗与趣事。

13、师:你说得很好,口语很有味。作者善用口语,是这篇文章语言的一个特色。也是汪曾祺散文的一个特色。

14、出示示例:(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学生齐读。)

15、生1:文雅味,厚重味。

16、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17、生2:我喜欢“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我品出了童真童趣味。

18、看似平常的字词,实则精挑细选,需细细咂摸,方能品出其中味道。例如《五味》中关于吃臭熟了的苋菜杆的一段描写:“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我们那里叫作‘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因为吸起来‘咕’的一声。”“果冻”二字的比拟,无论从颜色、形状还是口感,都无比贴切,一“噙”一“吸”,让人食欲大振,最后“咕”的一声,形象无比,让人不禁笑出声来。书中诸篇散文里是否也出现了如此传神的字词?记录几例,试作赏析。

19、《端午的鸭蛋》是当代作家汪曾祺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20、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二、端午的鸭蛋属于什么文章

1、师边巡视学生的批注方式,边给予指导。

2、探究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

3、通过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以及家乡的“端午的鸭蛋”,表现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以及对故乡的热爱。

4、生2:我也会聊第二段,我想给她补充一下,通过她的描述还不能更好的展示高邮鸭蛋的质细油多。这一段还用了对比,把高邮的鸭蛋和北京的鸭蛋对比。北京的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而高邮鸭蛋的油多色红。这样高邮鸭蛋的特色更鲜明了。

5、师:如果再次采访一下汪曾祺,此时此刻,他会什么心情?

6、作家李陀:汪曾祺除了从民间的、日常的口语中寻求语言资源之外,还非常重视从古典汉语写作中取得营养。……很明显,文言写作对“文气”的请求被汪曾祺移入白话写作中,且了无痕迹。但“痕迹”非常明显的以文言直接入白话的做法,他也不忌讳,非但不忌讳,相反,大张旗鼓……文言成分和白话成分水乳交融,自自然然,一点不牵强。

7、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评论家批评其散文格局不够大气:

8、知人论世,是文学阅读的基本方法。汪曾祺的一生,足迹所及,不可谓不广泛,历世变幻,不可谓不丰富。查找资料,绘一张汪曾祺生平年表或足迹路线图,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9、奚巍鸣《汪曾祺的“重复”》:一位惜墨如金、文字精练的老作家,在题材、内容、情节、细节,直至文字上一再重复自己,这实在令人遗憾而惋惜。退一步说,如果他在结集出版时,把重复的篇目、内容、文字,加以删改,也可以弥补一下,可惜他对此忽视了。

10、4分钟之后教师请学生同桌之间先互相交流批注,2分钟之后全班交流。

11、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12、贴五毒,系百索子,做香饺子,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整齐。

14、(师做起伏的手势,生读)。

15、赏析:用小孩子的眼光与语气,评价地方的风俗,真切而实在。“道道"一词明显含有地方特色,用在这里,平淡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16、小种子们不仅能通过儿歌吟唱端午,还能欣赏端午美文,并且对美文进行阅读与品鉴。孩子们从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节选)》和沈从文的《端午日(节选)》两篇文质优美的散文入手,在名家名篇的文字中寻觅端午的文化内涵,品味与涵咏中提升语言感悟力,促发核心素养的提升。

17、执教者: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四中魏萍

18、生1:没有“哦”和叹号,本文句末也是叹号。

19、生7:我喜欢“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我品出了生活的情趣味。

20、汪曾祺的儿女们在父亲去世后写了一本书怀念父亲,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你觉得他为何会成为儿女们口中“可爱的好老头儿”?

三、端午的鸭蛋批注

1、生4读: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齐答:扬)

2、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3、古时候的中医认为,咸鸭蛋不仅可以滋阴清肺,而且还可以治疗夏季高温带来的隔热、咳嗽、嗓子疼痛以及泄痢等疾病。

4、师:对于“哦”字的读法,有没有其他的理解?

5、“江浙一带人见面问起我的籍贯,答云高邮,多肃然起敬,曰:“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的家乡》)

6、接着他带领学生进入了预习检查环节,从他常用的教学入口进入文本的解读。先检查学生对课文中重要词语意思的掌握情况。然后有词语意思进入文本内容的解读。如:让大家说说“肃然起敬”这个词语的解释。学生陷入沉默,老师进行引导:谁要说说这个词的意思?没有人回答。

7、开头所介绍的习俗都是略写,后面的端午节的鸭蛋是详写。当地的风俗不同于外地的便是咸鸭蛋,安排的目的是突出主题。

8、美好,因你而美,因美而好!

9、当作者自豪的描绘家乡的鸭蛋有名时,多次采用扬抑宛转的手法。(此处删去多余一段)

10、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11、(学生默读文章,批注自己喜欢的句子。)

12、简陋的物质与浪漫相关,日常的天空、花草、湖风与诗意童话相连,这是汪曾祺的生活情趣,他用一个个精选的意象创设了一个个别样的审美意境。请摘录几处你觉得最经典的诗意片段,仔细揣摩,学习汪老的抒写技巧。

13、师:下面我们开始采访活动。汪老您好,我是节目主持人魏萍,我想采访你一下,请您谈谈《端午的鸭蛋》,您会和我们聊哪一段?为什么?

14、同学们兴趣盎然,穿着各种古代服饰,在不同的空间中吟诵经典,祭祀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传说,感悟先辈笔下的端午文化,在诵读中寄托对先贤、先人的淡淡哀思,表达出对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的崇敬,以传承一种爱国的民族精神。

15、这些都是常见的事物和普通的人,这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花老师的这个问题很巧妙地点出了散文的一大特点:“形散”。接下来老师让大家自读课文,品味语句圈点勾画出你觉得有味道的语句,并在书上相关语句旁作批注,赏析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干巴菌味道极其鲜美的特点,体会作者收到房东母女送来的缅桂花后心中的幸福喜悦,理解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女孩子的吆喝声才会动听柔和……这些事物看似无关,其实处处和雨有关,此时顺势点出了散文的另一大特点:“神不散”。

16、这句话是口语,有着淡淡的幽默。引用了袁枚的文章,这段话写出了高邮鸭蛋的使用方法,夸奖了高邮鸭蛋。

17、本次课程融合“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旨在提升学生阅读力、品鉴力、欣赏力。传统节日的课程化设计,让学生在多元化、序列性的实践中收获成长,从而实现“语文立人”、“文化育人”的根本宗旨。

18、在李教授的课堂上,可以说无一处闲设,每一处教学都非常用心,每一处内容都不忘教学生,如何学语文、用译文。真正做到了在教语文时,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文本,学会学语文的方法。从而用“渔”去阅读更多的文本。就这样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达到了叶圣陶老先生说提倡的语文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最终会“用语文”。

19、师: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全面,说明预习得很充分,老师给你一个赞!

20、师:汪老曾说过:“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就是汪老的语言特色,平淡有味。

四、端午的鸭蛋哪些是详写略写

1、相信美好,就会遇见美好。

2、老师:书上有这个词的解释吗?

3、“五月家家户户过端午;过端午,粽子香包赛龙舟;赛龙舟,锣鼓喧天震九州。”歌谣朗朗上口,韵律十足,由此可见小种子们对端午的文化习俗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真有意思!

4、写故乡的鸭蛋。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5、师:武侠泰斗金庸先生说过“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者,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屏显该句)如果把《端午的鸭蛋》比作烹菜,鸭蛋是食材,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就是配料,语言组织就是火候。如何把文章写的美,除了语言的拿捏,当然还需要写法的把握。

6、赏析:“肃然起敬”与“咸鸭蛋”,一庄一谐,一文一俗,一大一小,在看似幽默的调侃中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满腔深情。

7、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我心目中最好的美食文章是汪曾祺留下的,汪先生本身是个作家,美食写得并不多,但每一篇都可以反复读,有味道。汪先生做人有士大夫的特立独行气质,写文章更能把中国文字调动到极致又不做作。最重要的,他只记述美食,不讲道理。

8、生2:有一种理解——表示略作思考,恍然大悟,很是佩服,拖长加起伏。

9、生9:挑淡青壳的,淡青的有格调!

10、(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11、"Learntodo,"

12、文章的主体元素是雨,但是杨梅、木香花,缅桂花等事物遍布整篇文章,每件事物都能勾起作者对昆明的怀念,都寄托着他对昆明的深情。作者吟着诗,坐在西南联大的食堂里吃美味的菌子,听女孩娇娇的吆喝,闻着房东母女送来的娇嫩欲滴的缅桂花……这一切都洋溢着汪曾祺老人的雅趣和情怀。

13、师:最后我竖大拇指,提示你别忘了最后还立着一个叹号。

14、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15、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16、师:读出了油多,富有快感味。“吱”读短读长都有味。

17、生2读:“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齐答:扬)

18、师:就跟婆婆挑儿媳妇一样精挑细选。(生大笑)

19、师:生活的情趣味,说得真好。那到了端午节,你们吃鸭蛋的时候,你们会挑吗?你们会挑什么样的?

20、此段作者写得抑扬宛转,顾盼有情。结尾作者又由鸭蛋壳装萤火虫,自然的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给人一种闲适自由的感觉。抑扬宛转闲适自由,是何等的文字功力!

五、端午的鸭蛋批注笔记

1、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既有生活的气息,又脱离了尘世的俗气;既有难以割舍的故园乡愁,又有闲适恬淡的诗意人生。他将日常生活的体验上升为审美的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繁华浮躁的物质世界里,很需要读一读汪曾祺。

2、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3、师:刚才这位同学用为同学补充的方式思考问题,真好!可见我们班的同学很懂得团结合作呀。

4、补充说明鸭蛋别的作用(1)介绍端午节的风俗(2)介绍家乡鸭蛋的特色因为高邮咸蛋名声好用语言造型,“吱”字写出了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即刻冒出来时的那种动感,以及吃鸭蛋时的那种快感,这样就把吃鸭蛋时的情形描写的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快给最佳吗!

5、王子瑶《论汪曾祺散文的“三味”》:在汪曾祺的散文中,看似平常、单调的故事折射出的是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热爱,对儒家思想的内化外行。汪曾祺的散文浑朴自然而又雅俗共赏,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6、屏显: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7、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8、(避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9、(说明: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也是难点,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师生共同赏析文章富有韵味的语言,感受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10、QQ:275909973

11、生5:我喜欢“白嘴吃也可以”,我品出了方言味。

12、辑三“吾家小史”记录了汪曾祺的亲人,其中《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诸篇为我们呈现了汪氏父子独特的相处模式。读完后,请你思考:汪氏父子为何能成兄弟?你如何看待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13、而鸭蛋的形状比较像是一颗心,所以古时候的人认为,吃了咸鸭蛋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心气神不受损害了。

14、(说明:首先让学生对文章整体进行把握,转而联系作者家乡的鸭蛋,引导学生从面到点。)

15、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学生齐读。

16、“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是个拟声词,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去掉后,效果就显得平淡了。

17、师:汪老说过:“故乡和童年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一个“哦”字,一字一叹。无独有偶,第四段中的“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个“有!”字,也是一字一叹。我们能品出什么味?

18、编辑:薛可心(龙华区华南实验学校)

19、(说明:引用名家对汪老语言特色的评价,不见其人先见其文,加深对汪曾祺散文语言特色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汪曾祺的相关作品。)

20、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六、端午的鸭蛋批注

1、汪曾祺(1920—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是能在枪林弹雨中谈笑风生、劳动改造中以苦为乐的乐天派,他是将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融为一体的吃客老饕,他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群中以小文章而见大气候的“平民作家”。他热爱生活、亲近生活,是儿女口中的“可爱的好老头儿”!他,永远对生活怀有赤子之心:“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2、供图:李海香(龙华区民治中学)

3、赏析: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蕴涵着情感变化于其中,皆因作者对家乡特产高邮咸蛋情有独钟,而那“与有荣焉”,不仅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更使行文平添情趣,诙谐幽默。

4、生3:除却巫山不是云。

5、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6、生总结所读之味:幽默典雅味,优雅味,温文尔雅味。

7、赏析:句中的“吃光”、“空头”、“糊”等词语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读这些文字,让读者感觉不是在欣赏作品,更像是聆听一位满腹掌故的长者唠嗑儿。所“唠”的内容虽是俗事俗物,听起来却亲切备至,乐趣无穷。

8、整理:薛可心(龙华区华南实验学校)

9、生6:我会聊第五段,因为第五段写了玩鸭蛋。鸭蛋我们不仅可以吃,享受美味。吃完了,蛋壳用清水洗净,装萤火虫,这是充满童趣的。一个小小的鸭蛋,既可让人享受美味,又可让人享受生活的乐趣。我觉得这段读来让我非常开心。

10、辑一:四方好食。该辑尽写吃食,长在记忆里的故乡味道,时时回味的昆明美食,充满市井气息的北京风味……四方美食,满口噙香,回味悠长。

11、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

12、师:“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下一句呢?

13、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10个区近20000个成员,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

14、很多同学或许能感觉出其平淡有味,但往往难以具体说出什么味、为什么有味来。

15、语文人,可以寂寞地耕耘,

16、生3:可以读得短促一点。(读)

17、赏析:"出鸭,鸭多",作者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18、(生认真圈划,师看学生圈划并指导)

19、生5读: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齐答:侧面描写,扬)

20、师:诺贝尔文学奖曾有意于我国的鲁迅、老舍、沈从文。汪曾祺师出名门,他是沈从文的弟子。评论家许林说过:“错过汪曾祺是诺贝尔奖的损失。”

1、就这样,在老师一步步引导下,不动声色地由词语的释义引导到文本内容上来了。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在掌握了词语意思之后,进入文本中,深入理解本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内涵。这样就又教会学生一个学习语文的方法:在掌握词语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灵活理解词语的含义。

2、书本封面上的两行小字“至味在人间,日日有小暖”,是对这本散文集最好的精神诠释。

3、师: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事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一个小小的鸭蛋,我们居然可以品出这么多味道来。“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此言不虚啊!

4、生4:我会聊第二段,因为我们高邮的鸭蛋名气大,在外地人问起我的籍贯时,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让我很自豪。师:汪老,我很羡慕您,您是高邮人,咸鸭蛋值得您自豪。

5、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