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理想国名言【唯美文案141句】

2023-06-12 09:06:15 0 59

一、苏格拉底理想国名言

1、(摘要)《回忆苏格拉底》是色诺芬为苏格拉底作的一本小传记。色诺芬从反驳对苏格拉底的指控开始,慢慢地向读者呈现出苏格拉底的言行、为人。敬神守法、自制谦虚、贡献社会......苏格拉底的形象随着色诺芬回忆起的每句话、每一个行为而逐渐丰满,那位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似乎又回到了我们眼前,笑眯眯地对着我们年轻人说:“不如我们来讨论一下吧。”苏格拉底是怎样的?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人之一是怎么样的?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回答。笔者在本篇读书报告中,将以书中内容为基础,按从“个人”到“社会”的模式去勾勒出苏格拉底的形象,以此回答笔者对自己的提问,哲人是什么样的?

2、柏拉图可是一位在世界上名气很大的历史人物。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理士多德的老师,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3、理想国的苏和格是苏格拉底

4、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都在学习,但学习状况不一样。前期,你都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断地学习已有的知识。进入到了研究生,就看到了知识的界限,就要去解决一个领域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5、但是苏格拉底最重要的思想,这本书当中没有写到。是在申辩篇中写的,最能代表苏格拉底思想的一句话——「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审视也就是反思,为什么要反思呢?审视什么呢?审视我们对生活的观念。交友观、恋爱观、家庭观、财富观等等这些问题我们都要去思考。

6、同为一种文明滥觞时期的圣哲,同为述而不作的思想家,同为有学生编撰语录以流传后世的老师,我不能不将孔子和苏格拉底联系起来。我觉得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始终是一种谦抑的姿态。这或许与他的身份有关,与他交谈的人和他是一种平等的姿态尽管苏格拉底的话里会暗藏机锋,但总是用一种商量的口吻去与别人交谈,最后折服他人的也是一连串的推理引出的没有异议的“真理”。而孔子则是以一种师者的形象出场的,他往往围绕着自己的“仁”的理念给出一个最终答案,

7、(9)你是为了吃饭而生存,还是为了生存而吃饭呢?

8、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9、(3)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36页。

10、这是一句真话.他还说过一句话:他很聪明,因为他知道自己很蠢.这些话看来很矛盾,其实正是他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他才是伟人.你也不妨问自己知道什么,然后追问下去"为什么?",看看你自己到底能回答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因为地球自转.为什么地球自转?...千万不要回答"它本来就是自转的."

11、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12、我很喜欢上面朋友的贡献。因为其中各个回答的逻辑思路和风格,就是我常喜爱的,也是自己思辩的特点。知音啊

13、(5)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14、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15、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心灵内在原则,内在原则就是认识自己的德性。「德性」在古希腊的语境当中,就指的是品性、特性,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规定性。我们认识事物首先认识什么呢?首先认识事物的区别。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界限,就说明你在认知水平上提高了。

16、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的观点,成为哲学史上的滥觞。

17、理想的国度不应该被不美好的东西所玷污,所以苏格拉底强烈谴责了诗人,其中以荷马为甚。他认为神应该是美好的,而不应该带有人的一些恶习和肉欲。而且他认为其他行业的人都可以创造东西,而诗人不能,他们只是模仿一些东西并且用不美的情感写出来,所以在理想国中,可以取缔诗人的职业。

18、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苏格拉底

19、B试题分析:A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B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C柏拉图提出“理想国”;D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最高级的动物”创造了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故选B。

20、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二、柏拉图理想国名言

1、"守中道"是什么?就是要节制自己,要律己,这点真是不容易。比如在生活当中要简朴,不要浪费。像我们看大学食堂里,学生拿着餐盘倒的都是米饭、菜,都没吃几口就倒了,真是让人看着有一点不舒服,尤其是我们60年代的、经历过大饥荒的人,看着特别不舒服。

2、《柏拉图对话集》是其代表作之是柏拉图对话系列的统称,包括《申辩》《克力同》《游叙弗伦》《拉齐斯》《吕西斯》《查米迪斯篇》等十余部著作。

3、我们今天目睹的是正义的被消解,作为一个政治系学生,“政治的背后是利益”这个经典定义不知道被多少大家陈述过。无论是马基雅维利关于君主的“狮子狐狸”这样纯去道德化的话语,还是马克思“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都好像与苏格拉底的正义相去甚远。今日,当我们将苏色辩论成为驯兽时,应该思考的是,政治走向近现代,究竟是看透了呢,还是没看透呢?道德在政治中被消解,自动离席,利益开始了对崇高的僭越。

4、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5、苏格拉底有一个特点,他从来不说自己有智慧。实际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确实是无知,承认自己的无知,这需要勇气。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的无知,才可能去追求和探索知识,

6、《回忆苏格拉底》这本书中,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特别好的一点是就像孔子学生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样,这本书的记录也是方方面面、事无巨细,有很多苏格拉底跟学生、跟邻居、跟各种各样的人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的记录。而且他有推理,在这点上跟孔子的《论语》不太一样。

7、苏格拉底承认自己的无知。大家通过讨论,形成对问题比较全面的理解。不过像苏格拉底也挺烦的,为啥?他较真。他的邻居说:“苏格拉底,我们怎么能忍受你这样去死,这么不公正的审判让你死了?”苏格拉底说:“难道公正的审判让我死就可以,不公正的审判让我死,你就觉得挺悲哀的?”

8、回到我们当下,正如习总书记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什么?很多都在变,观念也在变。过去的观念不再遵守了,新的观念、新的价值又没建立起来。同样的事情,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连起码的善恶、好坏标准都没有了。各种各样的无稽之谈充斥在网络,使我们在网络当中看不到真相,看不到善良的东西,反而有很多让人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9、在此处,苏格拉底并未对“金钱反而可以使自己少干坏事“这个观点进行正面回应,但我不仅想到,既然仅仅只是在老之将至的年纪才发现金钱对于自己与欲望的满足的作用是如此之小,并且还是在欲望减退的前提之下,那么克法洛斯的这种说辞是否是可疑的呢?在这,金钱的积累的过程中,道德是否还在场呢?它用来维护自己金钱的手段又是否符合正义?既然金钱本身便是不正义的,又谈何金钱能够使人少干坏事?而且,克法洛斯对于道德(或正义)的追求也是同样可疑的,仅仅只是都对死后世界的恐惧,而非对善的真正渴求。

10、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11、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12、我们说认识自己,知自己叫「知无知」,还有一个叫「知德性」。所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叫「美德就是知识」。知识中有自然知识,还有人生知识。

13、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14、出自:苏格拉底的《理想国》一书 。

15、一个可以『智能搜索』的哲学阅读平台!

16、做人,首先要认识你自己,而做事一定要把握住尺度。这个尺度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就是指如何节制自己。那个时代的思想,在伦理规则当中就是"守中道",跟中国讲"中庸"一样。

17、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苏格拉底

18、柏拉图是理想主义的最大代表之而柏拉图对话中的主角是苏格拉底。由此看来,苏格拉底的牛虻精神无疑是理想主义精神的一个典范。但是,苏格拉底被处死时,罪名之一是腐蚀青年,也即破坏了年轻人的信念,事实上,苏格拉底所做的也确实是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后放弃原有的信念。这样,有些人就会觉得大惑不解:理想主义不是要以树立坚定的信念为前提吗?为何以破坏人们的信念为己任的苏格拉底不是理想主义的敌人,倒成了理想主义的英雄呢?

19、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20、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萨特福柯之流确实与实证主义哲学思潮不共戴天,但他们却是苏格拉底批判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先不说他们的思想对流行价值观念的颠覆作用如何比“牛虻”有过之而无不及,就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他们的哲学这一点而言,他们也无愧于当代苏格拉底的称号。萨特终生未婚却身边美女如云,还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福科以非凡的笔触写下了《性史》,他由于寻求同性恋性行为的终极体验而死于爱滋。这些事情似乎互不相干,但在这里我们却看到了同一个道理:以自己的原创思想为自己生活的最后依据的人,不可能将同代人偶然接受的流行价值观念视作神圣,也不会承认任何思想领域之外的权威。

三、苏格拉底关于理想信念的名言

1、(2)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2、不知古代的圣哲们会不会感到失望与悲哀,人始终没有冲破自身的有限性。

3、做少许事情而做得很好,胜于做许多事情而做得很糟。

4、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War)中被斯巴达击败,不少人在找应该被责难的对象,很多人认为,雅典蒙受的失败是因为众神迁怒于雅典哲学家和诡辩家的不虔诚所给的惩罚。在这样的情况下,70岁的苏格拉底便成了替罪羔羊。他被指控两项罪名:对雅典神祇的不敬和对雅典青年人的不良影响。结果,苏格拉底被判有罪,处以死刑。宣判后,苏格拉底的弟子试图买通狱卒救他逃脱。但苏格拉底得知后却予以拒绝而从容就义。他选择的死刑的形式是服毒。他在临刑饮毒前说,“出发的时刻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我去死,你活着。哪个更好,只有上帝知道。”

5、当我们说苏格拉底“履行牛虻的职能”时,很容易将这理解成是苏格拉底在生活之外扮演的一个角色。但是,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自己选择了这种使命作为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的,并且这只牛虻最后从容地接受被他叮咬过的巨兽的死罪判决。他在死刑到来之际拒绝以罚款赎罪的方式进行妥协,也谢绝人们的救援,因为他相信此时的逃生就等于对自己使命的背叛,而背叛了这个使命,就等于否定了自己整个生命的意义。

6、柏拉图自己后来也看到这样一个头等好的“理想国”不能实现,就用《法律篇》来描述“二等好的”国家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理想国”的理想。

7、真正的理性主义者要批判和摧毁的是被人们错当成价值或伪装成价值的负价值,而要追求的是人以人的资格生活成长的永恒的内在价值。这种永恒价值与权威主义、专制主义、反智主义、蒙昧主义势不两立,而永远以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自律、人的自治、人的自我完善、人的相互促进为核心内容。

8、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他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专心致志做学问。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的。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9、如果说语言能够对我的阅读产生阻滞,那么《理想国》里的类比逻辑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阅读伊始,在我浅薄的认知中,苏格拉底的有些类比推理是不能成立的。例如,我觉得“一个正义的人善于管钱”是无法与“一个医生善于治病”相类比的。正义的人并没有形成方法论意义上的“擅长管钱”,人们将钱放心交给他保管,也仅仅是不用考虑监守自盗的风险,这就不能推出“”一个正义的人,极善于管钱,同时也就意味着极善于偷钱的结论。有比如将“马受伤了,马变坏了”与“人受伤了,人变坏了”相类比。我觉得哪怕人受伤了,他仍然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当然,随着阅读的加深,我逐渐了解并适应了苏格拉底的一些逻辑。但阻滞感依然是我对这本书逻辑的第一感受。这往往使得我不禁对某句话进行额外的思考。

10、heunexaminedlifeisnotworthliving.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11、本文为郑召利教授在君和堂「大师读书会」系列讲座的演讲《回忆苏格拉底》内容节录三。

12、(2)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26页。

13、节制,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当中,这是要求孩子培养自己德行中,最重要培养的一个内容。首先要让孩子懂得节制,第培养勇敢,第追求智慧,这是《理想国》给我们的启示。

14、想起来,我还欠某人一只雄鸡未还。——苏格拉底

15、苏格拉底不喜欢写枯燥的哲学论文,也不给他的学生讲授知识的本质。他选择了一种更有趣的方式来探究人生的难题。他常在雅典熙熙攘攘的露天市场逛上一整天,问人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人——不管是男女老少、权贵乃至妓女——能逃脱于苏格拉底的戏谑式盘问。苏格拉底用他尖刻的机智和牢不可破的逻辑迫使他的受害者掉进其智慧的陷阱。受害者们越自负和越自命不凡,苏格拉底就越高兴。如今,这种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方法”。当一些被拖曳进苏格拉底式大洗牌的人气恼地走开时,其他人则被改变了。当时有位年轻诗人目睹了苏格拉底的市集奇观后,回家便烧掉了他所有的戏剧和诗歌。那个孩子便是日后的哲学家柏拉图。

16、(10)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17、首先苏格拉底认为强者在对民众的通知中将会犯错误,从而损害强者自身的利益,而这之与他关于正义的定义相违背。这在色拉叙马霍斯都对“强者”的进一步严格定义之后被驳回,因为严格意义上的强者是不会犯错的。紧接着,色拉叙马霍斯说出了一个经典的隐喻——牧羊人与羊,既然正义的人一心一意为公众服务,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正义必将为强者的利益服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公正。不正义的人不择手段搜刮民众,为自己谋取私利,在这个意义上,色拉叙马霍斯将正义从天空中拉回了地面,因为此时的正义开始为一个世俗的概念——利益服务。正义的人被描述成为不精于算计,而不正义的人恰恰于此相反。不正义的人自然不是强者,因此正义也就只能为正义者服务。

18、◆认识你自己(knowyourself)◆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美是难的◆德性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无知即罪恶◆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如做快乐的猪。◆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19、《礼记·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句话流传至后世,便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生指南”。实际上,这句话讲的不正是从“个人”到“社会”的个人价值观如何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么?每一位哲人的思想的成长,都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先让属于自己的哲理从自己的观察转化为指导社会的实践方法,再由指导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折返纠正自己的观察,循环反复,才能日渐成熟。因此,一个哲人的思想必然有关乎个人与关乎社会的两部分,他的行为亦如是,而连接这两部分的,便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寻道之旅。苏格拉底,莫不如是么?

20、知识是产生杰作的基础,也是源泉。————(古罗马)贺拉斯《诗艺》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我认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古希腊)苏格拉底,引自《理想国》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节奏与和谐》掌握知识不是为了争论不休,不是为了藐视别人,不是为了利益、荣誉、权力或者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为了用于生活。————(英国)培根《随笔集》

四、苏格拉底关于理想的名言

1、而自制到达的第二个地点是人与人的感情这一主题,这一部分体现在苏格拉底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问题的处理方法上。在第二卷第三章里,苏格拉底劝导哈赖克拉泰斯要友爱兄弟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种自制的表现。苏格拉底首先是从人的欲望着手,分析人喜欢什么样的兄弟,从而得出好兄弟的标准,再以这一种标准要求哈赖克拉泰斯,并说,如果哈赖克拉泰斯可以成为一位好兄弟,他的兄弟也会被他感化,成为一样的好兄弟。从理性与欲望的角度来看,这一思维过程不正是以自身理性观他人之欲望,再以观察之结果约束自身吗?

2、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3、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4、他坚信,只有了解了这些的人,才是真正正直善良的。而如果一个时代好坏不分、善恶不分,这个时代一定是有问题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涌现出那么多思想家?那个时代也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5、《左传》称“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苏格拉底在“社会”层面上的做法便是通过立言来到达立德,通过立言立德让年轻人寻找到真理后,再让年轻人积极参与政治去立功。以苏格拉底的话而言,就是“安提丰,是我独自一人参与政事,还是我专心致志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人来参与政事,使我能够对政治起更大的作用呢?”,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社会”层面上,苏格拉底的做法就是教育。

6、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7、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

8、「美德就是知识」与「真善一体」

9、骄傲是无知的产物。

10、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苏格拉底

11、现今,《柏拉图对话录》一书是关于苏格拉底最丰富和最著名的资料来源,因为苏格拉底是几乎所有对话文本中的主角。柏拉图写的对话如同剧本一样,戏剧化地描述了苏格拉底与真正的雅典人可能有过或没有过的遭遇。在对话中,苏格拉底扮演的角色永远是一个睿智的审问者,他一方面推说自己无知,一方面又哄骗和取笑他的同伴们关于道德和自然的哲学认识。苏格拉底是个有着普世情怀的哲人。他学说的要点是强调“道德”与“做人”。他对宗教没有太多兴趣;跟孔子差不多,他较专注于人文伦理、世俗秩序关系及人格的修养。

12、这样,苏格拉底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把自己的德性实现出来,这叫「真善一体」,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叫知行合一。这个知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论上的知,而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原则。

13、但现在似乎倒过来了,我们先给孩子灌输那些他不懂的东西。这个勇敢就不好说了,节制就更谈不上。我们是以最大的限度,放纵我们自己后代的欲望,而不是培养他们的节约。

14、什么时候思考这些事情呢?平时我们是不会思考的,思考这种重大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了大问题。所以哲学就是思考大问题。

15、(4)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62页。

16、公元一世纪罗马雕塑“苏格拉底”,现藏法国卢浮宫

17、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他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在《理想国》中,他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知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18、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个人知道这件事是对的,但未必去做。所以说,在做人的问题上,要讲真善一体,可实现真善一体是不容易的。

19、不过,柏拉图笔下的被解放的囚徒自己并不愿意回到洞穴去打理囚徒们的事。苏格拉底却不一样,他偏要像牛虻一样飞来飞去到处叮咬惹人烦。尽管这只牛虻后来被追认为整个西方文明的奠基者之从他开始的追根问底精神在两千多年后的今日照样很难为大多数人所理解。

20、从自制切入,我们便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对理性的态度,并进而了解苏格拉底对欲望的态度、对法律的态度和对神灵的态度。而且,要发展理性便要思考,于是了解了苏格拉底对理性的态度后,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苏格拉底对思考的态度,并能理解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五、苏格拉底关于理想

1、(5)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64页。

2、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苏格拉底

3、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4、第一卷开篇是一段对于苏格拉底的日常对话的描写。区别于后文的对“正义”的纯理性对话(在那种对话中,我认为对苏格拉底的个人形象已经隐藏起来),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些苏格拉底的个人特征。

5、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公元前四六九年的雅典,曾经当过石匠、雕塑家,也当过兵、打过仗。据说他还娶了一个泼妇,生了两个儿子。最后,因为他拒绝放弃雅典共和国目为异端的学说,被判死刑,服毒身亡。

6、脱离了认识自己这个话题,你去认识自然、认识宇宙是说不清楚的。苏格拉底认为,你与其去认识城邦外面的树木,不如关心城邦里头的人。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的。他研究什么?研究人事、伦理的问题,前面我们说的那些,什么叫虔诚,什么叫正义,什么叫勇敢,这些都是德性的问题。

7、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苏格拉底

8、(3)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9、苏格拉底的启发:学哲学就是学人生智慧

10、(8)快乐的秘密并不在于寻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于培养清心寡欲的能力。

11、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之父,也是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他没有留下任何作品,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是他的学生和同时代人记述的二手书,最著名的是《柏拉图对话录》对他的记载。

12、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苏格拉底

13、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苏格拉底

14、摘自/《开放时代》2003年第3期

15、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苏格拉底

16、在苏格拉底所处时代,同样也是遇到了类似问题。在苏格拉底所有的对话录中,如果问苏格拉底给我们贡献了什么思想的话,必须要提的是——认识你自己,knowyourself。

17、孔子的《论语》基本是没有什么推理的,孔子好像就在宣布真理——这事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这是他总结出来的智慧。而苏格拉底必须要推理,推着推着推不下去了,就有人说:“苏格拉底你不是厉害吗?你知道答案吗?你不是最聪明吗?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苏格拉底回答说:“我是不知道答案,因为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18、什么时候遇到大问题呢?傅佩荣先生曾经说过有三类问题:重大灾害,重大的疾病,再就是死亡。遇到这些重大问题,我们就开始思考哲学问题了。

19、在这样的学院化、技术化的常规中,真正强有力的哲学思想就要以例外的方式显现自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逻辑实证主义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爆破性批判力让人震聋发聩,随它而来的却是使哲学迅速失去社会批判能力的深度专业化和技术化过程。实际上,由于逻辑实证主义者将一切有关伦理价值问题的讨论宣布为毫无意义,一切对流行价值观念的批判在他们看来也毫无意义。于是,在他们那里,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被科学主义所代替。他们在批判传统形上学的同时却把哲学的价值反思功能一概抛弃,成为哲学的文化批判精神的最大扼杀者。所以,像萨特、福科这样的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现实影响力的哲学探险家,就被以逻辑实证主义为旗帜的哲学专门家们目为哲学学术的大敌。

20、我们的需要越是少,我们越近似神。——苏格拉底

六、苏格拉底理想国名言

1、“理想主义”的吊诡

2、既然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角色,现在已大都由哲学界之外的人扮演,那么他们也许正混迹在“网络诗人”、“美女作家”、摇滚乐手、性感艳星、先锋画家、实验影人、或其他另类群体之中。但我们也许不能对他们抱有太大的希望,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在某一方面不自觉地与苏格拉底相仿,有些人甚至不知晓也无心去知晓苏格拉底究竟是哪条街哪间店的掌柜。在这里,我们没法儿在严格分类的基础上界定何种另类群体中必有苏格拉底角色的扮演者出没,因为这里没有逻辑的必然性。那么,既然在哲学从业者那里也可能会有常规之外的现代苏格拉底式人物,我们如何觅得他们呢?

3、苏格拉底对于正义主体的超越表现在,他将人仅仅只视为人,而非有敌我之分的群体。他所讲的人是存在论意义上的“being”。因此,正义绝不会是以伤害一些个体,而补偿一些个体为自己表现形式的。这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即人人平等(当然,奴隶”不在此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就是使人变坏不是正义的功能,而是非正义的功能。

4、自命为“牛虻”的苏格拉底

5、认识你自己knowyourself

6、——写在苏格拉底诞辰2490年

7、对诂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这种体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8、在与克法洛斯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层询问他“家财万贯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克法洛斯直接将金钱与正义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通过金钱反而可以使自己少干坏事。同时,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9、说到这儿,实际上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想着我们过去吃过苦了,一定不能再让他吃苦。我们那时候花钱那么紧张,现在一定不能让他们在这上有任何的委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能让孩子在钱上有任何委屈。实际上,有点委屈也没什么,他会更珍惜。

10、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苏格拉底

11、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12、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苏格拉底“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苏格拉底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苏格拉底

13、但笔者不禁思考,这种平等观又是否会会导致另一种困境?即正义的人的能使人变坏,那么不正义者如果存在,必然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正义者即使想要战胜坏人却不能。在大的历史尺度下,这必然会导致一个种族道德的滑坡。所以我认为。苏格拉底对“敌我”的真正超越还在于,他试图讲出“敌我”之中包含的那种“斗争逻辑对于思考正义都是不恰当的,正义的反面不是具体的”不正义“,而是”正义“的缺失,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是然们变得正义(当然,仅限于有正义天分的人们)。

14、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15、我认为闲暇是所有财富中最美好的财富。

16、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17、可能这是因为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吧。

18、我认识到这件事是正确的,并且把它做了,这叫善;我认为它是恶的,没有去做,而且我反对这种恶,这也叫善。

19、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苏格拉底

20、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

1、玻勒马霍斯提出了“正义就是扶友损敌“的观点,对朋友应该友善,对敌人应该狠毒。苏格拉底通过一系列技术的例子类比正义,认为真正正义的人应该是不会做出”损“这个行为的。既然正义如同航海术等技艺一样对于其对象有一种特殊且恒定的作用,那么”敌友“这样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否能够符合绝对的正义?“敌友”仅仅只是不同主体在自身立场上做出的形势分析,那么对不同个体而言是不存在一种普适的正义的。因此,扶友损敌看似公允,其实仅仅只是符合大众心理的一种“同态复仇论”。

2、作者: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前347年)

3、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产婆术”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4、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5、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6、哲理|思辨|学识|意见

7、主要是柏拉图自己的思想。虽然柏拉图青年时候说过自己所有的思想都来自苏格拉底,并且以后的思想也会是苏格拉底的(大意是这样,原话记不太清楚了)。但学界已经考证柏拉图的思想前期的确是延续着苏格拉底的思想,但后期其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只是借着苏格拉底之口说出而已。可以理解为前期是苏格拉底的柏拉图,后期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理想国》是柏拉图比较成熟的思想属于后期,所以是属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而非苏格拉底本人了。

8、我是大约二十多年前在不到30岁的时候由于痴迷于董乐山先生的作品而无意当中走进苏格拉底的世界的。董乐山先生亲自操刀翻译的美国著名记者斯东(I.F.Stone)的《苏格拉底的审判》(TheTrialofSocrates)深深地打动了我。彼时年轻的我阅读此书的初衷是想从该书中一窥苏格拉底的辩论技巧。上大学时的八十年代是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时代,那时十分流行演讲与辩论,包括英文的演讲与辩论。从此以后,凡是能够提高演讲和辩论技巧的书籍都会搜归囊中,董先生的这本书自然也不例外。当然,除了苏格拉底的演讲技巧之外,最让我困惑的是,苏格拉底为何慷慨赴死?

9、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 员。

10、《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

11、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

12、最近我看了一个调查,关于农村老人服毒自杀的一个社会调查,这个让人看得真是触目惊心。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老人自杀,大多数情况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再一个更现实的原因,就是不给儿女当拖累。中国的父母真是不得了,死的时候想的不是自己,想的更多是不要给孩子当拖累,这也是中国人对待生死的一种态度。

13、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14、苏格拉底和他的“产婆术”

15、《理想国》是柏拉图主要的社会政治思想著作之一。这是他描述头等好的、完善无缺的国家之作,几乎涉及当时社会所有的急切问题,包含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各项具体的社会理论,是他试图用以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理想模式。在这个理想的社会模式下,他描述并阐述了阶级结构、最高统治者、“共产”制度、政治制度、婚姻制度、男女平等、教育制度等问题和观念。

16、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等等。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蚀青年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这篇短文就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关于苏格拉底应不应该越狱的探讨。最后70岁的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而死。

17、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18、苏格拉底喜欢用辩证法(指“对话的艺术”,不是现今意义上的辩证法)通过对话来让对方认清楚自己的矛盾;而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估计也有意无意地模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辩证法。

19、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20、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不幸堆成一堆由大家均分,大多数人都会甘愿接受一份,欣然离去。

1、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