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最悲伤的一首诗
1、●哪一首才是唐诗的巅峰之作?这一篇虽有争议,却足以秒杀全唐!
2、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3、上元二年(761),六十多岁的李白生活窘迫,于是投靠他的族叔李阳冰,没多久,李白病重,他将自己的手稿交给李阳冰,写下《临路歌》,溘然长逝。
4、李白的《长相思》,共有三首。《长相思·在长安》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诗的大意是:
5、他独自一人,蹒跚地登上了敬亭山,在那静坐良久。
6、“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7、在这首诗中,李白深信自己一定能流芳百世,然而生前却不能一展自己的抱负,身死亦无知音相送,正应了杜甫《梦李白》给他下的断语:“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8、中原泪不是李白写的面是网友写的,实在太有才了是一首藏头诗,开关第一个字竖着读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宝帘闲挂小银钩强于污淖陷渠沟老却英雄似等闲婆饼焦时须早去出洞无论隔山水轨文龃龉二百载
9、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10、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11、李白《宿五松山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望采纳
12、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13、“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惊奇地在心里发问。这句的“暗”字.照应了题面上的“夜”,又是理解全句乃至全诗的穴窍处。偌大的洛阳城,在暗夜里,诗人一时并不能辨出笛声所自与自己距离的远近,循声踪迹笛声方向,也不知来自何处,要判断吹笛人是谁,就更难了。因为“暗”,一切感觉来自听觉,不能来自视觉,所以起句用发问语气;又因为“暗”,诗人视觉上对吹笛处所和吹笛之人毫无预先的准备,笛声乍起,使诗人感到很突然,所以又有“飞声”的想象——笛声仿佛是凌空飞来的。“飞”强调了“暗”的背景,加倍写笛声陡起的突兀感。
14、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
15、对于一个有志之士而言,“闲”是对他们的折磨。
16、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17、“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意谓大鹏虽然中天摧折,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这实质是指理想虽然幻灭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会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游扶桑”暗喻到了皇帝的身边。“挂石袂”的“石”当是“左”字之误。
18、李白赠好友汪伦的一首诗:
19、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是江南有名的“诗山”。
2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二、李白悲苦的诗
1、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2、这两句看似是在写他眼前所见之景,实际上是他内心孤独的真实写照。
3、”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这几句是本诗中最伤感的部分,也是本诗的高潮之处。
4、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5、”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这几句则写出了少妇因为丈夫离去而产生的落寞之感。她别无他法,只能寄托情思于丈夫留下的这把白羽箭,借以排遣心中的愁怀。“提剑”一词,从另一方面塑造了一个为国捐躯、慷慨从戎的勇者形象,让人对少妇失去丈夫的遭遇更生同情。
6、这次没有人夹道欢迎,也没人与他把臂同游,更没有人陪他一醉方休。
7、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8、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9、诗的开篇两句“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李贺便道出了心中的伤心之意。它的意思是说,呜咽地效法楚辞吟咏着伤心的诗句,多病瘦损的身躯却经受不住幽冷的侵袭。从这两句诗中,实际上可以看出李贺长期陷入抑郁感伤的一个状态,而这种状态无疑令他身心俱伤。
10、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1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2、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13、庄忌《哀时命》中有“左袪(袖)挂于扶桑”的话,李白此句在造语上可能受了庄忌的启发。不过,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让衣袖给树高千丈的扶桑挂住。而大鹏又只应是左翅,而不是“左袂”。然而在李白的意识中,大鹏和自己有时原是不分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这样的奇句。
14、没李白写夏诗:夜四歌:夏歌镜湖三百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看隘若耶舟待月归越王家《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知明镜何处秋霜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见渝州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霜举望明月,低思故乡
15、有段时间他甚至安家在敬亭山下,“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16、后人知道了一定会万世相传,然而,孔子已经不在了,还有谁为我哭泣呢?
17、四句“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则是从李贺自身的悲凉境况出发,衬托前面的“病骨”。即李贺年纪轻轻就已经早生白发,这种情况就像秋天风雨中纷纷飘落的残枝败叶。环境景物的描写,无疑是为了烘托李贺自身的悲凉境况。同时它也为下文自然地过渡到描写身边景物起了铺垫作用。
18、但这一次不一样,李白写这首《独坐敬亭山》时,已是61岁,花甲之年。
19、在李贺留下的二百余首诗作中,多数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伤心是李贺对自己悲凉人生的痛切感受,他的诗中也常常透出伤心之情。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伤心行》,便是李贺唯一一首诗题就已表明伤心之情的诗。不过这首以“伤心”为题的五言古诗,并不是专写某一件伤心之事,而是以眼下的处境道出人生的悲凉。
20、有一次宣城泾县的汪伦写信邀他过府一叙,美酒相待,两人相谈甚欢,临别之际,便有了那首耳熟能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李白写过悲伤的诗
1、而在接下来的两句中,李白则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那种悲伤。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大概意思是说,春风也是会在意离别时的这种愁绪,更是不忍心去催促柳条让他快点长出来。短短10个字就将自己心中的那种悲伤演绎的活灵活现,而且还营造了一种高远的氛围。
2、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来剖析一下这首诗,它的大概内容就是:这时他应该骑着白马奔驰在辽东半岛;这时,我独自在这里绣帐锦被。周围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只有春风陪着我。月亮落在西山上,月光透过窗户窥视。我只看到蜡烛熄灭了,人却依然醒着。落花飞进春风的房间,仿佛在嘲笑我,床是空着的,为何只有我一个人”。
3、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5、此诗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这首诗说明李白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全诗兼寓自悼、自伤、自信之情,化融多个典故,形象鲜明,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6、我觉得应该说是表现李白什么什么情感的诗。忧伤:《行路难》高兴:《大鹏赋》思念亲人:《静夜思》代表而已
7、永王来了聘书,李白是很矛盾的,妻子宗氏也极力反对。自古以来,参与涉及皇位争夺的事情,一旦站错队,后果不堪设想。然而,说客韦子春是李白的朋友,加上李白也有争取为国效力的准备。此时,天下富庶太平之地都在永王治下,不少人都对永王寄予厚望。李白权衡再决定加入永王的队伍,成为幕僚(参谋)。十二月,永王沿江而下,打算前往金陵稳定局势,伺机北伐。
8、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9、李白的这首《战城南》是为讽刺朝廷穷兵黩武而作。当时,唐玄宗自恃英武,屡次于边关兴兵征伐小国,却又多次失败,百姓徭役沉重,苦不堪言。李白面对如此国情,悲愤难抑,写下了这首讽刺之作《战城南》。
10、自此,谪仙人李白回到他的仙宫去了,留下他的诗篇,如大鹏般在中国诗歌艺术的高空中遨游。
11、《哭晁卿》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听说他在长安的好友晁衡(日本名字阿倍仲麻吕)在归国途中船遇风浪触礁,不幸身亡。李白十分悲伤,写下了《哭晁卿》一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以悼念亡友。参见http://ww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3787
12、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1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4、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15、这首诗是李白自离开长安,居住洛阳已经两年光景了。这是在一个夜晚,白日繁华喧嚣的东都洛阳城,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城中四处或远或近的灯火,和春夜的星空,上下寂然地相映着。沉醉春风,节令和环境都是极宜人的,然而诗人却还不想眠去。他披衣当户,若有所思,正在这时候,传来了一阵悠扬的笛声……
16、我们平日读李白诗作多是飘逸潇洒的风格,题材也少有涉及战争场景,而这首诗,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白,一个忧国忧民而悲愤的李白。诗中所描绘战争之悲惨,可谓古今少有!
17、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18、对于这种大敌当前还玩窝里斗的行为,李白充满了鄙夷,写下了一首令世人震撼的《上留田行》:
19、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20、这首诗约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的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天宝三载(744年),因被谗言击中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
四、李白最伤心的诗
1、李白在诗中表达了曾经的辉煌,但是却没有做出功绩,让他到老十分落寞。而在生命的最后生涯,虽然放不下执念,但是已经没有了气数,无法将其改变。而在他临终时却没有三两好友前来看望,不能和知音探讨也是一份遗憾,但是李白相信自己会在历史上留名。这便是李白诗中留下的念想,而李白确实也做到了。他的诗名垂青史,直到如今也在学习,相信还是会流传千年。而当初李白追求的官名,早已经没人记住。
2、就在皇室成员还忙于内斗的时候,叛军内部则是父子相残。安庆绪干掉了父亲安禄山,郭子仪趁着叛军内部不稳,在九月收复了西京长安。年底,玄宗回到长安。为了纪念,玄宗宣布赐酺五日,也就是说政府请客发福利,邀请一些人聚会吃喝五天。可惜,李白因为是戴罪之身,没有能够参与。
3、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4、后台回复苏轼、李白、杜甫,看精彩文章
5、猜成语,赢现金签到免费听课
6、所谓尺布之谣,是说汉代一首感慨兄弟相残的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可以看出当时李白对这样的结果是多么地不服和不满。然而再不满也没办法,事情已经这样了。
7、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8、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9、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10、据李华为李白写的墓志铭记载:“(李白)年六十有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11、所以,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诗歌的大意是:
12、天上的鸟儿高高地越飞越远,直至无影无踪,苍茫天空,只余一抹微云,悠闲地飘来飘去。
13、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14、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15、末四句则言,士兵无谓牺牲,将军们却一无所获!连年征战、连年失败,纵使征伐成功,也不过是徒然逞威而已!结尾两句“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画龙点睛,总结出历史的惨痛教训!
16、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17、总而言之,李白的诗风,豪迈奔放有之、清新潇洒有之、意境奇幻有之、磊落慷慨也有之,诗仙之称,可谓名副其实!李白在年轻时还写过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譬如《古风》组诗,其名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便出自《古风·其三》。
18、第二句继续写闻笛,比上句写得更飞动,场面也很大。“散入东风”承上句“暗飞声”,启下“满洛城”。诗人当户凝听,盈耳的是嘹亮的笛声,拂面而来的是骀荡的东风,诗人遂想象到,不知从何而来的笛声正是由春风送入自己耳膜,春风也定将笛声传遍洛阳城。诗人借助了“东风”;试想,一只玉笛,无论笛声怎样嘹亮激越,都不能把它当作嗤嗤轰轰的晨钟暮鼓来写。诗人借助“东风”,作了笛声“散入东风”的合理想象,随之又有“满洛城”的合理夸张,这使全诗的场面和气势显得非常空阔远大。
19、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20、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五、李白最心酸的一首诗
1、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李璘幕府的牢狱之灾,流放夜郎的大难不死,他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
2、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像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但此时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3、一个“尽”字,将他的情绪写到了极致,突出了他的百般惆怅。
4、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寒冷,竹席上充满寒气。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5、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6、然而,永王显然不是李白和其他人想象中的贤王,当然也不像后来史书上所说的永王主动叛乱。总之,肃宗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的“叛军”。没错,就是那个当年和李白杜甫一起在孟渚泽打猎的高适。
7、可是当我再次读到他的《独坐敬亭山》才明白,即使洒脱飘逸的仙人也有孤独落寞之时。全诗如下:
8、李白这首《北风行》作于公元752年游历幽州期间。在这首诗中李白以夸张怪诞的笔触,借景抒情,寄情于景,从北方的严寒着笔,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沙场的悲愤心情,猛烈地揭露和抨击了安史之乱对百姓生活的摧残破坏,尤其是诗中对少妇凄苦哀怨心情的入微刻画,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9、六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具有“建安风骨”。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10、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11、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
12、后来他又多次重游宣城,“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13、他久久地凝望着敬亭山,敬亭山也仿佛在默默地注视着他。在这世间,能够和他永远相看不厌的也许只有敬亭山了。
14、这样从云端到低谷的孤独更令人心疼。
15、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1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17、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18、四句写闻笛所感,总之,无论吹笛人是谁,有意无意,吹者自吹,听者自听,暗夜中当户伫立的诗人,的确完全被那哀伤幽怨的曲调感动了。其次,李白离开故乡的妻子已经有数年了,但一事无成。可能是无颜面见年轻妻子吧,读古人诗,我们会发现,但凡遇到政治失意、生活困顿或是暮年衰朽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思乡之情,李白在本诗中抒发的难以遏止的乡情,正是他政治失意的表现,并不纯然是因为孤独而思念妻子。
19、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20、而他平生不懂孤独,才懂孤独,便深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