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
1、我总觉得,杜甫写下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是想起了他少年时许下的壮志。于是他羡慕起当时的自己,羡慕起长江永远年轻的生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恭喜第4天抽奖中奖的20位小伙伴!!!
3、这次交谈,虽然时间不长,但陈祖美对李清照词研究的确非同寻常,有超过常人的发现,我在潍坊几十年很少听到这样的见解,却给了我一个很深的印象。于是陈祖美也就成了我在诗学上最好的老师,于是我专程在北京各大书店,寻找陈祖美的专著,很快我就买了陈祖美著的《评李清照作品赏析》、《李清照评传》、《李清照研究论文集》几部。书中陈祖美把李清照列入词家“三李”之中,即:李白、李煜和李清照,这是历史上其他女诗词人均达不到的高度。陈祖美对李清照的研究重在艺术成就,审美视野,和她历史上的卓越地位,她认为李清照可是与屈原、陶潜,杜甫并垂不朽的杰出的词家。
4、清明节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其首要在于表达对先辈的缅怀、追思与感恩,在保持对传统敬畏的同时,寻找和回归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原乡。《清明奇妙游》从一开始所倾注的“家”的意象与贯穿始终的《送别》题旨,无不在向观众指示着永不过时的“家园意象”。而最后的《互动烟雨》更是将恒久占据中国人心底的清明祭奠意识、生命意识唤醒。逝者安息,生者寻根,无论是文人雅韵还是俗韵流转,《清明奇妙游》将清明节所承载的思念与祈愿,用“最中国”的方式传达了出来,将寄思于现实的温情悠然释放,并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
5、于是,从此他登高之时,再也看不到那山岳和白云了。
6、《声声慢》文学短评(7篇)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8、“雁”,是古诗中常用意象,诗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思乡怀远之情。本诗同样借用“雁”这一意象,不同的是,诗人笔下的雁是北方故乡来的大雁,带来了故土的熟悉感,却也平添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悲凄。诗人多么想向大雁询问故乡的消息啊,也多么希望在来年随大雁回到她深爱着的家园。但是金人侵略,物是人非,这种思乡而不得的无力让诗人深感无助和无奈。
9、写文学短评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述评结合”阐释自己的看法。
10、艾朗诺:李清照是我个人很感兴趣的宋代女性词人。中国历代也有其他一些女子得“才女”之名,颇享有声望,但是,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如果要问有几位女性能算大家,我想只有李清照吧。李清照是唯一一位作品获得经典地位的女性文人,能够和历代的陶渊明、杜甫、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同列于文学史,这一点是很特别的。当然这并不奇怪,中国古代文学当然是男性为主导,所以李清照显得尤为特别。在这本研究李清照的《才女之累》中,我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是她和她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是李清照过世以后,关于她的接受史的问题。
11、少年好像能听到古人的私语,能看到后人从身边疾驰而过。他是走在时光中的人。他心中有凌云壮志,有热血沸腾,有梦想指引,有前路无数。那时他的眼里,满是连绵的青山,是做客天地的闲云野鹤,是天地有灵,是草木无邪。
12、读她的诗,不能总以一种“婉约”的女性诗来定位,再就是总觉得李清照这个女性只能会理理家务,与用兵尚武不搭界。当你读了她的《打马赋》后就会发现,她诗中虽然用了打马图经的博弈之道,却不乏有用兵之策,李清照顾的高明之处就是以赋来铺陈文采,将“打马”这样一种游戏,借用历史典故,比喻说明其含,写出了一支神采飞扬的骑兵队伍,既有铿锵悦耳之声,又有斑斓悦目之容,暗示出“打马”之正义之师的雄威气慨。
13、这两句诗单独提出来,无论是文字表面亦或其内在深蕴,都是绝美的、深刻的,美的背后,是深埋的殇。
14、七组十四个叠字,初读便给人营造了凄凉冷清的氛围。这样的萧条与冷淡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使全词浸在挥之不去的哀愁之中,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15、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
16、《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是又一部着眼宋代文学的作品,英文原著于201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封面所用李清照画像由中国美术史学家高居翰推荐。与大多数呈现女词人婉约、柔弱的画像不同,这幅画像中的李清照显得独立而有想法,最符合艾朗诺对她的理解。
17、新教材的又一处“新”,在于将阅读与写作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比如“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表达交流分口头与书面)、“思辨类阅读与表达”。
18、此外,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不论过错在谁,此类情况下女子很有可能会面临两年的牢狱之灾。
19、点评本篇文学短评有如下亮点:一是精心选点,以小见大;二是切口虽小,挖掘颇深;三是论据充分,评论深刻。同时能够做到“叙”“议”有机结合,是一篇规范的、有深度的、有见解的文学短评。
20、也可以从表现手法角度进行考量。
二、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800字左右
1、短评写作之前,一定要先置身作品之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超然评价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只有入乎其内,才能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才能准确把握评论对象;而只有出乎其外,才能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2、不觉已入夜,暮霭沉沉,猖狂的芦苇们遮掩了江面上星星点点。几叶小舟,毫无欢声笑语,反而给无皱无波的水面平添一分零零碎碎的凄冷。其中的一条船上,乍看应是熟络喧闹的氛围,可不见众人的觥筹交错;乍看应是歌舞升平的宴会,可不见翩翩起舞的歌女。唯有零散四处的酒杯和浅醉的几人昭示了一场无欢酒宴的落幕。
3、接着的四字短句,字字铿锵,似从先前的小意温柔中撕裂而出,更觉夺目。“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世间仙境也大抵如此吧。仙人的莅临,飞鹤虎兽的登场,也只是化为虚梦,梦境的美好在梦醒之时显得如此残酷。但他是李白,是那个肆意潇洒的酒中仙,如若这般被现实击倒岂不太过懦弱,所以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千古名句问世。
4、一如我们所见,面对再婚和随之而来的巨大非议,她很坚定;面对离异和接踵而至的牢狱之灾,她也同样坚定。可见李清照为人很是果决和坚毅。
5、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学短评(1篇)
7、但文学短评对于学生又相当难写,想写出与众不同的角度,写出凌厉的深度,又能匹配以出众的文采,实难矣。
8、提高文学艺术鉴赏的水平与能力。
9、李清照身处这样的现实环境和独特身份之中,凭借着清晰的自我认知、坚韧勇敢的品性,用自信、自洽和自我认同,逐步构建出极高的自我价值感,破解了自身困局,赢得了生活的主导权,活出了属于自己的潇洒人生。
10、阅读与写作原本就是弓与箭的关系,阅读乃写作之源头活水,写作为阅读之表达实践。离开阅读的写作,闭门造车;离开写作的阅读,空中楼阁。于是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完结时,都会有一个写作任务,比如第一单元“青春情怀”的片尾曲即要求书写青春诗集。
11、电影短评如此,文学短评亦如一辙。
12、其次,在选词炼字方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笑”字,第一次“笑”写的是周瑜在谈笑间就轻松攻击了曹操的船只和军队,第二次“笑”写的是作者对自己多愁善感、早生白发的苦笑,两次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悲伤情感,由谈笑转为苦笑,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在主题思想上,作者想要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与超脱宽慰。
13、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14、师评:横式结构写出自己对李清照的看法,语言老到,颇有见地,喜欢!
15、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能有如此的自我认知,甚至将文学和诗词写作视作自己的生命意义和最终的归宿,这也正是李清照这一生做自己的底气所在。
16、此书中文版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引进,于今年3月出版,其中诸多新颖观点颇受学界关注。近日,艾朗诺教授接受《文汇学人》采访,并就若干商榷意见给出回应。
17、当我们迷惘无措的时候,不妨暂时停下脚步,走近李清照的人生,汲取力量,去构建更为强大的自我。
18、“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更是直接点明下文所述皆为梦境,虚虚实实真假难分。引谢公之人物抒自身登山的豪迈心境开阔之意。诗人的角度由高到低,先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再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诗人的感官也由视觉转听觉“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青青、澹澹”二词又给这壮阔雄浑之景平添了一分迷蒙清婉之意,仿佛峻峭的山峦终将汇成的那一抹淡色。
19、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20、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三、写李清照的优秀文章
1、最后,诗人以“廉颇”自喻,竟有英雄惜英雄之感,诗人叹国家、叹百姓,叹自己,他一生壮志未酬,可其一腔忠烈之气,早已化为如今慷慨豪放的诗词。
2、诗人以比喻、叠词、曲中带情、烘托等多种手法亮丽了自己的文章。
3、分析:这不是文学短评,而是读后感。是结合作者的经历,联系当时社会现实写感想、体会。文学短评不是读后感,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我们一定要提高文体的区分意识,区分“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文体差异。就文学短评而言,我们更应该进入作品的内里,以作品本身的艺术为评论对象。
4、“风急天高”,风是急促的,天是高邈的,在广阔的天际之间,似乎只剩下风在耳边呼啸,孤独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作者身处长江之上,两岸“猿啸哀”,正如郦道元所著《三峡》“嘱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景是悲伤的,声音是凄凉的,身处这悲凉之境中,原本就已悲伤至极的作者伤至骨,伤至全身。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眼前的意象叠加起来,淡酒孤雁菊花,梧桐在中国文化里,更是感伤意象的经典。她的无奈,她的幽怨,无止尽地弥漫重叠,无以复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简单直白,却更加有如神品,韵味顿生。这愁绪,已不是笔墨能够描摹的了。可荒凉人世,无枝可栖,她仍选择坚强的活着。即便晚年,即便别恨难穷,她的性情里,依然有着磨不灭的倔强。
6、一个失了亲人的老者登高祭祖祭幼。
7、李清照批评王安石、曾巩之词:太low了,没法读。
8、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体会作品艺术之美,提高文学艺术鉴赏的水平与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9、写文学短评前先要仔细阅读文学作品,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理解作品,发现作品的美。正如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所说:“一个优秀的读者,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反复读者。”
10、《短歌行》虽短,但字字都彰显诗人之志向,句句表达曹操的广纳贤才之心。
1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2、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4)(5)
13、点评:本篇文学短评,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选取《声声慢》中的原句进行叙述,并且做到了叙议结合;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条理非常清晰。
14、两三盏淡酒,怎比得上他,夜幕降临风渐急!历来古人对“浊酒”情有独钟,诗人杜甫在《登高》中沉吟“潦倒新停浊酒杯”,范仲淹亦通过“浊酒一杯家万里”抒发对家乡的思念,而词人李清照却“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选用“淡酒”,其表现力不输“浊酒”,甚至优于“浊酒”。酒不浓而愁情却如江河连绵不断,此处“淡酒”亦是说明再浓的酒也无从排解词人内心的愁,这也正应了那句“借酒浇愁愁更愁”。词人内心的思念哀愁也在这“三杯两盏淡酒”中愈饮愈烈,最终成为悬在词人心头的“意难平”。“淡酒”这一意象可谓本词的第二大亮点。
15、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李白此诗句式长短不其中骚体的几句明显有屈原《九歌》的印记,而且前句都有类似起兴的手法。从中可见,这几句并不只是单纯空想,而是有意识上的勾连的。例如“霓为衣兮风为马”,前面的“日月照耀金银台”为诗人留下了“仙境”这一楔子,于是引出后面描绘仙人的场面。在“别君去兮何时还”与前一句的衔接,也略显生硬,但情感都是负面的,低沉的。读懂了这一点——即看似生硬的连接中有潜意识的勾连——之后,全诗就真正化为流动的有生命的整体,而非佳句的堆砌了。
16、课堂练习:请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写一则鉴赏短文,500字即可。
17、雁在李清照的词中也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如《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又如《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这里,雁使词人萌发出一种悲秋的思绪,又加上词人晚年丧夫,所以雁同时也寄托着词人渴望再次收到丈夫来信却只能失望的心情。
18、《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是一位田园诗人,也是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
19、“鸟飞回”是本诗最具特色的动景。首联“猿啸”是听觉上的动,而“鸟飞回”则是视觉上的动。鸟儿于洲上徘徊,仅是这一动作,便给人带来一种离群之鸟无枝可依的孤愁;鸟儿于洲上回旋,更让人联想到寻无出路因而久不离去的迷茫痛苦。这一处动景打破了静动之间的界限,沟通融汇起各种复杂的苦情。
20、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四、李清照作品赏析和评价
1、他有最好的童年。那年“开元盛世”正当旺势,长安一片歌舞升平,公孙大娘的剑影摇晃,百姓安居乐业,杜府的鼎盛给他提供了充足的吃穿用度,于是他早早出门游历,要亲身感受这个时代的热闹与繁华,瑰丽与神绮。
2、新中国成立后,学界关于她的研究论述要多于对她同时期的任何一位文人的研究,她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作品获得经典地位的女作家。
3、《声声慢》写于李清照晚年,山河破碎,夫死家亡的痛苦与无助之感,似钝剑时时在切割折磨她的心灵。
4、老人酌了杯酒,送到嘴边欲饮,忽的想起他的病。
5、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琵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3)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6、写文学短评,对风格特点、文学体裁等知识要有所了解。一般来说,诗歌的意象意境、章法结构、妙字佳句等,往往是鉴赏与评论的重点,譬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村居图”,《登高》的起承转合,《琵琶行并序》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景情相生,《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九组叠词。
7、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文艺节目创作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清明奇妙游》匠心造艺,镌刻中华传统文化,雕琢西园雅集图中的宋代名人,巧用视听特效,再现歌舞情景,打破高雅文化与观众的距离感,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使观众在享受视听艺术带来的冲击与震撼的同时,领略传统“清明节”深层人文内涵与精神意蕴,启发观众对中华大地璀璨文化的自信心。
8、而她又找到了些什么呢?只剩下忽暖忽冷的天气,一人独饮的淡酒,迅猛急烈的晚风,故乡飞来的大雁……最后,她只能看着那满地堆积的黄花,牵愁惹恨的梧桐细雨,独自挨到天亮。
9、“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10、但一定也要准确的把握这部作品,妄加臆测曲解,显然定会为大方所贻笑。
11、少年队老人轻轻点头,又疾步而去。
12、师评:没有一个男生对李清照的评论,如此细腻,喜欢!
13、他们在评定她词作的才华时,总是不免要强调一下:可惜是个女子啊!李清照在经历了再嫁、离异的风波之后,名节方面的问题便成了她的又一层累赘。于是,评论者又会忍不住再强调这一点:可惜她名节有欠缺啊!比如宋代王灼的笔记就很典型,既赞许她“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又评价她“晚节流荡无归”。
14、常跟靳哥开玩笑,“新教材同志”这是要训练孩子们练就十八般兵器呦。
15、诗文需含蓄地叙述,艺术地表现。《漫斋语录》:“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想要写好文学短评,就要有针对性地概括文学“三分”描绘,分析评价作品的“十分”意蕴。厘清概念,论其一点读者置身于作品,知人论世,就文学形象、思想情感或艺术特色等多元中的一元以“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有创意地评论,提高阅读者的审美能力,传承文学的当代价值。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69页)
16、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17、《梦游天姆吟留别》这首诗写梦游奇境,又不像是寻常真正的梦境那样无拘无束,轻松愉悦,他感慨深沉,情感多变,并非真正漂浮于虚幻之中,而是在对神仙世界辞藻华丽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神游天上人间又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18、“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比如要想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善用白描”,就可以从景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勾勒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作者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
19、中国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集合表征,2021年,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创新运用“网剧+网综”的节目设计,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2022年,河南卫视继续出品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清明奇妙游》再一次打破代际壁垒,突破清明追思的主题限制,以《西园雅集图》为创作灵感,融入唐宋文人风骨与文学艺术元素,利用“四维戏剧盒子”的叙事方式展现民族文化精髓。
20、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800字
1、“入世”与“出世”
2、“三杯两盏淡酒”,是一种反衬,以淡酒衬浓愁,愁之浓重,连酒也无法排解;身冷心冷,再烈的酒也平淡无味。可见愁之深重,心之凄冷!
3、《清明奇妙游》不仅带领观众领略了宋代文人的雅韵集会,更是以长卷横展的画面为观众呈现了美轮美奂的风俗景致,使得原本固化的习俗也似乎处处凸显着“韵”的意味。而这样的风俗在流转的仪式展演中,让观众流连其中,宋室风筝的传承与放风筝的习俗也在此得以呈现。据说,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要将所有的灾病写在风筝上,待风筝高飞之际,剪断风筝线,当风筝随风飘逝之时,也象征着所有的灾病都随风筝一一消逝。这样,最为朴素的生命愿望借助习俗的力量得以表达。而陇上踏歌、拔河、插柳、击鞠、荡秋千、杂耍等清明节风俗在《清明奇妙游》中也以各种方式得以原生态地绽放。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便是连续的叠词,奠定了本文凄苦哀伤的基调,生成一种无依无靠,苦苦找寻寄托却无果的意境,营造了孤苦的氛围。北宋覆灭,家破人亡,尝尽人间冷暖的李清照夜不能寐,就连淡酒也暖不了她由内而外散发的寒冷。此时,“雁过也”,这一意象更激起了她的悲意:北雁南归避寒,而原本在北方居住的自己逃到南方避难,如今还落得无依无靠的境地,顿时,痛上加痛。
5、诸如此类的评论还有很多。
6、泪,是孤独一人时因寂寞难忍,旧事回涌的无声流露,它不惊动世间花草,却格外撩拨那天边的云。白居易的泪,开在琵琶的琴弦上,轻拢慢捻抹复挑,再回神,落在黑色单衣上。琵琶女的泪,滑过被秋娘妒的脸庞,落入深深的心底。毕竟,心中无苦之人何能弹出这份悲幽。曲终,明月照寒水,寒水映泪光。
7、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昨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再谈谈“文”。所谓“文”即“文笔”。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各种感观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如“风急天高”的触觉,“猿啸哀”“萧萧”的听觉,“渚清沙白”的视觉,作者化无形为有形,恰恰是在这逼真生动的画面中,给人以壮丽的感受。在颈联与尾联作者则上升意境,由现实升华到宇宙,在十四字内蕴含八意,收尾节制点睛,使人意犹未尽,体现出作者理想破灭时的苍茫,渺小。正是所谓“时空设计”。
9、那个少年眉眼干净,眸光灿若星辰,衣袂飘飘,意气风发。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坚定地向山顶走来。
10、文学短评写作的角度与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定题要小而巧,做到突破一“点”,兼顾全部。
11、尔后不久,李清照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别忘前车之鉴。
12、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13、综上所述,正如诗中所说,“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在“赐金放还”这一刺激后的“悸动”。虽然当时还没有意识流的概念,但李白以他天才的想象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完成了古典诗歌中意识流的一次悸动,此诗也由此成为传世名作,被后人奉为经典。我想,可能翁方纲的这句“虽句法、音节极其变化,然实皆自然入拍,非任意参错也”,是最能概括这首名作,也最能理解其中意识的流动的吧。
14、急风淡酒,梧桐细雨,愁煞人
15、天帝殷勤地问她要去哪里,大概意思就是,你这辈子到底想做什么?她马上回答的就是:这是一条长长的路,已经临近日暮,我学习写诗,却谩有惊人句。这里首先能看出,天帝一问“归何处”的终极问题,她就想到写诗;此外,她明明已经写出不少“惊人句”了,却说“谩有惊人句”,即没人注意我,也没人欣赏我,不是没有惊人句,是知音稀少。从中很能看出,文学创作对她来说是很要紧的事情。
16、(4)选择恰当的评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第③段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点评,第④段从情感的角度点评,第⑤段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和人物命运的角度进行点评,注意了点评角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17、整首诗虚实结合,让人身临其境,一手反衬用得恰到好处。梦境中有仙人陪伴,仙兽齐鸣,现实却是处处碰壁,两者一对比,高下立见。这强大的反差使人更加厌恶控诉现实的残酷,向往诗中的美好世界。李白这诗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感情。一首诗,诗人从初期的陶醉向往再到沉浸,再到人生日梦、怅然若失,最后到释怀、及时行乐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全诗情感跌宕起伏,内容天马行空,是极具李白色彩的一首诗。
18、单单李清照高龄还改嫁,就足可见她是比较离经叛道的。
19、词人用的十四叠字,虽无一“愁”字,却无不言“愁”。绵长的叠字,将她的“愁”不断延伸。岁月蹉跎,故人已长逝,早已是几年踪迹几年心,而红颜白发,刹那芳华,独留一人,情何以堪。若词人舍去这叠词的用法,变成“寻觅,冷清、凄惨戚”的话,哪里还会有“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之说。爱不可说,忆不可说,愁不可说,痛不可说,只能让这不断重复的字表达心中所感:
20、“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是个道士,只要他愿意,他大可以披上道服,佩上木剑,弃俗求仙,这倒真是有几分逃避现实的意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抑或是“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于他而言,似乎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了,这似乎才是李白,那个“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那个傲岸不群,藐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李白。可是长安城里,他苦心经营的一切呢?他又是否真的看淡了?我不愿深究。在我们热爱的眼神中,李白就是李白,他不应受到世间的任何约束,他就应该驾着大鹏鸟,扶摇直上九万里,活得洒脱,任性,因为他就是传说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