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的好处答题格式(100句)

2023-01-24 09:14:07 0 59

一、动静结合的好处答题格式

1、“锁“在本诗中意为”笼罩“,生动的表现了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以及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凄凉、忧伤之情。

2、(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3、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

4、至于答题是否分条,我主张分的,但是不是随便的分,要让阅卷人看出你的答题思路。例如看出你是从结构、内容两方面作答的,或者看出你的句子的理解是分表层和深层含义两方面作答的。

5、常见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展现。

6、有借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自己归隐后的闲适的(如王维的山水诗,陶渊明孟浩然的田园诗);

7、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8、(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1)辨析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10、象征: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情感或社会意义。

1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

12、读懂作者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中心,是答题的前提。面对具体的问题,还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和技巧。具体地说,可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3、自创型(有观点)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14、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15、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6、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17、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对话、独白)、动作描写。

18、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19、温馨提示:答题格式一般为:手法+体现点+作用、效果

20、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二、动静结合写的好处是什么

1、③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2、提问形式主要有:

3、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4、C.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5、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

6、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

7、①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8、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作用:蓄积气势,突出人物或事物,突出文章主旨。

9、(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10、(2)文章是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或者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11、⑤列数字(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从数量上准确说明了??的特征。)

12、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13、文本+现实+观点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14、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15、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读者感受、时代背景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16、答:用典。把自己比作魏尚,含义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够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比较委婉含蓄的表达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17、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融情于景,以“花溅泪”、“鸟惊心”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情感。

18、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19、动静结合答题格式: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是写动景, 是写静景,动静相间,使文章相映成趣,多姿多彩。

20、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三、动静结合的答题方法

1、⑴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常考题型: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3、答题格式有两种:①特征ABC,然后再逐一分析ABC。

4、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设问、反问、对偶、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对比。

5、(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6、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7、(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8、融合型(有观点)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9、虚实相生: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10、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11、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

12、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13、(3)大处切入,分解层次

14、②定性,某词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15、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16、④用生动的比喻引出论点,作用:引出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了解)

17、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8、(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9、托物言志(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20、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四、动静结合的作用答题格式

1、⑤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散文阅读主要的命题形式。

3、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5、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6、A.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又称卒章显志)

7、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8、B.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

9、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11、主题方面: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12、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13、步骤一:(用什么手法)

14、E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15、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

16、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17、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18、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19、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五、化静为动的作用答题格式

1、②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义。或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主旨句、中心句、景物描写句)

2、(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4、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5、(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6、④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的见解;

7、这一步要求有“三读”。“一读”――文章主题。“二读”——文章结构。“三读”——读出重点词、句、段。

8、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9、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10、(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12、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13、(3)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或: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14、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15、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16、③如果有字数要求要遵守,不可超过字数规定。

17、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18、②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19、⑥是不是意蕴丰富,富有双关义等。

20、⑤是不是富有情趣或悬念,引人入胜。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