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100句)

2023-05-08 01:54:26 0 59

一、虞允文

1、关键时刻,正好有一支从江州溃败的宋军逃到采石,虞允文乘机将其招来,授予旗鼓,命他们从后山出,摇旗擂鼓。金人大恐,以为宋军援兵已到,遂无心恋战,调转船头逃去。虞允文又命水师以强弓劲弩尾追射击,大败金兵。

2、虞允文生活在北宋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孝宗四朝。他在政局动荡,风云变幻之际,辅佐君主,主持朝纲,经营四川,备战北伐,在南宋政坛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虞允文所处的时代,正是金灭北宋,宋朝军民浴血奋战维护南宋政权的时代,他走过的道路,正是爱国的士大夫典型的生活道路。上期,本栏目介绍了虞允文领导“采石之战”的功绩,本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虞允文,一起去探知他更多的故事。

3、虞允文能够留名史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主持了采石之战。

4、破夜袭、识反间计,一封信计杀叛将

5、当然,还有一位伟大元勋的评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采石之战被过分夸大,甚至与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相提及(当然,到底合不合适相提并论可以另做讨论),虞允文也被越级拔擢,成为南宋一个时期的抗争代表,这与韩世忠大仪镇之战被拔高也有一定相似之处。

6、第二个就是根据金军的情况不断调整防御。金军的十万铁蹄虽然很牛气,但是,面对着长江的天险也是小心谨慎,对于金军的进攻,他带着部队从侧面攻击,导致了金军失败。采石大战失败后,对于完颜亮而言,这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就死活赌一把了,就在这个时候,虞允文就带着军队拼死抵抗,竟然成功了。

7、乾道七年,孝宗采纳虞允文的建议,将三衙之一的马军行司(即北宋时期的侍卫亲军马军司),从临安移屯到建康府。

8、可惜的是,虞允文的大名少有人知,采石之战从诞生之日就被忽视,岁月似乎把这段历史遗忘了。

9、绍兴三十一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率领百万大军攻宋,横越淮河,进迫长江。金国大军势如破竹,宋朝政权岌岌可危。十一月初虞允文以中书舍人的身份被派往采石矶犒师,而金海陵王大军亦正图谋由采石矶渡过长江。当虞允文赶到之时,原来负责督军的主帅李显忠还未赶到,军队将士三五成群地散坐在路边,士气十分低落。

10、因而刚刚登基就火急火燎地想要发动侵宋战争,所以他准备的很仓促。从完颜亮开始准备到最后发动战争,一共就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11、北京佘家守墓是否真实,这里姑且不去说它,只说另一个同样是替历史名人守墓,却远没有北京佘家名气那么大,甚至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另一户人家。

12、时间像一把刻刀,永无休止地雕琢着世间万物,无论世间万物怎样的奋力绽放,终究逃不出被时光淹没的命运。这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的,或许他曾经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但经过时间的洗礼,终究暗淡了下来,只有那些富有鲜活生命特性的人们才能依旧熠熠生辉。而虞允文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位生活在乱世之中的英雄,他原本是一名文官,却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成为民族的脊梁,演绎了一段传奇。

13、令人敬佩的是,虞允文不仅有一颗精忠报国之心,更是忧国忧民,有一颗勤政为民之心。虞允文一生清廉爱民,尤其对下属明里暗里送礼贿赂深恶痛绝;他大力提拔贤良之士,为国家举荐了不少人才;他更是勤于政务,积劳成疾,为国家辛劳奉献一生,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14、虞允文是南宋名臣,一生都在坚定不移的呼吁收复失地并为此鞠躬尽瘁,这里补充两件孝宗时期虞允文所做的要事:

15、虞允文为抗金奋斗终生

16、采石之战,是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战。

17、可叹的是,虞允文一般为人所知,仅限于此役。你如果问大部分知晓“虞允文”这个名字的人,他有什么成就,估计除了能说出“采石之战”这几个字以外,也只能挤“抗金”、“爱国”之类的词汇了。

18、而章太炎之所以把虞允文与岳飞齐名,是因为虞允文带领南宋的军民赢得了对南宋至关重要的一场抗金战役。可是一介文官虞允文为何能救南宋于生死存亡之际呢?

19、金军打了一天一夜,根本没办法招架艨艟巨舰,且损失惨重,无奈退兵。

20、就这样,虞允文在危难之中,冒险担责,对将士们晓以利害,将涣散的军心重新凝聚起来,他还给将士们吃下了定心丸,说朝廷已将前任主帅撤职,另派李显忠将军来主持军务。李显忠是一员勇将,在军中有威信,听说他来领导抗战,将士们信心倍增。接着,虞允文表示,军情紧急,在李显忠将军没有到达之前,愿意暂时主持军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二、虞允文和岳飞比谁厉害

1、采石之战后,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他与防守川陕边境的名将吴璘共谋经略中原之计,乘金国政局不稳出奇兵,收复了陕西三路十三州之地。可是政敌们却污蔑他是“轻薄巧言之士”,“其实无能,用著辄败,只志在脱赚富贵而已”,将他的北伐理想说成贪图功名的小人行径。保守派宰相史浩等大臣,以“弃鸡肋之无多”为由,要求退出新收复的陕西之地。虞允文前后上疏15道,反对弃地之说,认为坚持抗金、收复失地才是“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可叹的是不仅新收复的失地丧失,老将吴璘率军仓促撤退,被金军袭击,死伤惨重。

2、这就是宋金战争的转折一战:采石大捷。如果没有虞允文拼死抵抗,长江防线一旦失守,大宋去矣。从此役经过来看,没有多少侥幸的成分,全靠拼死。

3、《宋史》评虞允文“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焉。”

4、但是虞允文却是为维护国家而战,而且对金入侵南宋之事已有心理防备,一直保持着冷静与清醒。

5、“陛下赏赐的金钱和升官状都在我手里,只待立功者来取。”虞允文召来众位将士,以忠义勉励大家,誓死杀敌,保家卫国。众将精神大振,纷纷表示愿意跟随虞允文与金军决一死战。然而,也有人站出来持不同意见说,虞允文只是来犒劳将士,没有受命督战,也就不能指挥军队,但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地说:“危难关系社稷,我将到什么地方躲避?”

6、作为一名文官,虞允文的文学才华在奏章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奏章大多是疏政论,内容上以忧国忧民、救亡图存为主。文风通俗质朴,无不展现出忧国忧民之情以及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难能可贵的是,虞允文的奏章中还有不少散文,同样也是文采风流,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第一剳子》《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等、阐释采石之战的经过和作战经验。隆兴元年,虞允文作著名的《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文章洞察时局,卓识远见,又意显语质,全文短小精悍,是文人气质和将军风度结合最好的文章之该文从政局是否安定、宋、金双方君主的政权稳固情况等九个方面来论证当下便是作战最佳时机,力劝宋孝宗要以国家大义为先,坚持抗金。

7、虞允文的一生,是一种人格,一种理想与时代的抗争,正是他的担当,让他与岳飞、毕再遇、孟珙、文天祥诸人并肩,成为了整个士人阶层的先驱者,昏暗时代下的闪闪光亮,足以照耀整个王朝,流芳百世。

8、文末补白:虞允文的抗金策略是积极备战,充实财力和兵力,以待良机出兵。虞允文此后两次受命治蜀,准备北伐之事,都是以治兵和理财为主。宋孝宗沉不住气,对虞允文治蜀多年,却不提出兵之事颇为不满,曾以密诏催促虞允文发兵。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积劳成疾辞世,宋孝宗怨恨虞允文迟迟不肯出兵,不愿给他赠谥号。

9、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登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以参谋军事犒师于采石,指挥三军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颜亮,使“宋事转危为安”。次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大将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元年(1165年),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乾道三年(1167年),出任四川宣抚使、知枢密院事。乾道五年(1169年)拜相,任用胡铨、王十朋等。乾道八年(1172年),加授左丞相兼枢密使、特进,旋即再镇四川,封爵雍国公,世称“虞雍公”。

10、虞允文(1110—1174),汉族,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人,字彬父,一作彬甫。绍兴进士。绍兴三十年(1160)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次年,以参谋军事犒师采石(今安徽当涂境内),适主将罢职,三军无主,而金完颜亮正拟渡江,遂毅然督战,大破金军。三十二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五年(1169),为相,任用胡铨、王十朋。八年,再任四川宣抚使,淳熙元年卒,年赐谥忠肃中文名:虞允文别名:虞彬父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出生日期:1110年逝世日期:1174年职业:军事家,丞相主要成就:以少胜多大败金兵

11、如今的宋克成是仁寿县文物管理员,有了固定津贴,每天的日常事情便是清理墓园卫生,肃清杂草。每逢月初、月半、月末举办祭祀典礼,天天早、晚对墓园各进行一次巡查。

12、虞允文在他的时代,并不是唯一的抗争派,但他在一个时代里,确实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

13、而把这个似乎不搭噶的例子套用到虞允文身上,就是想说:初识史书中的虞允文,是因为采石之战,但真正能让人真心喜爱甚至研究“虞允文”这个人(或者说是史料中的虞允文),靠的可不止是采石之战。

14、由于当时宰相秦桧当权,所以虞允文一直没有受到重用。直到秦桧病死后,虞允文才得到重用,他在任职中书舍人之时,曾向高宗进谏良策,颇受高宗赏识。

15、清光绪十九年重修此墓时,计划建肃公祠一座,祠砖烧毕运至墓地,终未动工。解放初期,砖用于建小学。现收集有砖十余匹,青灰质,矩形,长二十六厘米,宽十七厘米,厚六十二厘米,侧面有竖一行文字:“虞忠肃公墓”,阳字楷书。

16、采石之战胜利原因浅析

17、他把宋军的五艘战船分列,两艘沿西岸并列航行,一艘驻扎中游,船内藏有精兵,另两艘隐蔽在小港中机动。家里没米,还要做出一锅象样的饭来,确实很难为虞允文。历史上有领兵多多益善的人,少有领兵少之又少而能打败强敌的人。虞允文是一个!

18、十月,虞允文奉命出使金国,见到金国一派繁忙,运粮、造舟者众多,感觉金国有进攻南宋的迹象,完颜亮更是用骄狂的神态说:“我将观花洛阳。”金人欺负虞允文是一名书生,故意提出来要和他比赛射箭,没想到他丝毫不畏惧,张弓一箭射中靶心,金人佩服,才以礼相待。回朝后,虞允文将金国运粮、造船策划南侵的情形一一奏明,再次提醒高宗赶快在淮河及沿海作应战准备,而高宗及部分主和派官员却宁愿相信曾经的一纸合约。

19、书生布阵海战,有攻有守

20、公元1161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率领百万大军,南下进攻宋朝。金军横渡淮河,势如破竹,直逼长江。

三、虞允文

1、本期探秘发现,就让我们再次走近他,探寻作为一介书生的虞允文以及他留给世人的巨大影响。

2、虞允文是南宋时期的名臣、名将, 他的书法传世作品不是很多,均为行书尺牍。目前能见到的,其中墨迹有《适造帖》和《病久气嬴帖》两种。

3、首先,完颜亮发起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4、兵士们斗志昂扬,拼命冲杀。金兵入侵以来,还没有遭到过象样的抵抗,如今碰到这么强硬的敌手,一下子就垮了下来。

5、在完颜亮大举南京的时候,虞允文已经年过五旬了,金兵南侵为灭国而来,金军攻陷江北,准备渡江,这时候南宋朝廷才在惊慌之下,想要派遣将领阻挡金军南下。这时候允文自愿前往采石矶前线慰问守军。在这种危急时刻接下了将领这个担子,他首先振奋士气,向全体将士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每个留下来的将士们信心满满,激情澎湃毅然决然的想要与60万虎狼之师展开对战。

6、感谢悟空问答的五连发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采石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十分经典的一场战役。孱弱的北宋王朝,以一万兵力大破海陵王完颜亮数十万大军。完颜亮再回经途中被杀,金有“小尧舜”之称完颜雍继承皇位。当时海陵王号称60万,其实兵分三路,以海陵王带领的10万中路大军为主。

7、碑左侧五米处有黄砂石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高两米三宽一米二厚二十四厘米,据守墓人称此碑原本有字,文革间铲除无余。封土前原有石人、石猪、羊、牛、马等祀物,以墓碑为中心,前十六米左右各十九米,后至山脚范围原有矩形乱石围墙,现仅存乱石围墙基础。

8、虞允文料到金军可能会到扬州,与瓜洲的军队会师,攻击京口,所以他向主将李显忠提出自己率兵相助,历经戎马的李显忠对这位大破金兵的文人非常钦佩,当即拨出6万人交与虞允文

9、(采石之战示意图,取自网络)

10、完颜亮看到这封回信恼怒异常,做了两项决定:烧了自已的龙凤车;杀了梁汉臣、两名为金军造船的人。打不过对手,烧自己的龙凤车是何意?也许,是表示自断后路,告诫金兵只管向前冲吧。

11、其虞允文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除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外,其武艺也不差。虽然史书上没详细作过介绍,但从其经历上可见端倪。他曾出使金国,金国的官员轻视南宋,更瞧不起文职官员,来个“那壶不开提那壶”,说要与他比武射箭,实则是想给他一个难堪。虞允文沉着比武,拿起弓来“唰唰唰”射了三箭,箭箭命中靶心。金国官员大惊!叹道:弓马本是游牧民族的强项,看来汉人也不错。

12、虞允文的著作十分丰富,他博通经史,“不失为一大名士”,他为《唐史》《五代史》注释,并著有诗文10卷,经筵春秋讲3卷、奏议22卷、内外志15卷,传颂于世。虞允文还监修《乾道四朝会要》300卷、乾道重修敕令格式120卷,以及《经筵春秋讲义》3卷、《唐书注》等。《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85)篇,《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二(2)首,很受后人的喜欢,杨万里《虞公神道碑》称其终生好学,“自秉政至蜀,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明代文艺评论家王世贞说:“《停云馆帖》第六卷,为南宋名臣书,如虞雍公之俨雅,皆有可采。”

13、所以在采石之时渡江之时,因为完颜亮没有做有针对性的准备,才让虞允文有机可乘。

14、说起为历史名人守墓的守墓人,最著名的应该是住在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院的佘老太太一家。

15、2004年,文管所又对丞相墓进行了保护性扩建。

16、纵观南宋,先抗金,后抗蒙,尤其与蒙古大军苦战四十多年,这已经是历史奇迹~当时世界各国被蒙古大军铁蹄横扫,有效抵抗一般为半年左右,可见南宋的战力决不应该被看轻。

17、这名叫虞允文的书生,虽然创造了非凡功绩,却少为人知,甚至可称为被遗忘的历史英雄。

18、第二年,也就是乾道九年,在秋天,也是九和十月期间,虞允文两次向金国首领提出,要求受礼礼仪平等,金国却拒绝了这个正当提案

19、宋克成已经八十五岁了,他家世代守护的是南宋丞相虞允文的墓。

20、按照宋克成老人的说法,十三代人,平均每代人守墓60年,岁月是足够遥远的了。他自己6岁时父亲逝世,他母亲就接替父亲成了守墓人。

四、虞允文采石大战

1、虞允文在绍兴二十四年,考中甲戌科张孝祥进士,先后任彭州通判及黎州、渠州知州,在此期间,秦桧弄权,他和其他四川书生一样遭到排斥,都没能重用。秦桧死后,虞允文终于调到京城,由秘书丞转任礼部郎官,升任中书舍人,参与国政。虞允文感恩皇上的重用,常常建言献策:“为人君上,必须敬畏天地,必须安定民心,必须效法祖宗。”又论到儒士风气的弊端,以文章进谏,必抑制其轻浮的辞语;以言语进谏,必罢黜其巧言、伪意;以议论政事进言,必去除其苛刻要求,如此治国,方知任重致远。而且极力谈论四川财赋科纳的弊病,皇上听了很高兴,全部采纳。

2、乾道五年,虞允文建议孝宗派遣泛使到金国更改受书礼仪和归还河南宋朝皇陵之事,并向皇帝推荐范成大可作为使者。

3、乾道元年,虞允文被召回临安,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罢黜主和派汤思退及其党羽。

4、虞允文一看这好办,命弓箭手一路追袭。冲杀上岸的4000多名金兵被杀,内有2个万户长,还活捉5个千户长、500多名士兵。一些没能上岸的金兵驾船往回跑,他们没死在宋军手上,被愤怒的完颜亮斩杀:我让你们是去打仗的,不是驾船一日游的。

5、墓封山坐东向西偏北十度,呈椭圆形,高三米长十九米宽十一米。封土前五米处有青砂石质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脚两侧有丁字形抱鼓支撑,鼓面饰万字文,外饰浅浮雕花卉,碑高两米三宽一米一厚十九厘米,碑文为“宋丞相虞忠肃公墓”。阴刻隶书,碑文左侧为上款“光绪十九年癸巳孟冬”。碑文右侧下款题为“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

6、虞允文从未打过仗,却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整顿没有主将的败军,大大振奋了军心,运用高超的智谋,竟以8万兵力与百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不在少数,但敌我对比这样悬殊的极少。1961年11月6日,当毛泽东同志读到《二十四史·宋史》中记虞允文史实时,欣然提笔旁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7、但是金军和宋军在水上较量,那就真的不行。宋军的装备是艨艟巨舰。舰上配备霹雳炮,拍杆。而且宋军南方人居多,多熟悉水战和驾船。金军虽然人多,但是装备不好,船只小且杂,基本只能当渡船,不能当战船。遇上宋军的艨艟巨舰,只能靠船去短兵相接。可是你小船离得远了我用霹雳炮轰你,用弓弩射你,离得近了直接用拍杆,一拍沉一个。

8、采石大捷之后,虞允文的才能得到朝野的认可和推崇。在十余年间几度出任地方大员和朝廷要职。但他长期面临着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就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乃至不同派系的主战派之间,一旦发生了争斗,常常将虞允文裹挟其中,让他心力交瘁。

9、完颜亮率60万金军杀来

10、虞允文一边给皇上报捷,一边犒赏三军,不过在庆功宴上他说:“金兵大败,明天会来袭营。”半夜,吃饱喝足的部分宋军逆流而上,在上游埋伏。另有部分水军向北岸金兵渡口发动攻势,当然这是佯攻,目的是麻痹金兵。

11、第二天完颜亮又战,这次直接遭遇了宋军伏击,金兵损失不计其数。

12、公元1141年,南宋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并每年上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从此,宋金20年未有战事。

13、宋乾道九年农历10月间,两次向金提出受书礼仪平等的要求,都被拒绝。宋孝宗即以密诏催促虞允文发兵,虞允文由于军需未备,并向宋孝宗提出:“机不可为,但令机至勿失耳。植根本,国富强,待时而动可也,安敢趣师期为乱阶乎。”引起宋孝宗的不满,虞允文也知道宋孝宗的心情,为了不负厚望,更加积极备战,日夜奔忙,“戴星乘马,冰满鬓髯”而不顾,终于因此得病。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农历2月辞世,病逝于成都,终年六十四岁。后移葬于仁寿县中山乡。虞丞乡因虞坟而得名。赠太傅,赐谥号“忠肃”。

14、有的人犹如恒星一般,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掩藏不了他的光辉。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南宋抗金名相虞允文就有这样的魅力。他虽是一介书生,却能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率领军队抗击金兵,取得以少胜多的胜利;后来,他身居高位,拥有令人艳羡的权力,却甘愿为国家、为老百姓鞠躬尽瘁,恪守廉洁……虞允文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他的英勇睿智体现在很多事迹中,不少人称颂虞允文领导的采石之战,但少有人对虞允文进行全面的研究,甚至很多人都忽略了他的文官身份及杰出的文学才华。

15、而是因为父亲为官的缘故才进入仕途。

16、直到父亲离世后,虞允文才去参加科举考试,

17、采石之战是两宋(南宋和北宋)与金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南宋力挫入侵金军主力,击碎了完颜亮消灭南宋的梦想,加速了完颜亮统治集团的分裂和崩溃,延缓了南宋的衰亡。

18、《宋史》虞允文传说:“秦桧当国,蜀士多屏弃”,所以秦桧当政,他一直未被重用。我一直搞不懂,秦桧任相,为什么弃四川人不用的原因,也不知是写史者因虞允文多年不升而杜撰出这么一个理由还是什么,不得而知。希望能得到方家指教。

19、所以,看到这封信后他马上发现漏洞,得出结论:“这是完颜亮反间计。”就写了一封回信:“王权已被军法处置,新帅叫李显忠,我劝你不要玩阴招,还是战场上面对面一决雌雄吧。”潜台词是就你那点儿墨水,还搞文攻?是不是明着打不过我们啊?

20、宋军一路溃败,望风而逃。仅仅一个月后,完颜亮就已经逼近长江采石矶。

五、虞允文墓

1、绍兴三十一年(1161),中书舍人虞允文以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

2、金军大兵压境,临安城内一片混乱,宋高宗又打算出海躲避,众臣苦劝,才勉强答应御驾亲征。

3、虞允文算是书生救国第一人,他在采石大战中用8万宋军大败完颜亮40万金军一战成名。这场战争能够顺利他是有很大的功劳的,在这个危急时刻,他召集诸将整顿败兵,积极备战,每个士兵都是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去的,其次虞允文深知金兵并不擅长水战,所以想出了在水中击败金兵的方法,后面又把他们的退路给堵死才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4、综上所述,虞允文是一个具有多面性的人,他是才气逼人的一介书生,更是铁骨铮铮的英雄,无论哪一面都诉说着他的爱国情怀,因此才受到世人的敬重。

5、正是因为如此,其墓地所在位置才有一户宋姓人家甘愿为他守墓800多年。相传,虞允文病逝之后,风水大师在全国各地为皇帝寻了很多处风水宝地,仁寿玉屏山就是其中一处,但此地十分偏僻,皇帝念及虞允文的功劳,就将其赐给了老家在仁寿的虞允文。虞允文墓,坐东向西,周围翠柏修竹环绕,环境清幽,再仔细观察,这里的地形像一座椅,虞公墓恰似端坐在椅子中,后有青山如椅背,左右两座山则如椅子的扶手,前有笔架山,沙帽山。笔架山有砚台,有毛笔,沙帽山则形如虞允文的官帽扣在地上。

6、至于南宋方面,很简单,生和死的问题。

7、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肃”。

8、时俊听完虞允文的话,挥舞双刀,率兵冲向金兵。史料对时俊的记载很少,唯一的这次亮相就青史留名了。还记得那艘驻扎在中游小岛上的战船吗?那是艘“海鳅船”,虽然小了点儿,但非常灵活,藏在舱内的精兵专门搞“暗杀”。

9、关于宋人以及后世史家对采石一役的评价,颇有过夸之处: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古今水战,采石比赤壁尤奇且难。周瑜主将,而允文书生也;瑜握重兵,而允文空拳也;瑜有孔明为犄角,而允文只手也。(明人丘濬评)虞雍公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与张魏公相上下。(杨慎《太史升庵文集》)当然,还有一位伟大元勋的评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采石之战被过分夸大,甚至与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相提及(当然,到底合不合适相提并论可以另做讨论),虞允文也被越级拔擢,成为南宋一个时期的抗争代表,这与韩世忠大仪镇之战被拔高也有一定相似之处。

10、虞雍公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与张魏公相上下。(杨慎《太史升庵文集》)

11、可以说,虞允文在任时所做之事,无论是淘汰冗滥的名籍,解决了兵士冗滥、财物匮乏等都非常有远见,是皇上忧虑却没有做的事,虞允文去世后,皇上驾临白石检阅部队,看到战士都年轻力壮,便对辅佐大臣说:“这是虞允文进行淘汰的功效。”正因为如此,虞允文倍受敬重,朝廷赐给他谥号“忠肃”,追任他为太傅。

12、一届书生竟然会有如此的气魄,惊叹感叹。当时朝廷上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一个书生,竟然会有如此的气魄,其实这跟虞允文从小的生活以及学习息息相关。父亲对其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有胆有识。最主要的是还是因为自己非常的聪明,其实在每一个朝代都不缺乏人才。但是能够真正的站出来解决问题的人却很少。

13、范成大这次出使,面对金世宗君臣,正气凛然,抗言争辩,虽然没有达到变更条款的预期目的,却让金国君臣刮目相看,最后保全气节而归。

14、当时朝野普遍认为:移骑军屯于建康,以为出师之渐。

15、于是,完颜亮写了一封信送给被免职的王权,送信人故意让宋军捉住,封上透露出与王权早有谋约的假象。搞文字,虞允文能输给你完颜亮吗?他父亲虞祺是北宋进士,官至太常博士;虞允文6岁张嘴就能来一段《九经》,7岁就下笔成文……

16、先是迁都燕京,又派遣使者修汴梁,可谓是步步紧逼。

17、当然,虞允文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从古至今,总有人自发前往墓地祀祭。如今,每逢清明,仁寿县都隆重举行祭奠虞允文活动,在缅怀抗金英雄虞允文的丰功伟绩的同时,学习虞允文的爱国情怀,无论何时都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乐于举贤的高尚情操,提拔贤良之士;学习虞允文一生清廉爱民,争做群众的贴心人。

18、宋高宗对这个结果是满意的,他和那些早已经忘记了“靖康之耻”的大臣们,也早就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19、其南宋的武器装备占优。人类战争史上,南宋军队第一次将火药火器运用于大规模水(海)战,在世界水(海)战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在水(海)战中,南宋采用的是多踏车海鳅船,大而灵活,金国的战船较小又是平底,且粗制滥造,抗风浪性差。游牧民族士兵不习水战,金军中的汉族士兵虽懂水战,但不仅仅“心在曹营心在汉”,还暗暗配合南宋军队作战。

20、随后,完颜亮亲率金军渡江攻来,虞允文立即命令驾战舰迎战。金人不习水战,是大弱点,虞允文利用这一点,水陆配合,用箭射,用火攻,经过几天几夜苦战,终于出奇制胜,大败金军,取得了采石大捷。其他战场也告捷,李宝和吴玠分别在海上和四川大破金兵。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