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的知识(100句)

2023-05-07 02:36:06 0 59

一、关于诗歌的知识

1、★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

2、★十二律:黄钟、大吕、无射等

3、全联皆赞颂民族英雄郝成功的事功,但上下联仍有分工。上联写他前一段抗清,下联写他后一段驱夷,即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一是“撑持旧山河”,一是“开辟新世界”;一重在展现过去,一重在影响未来;上联赞扬他的功绩,下联提出对后辈的希望:对郑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颂扬。

4、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5、总之,概括起来对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其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其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其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其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其对联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6、羁旅思乡诗:羁旅愁苦、思乡念亲对方着笔

7、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8、下列不属于田园派诗人的是:(C)

9、★白居易的一生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为主导。

10、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1、一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险韵。

12、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13、答:诗眼是“闲”(诗眼)。“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内容、结构),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情感)。

14、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

1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6、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7、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18、邻句相粘:指上一联的下句起句平仄,与下一联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第二联的下句天气晚来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则第三联的上句明月松间照,应也是平平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为句脚必须以仄声收,便变成了头粘脚不粘,是仄仄平平仄。

19、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中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明哲的《美猴王》和《阿拉克涅》;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0、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二、关于诗歌的知识和诗人的故事

1、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等。

2、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3、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4、还有闯关、竞技两种模式

5、★《石林诗话》又叫《叶先生诗话》,作者北宋叶梦得。《沧浪诗话》,作者南宋严羽。

6、高度的概括性:诗歌对现实社会生活纪录成高浓缩的语句,诗歌可以省去很多细节的描述,所以那些省去的部分必须要靠形象事物的语句与想象力来连接完成。所以,概括性绝对必要。李华基教授举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说明,其中的概括性就很明显了。

7、格,就是格式。格律诗是有固定的格式的。这种格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8、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9、你可以对赛制或题库提出自己的建议

10、(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11、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

12、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3、借对就是一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4、★《颜氏家训》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家庭教育教科书。作者颜之推。

15、★法家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和李斯

16、答:(1)“送君多暮情”句是“点”,点出了伤别之情。(2)“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3)结尾“叹息此离别”句是“点”,再次点明离别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17、(4)结构方式:总领下文、开门见山、起承转合、层层递进,伏笔照应、铺垫张本、重章叠唱、卒章显志等

18、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19、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20、★西晋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三、关于诗歌的知识和常识

1、(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2、★风骚“:风,《诗经》中的“国风”;骚,《楚辞》中的《离骚》。后“风骚”泛指文学。

3、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4、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平仄、对仗。

5、因为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来说较诗更为精练,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通常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也有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语言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情文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

6、答:“背”指“相向”或“相背”(释义)。“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内容),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效果)。

7、★司马相如:汉赋代表作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

8、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9、素有“孤篇压倒全唐”之美誉的作品是:(B)

10、(1)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自然属性);

11、答:尾联意为:你应该还需救赵良策,不要忘记我这个侯赢的存在。诗人借典故自比侯赢,虽晚年漂泊,但仍希望获得王忠臣的任用;尾联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想要为国效命、建立功勋的愿望,格调陡升。

12、作为“唐诗别苑”小程序的升级

13、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4、律诗的平仄还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相反的。其实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5、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飞流直下三千尺中水向下流涉及的物理知识是水受到重力的作用,飞流直下中的飞流涉及到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速度增大。

16、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

17、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18、古体诗(古风)1)五言古体诗,(2)七言古体诗,(3)乐府诗

19、别葛使君(王安石)

20、回忆的想象:回忆过去并且加入自己的希望。

四、关于诗歌的知识小报

1、幻想:特别去营造出来的,不着边际(常用)

2、(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3、在这里不得不简单地说说诗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诗。

4、“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三瘦词人指: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唐代边塞诗代表作家:高适、曾参、王昌龄、王之涣

8、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9、以古代文学专家制订的诗歌知识框架为依托,它实现了大规模的知识挖掘和可视化呈现,总而言之,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特定主题、情感、风格的诗歌,探索诗人图谱,以及他们的活动轨迹和社交关系……一大波有趣的知识正在赶来~

10、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11、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12、(对句相对,邻句相粘,首尾相应)

13、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14、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5、(注意区分:张衡的《二京赋》、班固的《两都赋》。)

16、对联的主题是上下联连接的纽带、交会点。一副对联,如能把握主题,切合题意,上下联各有侧重,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也就做到了既对又联。对联表达的意思还要讲究起与结,上联必须起好,下联必须结好。那种中长联,还须讲究起、承、转、结,如朱元璋赠徐达联:

17、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18、“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9、★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20、小朋友,仔细听,安全常识有本经,时时注意言和行,家长老师才放心。过马路,眼要明,一路纵队靠右行,车辆靠近早避身,举手行礼表深情。拐弯处,莫急跑,以防对方来撞倒,夜晚走路更小心,不碰墙壁不碰钉。风扬尘,护眼睛,尘埃进入需冷静,轻柔慢擦手洗净,情况严重找医生。细小物,注意玩,千万别往口中含,一旦下肚有麻烦,快找医生莫拖延。饥饿时,嘴莫谗,吃饭之前洗手脸,细嚼慢咽成习惯,这样身体才康健。吃零食,坏习惯,不分场合和时间,三心二意分精力,别人觉得也讨厌。照明电,不要玩,千万不能摸电线,电线处处有危险,。

五、关于诗歌的知识50字左右

1、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2、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3、楚辞对于后世诗体发展的历史贡献是确立了三字尾的节奏。楚辞五言句在中间加上“兮”字,还是两顿,而七言句则不同,出现了三字节奏,为七言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此外,楚辞与汉赋也有关系,《离骚》也被称为骚体赋。

4、咏物言志诗:言志寓理、咏物讽世正侧结合

5、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6、★“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号诚斋,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诚斋体)、范成大(石湖居士)、尤袤。

7、如:托物言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物喻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借物抒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8、★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书是唐代刘知几的《史通》。

9、答:(1)《春题湖上》选取的意象有乱峰、翠松、月影、早稻、新蒲等。诗人从宏观写到微观,从湖光山色写到农田景象,画面开朗,涵盖丰富。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留恋之情。(2)《钱塘湖春行》选取的意象有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诗人写景时动静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画面具体。诗歌抒发了诗人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10、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11、★李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史称李后主。与其父李璟并称“南唐二主”,俱为五代著名词人。被称为“词中之帝“对后世影响甚大。

12、如果您是孩子的家长或老师

13、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14、答题模式(结合诗歌的四大考点——形象、情感、语言、手法分析)

15、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16、公元前4500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个叫伶伦的人,截竹十二段,按音之清浊吹奏十二音,以此发明了音乐,所以伶伦也被后人称为乐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地学会了合着音乐而歌,也就诞生了最初的歌词。歌词被人整理成文字后就成了诗。诗经就是被整理的歌词。通俗一点地说,“风”,就是山野民间的歌词。“雅”是流传于上层统治者内的歌词。而“颂”呢,则是国家奠祭用的歌词。因为诗经的缘故,后人就把歌词称为诗,而诗则开始脱离口头传唱,游走于吟唱和纸墨间了

17、《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305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国风”,为地方民歌,“雅”“颂”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风》,价值最高。

18、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

19、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20、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