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代手法的古诗名句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译文: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5、运用借景抒情手法的佳句?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7、孤帆(船)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语言学界普遍认为,修辞是修饰文词或词语的基本手法,修辞是使语言表达产生美感效果重要手段。“修辞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修辞实际上是语言的一种属性,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修辞就没有语言。下面讲两个大问题。
9、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10、知否,知否?应是绿(叶)肥红(花)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1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事物形象
1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3、远与近的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1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睛后雨》)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15、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一:形象和语言
16、结构紧凑,语意贯通;增强诗歌的气势,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17、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18、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19、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2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二、古诗词中的借代手法
1、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2、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3、2021情境式名句默写
4、“长安”借代朝廷.(“浮云”和“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指奸佞小人和君王.)
5、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6、如宋代诗人邵康节的《花乡村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8、运用对偶手法的佳句?
9、比喻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对音乐的比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0、“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刻心里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13、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14、作者写“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意在表达天地间山川的雄奇壮美之景;而写“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则突出远山的秀美,表达词人内心的悲苦。
15、《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点梳理
16、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17、■□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18、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三月晦日偶题》)
19、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王维《山居秋暝》)
2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含有借代手法的古诗词
1、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二:表达技巧类
3、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游刃有余地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或者反之,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来,给人以多重感观美的享受。像这样的比喻在古诗词曲中不胜枚举。
4、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7、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8、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9、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10、当年粉黛,何处笙箫?(孔尚任《折桂令问秦淮》)
11、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13、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1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唐代李白《夜宿山寺》
15、拟人,比喻。“红妆”用美女比海棠。“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16、☞王步高经典课程|诗词格律与写作(24集珍藏版)名家教你写诗词
17、运用比喻手法的佳句?
18、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19、释义: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20、读懂诗歌离不开对技巧的把握,因为把握了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把握了诗歌艺术内涵,把握了诗歌景、情、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关系指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和各种手法的搭配使用。主要从4个角度进行把握,即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
四、运用借代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1、这首词上阕中的“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写绝壁陡峭、直插云霄,运用夸张手法;“天际两蛾凝黛”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2、(注)山枕,因枕形如凹,形似山形,故称山枕。
3、“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4、(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
5、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6、(暗考型)该词上阕中的“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请谈谈这两句“奇”在何处。(6分)
7、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8、这些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9、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里“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已经客观存在的。如温庭筠的《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想象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原本是不存在的,是人的主观的创想。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0、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11、必修上《劝学》知识点梳理
12、■□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之意,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1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4、“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15、预感式示现:即把未来的的事情说得如同出现在眼前。
16、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烽火借代战争。
17、■□联想,具体来说,是借助想象,把形似的、相连的、相对的、相关的或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的事物,选取其沟通点加以联结。
18、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下文为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及鉴赏示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
19、素养教育的方式有很多,而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一种。
20、部编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名句默写
五、借代手法的诗词
1、用“朱门”借贷显贵之家,豪门望族。
2、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下面具体说说。
3、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5、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6、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7、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8、(明考型)上阕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0、“双减”政策的落地,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1、运用拟人手法的佳句?
1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贺知章《咏柳》
13、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14、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15、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16、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欧阳修《晚泊岳阳》)
17、■□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1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9、满地找牙并非是一个汉语词汇,它是形容把一个人打的狠的程度,这里的牙就是指牙齿,属于夸张的手法
20、比拟(拟人),比喻,虚写(想象)。词人没有正面描绘波浪汹涌澎湃,行船受阻,而是借助想象,写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像鱼鳞般的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