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褒禅山记翻译
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2、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3、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4、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5、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6、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致者,可以无悔矣.这是作者的感悟,不可懈怠,不能随大流,人云亦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远大的志向.反映了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敢于创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9、(5)长乐王回深父这是一个通假字,“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10、https://www.renjiaoshe.com/xiaoxueshuxue/
11、於是(24)馀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於(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於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馀之所得也(35)!
12、非常之观不平常/景观,名词
13、写游山的心得体会。先充分肯定古人的“求思”精神,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阐述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与“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14、(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6、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考后回答。
17、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1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19、讨论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20、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二、游褒禅山记翻译古诗文网
1、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2、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3、归纳、整理多义词“道、名、然、其”四个词的义项。
4、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5、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6、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fú)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ēng)道也哉!仆碑:倒下来的石碑。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悲:叹惜。夫:那些,代词。谬:谬误,用作动词,弄错的意思。其:代词,代古书。莫:代词,没有谁,只用作主语。名:说出,指识其本名。胜:尽。也哉:语气词连用,“也”表示论断语气,“哉”表示感叹语气,语气的重点在“哉”上。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也:这(就是)……缘故。学者:研究学问的人。之:指流传的书籍材料。○“仆碑”照应开头,再用“悲”字领起一段议论,强调“深思慎取”。
8、https://www.renjiaoshe.com/chuzhongzhengzhi/
9、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网
10、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
11、本篇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并分析了“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质条件)三个条件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这两点讲的虽是治学,但却反映了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敢于创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12、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13、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14、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5、(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常用作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的人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16、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点
17、就仆碑足以证讹一事,指出研究学问的人们于学问应该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18、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19、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20、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游褒禅山记翻译逐字逐句
1、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2、部编初中政治教学资源网
3、以上就是游褒禅山记翻译优秀教案汇总等相关教学资源,其他精品资源请至官方网址人教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获取
4、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5、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6、(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7、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8、译文: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9、(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10、《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古人观赏天地万物时产生不同心得原因的句子是。
11、以上就是人教社教师之家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游褒禅山记教案的内容。
12、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13、具体写游洞。先略写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较详细地叙述游后洞的经过,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心情。
14、(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氏王安石记。
15、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16、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17、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18、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
19、人教版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网
20、译文: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四、游褒禅山记翻译重点句子
1、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2、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
4、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6、译文:(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7、(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8、(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9、他的作品辑为《临川先生文集》,共100卷。
10、原文: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1、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12、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3、https://www.renjiaoshe.com/bubianchuzhongzhengzhi/
14、6《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在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虽然只做到,但无论是自己不是别人都不会感到遗憾。
15、发放课堂练习,学生完成
16、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7、(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今: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18、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19、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0、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五、游褒禅山记翻译一句对一句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帮助
2、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3、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4、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5、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今所谓慧空禅院者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6、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7、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8、https://www.renjiaoshe.com/chuzhongwuli/
9、记,古代杂记类文体的一种,特点是叙事。但唐宋杂记往往是叙中夹议,例如本文就以议论为主。
10、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11、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12、⊙投稿信箱:1085026161@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13、辨析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14、译文: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1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1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7、欢迎扫码加群,进行交流
18、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9、(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0、“……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