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维杂诗
1、王维主要是写山水田园诗,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画家,被尊为中国山水画的“南宗鼻祖”。
2、温庭筠是花间派代表词人,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多作闺阁中诗。将此词和上面一首诗作对比,虽然词藻更加华丽,但渲染过多,稍能看出故意为之的感觉。脑中呈现一下这个场景,一位少妇从早起梳洗罢就独坐高楼遥望丈夫的归来,从太阳初升一直等到斜晖脉脉,等到妆容都干了也没有等到,最后叹一口气,肝肠寸断。这样的场景很是唯美,但更多是刻意刻画之,很难让人联想到真实的生活,“肠断”也有些夸张。作者的刻意渲染可以让人在瞬间被感染,但经不起久久的玩味,越是仔细回味,越是索然无味,这就比王维的一首相差许多了。
3、当一个人阔别家乡已久,在踏上回家的路途的过程之中,离家乡更近的时候,日思夜想的亲人与朋友很快便能见面,内心应该是开心且充满期待的,为什么却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呢?
4、久居在外的游子,见到故乡的亲友,最先渴望知道的就是家乡的人情世事。诗人只用白描手法记言,却把主人公在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心理、神色、语气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且用笔俭省,足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5、其一:这首诗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
6、老师说,他自己也压根没有想到自己问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有没有电?没有电点蜡烛就是了嘛。但是家乡的亲人才是自己最为关切的呀。正因为最为关切,最为在乎,到了能够知晓答案的当下,反而是不敢问了!
7、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一方面是对家人的无尽思念,一方面又充斥着恐惧与不安。
8、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9、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10、xīn xīn shì chūn cǎo , wèi xiàng jiē qián shēng 。
11、诗歌里的文字,跨越千年仍然历久弥新,是因为他传递出来的情感,跨越千年连接着作者和读者的真情与真心。
12、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13、全诗的诗眼在于一个“畏”字,为何而畏呢?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畏”的理由。“寒梅”“啼鸟”“春草”皆是早春的景象,传达着一种蠢蠢欲动的生命力,孕育着希望。在早春面前,在希望面前,为何要“畏”呢?这应该就和个人的心境有关了。
14、含愁思来看那新生春草,最怕它玉阶畔日渐青青。
15、hánméizhuóhuāwèi
16、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
17、杂诗这首古诗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18、✦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为古代交通要道。
19、后两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运用留白的手法抒发情感。前两句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关于“故乡事”,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
20、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二、王维杂诗三首其一,其二,其三
1、开头两句,诗人以一种朴实自然的语言,传神地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乡思的急迫感情。“故乡”这个词先后出现两次,体现出诗人思乡怀乡的迫切心情,流露出一种孩童式的亲切纯真。久居在外的游子,见到故乡的亲友,最先渴望知道的就是家乡的人情世事。诗人只用白描手法记言,却把主人公在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心理、神色、语气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且用笔俭省,足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2、他提到古往今来对于这首诗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说王维非常自私,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并没有问亲人朋友的现状,他关心的却是无关痛痒的梅花。也许那梅花是王维亲自栽种的,但其重要性怎能比过亲人?可见王维的自私。
3、久居异乡的人见到亲人的感觉:
4、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5、为什么“我”惟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人的思乡之情,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了,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一个意象。诗人正是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像化了。
6、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7、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赏析)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8、《杂诗·君自故乡来》也称《杂诗(其二)》,是盛唐时期大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这首诗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所以我认为朗读时可以用曲调柔和悠长的纯音乐来配合。使用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都是很合适的。
9、✦来日:来的时候。✦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10、不敢频倾耳,唯忧白发生。
11、王维《杂诗》的最后一句是:“寒梅著花未?”全诗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曾明久回答.2013年11月8日
12、原文:《杂诗三首·其二》(作者)王维(朝代)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13、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14、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15、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
16、来 日 绮 窗 前 ,
17、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说得颇中肯。
1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9、写的同是闺中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但差距很大。如果上面一首可以概括为“思君”的话,这一首恐怕只能概括为“闺怨”,格调上差了很多。
20、这首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第一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三首:“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这第二首则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三、王维杂诗其二
1、欧丽娟说,如果这首诗表现的是王维的自私,那为什么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难道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以及思乡的游子都喜欢自私的人、自私的作品吗?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2、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3、因为分别所带来的悲欢离合,内心纠葛,日日夜夜啃噬着这30年的思念。
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6、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我怀孕的时候,睡前和佳坤一起读古诗词。其中有一天晚上,他给我读的就是王维的这首《杂诗》。
7、对于像卢先生这样的人,内心里有着深切的殷殷期盼,但是现实却又是如此无情地践踏着他的日夜期盼。对于他来说,怀着美好的期待,反而能过好当下的生活,一旦知道残酷的真相,就连生存下去的勇气也没有了。
8、这原是一首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二首。全诗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9、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0、jūn zì gù xiāng lái , yīng zhī gù xiāng shì 。
11、王维的杂诗三首得到这样的评价:
12、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说得颇中肯。
13、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
14、王维的诗的特点就在于“淡”和“静”。而淡和静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就是陈建生所说“留白艺术”。留白不是空缺,是内容的一部分,白和黑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层次分明的水墨画。留出的空隙给读者来填补,留白让诗变得多层,变得流动,变得柔情万种。构成art需要三部分:“theartist”“theworkofart”“theviewer”,留白就是留给theviewer足够的空间,是让art变完整的方式。同时,留白是作者与观者的交流空间。作者留白,是信任观者的一种体现,不急于表达自己,而是让观者充分发现。这样,一首诗也好,一幅画作也好,才能绵绵不绝地展现着她的魅力。留白背后,是肉眼所不能见的千万种色彩。
15、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6、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注释: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来日:来的那一天。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寒梅:冬天开的梅花。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赏析: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17、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8、尺寸:180cm*35cm
19、联想到《台北人》的故事,就更能理解王维的不敢问,更能体悟那句“寒梅著花未”背后传达出来的百转千回的复杂情感。
20、王永强: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表现“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王维《杂诗》(其二)就是其中很纤巧、很精致的一首。
四、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
1、因为那份温和与儒雅,旁人见他将近40仍然是单身一人,便为她介绍相亲的女子,但都被他坚定的拒绝了。因为他一直在等待那个在桂林已经和她订婚的未婚妻。
2、其三:这首诗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
3、《杂诗三首》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组诗作品。这是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暗含思念家乡的情绪。第一首诗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
4、30年之后,当海峡两岸开始互相往来,他和弟弟得以在香港这一中间地带相见。30年过去,他们早已不再是那个年少的自己,这30年之中,无论是自己还是弟弟,都经历了时代的巨变,以及时代加之在自己身上的种种痛苦。
5、láirìqǐchuāngqiánhánméizhuóhuāwèi
6、离家故乡许久之后,了无音讯之际,突然面对故乡的来人,期待与恐惧的心情互相交织。
7、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9、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1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1、这首诗仅有20字,却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感觉。
12、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
13、读完宋之问的《渡汉江》以及杜甫的《述怀》,再回头看王维的这首《杂事》,对于「寒梅著花未」的解释,便有了理解的可能。
14、古往今来,诗歌和文学之所以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吟咏与阅读,是因为诗歌和文学所传递出的情感是相通的。
15、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7、有人称这首诗为“千古第一相思诗”,每当情人们互相表白心迹,诉说思念时都会吟诵这首诗;但其实是一首还念友人所做的,这首诗还有一个名字《江上忆李龟年》。这分明是表达眷念朋友的一首诗呀。
18、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19、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20、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
五、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这首诗的意思
1、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2、诗中所写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3、yīng zhī gù xiāng shì
4、诗歌与文学,向来是无用的。但也正是这无用诗歌与文学,最能抚慰人心。这才是它最大的作用吧。
5、表面写的是桃花,实则是借桃花表达对去年在此门所见之人的无尽思念。今年再来时,桃花依旧在春风中摇曳生姿,那个自己所思念的人却无处寻觅。
6、此诗是对故乡一连串的发问,问旧友,问童孩,问旧园,问新树,问园果,问林花,这也是最质朴最自然的发问,质朴之味甚至甚于王维一首。但力度稍欠,回味不足,因为发问太多,众多问句之间没有逻辑的联系,也没有节奏的变化,从头读到尾容易让人乏味,味道就被冲淡了。这诗情真意切,但情太真,意太切,没有经过仔细的推敲,情和意倒不能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了。王维的一首,看似随手一挥,实则寓巧于朴,是真正高作。
7、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杂诗一首》。这首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8、到此时,才算开始触及到诗人内在百转千回的情感,这种情感穿越千年引发无数游子的共鸣。
9、因为他的前一句是“冬日绮窗前”,王维故乡里冬天的花除了梅花还有什么呢?所以他肯定是要问梅花开了没有啊。附原诗:君自故乡来,当知故乡事,冬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0、寒 梅 著 花 未 ?
11、láirìqǐchuāngqián
12、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13、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
14、很日常化的语气,表现出了异乡的人在他乡见到自己家的亲友热烈急切的心情。
15、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16、王维对一枝梅花尚且如此关心,可见他对于亲人朋友以及故乡的关心。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诗化了日常生活,同时也透露出王维对于梅花高阶品性的留恋与欣赏。现在很多文学赏析用的也是此种解释。
17、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18、为什么会不敢问呢?欧丽娟没有直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是引用了一首宋之问的《渡汉江》。
19、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20、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