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从军行(100句)

2023-05-04 09:26:29 0 59

一、王昌龄的从军行

1、《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这是第四首诗。诗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表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2、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3、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4、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5、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6、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7、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8、译文: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9、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1、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拓展知识译文

12、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13、 青海:即今青海湖。

1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15、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16、✦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17、近体诗,是七言绝句。王昌龄的《从军行》不是古体诗,他的边塞诗,属于近体边塞诗,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这和高适、岑参不同,后两者多采用古体诗。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乐府古题,却非乐府古体诗。

18、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这两句着力铺陈将军的装束和边地景色,既衬托出将军的神武之姿,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19、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一作:独坐)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0、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二、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什么名

1、从军行七首·其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家乡。

2、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作者王昌龄(678—757),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也有人说他是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补秘书郎,调汜水尉、江宁丞,贬龙标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所以才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佳句入世)。人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初期,被刺史闾丘晓所害。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诗家天子”之誉,属于盛唐边塞诗派,因善作七言绝句,被人称为“七绝圣手”。他的代表作主要有《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4、这是第四首诗。诗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表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5、总的来说,这一二两句的意思是:在浩瀚无垠的青海湖地区,在这渺无人烟的边塞戈壁上,立着高高的烽火楼和暸望台,也许还有滚滚升起的狼烟烽火,此时此刻,正是深秋时节,黄昏时分,タ阳西下,成边的将士们坐在烽火楼旁高高的瞭望台上,迎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怎能不思念家乡的亲人,怎么能不倍感戍边的艰辛与劳苦?!这两句虽然写的是边塞萧瑟略带悲凉的秋天景象,但是不得不承认,作者笔下的景象依然是非常壮大的!百尺楼、海风秋,放在这里ー对比,就能够感受到万里长风、千里戈壁、百尺高楼、茫茫大湖的,苍涼悲壮雄健的边塞气派!

6、从军行一共是有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7、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8、✦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新声:新的歌曲。✦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9、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10、第四句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是拥有豪情壮志的戍边将士却并不回避战争的危险和惨烈,为了保卫祖国,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11、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12、王军,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写了七首,里面的人物都是戍守在西北边疆的将士,他们对万里之外的家人有无限的相思之情。在休息的时候,他们随着琵琶声和笛声在军中起舞,表达自己的愁绪。

13、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14、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前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相距遥远的地名和壮阔意象,勾画出气势恢宏的边塞场景。

15、《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1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17、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18、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1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三、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这是第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2、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3、《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共七首。

4、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5、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6、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青海,玉门关,楼兰这几个地名。

7、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一首。

8、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9、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10、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11、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12、诗的二两句,描绘了一副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1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4、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15、译文: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16、第说说这首诗的题目《从军行》。《从军行》其实是古代乐府的老题目,以前古人用这个题目主要写征战与边塞的艰难困苦。盛唐时代,包括王昌龄在内的很多盛唐诗人,常常用《从军行》这样一个古乐府题来写唐代的边塞战事、边塞将士的壮志与艰辛。

17、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18、《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19、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20、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四、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首

1、《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2、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3、我们进入诗的第一句,"烽火城西百尺楼"。大家都知道古代历史上有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里的“烽火"指的就是著名的烽火台,这是古代边防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承担着通讯、预警的功能。一般来讲,在烽火台中经常备有柴草,如果有紧急军情,那么“昼则放烟,夜则举火”。白天燃起柴草,主要是放出烽烟,飘上高空,这样在几十里之外的下一站烽火台便能看到,于是也燃烽烟,一站接一站的传递下去;如果在夜晚,那么就燃起烽火,火光熊熊,也可以把敌情一站一站传下去。

4、作者:唐·王昌龄

5、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6、释义: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7、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叹息年光流逝,为全篇旨意。张协云,“川上之叹逝,前修以自勖”,叹息年光流逝,为全篇旨意。张协云,“川上之叹逝,前修以自勖”,

8、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9、当时唐代在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而“孤城”之中的河西节度使的任务,就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10、全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在慷慨高昂中透出一股悲凉之气。语言简洁,声韵高亢。很值得回味

11、开元十二年之后的两三年里,三十岁出头的王昌龄曾经漫游⻄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关、临洮、玉⻔关一带,足迹很可能远涉葱岭以⻄,他目睹了边塞的⻛光,也看到了边塞戍守将士的艰辛,写下了这一组《从军行》,一共七首,表达了边塞将士思念家乡亲人之苦,誓死戍守边防、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我们今天讲的《从军行》就是其中的第一首。

12、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13、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14、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15、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用的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的旧题,原诗共有五首,此处选择的是第四首。

16、而次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一个傍晚,在苍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迎着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阵阵寒风,默默无语,神驰他乡。一个“独”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

1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8、唐代的很多诗人都喜欢用这种“对面写来”的手法渲染情感。譬如,杜甫在著名的《月夜》中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安。”这也是从对面写来,因为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安,他在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但他却偏偏说遥想今天晚上,在鄜州,我的妻子在闺房之中,正在独自看着月亮,思念着我,而小孩子们却并不能理解此刻,他们的妈妈正在思念爸爸。这种手法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从自己一方抒发情感,又从对方的⻆度想象抒发情感,彼此来回反复渲染,彼此烘托,越来越浓厚,浓的都化不开了。

19、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0、✦青海:指青海湖。✦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五、王昌龄的从军行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3、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4、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5、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6、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7、✦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烽:指烽火台。

8、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刚才前三句不是都在写戌边的将士们吗?怎么突然转到万里之外的中思妇了?这个跳跃性也太大了!没错,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当中常用的"对面写来"手法。简言之,前三句"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写的是当下,是将士们戌守在河西青海地区,思念自己远在故乡的亲人。而这最后句却从对面写来,写将士们想象着此时此刻,在这羌笛吹奏着关山月的时刻,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家人在遥远的故乡,在万里之外的故乡,也正在思念着自己!这样的思念是如此的刻骨铭心,是永远不能磨灭的。

9、“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10、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

11、王昌龄《从军行》的全文共七首:

12、王昌龄曾经写过多首《从军行》。《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调名,内容多数描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13、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14、说到这儿,我们明白了整首诗的意思,在深秋⻩昏的边塞,将士们坐在高高耸立的烽火台、瞭望楼上,迎着⻘海湖吹来的萧瑟秋⻛,听着哀怨悠悠的《关山月》,无比的思念万里之外的亲人,而将士们的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许和他们一样,也正在思念着戍守边陲的将士们。

15、“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此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16、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17、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18、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诗句,王昌龄的是《从军行》。

19、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20、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