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100句)

2023-05-03 01:35:07 0 59

一、清明杜牧

1、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2、“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3、(诗文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4、女童指,杏花村。四言句清明雨淋,路人断魂。

5、牧童遥指杏花村。三字句清明

6、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7、酒家何处,去杏花村。五言句清明

8、《咏柳》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9、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10、《清明》的作者是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11、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12、所以,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不一定是杜牧的作品。

13、《清明》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14、写清明的诗歌并不少,杜牧的这首《清明》,只要提清明,就会想到这首诗歌。杜甫也写过《清明二首》,黄庭坚也写过,但是,他们写的都很少人知道,就算晏殊的“燕子来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的句子,被传诵的广度上,也远远不及杜牧写的《清明》。

15、《汉宫春·立春日》辛弃疾|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16、郦波唐派吟唱《春日》《幽兰操》

17、这不,这一年,清明时节,又下起雨来。作者趁着雨停,驾着车子,带领领家人,来到偏僻乡村老家,走在小路上,去荒郊野外的坟地,去给仙逝的老人添坟上土,扫墓烧纸。

18、《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19、《月夜》刘方平|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0、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二、清明杜牧诗意

1、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2、经典咏流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杜牧的《清明》当中,有两个多音字。分别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的“处”(chǔ处理、chù到处)和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

4、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5、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6、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首句用“清明”时令在蒙蒙细雨中行人增添了一层愁绪.“酒家何处有”用酒消愁.牧童以动作代回话。

8、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9、无论如何,这首诗也是小学生启蒙的好诗。

10、“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11、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12、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13、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14、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晚年的杜牧在全国各地郊游踏青,饮酒作诗成了他的日常生活。

15、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16、借问:请问。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17、《如梦令·春景》秦观|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8、《桃花》周朴|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19、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的:“时间:清明节。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把读成“短剧”:“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更有甚者,后来还有人将诗改为电影剧本镜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另一种编排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0、第二句—承:路上行人欲断魂—看到路上的人像丢了魂魄,也许是刚刚从亲人的坟头哭过一场。

三、清明杜牧书法

1、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2、由于杜牧的诗集中,没有这首诗,而且还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七言句清明

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4、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5、IntheRainingSeasonofSpringByDuMu杨宪益、戴乃迭译Itdrizzlesendlessduringtherainyseasoninspring,Travelersalongtheroadlookgloomyandmiserable.WhenIaskashepherdboywhereIcanfindatavern,Hepointsatadistanthamletnestlingamidstapricotblossoms.

6、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7、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8、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9、《清明》这首诗讲述的是清明节那天的情况,清明节的传统是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10、第一句—启:清明时节雨纷纷,写清明节的天气 ,是个下雨的节气,人物内心如这雨天一样:阴湿、暗沉

11、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12、杜牧清明诗符合七绝“平起首句押韵”的平仄:清明时节雨纷纷,平平仄仄仄平平,(时字可平可仄)路上行人欲断魂。仄仄平平仄仄平。借问酒家何处有?仄仄平平平仄仄,(酒字可平可仄)牧童遥指杏花村。平平仄仄仄平平。(牧遥二字可平可仄)韵脚分别是“纷fen、魂hun、村cun”三个字,但这三字依据《平水韵》不属同一韵部,纷属“十二文”部;魂村二字属“十三元”部。出韵这种情况犯了“出韵”大忌。不过《平水韵》这本韵书是在杜牧写诗几百年之后才出的,不算是杜牧犯错;至于这首诗的对仗关系因绝句类诗不是很讲究对仗(只有七律的第四句及第六句才很讲究对仗),所以这四句诗之间不存在对仗。

13、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14、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15、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16、miserable:/ˈmɪz.ər.ə.bəl/痛苦的;可怜的

17、shepherd:/ˈʃep.əd/牧羊人,羊倌

18、应该是“有”这是官方版本的古人嘛毕竟流传下来已经很多年了有些出入还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古诗的颈联不需要押韵从押韵的角度来看哪个都可以

1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0、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四、清明杜牧黑板字

1、在回来的时候,天已经接近中午,他们踏着泥泞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车子,累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他们感到饥又饥,渴又渴的,就想借酒消愁解乏,正在此时,看见地里有一个放羊的孩子。

2、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3、注释:drizzle:/ˈdrɪz.əl/细雨,零星小雨,毛毛雨

4、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5、清明杜牧表达的感情,清明杜牧表达的感情就是写了一个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有一年的清明节,天空下着蒙蒙细雨,路上碰到很多来来往往上坟的男女,一路上哭哭啼啼,一只手提着竹篮,里边放着纸香和一壶白酒,沉浸在对失去父母的思念之中。

7、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8、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路上行人欲断魂”。什么是“断魂”呢?“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9、tavern:/ˈtæv.ən/小酒店

10、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11、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12、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13、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4、“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1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6、各位看官,你们觉得《清明》这首诗是出自杜牧之手,还是出自许浑之手?希望大家留言评论。

17、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18、我来给你说一个最有文学性的“改词之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9、《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20、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五、清明杜牧古诗赏析

1、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2、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3、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4、遇见是缘,恳请点个在看

5、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6、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7、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9、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0、《清明》杜牧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表达了诗人心里的落寞与深深的思念之情。

11、《江南文脉》诗词篇07王安石《泊船瓜洲》

12、原文:《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3、《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14、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15、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16、《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7、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18、“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19、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20、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