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100句)

2023-05-03 01:34:37 0 59

一、辛弃疾青玉案

1、“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承接上片,继续描写元夜的盛况,但已转移到盛装出游的游女们身上,只见她们头戴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地走过去,只剩下衣香飘散在空中。可在这些丽人中间却没有词人的意中人,“众里寻他千百度”极言寻觅之苦,失望之情跃然纸上。在这几近绝望的一刻,“蓦然回首”,忽然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说忧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3、经典咏流传:苏轼《定风波》

4、“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5、“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车,宝马和现在的宝马当然不一样,但是本质上也没有什么不一样。有人说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欢笑,其实每个时代都不乏拜金的喧嚣,这里的“宝马”和“雕车”指的是达官显贵们携带家眷出行,出门观灯嘛。所以,因为有家眷出行、女眷出行,“宝马雕车香满路”,满满的脂粉气真如“紫陌红尘拂面来”呀!

6、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7、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兴起于汉代,是“三元节”之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人们会以张灯结彩的方式庆祝这一节日。

8、“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上来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元宵夜的盛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其实那一句的意境就是从“东风夜放花千树”发挥而来。宋代我们知道,烟花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像“火药啊”、像指南针呢,一旦发明出来,首先不是用于武力和扩张,而是力图用于生活,所以华夏文明其实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火药技术的发明使得这个烟花技术在两宋期间就像印刷术一样突飞猛进。所以元宵之夜,一处处的这个烟花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就像怎么样?“更吹落,星如雨”,我们喜欢看烟火都知道,绽放之后,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而人被这种闪亮的星雨所笼罩,一下子就会情绪无比亢奋,被笼罩在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里。

9、徐元杰:摩空节气,贯日忠诚。绅绶动色,草木知名。《阳春白雪》,世所共珍。秋水瓢泉,清哉斯人。(《稼轩辛公赞》)

10、后来我也专门向有些文物学家,包括到一些博物馆亲自去看,才反复推敲,觉得吕少卫的说法确实是有误。这个“何以报之青玉案”的“案”肯定不是指案几了,更不是小桌子,但是不是案几是不是就一定是碗呢?我们从古人所用的石器,仔细地进行分类就可以看出来了。你比如说,喝酒要用杯,然后比杯子大一点是碟,碟是装零食用的,然后比杯子深一些的叫做盏,“三杯两盏淡酒”,但是盏其实是用来喝茶用的。那么,比盏更大更深一些的就是碗,碗主要是用来装饭用的,比碗更阔更浅一些的是盘,盘子是装肉或者装菜用的。

1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12、辛弃疾(南宋将领、词人)

1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句了,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14、武汉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高梦

15、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16、《江南文脉》诗词篇25辛弃疾《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17、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18、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19、同根同源的文化中,共同期盼盛世中国

20、经典咏流传:屈原《离骚》

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秋思。他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不要说鲈鱼正肥,正是回家乡的时分。大业未成,休言返乡,我不想返乡,我不愿返乡。

2、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

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4、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俱无不可,都可以,但是我个人更喜欢后一种说法。你看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灯火阑珊夜,就是说入夜之后家家举灯,到就寝的时候就会关灯,那么“灯火阑珊夜”指的不是说家家开灯,而是逐渐灯都灭了,说明夜深了,深夜无人时分才叫“灯火阑珊夜”。自从灯亮、万家灯火,再到灯一个个熄灭,这种过程就让人有一种时间上的无限感慨,当然因为有“蓦然回首”在,第一种说法说即使看到烟花将灭处意为“灯火阑珊”也无不可。不管怎么样,最精彩的就是这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辛弃疾是词家,亦是名将,提笔能写名篇,执剑敢杀敌寇。

6、这首词的上阙,辛弃疾主要是通过"花千树"、"宝马雕车"、"凤箫"、"鱼龙舞"这几个意象的描写,反映出元宵夜繁华的盛况。

7、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8、可欢腾过的愿望不曾甘愿,此时虽稍沉静,却像涨起来的秋水,又从心头漫起,漫过胸怀,漫过灵魂,浮现在眼前:

9、"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是《青玉案·元夕》中最经典的句子,也是千百年来,最经典的词句之一。那不经意间的回眸,在偶然之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像极爱情中的偶遇然后一见钟情。于是,这首词被誉为爱情词的经典之作。

10、“孩子,回来吧!我会永远等着你们!”

11、等等歌曲都对两岸乐迷产生了巨大影响

12、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13、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

14、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15、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16、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17、越是苦闷迷茫,越要咆哮大笑

18、经典咏流传:杨炯《从军行》

19、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

20、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写作背景

1、作者:辛弃疾演唱:陈彼得于文华哈辉

2、一说,有兴寄,并非自况,而是寻找一个理想的化身。它属于典型的抒情政治词。那么,这个理想化身的特征又是什么呢?要言之,它具有:不慕荣华,不逐流俗,不畏打击,独来独往的人格特征,是一个与世人情趣大异的“真人”。

3、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无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

4、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6、“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7、陈彼得拥有这份赤子之心

8、除了经典中国风的《一剪梅》

9、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10、《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11、昨晚,经过30年的等待

12、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13、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14、经典咏流传:王之涣《凉州词》

15、“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16、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7、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辛弃疾更是命运多舛,他的人生充满着无奈。文武全才的辛弃疾,虽有建功立业、满腔报国之志,心系民族命运之胸怀,收复河山之谋略,却因南宋朝廷的软弱和苟安,壮志难酬。

18、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9、(出处)汉张衡《四愁诗》诗中“何以报之青玉案”,调名取此。《中原音韵》注“双调”。《太和正音谱》注“高平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韩淲词有“苏公堤上西湖路”句,名《西湖路》。

20、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四、辛弃疾青玉案词

1、《青玉案》的格律是压“u”的,而且是“仄”。例如《元夕》末尾的树、雨、路、舞、去、度、处 都是押韵的。值得说明的“缕”,虽然一个是ü一个是u,念起来可能不一样,但是依然是押韵。

2、辛弃疾创作《青玉案·元夕》时间是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而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3、对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5、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6、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7、提示:请点上方蓝字↑↑楷书行书硬笔书法订阅关注

8、辛弃疾的《青玉案》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的是《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9、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10、总编:王博生原创投稿:1187295260@qq.com

11、经典咏流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作为三大境界之他很好的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处,让人叹为观止。编辑/赖晓莹

13、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是:东风吹过,树上的花灯晃动,就像千树繁花一样。就像是繁星被吹落了下起了阵阵星雨。华丽的马车来往穿梭,香气从车中散发出来,使得整条街都弥漫着香味。凤箫奏出的优美旋律四处回荡,明月当空发出皎洁的荧光,这个热闹的夜晚,似鱼、似龙,各色形状的彩灯在夜里飞舞。

14、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15、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译文: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16、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人生有三大境界,而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便是最高的第三境。为何这样说呢?先来看看王国维的原话:

17、这首词是辛弃疾从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临安所著,当时的祖国半壁江山在侵略者的铁蹄的蹂躏之下,当时的当权者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于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式的辛弃疾,却恨无路请缨。他的满腹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的求索图!

18、辛弃疾的五首比较著名的诗词如下:

19、也能写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情婉转的词句。

20、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五、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情感赏析

1、表达着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2、通观全词,上阕对元宵佳节盛况的描写似乎并无太多独到之处,只是竭力渲染烘托景象之盛大热闹,恰好为下文的精彩之笔做足了铺垫。通过这个置身于喧闹之外的女子形象,词人在政治失意、壮志未酬时甘守寂寞的情操得到了展现。

3、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

4、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5、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6、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7、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8、越是幽暗哽咽,越要灿亮呐喊

9、▼《品读经典》之《青玉案·元夕》

10、一位74岁台湾老人的声音

11、经典咏流传:王维《山居秋暝》

12、一般认为,此词的题旨是写元夕繁盛灯火景象,作者追慕一个“意中人”。但是,这“意中人”是谁?却有异议。主要有三说:

13、宋代的笔记、诗、词对元宵节欢愉的盛况有很多描述和记载,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一首以元宵节为题材的著名词作。

14、74岁的传奇音乐人陈彼得

15、是来自中华大地穿越千年遥远的呼唤!

16、不是青玉案七夕,是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

1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8、致力于为古诗词谱写曲子

19、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

20、陈永君硬笔行书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