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涉江采芙蓉
1、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题目中共设置三个小题,都是填写后句或中间句,默写时横线前给出的句子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要好好利用。如(2)题中,给出了“不违农时”一句,后面填写的句子应当会出现与农作物有关的词语,而且要表明会怎样。考查默写时,一般都填写脍炙人口的名句,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特别注意诗文中名句的记忆。如“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2、生:(一时茫然,之后说)设问句式。
3、"永远是你的,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4、“旧乡”(《离骚》)、“浩浩”(《九章·怀沙》)都是屈原首创的词语,这位游子看来是屈原诗歌的铁粉,几乎句句引用。说到这一点,我想插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与两个推想有关。
5、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6、若有诗句,有本诗一二句的变序,又有这里的寓情于景,该如何鉴赏呢?
7、从不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智力。
8、师:“还顾”全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9、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tóng xīn ér lí jū ,yōu shāng yǐ zhōng lǎo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作者无名氏。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译文如下: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10、第二个推想,近现代有学者指出,屈原并无其人,《离骚》等楚辞的作者是汉代人,或许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把这两个推想结合起来看,再联系到《古诗十九首》频繁出现楚辞的影子,似乎能寻觅出一点蛛丝马迹:汉代文人宦游为门客,有不少人参与了楚辞创作,楚辞是两汉颇为流行的时尚诗歌,汉代文士对此非常熟悉,以致写作《古诗十九首》这类诗时驾轻就熟,经常运用与楚辞相近似的语词、意境。当然,这也只是我突发奇想的猜测而已。
11、师:诗句是跳跃的,但总有规律可循。把握这样的规律更有利于我们走入诗歌的意境。最后两句呢?
12、苏轼仕途不顺却成就了那么多名号: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水利学家、美食家、教育家、音乐家、医药大家、数学家、金石家……成了后一千年中国人的第一偶像。设想他仕途顺遂,年轻时当上了宰相,这些名号还能实现几个?贾平凹说,“一个人一生是做不了几件大事的。”苏轼正是冯唐所说的那种“在能使力气的地方,继续使力气”的人,只是他太厉害了,凡能使上力气的地方,他都能使上,而且成绩卓著。
13、师:这样的说法合乎常情常理吗?(继续启发到)第三句是紧承这两句中的哪几个字来写?中间为何要间入“兰泽多芳草”?“多芳草”意味着怎样的物候特征?
14、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15、生:(纷纷点头)能感知。
16、“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继续化用屈原“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九歌·湘夫人》)、“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九歌·山鬼》),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明所爱的人在远方老家。所思,所思慕、思念的人,即所爱的人,汉乐府情歌即有篇名题为《有所思》。
17、个人感觉涉字用的比较好,因为江和芙蓉都是名词,是坐着想要描写的景色,不可能替换,只有涉和采是动词,而采是最普通的动作描写,也没有什么可以斟酌的。
18、生:都有对故园的思念,但是《采薇》还有更加深广的内涵,即对战争的控诉和爱国的表达。
19、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方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干什么。这是古体诗常用的手法,仿佛是心灵感应,她远方的丈夫,也正在此刻无限忧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隔山阻水的浩浩烟云。有些读者认为,这两句是写游子还望旧乡的实景,从而产生了诗的主人公是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猜度彼意的表现方式,从而造成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20、这种悬想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这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两者之间是重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之中,天地间幽然想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内心,但因为是在对面思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后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的结句所传达的撼人心魄的意韵。
二、涉江采芙蓉是汉乐府诗吗
1、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2、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4、后来又一想《归园田居》有点长,只文本内容就需要更多一些时间来处理,担心后面听课的同事觉得无聊、无趣,担心浪费大家宝贵的人生时间。
5、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
6、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7、引子《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往往以首句为题目,语言朴素自然,生动贴切,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涉江采芙蓉》是其中的一首,赏析如下。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涉江采芙蓉》全诗如下:
8、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9、《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10、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11、提到智力,一般会想到其中的五要素,即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联想力和想象力。这五力在其课例中都得到突出的表现。
12、这首诗表现相会无缘的浓厚的感伤情调,抒发了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13、旧乡:故乡。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14、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15、生:这两句较为直白,是说乡愁依旧,会终其一生直至死去。
16、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17、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18、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19、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译文: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0、生2:紧承“采芙蓉”。
三、涉江采芙蓉中写两个相思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句子是
1、师:桑,在氓妻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氓妻能从中悟到人生,而读者藉此悟到氓妻先前的生活,桑不仅是用来起兴,还含有氓妻对往昔生活的眷顾之情,从而感受诗歌中的生活之美。再想想《采薇》。
2、一个是著名的《西洲曲》里的采莲,因为莲花的“莲”谐音爱怜的“怜”,怜在古代,就是爱的意思。
3、首先是观察。诗句倒装甚至出现的“无序”变动,是诗歌语言常有的现象。而怎样发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存在,该课例提供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观察。观察“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承接并不紧密,而“兰泽多芳草”出现在“涉江采芙蓉”之后,不能被视为采芙蓉者寄寓在景语中的情感,而只能视为采芙蓉的地点、环境和时节。课例还引导学生观察“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特点,一问一答,从而明判其设问的特点。更值得褒奖的是课例关于寓情于景手法的教学。从观察“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开始,让学生观察两句的不同,前句是叙述,后句是写景;前句交代人事,后句含蓄表达人的心情。
4、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5、提个问题,《甄嬛传》小说里,甄嬛的异母妹妹浣碧的妈妈,也就是甄远道的小三叫什么?
6、此诗产生于两汉,作者已不可考
7、怎样感受其中的景情关系呢?
8、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9、这首早期的无名诗歌,却真的很有名气,它营造意境有画意之美,更有情感之韵,其间多种技法运用老道娴熟,以至不深味而误以为其过于直白。这样的好诗,我们自然要深品细读。
10、这是年轻作家蒋方舟在谈到自己高中学习感受时的一句精辟而新颖之语。其新颖之处,在于其中的一维,即不浪费自己的学习智力。用日常语言解释,就是她学习用心。反过来说,平时人们说学习用心不用心,那应该是指一个学习者善于不善于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11、师:很好,这都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它们的特点都是先叙事后写景。必修1中《沁园春·长沙》也有一例。
12、生:(几乎同时说出)湿地。
13、“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指夫妻。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用彩缎结同心,并相挽而行。终老:终生。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同心而离居得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
14、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15、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16、所以蹚水采芙蓉也是一个复杂的动作意象。
17、《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18、师:“多芳草”,透示着自然的生机无限,有句诗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这“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多芳草”的反问句式的表达,这词句透示着词人浓郁的伤春情怀。那本篇诗歌中的“多芳草”是否也如此?
19、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0、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曾经讲当年她父亲带着她辗转去北京郊区看“麦浪”的故事,并感慨说要是没有当时的亲临观察,现在提起“麦浪”一词也不会有真正符合事实的再现性想象发生。可见,观察力之于想象力的作用。
四、涉江采芙蓉写两个相思的人不能相聚
1、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
2、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3、生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5、费明富/河南省潢川高中
6、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7、遗(wèi):赠。远道:犹言“远方”。还顾:回顾,回头看。
8、cǎizhīyùyíshuí,suǒsīzàiyuǎndào。
9、“还顾”即回头看。“旧乡”即故乡。“漫浩浩”即“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你看,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的转换了视角,就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样的写法就是一种“悬想”的方法,即不写此处写彼处。杜甫的《月夜》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就是这样的写法。杜甫不写自己想念妻儿,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样就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
10、我们唯有通过读书才可能去靠近像苏轼一样的“内圣”,我想现身说法,把我读过的一本与课堂有关的书和刚读完的书在课堂上显摆一下,后来想了一下,要内敛,要朴实,显摆就显多余了。
11、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联想力、想象力,这五种最为基本的智力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有效的观察,有利于记忆和想象;有效的记忆,有利于理解与联想;有效的理解,有利于记忆和联想;有效的联想,有利于记忆与想象等。
12、生3:意味着已经是暮春或夏初的时令。
13、生:这两句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采撷荷花,本是要赠送人的,但是采撷之后似乎才发现要送花的人不在身边,而在遥远的异地。
14、师:想象一下,桑与氓妻生产生活的关系。(继续启发)氓妻母家是干什么?
15、涉江采芙蓉(作者)佚名(朝代)汉译文对照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译文注释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16、师:那写采芙蓉有何用意?
17、所思在远道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料峭春风吹酒醒回首向来萧瑟处(解析)酒”不要丢了笔画,“缦”“萧瑟”要注意偏旁部首,不要写了别字。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师:这是古体诗。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古体诗。先看前两句,怎么理解呢?
19、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0、另外一个,就不那么大众化的《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用朱自清的话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用现在的话说,两个字“船震”。
五、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1、(小题1)所思在远道(小题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小题3)料峭春风吹酒醒回首向来萧瑟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3小题,默写5个句子。第一小题问题不大,二三两小题要稍微注意一下个别词语的写法,如“啄”“酒”不要丢了笔画,“缦”“萧瑟”要注意偏旁部首,不要写了别字。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3、写了游子思乡怀人的内容。他采摘了兰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同相爱的人分隔异地,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4、师:诗歌的直白,不是白开水,其实它是味淡而意浓,其间诗人的沉郁已经无以复加了。当然对于这样的苍凉沉郁之情,我想,你们这些年轻的孩子,真的能感知吗?
5、师:准确说,是貌似乐景,因为其间藏有伤情,春天来了,春天又去了,其间难免有思念故园的情感产生,但是诗人没有写。到了暮春或初夏,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感不断郁积,疯长的“芳草”便是明证。套用白居易的诗句,可谓“萋萋故园情”啊!
6、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7、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8、诗经•豳风•七月(节选2)
9、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10、师:具体说,是失落是怅然,是尴尬也是茫然,是孤冷更是无助……总之内涵深厚,愈品愈浓。
11、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12、涉江采芙蓉》之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13、生:(学生吞吞吐吐,勉强直译诗句)我走入江水之中,去采撷那艳丽的荷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到处是芳草。
14、师:很好,下面看“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5、《古诗十九首》中,若论篇幅短、弹性大,当首推第六首《涉江采芙蓉》:
16、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
17、“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18、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9、是今人作的仿句。前句应脱自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中“我醉欲眠卿且去”一句,后句应脱自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的诗名(也就是诗的第一句)。“我醉归来卿已去”一句的意思隐含了作者潇洒于自己的一晌贪杯而忽视了“你”(卿),而“你”并没有一直等待,在“我”回来时,“你”已然离去。而这以后,作者心中生起了永远的黯然与忧伤,因为“卿”是无法取代的。附:《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0、师:我们学习起兴手法,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能借助这种手法,感受古人的情感与生产生活的密切相关,体验诗歌的生活之美。这里我们复习一下前几节课的有关内容。先想想《诗经·卫风·氓》中的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