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居易的草
1、《望庐山瀑布》李白《静夜思》李白
2、2009年6月18日。。。四行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写小草的诗:
3、《咏鹅》骆宾王《咏柳》贺知章
4、我认为,两种说法都不对,都违背了诗歌本意。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全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7、有这些渊源关系,同时也就有臧否。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话》认为刘商“几回离别折欲尽,一夜春风吹又长”,不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语简而思畅”;称有人认为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如释惠崇的“春入烧痕青”。
8、证明白居易十五六岁没有游历过京城,不是容易事。有句话:说有易,说无难。仅凭白居易十八岁前生活在徐州、衢州等地,便断言他不可能见过顾况,难免武断。年代久远,文献记载有限,白居易早年的行踪,今天所能知道的,也只是一鳞半爪,远非全貌。
9、不是,是按照考试要求写的,所以叫赋得体,原诗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0、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11、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诗中的草是春草,春天生命力旺盛的草在古道两边茂盛的疯长,想到野草春荣秋枯,岁岁循环,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为千古名句,寓意一息尚存,坚持不懈。抒发作者千年坚定不移的意志品格。
12、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13、”于是感叹说:“能说这样的话,居也容易啊。
14、《江雪》柳宗元《元日》王安石
1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6、远芳:草香远播。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
17、《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8、此诗为试帖诗,命题“古原草送别”。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此诗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还写出了新意。
19、《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的意思是: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20、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二、白居易的草是他在16岁时写的吗
1、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2、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3、但是,有学者根据白居易和顾况可考的行踪,认为十六岁作此诗的说法,仅为传闻,不可信。白居易十一岁(建中三年)至十八岁(贞元五年)在江南,十五六岁时(贞元三年),随父在徐州、衢州任上;而顾况,贞元五年以后即遭贬官饶州,不久又转至苏州。二人不可能在长安相见。再者,《幽闲鼓吹》、《唐语林》等笔记的记载,时间、地点多有明显错误,相互抵牾。有人认为,只有贞元五年(789),白居易曾去长安,两人才可能相遇。
4、赏析: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5、自题小草亭新结一茅茨,规模俭且卑。土阶全垒块,山本半留皮。阴分连藤架,丛香近菊篱。壁宣藜杖倚,门称荻帘垂。窗里风清夜,檐间月好时。留连尝酒客,句引坐禅师。伴宿双栖鹤,扶行一侍儿。绿醅量盏饮,红稻约升饮。(还有,见下一篇)
6、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7、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
8、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意所在,是末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诗的意象源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只是经过了转化,把怀归的意思转化成了送别之情。说白了,就是以春草比喻友情。春草蓬勃表示对送别对象的情谊深厚。
9、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呢?
10、《草》诗白居易写于十五六岁上,是有可能的。白居易出生于父亲以上数代“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的家庭,早年的文化教育条件优越,早早学会诗歌写作,完全可能。《草》诗不是孤立现象,想要否定这诗写于十五六岁上,至少还事关相传作于十五岁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和作于十八岁的《病中作》等。
11、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又作"草"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萋萋:茂盛的样子。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评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2、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3、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14、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15、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后为杭州刺史,又为苏州、同州(今属陕西)刺史,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16、咏草俞紫芝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这么看来,应该不是一首吧。白居易没有写过咏草,只是古代诗人多以草写别情,诉离忧,白居易的“萋萋满别情”,就是一个典型,只是借草抒情。
17、《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18、白居易的《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草/赋得古原草送别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19、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0、这类臧否,见仁见智,无可厚非。但是,有一个事实谁也无法否定: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为家喻户晓。从措辞文雅蕴藉的角度讲,释惠崇的“春入烧痕青”的确有过人之处,但是,白居易因为是少年之作,更加率真自然,别有风致。有如前人所说的,“一句之意,分为两句,风致亦自不减”(清田雯语),“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清屈复语)。
三、白居易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1、《春夜喜雨》杜甫《绝句》杜甫
2、古诗《草》作者:白居易(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注解: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萋萋:茂盛的样子。译文: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赏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3、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四年(8824年)间的春天。
4、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5、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6、《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7、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
8、《唐诗三百首》的编辑者孙洙(蘅塘退士)认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比喻小人。“野火烧不尽”,比喻小人是铲除不尽的。“春风吹又生”,比喻小人会随时出现。“远芳侵古道”,指小人侵犯正道。“晴翠接荒城”,指小人文饰鄙陋。
9、这个问题,我有如下三点意见:
10、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古诗《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白居易上京考举人,刚到京城时,拿着写好的诗文去拜谒著作郎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名字,长久注视着他,说:“京城米价正贵,居住可不容易。
12、《草》的作者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因这首诗受到过当时一位老诗人的赞赏和鼓励。下面具体讲一讲这个故事。
13、《草》前四句的原文为:
14、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15、顾况并未答话,他翻开诗稿仔细地看起来,越看越感到惊奇,特别是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语文课本中的《草》删掉了后面四句),竟不禁吟诵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7、“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18、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离离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也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19、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20、《草》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解):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萋萋:茂盛的样子。(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评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四、白居易的暮江吟
1、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2、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5、《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6、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7、(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8、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9、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0、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11、可见,把诗题《赋得古原草送别》改为《草》,并不恰当,还不如改为《送别》更切题。
12、《草》诗所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13、《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14、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代
15、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1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三年级吧
17、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224
18、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原文《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赏析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
19、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0、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
五、白居易的草是几岁的时候写的
1、《钱塘湖春行》全诗的意思是: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2、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3、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4、后四句才点名主题“送别”,原上草只是一个引子,青草有枯必有荣,虽野火也不能将其消灭,待到春天必又重生。“古原”不是送别之地,就是送别之后,送行者登临其上,眺望离开的友人之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的“远芳”与“晴翠”皆指野草,而“古道”是友人行经之路,“荒城”大概是友人路过之地。用连绵不绝的野草表现离情,是中国文学自古的传统。
5、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6、《旧唐书》本传记载,“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躁,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7、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诗歌前半部分并未点明送别事,只在最后一句点出“又送王孙去,萎萎满别情”,可见言草实则为言情做铺塾,借景抒情,以草示人,用枯荣交替的野草暗示自己和友人之间的聚散。
8、《草》前四句的译文为:
9、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10、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11、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原文《草》唐·白居易赏析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
12、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13、这首诗原题《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有叫《咏原上草送客》的。白居易生前对自己所作诗歌进行过多次整理、编集,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这首诗被分在杂律类。从诗题“赋得”二字看,应该是应考的习作,题目是由他人指定、限定的,并非自选题目,有感而发。写作时,有诸多的讲究,诗句要切题,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须工整,等等。
14、译文: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15、《草》后四句的原文为:
16、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17、白居易是唐朝的大诗人,他从小就爱学习,识字很早,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十六岁时,为了求得名师指点,白居易来到京城长安。有一天,他带着诗稿去拜访诗界老前辈顾况。
18、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19、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