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100句)

2023-04-30 09:59:25 0 59

一、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

1、历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重在反思的学科,它处理的所有问题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过去发生的事情呢?为的是立足于现在,更好地展望未来。我曾在哈佛大学开了一门课,在那里注意到他们有讲授中国历史知识的一门网络公开课,在课上他们说到,当今中国社会深深地带有从历史上走过来的痕迹,所以要了解现在的中国,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开启中国的过去,对中国的过去要有所理解,有所认识。

2、那么宋代这种防范弊端的政治原则要怎样才能落实到方方面面的事项里面呢?如果把宋代比作车子,那么推动它走的两个轮子,一个就是“立纪纲”;另一个就是“召和气”。在欧阳修看来,“纲纪”就是法制,所谓的“立纪纲”,就是建立制度。不仅仅是欧阳修,在当时很多人的文章里,我们都能看到“纪纲”和“纲纪”的问题。而“召和气”中的“和气”,在当时人看来就是天地间阴阳二气自然运行后所感召的“气”,而对“和气”感召后,自然而然会对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睦有所助益。所以当时宋人会把“和气”和国家的“仁政”联系在一起。而“和气”在当时被认为是与“纲纪”一起构成了社会平衡的两端。

3、而宋代的科举取士录取人数很多,所以相对来说对当时的官僚队伍有一定的冲击,对其成分的改变有一定的意义,而且科举录取的这些人晋升快,而其他背景来源的官僚则晋升很慢,所以在下层科举出身的人少,反而在上层科举出身的人多。唐代的科举考试其实已经比较完备了,但是宋代比唐代有什么变化呢?最大的变化就是这个制度走向严密、走向开放。通常我们会觉得一个制度严密了就不开放,开放了就不严密,但是宋代制度的严密化却正是保证了科举向更多人开放。

4、蔡襄当时是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他说这个国家“一岁所用,养兵之费长居六七”,也就是说百分之六七十的费用是用在了养兵上。在宋太祖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当时禁军差不多是二十二万人,后来这个数目不断增多,到宋仁宗与西夏作战的时候,一度达到了一百二十六万人。随着禁军人数越来越多,费用也就越来越多了。而且,宋代的军费并不仅仅是打仗时候所要花费的钱财,平时也是有军费产生的,因为宋代征兵的制度和原来也不一样了。

5、他也在网上持续更新自己的追剧心得。

6、宋神宗之后,从北宋直至清末,王安石变法一直都被否定,被认为是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给予肯定评价的很少,著名的有“百日维新”的代表人物梁启超。

7、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8、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刘钧饰)以农人打扮出场

9、王旦:老好人,能不能成为好领导?

10、党争意味着什么呢?党争就意味着,这个朋友圈是围绕着某个大臣的政治主张团结起来的,他们首先会忠于自己一党的政治领袖和政治主张,而不是忠于皇帝。

11、王安石为相时,弹劾他的人前赴后继,奏折像雪片一样飞进宫里。王安石应对的方法则是给这些人罗织罪名。

12、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13、范仲淹到了开封后拟定的改革纲领,目标是“数期凡制有例,纲纪在天”。纲纪我们前面说过,宋代统治的两轴,一个是纲纪,一个是和气。范仲淹总结当时问题的来源,认为祖宗时代的很多法度现在都不执行了,他希望可以重建这些法制,所以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打出来的变革旗号就是“重振祖宗之法”,也就是说“祖宗之法”是他变革的一个号召。

14、我们现在概念中的“中国”是指国家,国家要有两个方面的要素,第一就是疆域;第二就是在疆域里能够实现的主权。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两点,虽然不能说他们对此有很清晰的认识。而这样一种变化是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带来的。所以我们通常会说时间和空间是两个序列,而在中国历史上,对于空间的认识是会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在时间的序列里面逐渐产生的。这个变化的关键点,就是历史上的宋代。

15、宋代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局部

16、钱穆先生从社会变化的角度来讲,他说古今社会都是有变化的,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宋代,宋代以前可以说是一个古代的中国,宋代以后可以说是一个后代的中国,后代的中国并不意味着近代中国,而是走向近代中国。后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比较起来,方方面面都有不同之处。

17、到了宋徽宗时,蔡京之流当权,他们其实是打着新法的旗号实行盘剥。他们一直号称他们是主持新法的,但是把新法一些内在的、对老百姓发展生产有利的积极的内容都抽空了,而变成了怎么样搜刮、怎么样扩大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套法度。所以那时候新法是名存实亡的,实际上新法的原则、新法的主旨,已经变形了。

18、《清明上河图》中画了这样一个铺面,他的牌匾上写着“赵太丞家”,实际上这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一户人家,“赵太丞家”前面有一个门面店铺,这个店铺是一个药店。这个赵太丞是什么意思呢?太丞实际上就是太医,这一户人家可能在某一代出过一个太医,从此他们家就一直打着这个招牌来做这个药铺,这个药铺前还有几个人等着给人把脉、开方子、抓药。门前有一些帘子,写着一些当年的广告词,这些广告词有些已经模糊不可辨认了,但有的我们还能认得出来,像左边的这一栏写着“治酒所伤真方季香丸”。

19、潘美:一个被误会千年的北宋名将

20、也是在这段时期,重修了神宗实录,对旧党全盘否定,对王安石和新法又全盘否定,以新党为君子,以旧党为小人,这就颠覆了之前的神宗实录。

二、曾巩是哪个朝代的

1、正因为这样,宋代的政治可以说是中国历朝历代里最开明的。中国古代的帝制时期,皇帝在权力的巅峰,这些王朝都是专制王朝,说不上现在的民主、自由。但即便是专制王朝,各个时期也是有自己的特点的,施政的方针不一样,专制的程度也不一样。但基本上,学者都是承认宋代的政治最开明。

2、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曾经通过改革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深得皇上的信赖。他更是为官清廉,是难得一见的好官。他就是著名诗人王安石。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其中之那他是唐朝人还是宋朝人?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3、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

4、我们看一些具体的例子。南宋有一些记载,说宋太祖时期曾经有个约定,这个约定藏在太庙里面。约定的内容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不杀大臣、不杀言事的官员”。那么宋代皇帝是否杀过大臣呢?根据统计实际上是杀过的,但杀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同一个罪名,就是贪污罪,而没有因为言事杀过官员。这种说法在宋代被认为是祖宗留下来的法度,所以也被称之为“祖宗之法”。宋代对“祖宗之法”是非常崇尚的,因为“祖宗之法”基本上可以当作治国的原则,而“祖宗之法”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防范弊端”。正因为宋代的整体环境是比较开明的,气氛也比较宽松,所以当时的读书人还有很多官员都具有一个特性,就是“尚气节,羞势利”,而这样的一种做法也得到了后世人强烈的肯定。

5、神宗认同,于是开始支持王安石变法。从此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相继问世。

6、当时商业发展细化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我们都知道宋朝人爱喝茶,但是那种点茶的工序其实是很复杂、很花时间的。对一般老百姓来说,他可能就没有那么讲究,他的需求就是要快速高效地喝到茶。

7、这八个字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防微杜渐”,这样的一种原则在后人就称之为宋代的“防弊之政”,这条政策的出发点首先就是防范弊端,别出问题。这个事情还没推行,先想想会出什么问题,先堵窟窿,设立制度。这就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这种防弊之政是跟五代时期的动荡有关系的。宋太宗接着就表态“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规矩都定下来了,所有的事都正常地运转,“谨当遵成,不敢逾越”。太宗时期也确实一直在推行“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做法。

8、两宋三百多年,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屡遭游牧民族入侵,另一件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影响力之大,要盖过他前后很多大宋皇帝。而名相济济的王安石时代,很多伟大的政治家,如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也只留下文章传世,他们政治家的身份也常常被人们忽略。

9、君子之交:和而不同,朋而不党

10、宋英宗:“备胎”的痛苦,你懂吗?

11、韩琦:以激进开始的人生往往以保守收尾

12、李继隆:名气不大功劳大的北宋名将

13、苏轼、王安石、司马光是同一时代人(北宋)。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为翰林院学士,王安石变法前,他们二人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王安石推行新法后,他们的意见不合反目,司马光一反常态变成激烈的反对派和保守派。苏轼是王安石的劲敌,也是司马光的劲敌,因为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也反对司马光为首的旧法。在王安石推广新法时,出于政治的需要贬谪过苏东坡,后来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苏轼从生命的谷底黄屹立成伟大的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14、古代故事“灌水取球”中的小男孩,竟然是北宋最长寿的宰相!

15、对于宋代的历史,我们国家的许多国学大师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严复先生在上个世纪的前期给他学生的一封信里就说道,古人呢,喜欢读前四史。前四史就是二十四史最前面的四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6、“勾栏”也就是剧场,里边表演的节目,除了唱歌、跳舞之外,还有滑稽戏,就像我们现在的“相声小品”,尽管宋朝还没有这个叫法,但是已经有了这种把人逗乐为目的的表演形式。甚至你还会看到足球、相扑比赛。

17、欧阳修:一代宗师,是怎样炼成的?

18、为什么宋仁宗一朝却能够在历史上大放异彩?

19、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一

20、神宗反问道:“哪个朝代没有小人?即使是尧、舜时代,不也有‘四凶‘吗?”

三、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

1、我们把现在的价值观投射到历史当中,所以才对各个朝代有了不同的情感和认知。

2、没有铡刀,没砍过驸马,没有七侠五义,包拯到底干了什么?

3、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4、而当时学者对于国家时事的关怀,使得我们希望自己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希望去追寻历史上强盛的王朝。而西方学者没有这种民族的情结,他们看待这个问题一般都是看哪一个文明对于世界的影响更大。而宋代这个时期的一些文化成果、制度成果能够输送到世界其他地方,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构成一种牵动,所以他们认为这样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时期,这个观察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5、高太皇太后死后,哲宗亲政,又开始反对旧法,恢复新法,召回了章惇、曾布等人,也就是绍圣时期。也是在这段时期,北宋的党争开始迅速发展,新党和旧党势同水火,冰炭不容。

6、王安石马上转移炮火说:“士大夫中不如意不得志的人都在冯京手下呢,所以只有冯京听到这些话,我反正是没有听说。”尽管王安石竭力辩驳,但不久还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7、如何搞定“三角关系”?北宋外交家告诉你!

8、王安石在熙宁二年(1069)被宋神宗召到了他的政府里,一开始担任副宰相,后来担任宰相。熙宁七年,他第一次辞职,但是皇帝很快就又把他召回来了;熙宁九年,他第二次辞职,这次就再也没有回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基本上都是在熙宁年间实施的,所以就称之为“熙宁新法”。但是在王安石辞职之后的元丰年间,宋神宗还是推行新法的,并不是他离开后,新法就停滞了。

9、这里就涉及到祖宗之法的问题。前面我们说过,宋代的基本政策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这是一种防范弊端的原则,而这种“防弊之法”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所以也被称为“祖宗之法”。在宋代,“祖宗之法”被抬到很高的一个位置,这与宋代的政治格局是有直接关系的。

10、对于新法,对于王安石,其实一直有一个问题,就是“千秋功过谁评说”。通常我们会说盖棺论定,但是王安石变法盖棺多年了还不能论定。新法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我想不能一概而言,从富国强兵这个预期来说,应该说新法部分达到了目标,对于国家财政,从过去财政虚空、国库虚空的局面,扭转到库存充盈的局面,新法确实是有它的作用的。其他像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增加铨试(铨试即要做官的人都要考法律),这些做法其实都断断续续地坚持着。但是王安石根本性的追求,所谓的“变风俗,立法度”,没有真正实现。所以王安石变法留给历史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不能很简单地说是失败或是成功。

11、王安石回答说:“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不过,后世所谓学习经学的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于世务了。”

12、我们知道唐和宋之间是隔了五十三年的,这五十三年在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是前后相继的。由于后梁就是开封“军区司令”朱温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王朝的统治者,所以周围的大军区都看明白了:如果你有实力的话,你也可以摇身一变,因此在南方先后出现了九个王国,在北方太原也出现了一个小的王国,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历史上所说的五代十国。

13、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样一个辩论大神,出现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你究竟是喜是忧?

14、▲(清代)冷枚《西园雅集图》,纸本设色,尺寸不详。藏处不详。

15、南宋、北宋这种提法是后代回过头去看这段历史所做出的表述。那么王安石生活在什么时期呢,他是在宋真宗的晚年,公元1021年出生的,而在宋哲宗的早期,公元1086年去世的,所以我们看到王安石真正活动的时期是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这一段时间,也就是北宋的前中期。

16、韩琦: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

17、宋代是从公元960年开始的,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统一王朝的时期,在中原王朝的北边以及西北边,一直有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比如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党项民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民族建立的金,以及后来蒙古民族建立的大蒙古国和元,所以宋代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

18、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19、不过很少有人给王安石扣奸臣的帽子。其中原因也许是,不管王安石的改革政策,还是他的固执己见、打击政敌,都是于公而非于私。

20、在汉唐、明代,这都是不可想象的。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你要出远门,就必须向当地的官员申报,只有申请到“通行证”之后才可以上路。想走就走,是会被抓起来的。

四、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

1、心情好了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2、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图

3、王安石才华横溢,诗文独步天下,是公认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读书很多,自诩读遍天下所有的书。他辩才无碍,讲起《周礼》举朝无人比他更烂熟于心。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据史载,王安石病逝后,葬钟山南麓东三里,原宝公塔与草堂寺之间。王安石家人,除父亲王益和大哥王安仁葬牛首山外,其生母吴氏,弟王安国、王安礼,子王雱也葬于钟山南麓。墓前有华表、坟庵,两侧有树木拱抱。明初,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被朱元璋选为陵寝之地后,靠近陵寝的蒋山寺宝公塔、八功德水等古迹被迁走。王安石及其家族墓亦被迁走。一说是迁至麒麟门,另一说是迁回老家江西。

5、我们看到,其实变法在当时的元老重臣里,支持者是很少的,当时的那些所谓“大腕级”的人物,很多都不赞成新法。比如司马光就反对新法。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候,好多人都不赞成,尤其那些资深的元老级的官员。怎么办呢?王安石只好选那些年少、资浅、青俊之士为职,选择年龄比较轻的,政治上有热情的,而且支持新法的人,破格提拔他们,让他们来推行新法,来主持新法。

6、狄青:一个生错了时代的名将

7、曹玮:征战四十年,他从未败过,他是战神界的“巴菲特”

8、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16)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9、其实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还有一次变法运动,就是我们熟悉的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岳阳楼记》里面有一段“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正是变法的期间,为什么这个时期会有一个新法推出呢?我们知道改革基本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倒逼出来的,不得不改。北宋中期,政府主要面临的是财政压力,以及财政压力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

10、但是唐代科举考试名字是不封上的,所以主考官可以很容易找到托关系考生的卷子。但是宋代不行,宋代考生的卷子一交上来,监考的官员就将其名字糊上了,之后会打一个戳,这个戳就是千字文里面的一个字,这个字就变成了考生的代号。阅卷的考官要把所有的卷子都看过了,名次也排定了,才把这个封印拆开,把成绩和名次对应到人。所以宋代的糊名是通过制度的严密化来保证能对更多的人公平,向更多的人开放。

11、赵祯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拿到“仁”这一褒奖的君主。

12、关于王安石变法,一直有一种分类的方法,即把人们分成新法派、旧法派、反对新法的守旧派。作为“新法派”,王安石在主政的过程中,虽然对于反对新法的派别,在言辞上是非常严苛的,而且是毫不退让的,但是他在组织手段上没有整肃过自己的对手,没有真正打击过或是整饬过那些人。

13、宋朝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也特别值得一提。“四大发明”其中有三个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包括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14、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15、国民党正在内斗,九一八事变的消息来了

16、宋神宗问王安石:“听说新法颁布后,民间老百姓过得极其痛苦。”王安石反驳说:“冬天严寒,夏天暴雨,百姓不是也怨恨吗?”

17、晏殊: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18、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到后来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官僚机构膨胀,军队开支过大等。到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常常入不敷出。而不限制兼并土地的政策,更是造成土地兼并现象7^重,阶级矛盾尖锐。宋神宗即位后,决心革除弊政,消除危机。公元1069年,他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实施的新法主要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通过新法的实施,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在全国各地兴修的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保甲法则增加了国家军事力。量。王安石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王安石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

19、在位42年,他本人没有踏出过京城半步,

20、“白面青天”陈希亮,这位苏轼的老领导不一般

五、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南宋还是北宋

1、神宗又问:“那么你首先要施行的是什么呢?”

2、首先是神宗死后,哲宗年幼,由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主持朝政。她反对新法,所以她在神宗死后,马上将之前反对新法的主要干将如司马光、吕公著、吕公弼等人召回朝廷,担任宰相,开始推翻新法,恢复旧法。

3、王安石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之后调任鄞县,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4、非直播时间可回听往期节目

5、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6、▲(清代)陈焕《西园雅集图》,绢本设色,48×63cm。私人藏品。

7、王安石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担当的人,而且眼界也比较高远。新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王安石在那里一力推行着,就是尽他的全力在推行着新法。

8、而这种情况在宋代却有了很大的改变。宋代也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孤寒就是指无人认识的寒门子弟。为什么当时的科举要叫糊名呢?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需要写名字,要在卷子上面写自己家族的三代都是干什么的。

9、文学家、政治家,这种双重身份,在宋朝很常见,但在其他朝代很少见。唐代的诗人像李白、杜甫,他们最多也就是当一个很小的官员,或者一生在官场上很不得志。明清也一样,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落榜生,没有考中功名的文学家,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还有写《西游记》的吴承恩等等。

10、经济水平高之外,宋朝的普通人出行也是特别自由的,那么多朝代里面,只有在宋朝,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11、宋代的历史大约有三百二十年的时间,我们现在讲到宋代通常会称之为“两宋”,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宋代一开始政治中心在北方,首都在开封,这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北宋。而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时,女真的军队长驱南下,之后占领了开封,北宋灭亡了。

12、仁宗夜里肚子饿想吃烧羊肉,但是按照当时的制度,夜间是没有给皇帝供应烧羊肉这么一个惯例的,他也只能忍着。

13、(宋朝系列)相关阅读↓↓↓

14、宋仁宗:一个“仁”到骨子里的皇帝

15、宋代没有因为公罪杀过人,那么宰相接着说,“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皇上沉吟后说,可以不杀,但需要在脸上刺字发配。宰相接着说,要是这样还不如杀了。皇帝就问为何?宰相对曰,“士可杀不可辱”。皇帝大怒说,“快意事做不得一件”。宰相接着说,“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所以我们说宋代相对来讲士大夫的发言空间是很大的,在那个时候也比较敢提出来一些与皇帝不同的意见。

16、宋朝的城市里面,大街上都开满了店铺。临街开店,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套做法在宋朝才普及开来。

17、讲的是宋仁宗赵祯的一生,

18、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19、这段时期,史书上称之为元祐时期,“众正盈朝”(不是东林党),原来王安石提拔起来参与变法的骨干如吕惠卿、章惇、曾布等人,都被贬逐远方。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在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的总基调下,完成了神宗实录的第一版。

20、司马光更以,以母改子,为由,反对新法。他把所有变法的责任都归咎于王安石,全盘否定新法。于是新法大部分被废除,许多旧法被一一恢复。他全部罢黜了王安石等人的变法派官员。变法派人人人自危,惶恐怖不己,直到宣仁太后死后。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才随之垮台。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