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100句)

2023-04-25 08:05:14 0 59

一、孔子因材施教

1、回复“天性”,听泡爸讲“不一样的天性,不一样的教育”;

2、冉有懦弱小心,一定是个谨慎认真的人。这样的人,在注重细节的事情上,表现必然比别人好。激发他的优势,他能做得更好;生硬地为他补短,则削弱了他的优势。

3、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4、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5、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辩,善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孔子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仁之方”。

6、师生对“仪式感”现实运用态度之比较——试析宰予“三年之丧”背后的形和意

7、孔子的两个弟子,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两个人在政治方面都颇有成就。

8、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9、泡爸:原为商业人士,出于给泡泡讲知识的原因,“不小心”成为作家。已出版《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历史》、《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大人孩子都能懂的时间简史》等十多本知识童书。

10、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11、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12、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13、唐君毅:孔子与人格世界

14、“泡爸讲知识”(ID:paobazhishi)

15、以下是孔子教学方法的相关介绍:

16、因为,人并不需要做完人。他的短处在自由社会,在市场经济领域里,完全可能通过分工协作,通过市场需求得到弥补,每个人只需要将自己最为专长,最有亮色的一面服务于社会与他人,就能够换得自己的生存利益,就可以活得很幸福。不擅长的事情为什么偏要强迫他去做,并且不惜压抑一个人的个性特长,使他变得与大家一样平庸为目的呢?中国人的创造力的丧失,与这种错误的教育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17、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的学生,就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

18、面对宰予的小聪明和构陷式提问,孔子则以温和又犀利方式和言语去回答,一方面给予问题本身明确的答复,另一方面也是及时遏制一些不太好的苗头——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都是优点,但过于追求标新立异的观点,则有钻牛角尖陷入极端的风险。

19、在《论语》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是这样的: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20、因为司马牛“言多而噪”,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就强调说话要谨慎。司马牛这才明白,老师强调的是要言行一致,而不只是空谈“仁”。

二、孔子因材施教的现代启示

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语义说明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使用类别用在「因人而育」的表述上。例句01老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予以因材施教。02孔子是历史上最早实行因材施教理念的教育家。03老师们应该因材施教,否则可能会扼杀许多学生的个别发展。04李老师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用同一种模式来塑造学生。05每个小孩都有不同的特质,如何因材施教是所有父母们的共同问题。06同一家庭的孩子,智力、兴趣、性格等也各不相同,父母应该要因材施教。07小班教学的优点,是让老师更可依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来因材施教,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收起

3、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4、“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

5、宰我问日:“仁者,虽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日:“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6、与别人做朋友,更应该一起患难,一起吃苦。应该把这几条作为为人处事的标准。孔子赞扬了他的说法,他觉得颜回说的十分正确。

7、如:“子使漆开仕。对曰:‘我斯之未能信。’子说。”“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8、孔子的“因材施教”毒害了中国教育二千多年。使中国人严重缺乏张扬的个性与创造的激情。今天应该是好好反思的时候了。所谓文化自觉,在中国,就是反思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给中国人带来的负面效应。

9、是啊,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有明显的劣势和缺点。

10、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11、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着透彻了解,教育很富有针对性。如子路问孔子听见正当的事要不要立即付诸行动?孔子的回答是,有父亲兄长在跟前,岂能闻风而动?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让闻风而动。

12、浅析春秋时期孝文化兴盛的原因——以闵子骞“芦衣顺母”为例

13、出自:先秦·孔子的门人《论语·先进篇》

14、承前启后:子夏思想对儒家的继承与对法家的启发

15、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论语·先进》篇中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16、孔子另一名弟子司马牛去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却回答说:“仁德的人,说话往往是缓慢而谨慎的。”

17、钱穆先生认为“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本人一生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于此的学习精神和因此而得的广博学问,夯实了其伟大教育思想的坚实基础。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其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轴推进、朝代更迭,吸收各家所长、融合异流、不断推陈出新而流传迄今巍然不倒,到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具指导意义。其教育思想主要内容为以“仁”与“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学而知之”的教学思想、“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教学实践。

18、因才施教,如果从小学谈起,哪一个老师对Te所教的学生能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老师怎么知道Te所教的学生将来就能够成才或不成才,并且是哪个方面的才?没有一个正常的判断,如何才能做到因才施教,不得而知。

19、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0、子路勇猛,不妨鼓励他去做需要勇气的事情,那是他的强项所在。压制他的勇猛,他就失去了一块人生优势。

三、孔子因材施教的句子

1、百度百科—论语(中国儒家经典)

2、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3、“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赶不上的!”孔子回答说。

4、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迟钝。司马牛问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却是“仁者”。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实际上是通过解释“仁”来告诫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点罢了。

5、颜回的乐中之苦及其隐现出的“道统”窘境

6、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看,他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教育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学实践思想的“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和证明孔子在其他方面的教育思想,同时,“因材施教”又是建立在其他方面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7、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一种补短纠偏的教育。

8、试述《论语》中儒家天命观及其后世发展

9、“那么,子张呢?”子夏问道。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的方面也是胜过我啊!”

10、从宰予之辩到儒家思想分化

11、冉有也来问,有意义的事,明白以后应该立刻行动么?

12、这种教育的侧重点,是“规范”,而不是“人”。

13、春秋战国之变与“君子三变”的联系

14、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

15、A.不平衡性B.个别差异

16、孔子回答:“不行,有父兄在世,怎么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呢!”意思是要考虑家庭情况,看父兄是否同意。

17、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18、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9、孩子不是木桶,孩子是一棵树,他所能到达的人生境界,取决于树干上最长的那根树枝,而不是木桶上最短的那截木板。

20、(4)荣婷.浅论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J).教育综合研究.2008

四、孔子因材施教的典故原文

1、回复“历史26”,收听泡爸讲中国历史语音版全集;

2、而自己没有地位却不觉得比别人低贱,礼貌平等的待人,不装腔作势,一定会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敬。交朋友要讲究忠诚和义气,能一起吃苦,不做那些无谓的承诺,团结一心。那些上古的圣人也不过是做到了这几点。

3、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4、或关注公众平台wenliac

5、天性如何划分?不同的天性,适用怎样的教育方式?了解“顺应天性”的教育思想,可从泡爸在听道讲坛的如下18分钟演讲视频开始:

6、孔子的因才施教教育方式方法固然很好,但只能是在少数贵族学校可以试行,而不能在今天的大多数普通学校实行。这里有两个同音字,即试与实。

7、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说:“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

8、(欢迎点击批评:2019年冬读《论语》研究成果)

9、提倡“因材施教”的隐含前提,实际上是认为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都有成圣成才的潜质。这个教育理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有教无类”。这在那时的教育界是很前卫的;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过时

10、现代基础教育,讲究的是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一个班级,动辄几十人,多则近百人,让老师们放下Te所使用的教材,对学生们因才施教,现实吗?可行吗?

11、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作品简介与赏析论语·先进篇出自《论语》,共有26章,主要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12、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13、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14、然而,当冉有去问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说:“听说了就要实行!”

15、闻斯行诸: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当付诸实施吗?斯,此,指合于义理的事。诸,“之乎”的合音。

16、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17、宰予之“辩”思路及观念超前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18、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走了过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个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只子路一眼慢条斯理的说;‘总要问一下父亲,或者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也来到的孔子跟前悄悄地问了一声:‘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就做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19、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0、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孔子孔子因材施教的哲学依据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原文:

五、孔子因材施教文言文翻译

1、浅谈暴虎冯河中的“勇”与“谋”

2、同样的问题,为啥孔子的回答不一样,另一个学生公西华也懵了:

3、儒家的孝道及其现实意义

4、“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性。

5、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6、逻辑与感悟:中西思维差别与《论语》人文精神呈现

7、这是说,冉有比较懦弱,所以我就鼓励他,推他走快一点;而子路个性好胜,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让他缓和一些。

8、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译文: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9、回复“兴趣班”,听泡爸讲“顺应天性的教育——不同天性的孩子,适合不同的兴趣班”。

10、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 他很自豪的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 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

11、王財貴先生:孔子是怎麼因材施教?這個問題應該很簡單吧!因為“因材施教”這個辭一直流傳在歷史當中,教育界也似乎從未中斷這樣的追求,一般人都心中有數的。只是怎麼樣的因材施教,如果講求實施細節,要看情況靈活運用,很難一一說明就是了。不過,從大體來看,我們讀讀《論語》,大概就可以知道孔子是怎樣的因材施教了。

12、毕竟学生的个性、根基是有差别的。

13、朱熹评论《论语》中这一章“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机,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孔子数称“贤哉回也”,表现出对颜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许,也能看出孔子十分满意自己对颜回的成功教育。

14、冉有问:“闻斯行诸?”

15、我們看《論語》說“仁”呢,有些是孔子對仁的泛說,不是針對某個弟子說;有些是弟子來問,孔子就針對這個弟子說。泛說的當然是很廣闊,很圓滿的;就是針對某一弟子說,好像都有所側重,但是這個有所側重,講得淺近的不失深遠,講得深遠的不失親切,這就是聖人之言。這豈不也是“圓音”?如果我們讀《論語》能夠讀出這個意思啊!那真的是句句受用,而且句句都是“歷久彌新”,句句都“與日月同光”。(眾鼓掌)

16、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

17、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18、宰予开战国辩取艺术之先河

19、以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其针对性的,所谓殊途而同归。这种教育方式具体到学生自身也是可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

20、中国历史上之所以会产生一千几百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恰恰是孔子的所谓“因材施教”的结果。因为科举考试就是要通过《四书五经》的教育,把所有的人都教育成一个模式。科举考试制度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张恶魔的床。中国人到现在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恶梦,不能够从孔子因材施教的科举考试后遗症的高考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这肯定是与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密切相关的。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