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广治军简易
1、漠北之战李广迷了路,实在是没脸活下去了。卫青和霍去病领军发动了漠北之战,这是对匈奴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李广再次眼中放光,这封侯的机会眼看着又来了。
2、《红楼梦》的回目中往往会在人物的名字前加一字以凸显其品性,即所谓“一字评”。请为下面三个人物选择恰当的“一字评”。(3分)
3、“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4、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箭射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过后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
5、C.字的联想意义是潜在的,它来源于直指意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无法捉摸。
6、说来说去,想要封侯还是得拿出战绩来,霍去病做到了,而李广却没有做到。
7、紧扣题意,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有针对性,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8、⑤雁门出击战所表现出李广最主要的个性特点是:
9、在许多文人的笔下,在不少学者的文章中,李广是个悲剧人物,他的命运值得同情,于是对其进行全面肯定、讴歌、赞美,这似乎早已成为对李广的定评。
10、C.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11、钱钟书谈中国诗的“暗示性”时,将之喻为“怀孕的静默”。试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解释这个比喻的含义。(2分)
12、综观李广一生,不能说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他也多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而且李广曾有与卫青等人各领万骑,独任一面,受到武帝信重,充分展示将才的重大机会。可是李广却被打得大败,而且被生擒,只是凭一时之急智,才得逃回。“自马邑军后五岁之秋,汉使四将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出云中,无所得。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七千。李广出雁门,为胡所败,匈奴生得广,广道亡归。汉囚敖、广,敖、广赎为庶人。”(《汉书·匈奴传》)后来,“元朔六年(前123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可见李广的机会实在不少。
13、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14、李广出身于一个将军世家:“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射。”
15、这要是你的对手和你们实力相差很远的条件下,应该也能赢,但获得胜利的过程肯定是不容易的。可但凡你遇到对于稍微有点实力,或者说实力远超你们之上的队伍,那结局想都不用想,此局必败无疑。
16、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李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17、被儿子给坑了,多亏了李广命大。混了几年李广又做惯了,这回直接让他跟着卫青混。这几年跟着卫青混的将领们一个个都因功封侯了,李广看着眼红啊。
18、李广性格和行事中的缺陷还不止这些,他虽然对部下宽容,但不能就此说明他的心胸很开阔。事实上,他曾因公报私仇杀害霸陵尉;还使诈杀害已投降的800余羌人……该不该让李广这种性格的人担当主攻任务,恐怕哪一位主帅都要三思。李广的战功与他所犯的明显过错相抵消,最终难以封侯,恐怕这些并非只是他自己所质疑的那样,由于相貌和命运使然。
19、可在后世很多人看来,这反而成为了佐证李广难封、时运不济的最佳评价。
20、偏离题意,观点不明或不当,论证不合理,结构混乱,语病多。
二、李广治军简易步步高答案
1、答案示例:“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的片段(以及第二十八回)。描写黛玉与宝玉怄气,又在饯花之期(芒种)勾起身世之悲,将落花掩埋于花冢,并作《葬花吟》抒发内心的伤感。小说在宝钗扑蝶之后写黛玉葬花,使二人的性格特点相互映衬,表现黛玉寄人篱下的处境以及悲观孤傲的性格。(10分,要点包括出处1分、场景与内容4分、人物性格3分、与上下文关系2分)
2、可汉景帝挂了以后,汉武帝上台,他是一个对匈奴讨厌到了极点的皇帝。于是长达数十年讨伐匈奴的历史就这么展开了。
3、这是汉武帝时期最重要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汉匈之战,汉朝如果获得胜利,那么匈奴将会再无能力南下了。
4、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5、其次,我们从上面归纳的李广的军事生涯,来对李广的军事能力进行一次分析梳理。我们可以把李广的军事生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在对国内战争和中下级军官阶段,另一个阶段是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和对外战争阶段。
6、举个较为写实的例子说明一下:
7、程不识当时就一针见血的指出,“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这就是李广和匈奴作战,尤其是在汉武帝的时候,处于进攻态势的时候,屡战无功的根本原因。
8、自身能力强。据《史记 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身高过人,虎背熊腰,猿臂善射。
9、这种刚愎自用的毛病,又带来了治军不严的后果,造成屡屡败绩。在当时,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天才将领已经出现,作战方式已经改变。而由于刚愎自用,李广依然墨守成规,不思改变。李广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反而以为是天数使然,这就更加走入歧途了。
10、描绘出大敌将临、人们仓皇逃离的纷乱景象,渲染了紧张慌乱的气氛。这种动态与静坐在桥畔的老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老人孤独、疲惫、无助的形象。(3分,渲染紧张气氛1分,对比1分,对比的作用1分)
11、严以理己,恪守法度,清明廉正,为士兵立出榜样。《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
12、请参考示例,拟一则“黛玉葬花”的百度百科词条,并在ABC三图中为之选择一幅配图。词条字数在120字以内。(12分)
13、西汉是一个执法很严的朝代,如果没有立下突出的战功或者功过相抵,是不可能封侯的。即使是对李广深表同情的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里也不时有类似记载:“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首虏率指斩杀敌人首级和俘获敌人的数量规定,达到相应数量,才可封侯。
14、李广,陇西成纪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将领,善骑射。
15、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16、第②段运用对比以增强说服力,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17、“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18、而卫青虽然没有打过内战,却在对付匈奴的事情上很有手段,恰好汉武帝活得时间又长,卫青自然是要比李广幸运得多了。
19、这句诗运用“落日”与“秋风”两个意象:“落日”是虚写,比喻人生暮年;“秋风”是实写,也喻指诗人遭遇到的种种挫折。诗人借这两个意象却没有表达感伤,反而表现了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翻出一层新意。(4分,两个意象各自的内涵2分,整体表达意图2分)
20、真相是,李广确实时运不济,但他没有封侯的主要原因其实不是这个,而在于他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有缺陷,导致他只能在小战中大放异彩,在大战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三、李广治军特点
1、那是在123年6月,卫青下令六路大军共计十万骑兵进攻匈奴,李广作为前将军也参与了这一次战争。
2、程不识和李广过去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领军守边。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行军从不按照编制,也不整队,走到水草茂盛的地方,就让士兵休息,人人都感到很方便,夜里从不打更自卫,简化官兵的文书作业程序;远距离布置侦探敌情的哨兵,所以不曾遇到侵袭。
3、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抗匈奴比逐鹿天下还要难几多倍,这总该是一个老将发挥余热的时机了吧,况且西汉的诸多名将都是在此时涌现上历史舞台,展现武将英武风姿。在变局当中,成败与否、皆论才器(才能和器局),如果强行争论是否有人时运不济,才是对于那个时代浴血奋战、披荆斩棘兵将的侮辱。
4、这篇小说和鲁迅的《祝福》都多次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试对此加以简析。(4分)
5、上回我们说到李广在德上有令人敬佩的优点,也有令人发指的瑕疵。今天我们来看李广的能。李广是著名武将,在能力方面应该没有问题吧?非也。他在能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他的发展。
6、李广之所以闻名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李广的善射,后世产生了许多歌咏、赞叹李广神奇射技的诗歌。说李广是个人英雄并无不可,然而说他智勇双全,那就言过其实了。
7、程不识说:“李广治军极为简易,敌人一旦来袭,肯定挡不住。然而他的士兵倒也乐得轻松,也愿意为他拼命。我治军虽然烦扰了些,但敌人不敢来侵犯我。
8、可是,李广无功真的是因为数奇吗?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来看看其中的真实情况。
9、(1)招引(2)同“释”,舍弃(3)推辞,拒绝使……成就霸业(4)当做珍宝,认为是珍宝(5分)
10、运用甲乙两文中的相关知识,结合你阅读的经验,从“意象”角度对下面诗歌的颈联加以赏析。(4分)
11、从那个时候开始,李广的名气就逐渐大了起来,只可惜那时候汉朝还没与匈奴开战,所以他也没什么机会大展身手。
12、李广是一位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的老将,只可惜其人在“文景之治”时并未展现出太大的将才本领,缘由在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根本没有武将发挥才能的余地。
13、“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4、(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5、作品80%赞赏付给作者
16、一个团队,无论是百人、千人、万人的大团队,还是二人、三人的小队伍,但凡是形成一个集体,便会有集体的利益产生,并且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虽说个人的诉求和集体的利益是一致的,可也架不住集体当中每一个人的诉求,都要得到彰显。
17、不过,李广一直对那些后生小辈都封侯了而自己未能封侯感到耿耿于怀,所以他几次找到汉武帝,要求汉武帝让他出征。
18、他们二人的资历也基本相同,早年都做过宫廷卫尉,李广是未央卫尉,程不识是长乐卫尉。同时以太守身份在边关指挥军队屯守,都参加过抗击匈奴的战争。在最早与匈奴作战中,李广“未尝遇害”,程不识“然亦未尝遇害”,结果也完全相同。
19、②李广治军的特点是什么?程不识治军的特点是什么?
20、李广表示,现如今我们离开大军已经几十里了,这个时候逃跑,匈奴人定会穷追不舍,到时候我们一个也活不了。还不如将计就计,让匈奴人认定我们是大军的诱兵,他们定不敢贸然攻击我们。
四、李广军极简易
1、我们可以看到,李广治军的特点:行动的时候,“无部伍行陈”;屯扎的时候,“就善水草屯”;驻扎下后,“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而这一切的保障只有一点,那就是“远斥候”。
2、卫青又气又恨,打算如实上报这件事。李广知道,这件事要是上报了,自己又要掉脑袋了,家里可没有钱再买命了,于是李广跑到卫青跟前自杀了。卫青都懵了,合着让我做坏人呗?果然李广的儿子李敢后来就恨上了卫青,还曾经刺杀过卫青。
3、最后我们再看看程不识所说的自己与李广的治军差异,我们就可以明白,李广经常打败仗的原因了。《史记李将军列传》里说道,
4、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五万骑,步兵从者数十万,霍去病出代郡,卫青出定襄击匈奴。此役即汉匈战争中最为显赫最具有决定性的漠北之战。李广得罪于斯役。《史记·李将军列传》载:
5、很可惜,李广太过于自负了,大战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所以他第一次对匈奴作战就被俘虏了。
6、(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7、本场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试卷共7页,答题纸共2页。
8、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4分)
9、②采用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行为描写
10、正如程不识所言,在汉朝与匈奴第一次作战中,李广松散的治军习惯得到了延续,后来果然被匈奴人偷袭,再加上他过于自信能战胜匈奴,所以没有及时撤退,导致最后全军覆没,他本人还被匈奴人俘虏了。
11、可到了汉武帝时期,历史的走向便到达一个拐点了,汉朝全面发动对于老宿敌匈奴的反击,在这段历史时期涌现的将臣、将星可谓数不胜数,每一位不逊色于前代后世的卓越将领,但唯独只有李广一人,出圈的方式与大家不同。
12、李广从军那么多年,竟然没有尺寸之功可以封侯。既然是这样,李广就不能埋怨别人,只能怨自己没有获得军功了。
13、单于素来听说李广很有才,就想活捉他,他们也真做到了,俘虏李广时李广正生病受伤,就把他放在两匹马中间绳编的网兜里,李广为了能够逃回去就装死,趁机跃马奔逃,匈奴出动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边逃边用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得以逃脱,回到汉朝京城,回京后因为自己兵力损失惨重,又又被匈奴活捉,应斩首
14、有人认为“李广并非大将之才”,你是否认同?请结合甲乙两则材料加以阐述。(4分)
15、“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短短几句话透露出李广学识水平不高、不善言语、不善交际的信息。
16、汉武帝元狩二年,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李广以圜阵防御。力战二日,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後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17、B.以参与者角度讲述故事,给读者以亲历感。
18、公元前119年,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率领的东路军由于没有向导,所以在沙漠中迷了路,因此没能赶上与单于的队伍交战……
19、后来,右北平郡太守被匈奴人杀死了,汉武帝刚好想起李广,便任命李广为新任右北平郡太守,李广到任后向汉武帝提出要霸陵尉来辅佐自己,汉武帝答应了他。
20、汉武帝听说李广表现不错,就找了个机会将他再次调到京城担任郎中令,不久后又任命他为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一起出击匈奴。
五、李广治军简易通假字
1、不过,在汉武帝拟定的出征名单中并没有李广的名字,这又是为何?
2、李广的特点:勇猛过人,精于骑射,临危不惧,身先士卒、体恤下属、治军简易、宽缓不苛。
3、李广之能:个人能力突出,战略意识不足
4、乙文首句的方框内应填入的词语是()。(2分)
5、分析小说第一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6、“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後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7、这场战争对李广的影响非常大,不但让他失去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还对他的政治前途造成了严重打击。
8、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从《史记》的记载不难看出,李广出身出身高贵,名门之后,资历也非浅,军旅出身,对敌经验丰富。而卫青的出身,可谓是最低的。正是因为二人的不同出身,为他们今后的命运沉浮埋下了伏笔。
9、由于李广“远斥候”,把哨兵放得远远的,变故预知的早而快,这是他简易随便中有精细之处,是李广深谙战争之道的体现
10、在他狂守右北平时,有一次去射虎;猛虎突然跃起,伤了李广,但李广最后还是将它射杀了。
11、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后徙为上郡太守。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12、《史记·李将军列传》描述了号称飞将军李广的坎坷一生。文中洋溢着作者寄予的一种独特的深深的同情与感慨。作者对李广一生在贵戚的排挤压抑中度过深为感愤,对他“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寄予的深厚同情一直左右着读者之心。于是后人写道:“李将军的保卫祖国边疆的功绩、超凡绝伦的勇敢,以及敌人闻之丧胆的声威也通过作者的笔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上。”千百年来,却几乎没有几个人透过这层深厚的同情之网,冷静地全面地观察主人公的一生。实际上,这位深受后人尊敬的李将军,有名将之称而无良将之实。更准确地说,李广是一个怀有精湛武功与异常勇敢的冲锋陷阵的个体性的勇士,而并没有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破敌的大将之才。
13、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14、彭荣能,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语文教师。作品曾在《中国教育报》《教育咨询》《江南文萃》《映山红》《皖西日报》《作家》《今日头条》《凤凰文化》《搜狐文化》《皖人春秋》《江淮分水岭》等各种文学媒体和微刊发表。
15、除了时代政治环境因素外,并无十分特殊的原因,因为他的特殊性格,才使得李广七十余战中,少有胜仗,没有完成朝廷规定的杀敌硬指标,所以终生不得封侯。李广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16、李广身材高大,手臂长如猿猴,擅长射箭应该是上天赋予他的才能。跟他学习箭术的人,包括他的子孙,都无法达到他的程度。他对土兵宽厚和缓、不严苛,因此士兵都很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17、tbyd2016@1com
18、卫青的这一安排虽然夹杂着些许私心,但也有其合理性,因为右路同样十分重要,担负着匈奴单于逃跑后对其进行拦截的重要任务,一旦任务完成得好,功劳一点也不亚于正面攻击部队,封侯也不是奢望。
19、将乙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
20、就在此时,李广飞身上马,带领着十余名骑兵飞奔过去,射杀了白马将领后返回,又解下马鞍,令士兵们都放开战马卧地休息。